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书香阁主人文俊:书香阁文化有限公司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预展:3月13日至3月15日\x0a拍卖:3月15日至3月17日\x0a展拍地址: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书香阁主人文俊:书香阁文化有限公司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3月16日  9:30  A厅古代书画 · 文人题咏部分导赏

2022西泠秋拍Lot 1027萧一芸[明末清初]绘,尤侗(1618~1704)、姜宸英(1628~1699)、 李宗孔(1620~1689)等对题 山水题咏册设色纸本 · 水墨纸本 册页(共四十页)画心:24×20cm×37

题跋:46×27.5cm×3RMB: 1,800,000-3,000,000说  明 张茂枝上款于凤园题签萧一芸是萧云从的侄子萧云从作为明末清初新安画派的重要画手,更是“姑孰画派”的创始人,萧一芸则是该流派唯一传其衣钵的画家。

本件与诸家对题的《山水书法册》,不仅是萧一芸存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姑孰画派两代人从新安走向江南文人圈的重要见证萧一芸是萧云从唯一承认的代笔人,他的画作因面貌酷肖萧云从,常为牟利者改款,以致其本款作品传世极少。

《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收录者仅有七件本册共绘山水二十开,为其成熟时期的精心之作,不啻为传世作品中体量最大、面貌最丰富的标准件对于研究其绘画风格本貌,以及萧云从作品中的代笔现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萧一芸同尺寸、同形制、同上款的山水册二十开,是学界公认的模板。

本件同为二十开,与故宫本原为上下半本且本件当为后半部,保留了原册的题跋部分

萧一芸 山水册页(二十选九开)故宫博物院藏,与本拍品原为上下半本故宫本王渫题跋页,王渫题云:“杜少陵诗云,五日画一水,十日画一石……偶览萧子阁有画八十,雅为因翁(张茂枝)老年兄所珍”北京故宫本其中一开有王渫题云:“偶览萧子阁有画八十,雅为因翁老年兄所珍。

”更证明二者是久别重逢的离鸾之作,迨无疑问。

本册尾跋其中何五云题跋提及本册数量原为八十页上款人张茂枝为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内阁中书,是萧氏叔侄及姑孰画派的推崇者本册跋者多为其在安徽巢县为官时结识的友人,其中不乏尤侗、姜宸英这样的士人名流。

众名士很可能是在题跋这一过程中,熟知了萧一芸,乃至姑孰画派的画风面貌张茂枝,字因亓,号恕庵,江苏泰兴人,顺治五年(1648)举人,曾任安徽巢县、全椒县教谕,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至内阁中书茂枝为官清正廉洁,亦雅好艺文绘事,又尤侗文集中有《题张恕庵所藏萧尺木画》,谓“观萧君尺木所写四十八幅,则举予数十年意中所有者”,查今国博藏有一套萧云从为恕斋所作的山水册页,款识云:“余浪游巢邑,假恕翁先生楼居,适风雨弥旬,吮毫成四十八纸……甲辰(1664 年)又六月望后,鸠兹弟萧云从识”,。

可见茂枝在巢为官时与萧氏叔侄亦颇有深交,才能将这对画林贤阮的浩繁巨制罗致左右。

本拍品萧一芸所用钤印本套山水合册并无萧一芸款署纪年,题跋中所落年款最早者为顺治丁酉(1657 年,故宫本),可知本册当作于1657年以前萧云从早年擅长细笔的奇趣画风,晚年喜用散锋秃毫,风格更为古淡萧疏萧一芸则很好得继承了萧云从早年细笔这一路的画风,这种极富装饰感的奇趣画风在其后的作品中运用地更为成熟壮迈。

本册取法诸家山水图式,当为一芸早年侍墨云从身侧的心摹手追之作尤其山石的画法,将云从细笔一路的山水画法演绎到极致是故尤侗赞阁有之画“有兔起鹘落之势,能使千岩万壑奔赴腕下,虽一朝而解七十牛可也”,“以视尺木亦复咄咄逼人”,此为当之无愧的出蓝之誉。

