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历史概念解释:人文精神的概念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可以说,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内涵,也有很多的变迁。我将主要就此方面为大家作一诠释。
本文根据“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录音稿编辑而成,已经作者本人审阅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人文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从传统的人文概念到今天运用的人文概念,我们的人文文化传到西方,之后又从西方传回,人文概念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变化。
可以说,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内涵,也有很多的变迁我将主要就此方面为大家作一诠释01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概念与核心中国人文精神不崇拜外在的造物主,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讲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一切的变化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发生,而不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去构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世界。
在中国文化中,最初我们看到人文的概念是跟天文相对来提的人文一词,从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来看,最初出现在《周易》里其中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人文也,这个人文是与天文相对的。
天文指的是天呈现的那种刚柔交错的状态,或者是阴阳消长相对的,人类社会呈现的现象是什么?是文明以止接着《周易》又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我们观察天所呈现的刚柔交错、阴阳消长的状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四时的变化。
那么“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意思是,我们通过对人文的观察,就可以让天下构建有序而和谐的状态所以,中国人讲“人文化成”,其实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围绕人文展开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天下才能够有序、和谐、上下一致。
而要了解中国最原初的人文的涵义,就要了解何谓文明以止这里的“止”主要是指每个人应止于何处因为在社会里,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称号、一个身份那么我们应该“止”于何处呢?“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每个人都应当明白自己的身份,按照自己的身份来做人、做事,尽自己的职责,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是“止”的涵义。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身份的认同人文的落脚点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身份,知道自己身份该尽的职责,该处理的关系以及该遵守的规范可是要怎样才能让人认识并做到这一点呢?要用文明,所以叫作文明以止文明以止,是人类的一种进步,可以让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说到此,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在这儿就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
《尚书》中也有这样的说法,“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这个灵是指人的一种能动性,除人之外的其他万物无论多厉害,都只能遵循现有的条件和行为准则,而不似人可以改变、突破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冬天冷,我们就盖房子以避寒;夏天热,我们就装空调以取凉。
这就是人与其他万物的差别,人具有一种能动性、主动性也正因为此,人更应当认识自己、管好自己这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它的核心点,即以人为本02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在中国从未有如西方那般造物主的概念,如魏晋时期哲学家郭象在《庄子注》里就非常明确地讲到“造物者无主”,万物“独化于玄冥之境”,在大自然中每个事物都是独立的,冥冥之中自我演化,而不是有一个造物主。
另外,在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德行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自身的德行提升了,天时、地利、人和才都会来若德行不好,则万事不成《大学》里有这么一段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说明德为本,财为末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上薄拜神教”的国家,造物主的观念很淡薄,甚至于没有人的德行要如何维护呢?在中国文化中,我们非常清晰地看到各种各样的欲望贪欲对人的德行有很大的腐蚀性,所以人要警惕名利财富的影响,要做物的主人,而不能反被物掌控。
我们的文化非常警惕物欲对人德行的养成、维护和提升的影响力荀子曾引用一句话:“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即君子应该支配物,小人则被物所支配《管子》中有两篇文章,题目都叫作“心术”,分成上下篇,里面就讲到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地位。
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身为什么叫做官呢?心和五官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心是来管住五官的,五官是跟外物接触的,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色声香味触”因此,人的五官要懂得管住对外物的欲望依照正常的次序,心管住五官,五官管住外物,此为正道。
若反之,则心术不正因此,人不应该成为物的奴隶,而应主动去管住物由此可知,中国文化很早就告诉了我们要防止物欲对人的侵蚀,以免使人失去主体性和独立性,所以,中国的这种人文文化或是人文精神就是“下防拜物教”03
中国人文精神对西方的启示西方文化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其实非常明显地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六世纪之前,西方本是想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能够破除人们对造物主、神的绝对服从的观念,但他们发现这种文化传统在西方已经断裂。
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重新把这些文化找回来,大部分是从阿拉伯地区找回的,因此这段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称为“翻译时代”到了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它的意义应该说是很大的因为它冲破了传统宗教的独断性、保守性,出现了一大批基督新教徒。
西方基督宗教的新教,我们称之为基督教,而以罗马教廷为主的传统的基督教,我们称之为天主教由于新教的产生,原来保守的、传统的天主教中的很多神职人员失去了在欧洲的领地,致使一大批传教士来到东方,特别是中国他们希望在东方找到一个新的领地和人群来传播主的福音。
那时正是明末清初的时代到了中国,他们发现这里的文化跟他们的传统文化环境完全不一样因为中国人没有对造物主、神的崇拜,而是强调要用人的道德自觉来维持社会的持续所以他们就把中国文化传回到欧洲,翻译了我们很多的儒家和道家经典。
这些经典传到欧洲,对十七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欧洲出现了一段对中国文化十分向往的历史时期,持续有上百年当时的欧洲认为中国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国家,欧洲一大批伟大的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狄德罗、莱布尼茨、魁奈等,都写专著、文章来赞美并传播中国文化中的这种以人为本的、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文化。
