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长城的人文和历史价值:长城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作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传承山水人文,唤醒古城灵魂;绿野古迹、共生之道

长城的人文和历史价值:长城的人文和历史价值作文

 

9月12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和《人类居住》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保护历史名城,共筑美好人居”主题论坛系列对话继续进行,上午的学术交流聚焦从传统视角看城市与城址环境的整体保护,下午的学术交流则重点关注区域视角下文化遗产的生态脉络。

PART Ⅰ传承山水人文,唤醒古城灵魂传统智慧引领下的古城提升

9月12日上午的学术对话主题为“传承山水人文,唤醒古城灵魂——传统智慧引领下的古城提升”,本场沙龙由中规院名城所历史名城学术研究部承办,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位长期奋战在保护规划设计与教学实践第一线的青年学者进行经验分享,并邀请到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亚太遗产中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7位规划专家参与研讨。

对话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演讲,分别是:《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经验的挖掘及其现代阐释研究——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严少飞)、《沧海何曾断地脉 珠崖几度续文章》(杨亮)、《西安城市文地分布特征研究》(赵子良)、《山水小城 华丽转身——永新古城再生计划》(余独清)。

第二部分邀请嘉宾围绕主题进行自由讨论

主题介绍

王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历史名城学术研究部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实践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标准(GB/T 50357-2018)》等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员之一王军首先对本场论坛的主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他认为,我国是一个多山多水的国度,高山大河框定了农耕文明时期的基本活动单元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山水神灵的顶礼膜拜、趋利避害的艺术创造、寄情山水的人居理想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结合自然山水的规划传统和人工创造。

他提到,国家尺度,以名山大川为坐标,形成了纲纪天下的五岳四渎、划分南北的秦岭淮河、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城市尺度,大大小小城池的选址营建都紧密结合山水环境,因此即使古城历经兵灾水患甚至被夷为平地,但是“国破山河在”,在共同山水人文观的引导下,后世城池建设依然会与前代气脉相通、文脉连续;建筑尺度,百姓民居也有巧借山水的意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体现了这样的意境。

总之,在数千年的实践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独特的山水人文传承经验和智慧但是,王军认为,工业文明时代,这些智慧被埋没或抛弃,大多数古城设施老旧、特色全无、失魂落魄在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需要重新认识和激活这些智慧,传承山水人文,唤醒古城灵魂。

主题演讲1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经验的挖掘及其现代阐释研究——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

严少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讲师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研究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师从王树声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本土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严少飞博士重点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城市营建在处理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关系方面的智慧经验。

他认为中国具有悠久且辉煌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十分重视城市及其内部关键要素布局与山水环境的关系,不仅包括了城市与城市内部、近郊的山水,还特别关注与周边大尺度山水环境的关系。

他分别从“三形”、 “四望”、“大环”、“天阙”、“一方之望”、“内折外容”、“山不违人”七个维度,结合精彩的案例饶有兴致的讲解了中国传统城市如何结合山水自然环境寻求有机融合他认为中国传统城市就是在统筹大形、外形、内形的过程中,把人工建设与自然山水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形成整体,以这种理念规划的城市自然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2沧海何曾断地脉 珠崖几度续文章

杨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老城更新学部副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历史城市保护规划理论与实践工作杨亮分享了海口城市更新实践中的文脉传承与复兴经验他以苏轼的一首“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为切入点,详解了海南岛独特的历史文化。

他认为海南具有“海陆交流、多元开放、锐意进取、顺应自然”的城市文化特色与精神,未来海南可从大系统和微更新两个维度出发,通过持续推进自然与人文交融、传统与时尚共荣、沿海带动内陆、城乡全面提升战略,实施五公祠文化公园及府城东部片区综合提升、海瑞文化公园综合提升等微更新项目,实现海南文化复兴。

最后他认为,城市更新实践中,要通过对价值特色的系统认识来化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城市环境品质的综合提升3西安城市文地分布特征研究

赵子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学硕士学历;现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形态演变等赵子良博士系统介绍了“文地系统”的概念特征及研究方法。