萧一芸最大规模“标准件”:故宫同册下半本,尤侗等诸家对题上款简介张茂枝[清],字因亓,号芝园、恕庵江苏泰兴人,以孝悌著称乡里顺治五年举人,任安徽巢县、全椒县教谕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内阁中书,以疾归。

著有《浣花居稿》等作者简介1. 萧一芸[清],字阁有,安徽芜湖人,萧云从侄工画,擅山水,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云从极宠爱之,故能得其真传,晚年画作亦多由其代笔,观者莫辨2.何其仁[清],字符长,号樗庵,浙江海盐人。

顺治岁贡生曾官广东崖州知府,有政声归田后不入城中善画墨兰,名重于时亦精篆刻3.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号淇园、苇间、湛园居士,浙江慈溪人康熙三十六年进士,帝识其笔,特拔为探花,授编修,升至太仆寺少卿。

工书法、精小楷,善画山水,精鉴赏,名垂一时,与朱彝尊、严绳孙称“江南三布衣”,又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4.李宗孔(1620-1689),字书云,号秘园,江苏江都(今江苏省镇江市)人。

顺治四年进士,由户部主事升工科给事中由部郎授御史,在台垣先后疏凡四十余上,每同九卿奏事,侃侃直言,不附不阿,康熙三十八年南巡即家,晋大理寺少卿,御书香山洛社额以宠异之工诗,与如臯冒巢民选为诗酒之会,亦一时佳话。

5.陆龙腾(1712~?),字轺雯,原字少文,号云栖,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贡生诗文书画皆有声名,曾入京都,为王士禄所器重,一时有“南萧北陆”之称乾隆五十年(1791年)尚有画迹传世6.葛遇朝[明末清初],字鼎如,号介菴。

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山东莒州知州,后调湖广沣州,任满升户部员外郎在任期间,以保境安民为己任,有善政明敏有为,好论文艺,年过七旬,手不释卷著有《春秋几鉴》、《卓观堂诗文集》等。

7.喻珩[清],四川巴中人乾隆癸酉(1753 年)拔贡,官雅州府教授8.尤侗(1618~1704),字同仁、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老人,江苏吴县人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康熙南巡时又授侍讲。

才富思警,工诗文词曲,著述颇丰,有《西堂全集》十余种等跋者简介1.王纲[清],字思龄,号燕友,合肥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素以名儒纯臣自期许,晚年尤笃志理学著有《贶鹤亭诗文集》等2.孙晋(?~1654),字明卿,号鲁山,安徽桐城人。

天启乙丑(1625)进士,官至大理寺卿,以兵部侍郎出督宣(今河北宣化县)、大(今山西大同市)性耿直,为官期间平冤狱、惩豪强、赈饥民,政绩颇为卓著入清后坚辞不仕,筑室龙眠山,率子弟读书直至老终著有东瓯、黄山、庐山、曹溪、楚岳诸游草。

3.何五云[清],字郇公、鹅亭,号蜀山,安徽合肥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贡生,以国子教习官泗水知县书法自成一家,不屑规樵前人著有《对未斋巢》等,另有《红桥词》若干卷刊于扬州,今未见题签者简介于凤园(1897~1983),号浮云,宁波定海岱山人。

早年毕业于浙江体专,后执教于宁波、杭州各中学,曾任宁波市立体育场场长抗战时期,任宁波防空指挥部大队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宁波日报社社长等职,后调任杭州市政府专员1950 年去台,改营工商业于凤园雅好金石书画,擅篆刻,收藏颇丰,在甬时曾建议设立鄞县古物陈列所,并捐赠瓷、铜、玉器、金石等 200 余件。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2022西泠秋拍Lot 1035顾春福[清]绘、钱泳(1759~1844)、石韫玉(1756~1837)、吴荣光(1773~1843)、吴廷琛(1778~1844)、韩崶(1758~1834)、潘曾沂(1792~1853)等题为梁章钜作 人日游石湖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830 年作引首:126×34.5cm画心:185×34.5cm题跋:834.5×34.5cmRMB: 600,000-800,000著  录1.《石云山人集》卷十五,吴荣光著,清道光二十一年吴氏筠清馆刻本。