所以说,中国文化对后来推动整个欧洲的变革应该说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是欧洲的第一次人文文化的兴起,它高举了人本主义大旗,也正因为此,使得今天很多中国年轻人以为人本主义这种文化是从欧洲传来的但事实上它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西方人冲破了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的文化,但由于他们对待问题要求明确化、标准化,结果形成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他们认为打倒了上帝、推翻了主宰,人就要当家做主了,于是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潮,以及科技万能思潮人可以主宰一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一切;科学方面,提出了人定胜天,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把人的地位抬高到了跟造物主一样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科技成果变成了掌控宇宙的一个工具,人又失去了主体性、独立性然而,人却又在失去主体性、独立性的前提下,发挥了他的能动性,这就把整个天地万物搅乱了,也把人的意识改变了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人类相互残杀,从某种意义上,人又失去了理性,已经自我异化了,拜物教、拜金主义等观念日趋盛行。
所以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人本主义问题在西方又被重新提出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需要重举人本主义的大旗,只是思想资源还需要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文化中去寻找到了二十世纪后期,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初期,西方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人类能这样去主宰宇宙万物吗?于是许多西方的思想家、科学家又重新提出我们要回归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道路上,而不应该再继续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其实也是中国人文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点04中国人文文化中顺应自然思想的体现中国的人文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但并非是要人来做天地宇宙万物的主宰,恰恰相反,是要我们更加尊重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
《老子》有一句话:“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势,所以人类只能是推自然之势,而不应该任意地改变万物自身发展趋势,所以在中国的语言里就有了“因势利导”这一说法道家如此,儒家同样如此,也是非常尊重天地万物。
《论语》里有这么一句赞扬尧的话:“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意思就是:尧这位君主真是伟大呀,为什么呢?因为天是最大的,尧会效法它“天”在中国文化中的概念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天然、自然,即事物的本来状态。
在这里,我再讲一讲儒家构建的伦理,即儒家最看重的五伦其中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四伦都是自然关系,无法颠倒、无法改变夫妇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结合,长幼也是一种自然的关系,朋友当然是自然而然地交朋友了所以我们看儒家构建的五伦,最根本的伦理关系是人际关系,也是从自然关系出发的。
那么君臣,似乎是不自然的,这就要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来说了如果从整个社会来看,社会有分工,就会有上下关系,而君臣就是其中的上下级关系那么,我们把它诠释成一种自然关系,努力地从这样一种自然关系中去理解人际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关系中间,它实际强调的就是自然构建的关系,也是最合理的、人们最应该遵循的一种关系所以,中国人很多的伦理德行、伦理品德大多是从天地万物中提炼出来的,这也是中国人文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那么,说到孝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太能够接受所谓的孝道教育,认为孝只是单方面对子女的要求实则不然在中国文化里,这些都是双向的父慈子孝,父母的责任是慈,子女的责任是孝所以孝并不是一个强加的东西,它是一种人际的自然关系的体现。
三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王弼对孝作了诠释:自然亲爱为孝孝不是别的,就是自然亲爱的这样一种关系的体现我认为这个解释最妥帖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典型,它不是一种契约关系,而是一种自然关系而诚信,做人要讲究诚信《中庸》有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讲诚是天道,人要向天学习,学习天的诚还有《孟子》里的一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不要忘记时时刻刻想着诚,这才是人道,为人之道那么,为什么讲天具有诚的德行呢?《周易•观卦•彖传》是这么讲的:“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
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就是看天的变化之道,一年四季没有差错,永远是春夏秋冬这样的次序,这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故为诚圣人按照天之神道教化民众,所以天下太平天之神道是什么,是四时不忒,诚也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的文化,其实更重要的是天人合德,即在德行上的一致。
除了诚的品德外,我们还有不忘根本和敬畏《礼记》里面讲到礼的根本是报本,“礼者,大报本也”,做人不能忘本何谓本?《荀子》有言:“礼有三本”,一是天地,“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和根本;二是先祖,“先祖者,类之本也”,这是我们这一类的本;三是君师,“君师者,治之本也”,这是作为人类的自我觉悟的一个本,意思就是能够自己管好自己,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
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概念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教化民众,《礼记》的《学记》里面一开始就讲到建国君民、化民成俗、教学为先我们要教化民众,首先要把教育作好,而它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化民成俗,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要让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做人的道理。
所以《学记》里又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块美玉若不加以雕琢,就不会成为漂亮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君师者,治之本也”,这就构成了中国礼里面的一个本的理念另外,儒家构建的礼教,其中一个核心是敬,其根本精神也在于敬。
中国很多老宅子里一般都供着一个大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这就是中国人最朴实的信仰,也是敬我们还有很多的仪式,比如祭祖、祭天、祭地等,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祭是追源、报本若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每逢一定的日子,要祭祀;中秋节、除夕,我们也会祭祀。
所以慎终追远的理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厚实的德行不忘父母的生养,不忘祖先的荫德,以此来培养民风才醇厚若是连自己的父母、祖宗都不孝敬、不尊重,那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品呢?正如上述所言,
天地君亲师,三个本,我们不仅不能忘本,还要感恩,更要敬畏不忘天地君亲师,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敬天法祖,尊师重道这也是中国文化人文的特点(文章摘自《秘书工作》杂志2017年4期)编辑:吴 昊 制作:刘文吉。
注:本文来源为《秘书工作》杂志及微信号“秘书工作”(mishugongzuo),任何媒介转载均须注明来源,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欢迎关注秘书工作账号微信页面通讯录→右上角“+”→搜索“秘书工作”文章页面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更多精彩,尽在《秘书工作》杂志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精神历史概念解释:人文精神的概念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可以说,人文的概念有很多的内涵,也有很多的变迁。我将主要就此方面为大家作一诠释。…
-
黄药师同人文大全:黄药师人设
各位书友们,大家好,我是槑槑!今天给大家分享3本武侠同人小说,家人,朋友,修行之路漫漫,一切从神雕开始!第一本:《从神雕开始》 作者:海上牧舟…
- 贤达经济人文学院校花:上海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 中年女人文案:中年女人文案最火的句子
- 中年女人文案:中年女人文案最火的句子
- 医疗技术重要还是人文关怀重要: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修正版
- 人文艺术系:人文艺术系主要学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