他所在的团队自2002年以来针对“中国城市规划的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完成系列研究成果,“文地系统研究”为其中一项创新性研究赵博士以古都西安为例,通过讲解ArcGIS、SPSS、MATLAB等研究工具的应用为我们精彩呈现了西安文地系统特征,并对未来文地系统的整体优化提升提出了建议,希望城市的文化空间能够进一步增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4山水小城 华丽转身——永新古城再生计划

余独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规划师,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学习,从事多项历史城市的保护更新工作永新位于江西省西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也是贺子珍同志的故乡和著名的将军县毛主席曾提出“用大力经营永新,我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重要”。

余独清诙谐风趣的讲解了永新古城的山水人文历史他指出现在的永新如众多泯灭于现代化发展中的传统古城一样,传统风貌丧失,历史记忆模糊,针对于此中规院名城所规划团队提出通过传承历史上积淀的“营城六法”经验作为引导新时代永新古城保护更新的系统策略,希望能够探索山水小城保护、传承与再生的永新智慧和永新方案。

圆桌论坛

第二项活动是邀请7位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进行开放式交流邀请嘉宾包括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刘春凯女士,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名城分院副院长姜岩先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主任规划师赵霞女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徐明女士、杜莹女士,亚太遗产中心上海中心研究主管Marie-Noel Tournoux玛诺艾拉·图尔努女士(法国),城市历史景观创新研究平台负责人王溪女士。

嘉宾们对今天的演讲进行精彩的点评,并分享了各自关于传统智慧引领下古城发展提升的经验和感想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是生态文明的时代,是文化复兴的时代,关注山水人文传承、挖掘传统思想精华、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未来,是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希望我们共同呵护、传承祖国的山水人文,共同建设我们更加美好的家园。

记者:张子涵摄影:赵子辰审稿:王军PART Ⅱ绿野古迹、共生之道

9月12日下午继续进行的学术论坛活动以“绿野古迹、共生之道”为主题,本场沙龙由名城所区域与文化学部承办,邀请了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州市规划院、北京建筑大学、中建院城镇规划院等机构的相关专家一同探讨生态文明背景下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问题,传承天人合一的中国营城智慧,探索新时期人居遗产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空间策略。

沙龙由区域和文化学部主任汤芳菲主持,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题演讲,分别是:《大尺度传统水乡地区的文脉传承和高质量发展——以湖州南太湖特色村庄带为例》(赵霞)、《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与发展的思考》(蔡超)、《运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张岚)、《大运河“十日谈”》(付彬)、《传世今生——南浔名镇的保护与复兴思考》(胡佳);第二部分为嘉宾自由谈环节,由嘉宾对主题演讲进行点评及讨论。

主题演讲1大尺度传统水乡地区的文脉传承和高质量发展——以湖州南太湖特色村庄带为例

赵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所主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长期参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检查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和服务工作赵霞主任首先介绍了太湖溇港与南太湖特色村庄带的基本概况,从资源本底、产业动力、空间特色、建设成效、社会治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南太湖特色村庄带的优势和困境。

其次针对其当前面临乡村发展质量和溇港农业文化景观保护的双重挑战,以南太湖传统水乡空间特色解析为基础,探索了大尺度乡村地区的保护和发展对策赵霞主任提出通过构建系统性全域空间管理,采取魅力彰显策略、制订有针对性的乡村空间管控方法等措施,既妥善传承了水乡文脉空间载体和特质,又实现新的发展动力持续培育和有机融入。

最后她总结道,价值认知是历史保护工作基础,高质发展是历史保护工作重心,学会留白是历史保护工作智慧2北京长城文化带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蔡超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住建部等各级课题10余项蔡超教授介绍了长城文化带保护工作的背景,对长城的文化景观、边疆制度、建造技术、代表性、重要性、精神象征等价值特征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保护长城遗产、修复长城生态、传承长城文化、增进民生福祉、创新管理模式等基本策略。

蔡超教授认为,长城文化带的保护要注重两个关系,即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最后他总结道,长城的独特性不仅仅在于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值得全人类共同保护的文化遗产,还在于长城对这一地理区域的人地关系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丰富了区域以长城文化为主体、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其次也形成了长城大尺度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生态系统,它们一起呈现出这一地带无与伦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高度统一的特征。

我们关心和维护这个特殊的区域,是为了给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的保护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继续享有它3运河古镇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探索——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

张岚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方向张岚介绍了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并以湖州市双林镇为例对历史文化名镇型的小城镇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进行了思考她认为,历史文化名镇型的小城镇要处理好古镇与新区的关系、面子与里子的关系、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等三大关系,并提出了基于协同发展的结构梳理、集成民生诉求的品质提升、体现文化内涵的空间塑造等三大经验。

最后她总结道,规划是一个从命题作文到自命题解惑的过程,传统的整治规划无法解决双林等历史文化名镇型小城镇的问题,应该以环境整治为契机,触发古镇复兴项目的启动4大运河“十日谈”

付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所城市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宏观保护研究付彬基于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思考,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意义、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地位、运河漕运制度、运河水工技术文明、活态遗产、运河文化、问题识别、路径思考、范围认知、规划体系构建等十个方面入手重现了编制组“从零到一”认知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并重点分析运河漕运兴衰和运河城镇发展的关系,识别运河文化影响范围,归纳“运河文化”的内涵。

他同时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辩证看待生态底线管控要求、辩证看待地方通航诉求、全面认识“运河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握当前局部保护向整体保护转型趋势付彬最后总结道,古代大运河因促进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和大交流而兴盛,在当前区域文化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重构这条南北交流的重要纽带正当其时。

5传世今生——南浔名镇的保护与复兴思考

胡佳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 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规划成果多次获得浙江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胡佳以南浔名镇保护与复兴工作切入,旨在分析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从历史维度和发展维度出发,探索与名镇保护和水城复兴相统一的目标、策略、管控要求与实现路径制定方法。

他深入介绍了南浔名镇与大运河相伴、相生、相盛的关系和南浔名镇保护与发展的曲折探索,并从唤醒水乡记忆、传承水城基因、再现水城荣华、延续水乡风情四个方面介绍了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南浔模式最后,胡佳分别以“道、法、术、器”来比喻保护规划中的价值体系、法律法规、传统技艺、功能业态,并指出古镇保护复兴工作要做到空间与业态的相生相融,要让古镇成为有归属感、有文化成长性的地方。

嘉宾自由谈

嘉宾自由谈环节邀请了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姚致祥先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所长单彦名女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于涵先生分别对主讲嘉宾交流内容进行了点评

姚致祥湖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获省部级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项二十余项姚致祥院长认为,长城和大运河都与国运相关,特别是大运河象征着中国从传统的陆路空间走向水运和海运,走向对外开放,大大增强了区域间的沟通与联系;而长城从最初建设目的来讲,是一种防御策略和空间割裂的体现,并在当代恰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没有囿于封闭,在国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对外开放的路径探索。

在历史古镇保护复兴方面,南浔古镇的探索虽然也走过很多弯路,但没有犯过底线的错误,这是值得肯定的

单彦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院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国家传统村落专家组成员,参与多批次历史文化名镇村评选工作单彦名所长认为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生活本次活动选在街道开放空间举办体现了规划人的开放思维,在吸引当地居民层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希望也能促进更多人关注规划。

针对历史古镇古村的保护,她指出古镇古村虽然小,但其实面临着复杂的问题,保护规划在推进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希望规划师进行针对性探索,同时希望大运河文化店、长城文化带这类大尺度文化线路规划能将小尺度的村镇遗产纳入保护体系,促进古镇古村的保护和复兴。

于涵中规院风景分院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参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标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标准》的起草工作以及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于涵以风景名胜区保护工作切入,指出风景名胜区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保护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思路基本一致,目前国内能将这种大关系处理好的案例还较少,很多风景名胜区也都面临很大的开发压力。

针对目前自然保护地大力推动旅游和农业资源开发的行为,他强调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规划师们还应进行更多探索最后,与会嘉宾就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共生之道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生态文明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撰稿:丁俊翔摄影:张凤梅审稿:汤芳菲、付彬精彩还将继续,敬请期待......【开场啦】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坛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 |“保护历史名城 共筑美好人居”系列活动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观众报名|2019国际设计周“溯水寻城 古都新韵"学术对话版块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