2.《退庵诗存》卷二十一,梁章钜著,清道光刻本。

说  明梁章钜上款并题跋乾隆五十五年状元石韫玉题引首程恩泽、陈銮、吴廷琛、韩崶、尤兴诗、汪廷楷、朱珔、朱绶、程邦宪、刘鸿翱、齐彦槐、张井、钱泳、潘曾沂、吴荣光、杨振麟题跋刘泉旧藏自明清以来,人日赏游石湖在苏州地区已成为一种风尚。

石湖在苏州西南十八里的上方山东麓,是太湖的支流历朝历代,石湖都深受文人们的喜爱,成为文人遣性怡情的赏游圣地相传越国大夫范蠡泛舟五湖,就是从此处开始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此构屋居住,自号“石湖居士”明代王宠曾在石湖治平寺读书长达二十年之久,以文徵明、蔡羽为核心的吴门文人雅士常常去石湖举行雅集。

人日,又称人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素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在后世则逐渐演变为文人学士举行雅集,相与行乐,庆祝新岁文徵明曾绘有《石湖图》(苏州博物馆藏)、《人日诗画图》(上海博物馆藏)。

梁章钜小像道光十年(1830)正月初七人日,梁章钜划棹邀程恩泽、陈銮同游石湖,程、陈欣然赴约,三人畅游于石湖之上,寄情山水,回忆昔年,感叹官场沉浮,程恩泽作文以志之,梁章钜得五律四首,陈銮得七律十首,皆题于卷后。

梁章钜又请石韫玉题引首、画家顾春福绘图,辨征同人题咏另外,吴廷琛、汪廷楷、钱泳、吴荣光等也相继和诗,并题跋于后彼时梁章钜正代理江苏巡抚一职道光四年(1824)九月,梁章钜由江南淮海道调署江苏按察使,驻沧浪亭行馆,六年十二月任布政使,十二年八月乞病免,期间三次代理巡抚,二十一年(1841)闰三月由广西巡抚调任江苏巡抚。

本拍品引首为梁章钜属石韫玉题梁章钜在苏州任职了很长一段时间,时间跨度长达十七年,因此他与苏州地区的文人交游十分密切如题跋者中的石韫玉、韩崶、朱珔、吴廷琛、钱泳,皆与梁章钜早有往来道光七年(1827),江苏巡抚陶澍、布政使梁章钜整修沧浪亭,梁章钜作图,陶澍识以诗。

梁章钜与陶澍、石韫玉、韩崶、潘奕隽、吴云诗酒唱和,时称后五人为“沧浪五老”

道光九年(1829),陶澎在苏州沧浪园邀请嘉庆七年(1802)同科进士朱珔、吴廷琛、梁章钜、卓秉恬、顾莼、朱士彦集会,饮酒吟诗,人称“沧浪七子”此七人为嘉庆七年同科进士,均工诗能文,平时书信往来、吟诗唱和,此次在苏州会于沧浪亭,梁章钜作《小沧浪七友图》,朱珔为图记附后。

梁章钜晚年自定诗稿,编为《退庵诗存》二十五卷,吴廷琛为之作序此外,道光二十二年(1842),阮元在扬州文选楼设宴,款待钱泳、梁章钜,一同鉴赏其所藏钟鼎古器梁章钜精鉴赏,好金石,与阮元、钱泳为金石知己,三人雅趣相同,情谊很深。

人日游石湖图  局部事实上,此卷参与题跋者,大多曾在京为官,先后成为京城宣南诗社的成员,本卷亦可看出清中后期,宣南诗社对吴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宣南诗社前身为消寒诗会,因经常在宣武坊南潘曾沂的寓所集会,故称之为宣南诗社。

成员均为东南沿海各省的京官,他们在公务之余,唱酬联吟,发表闲情逸致之作道光四年(1824),为了纪念宣南诗会盛况,潘曾沂特请画家王学浩绘了一幅《宣南诗会图卷》,此画卷前有潘奕隽写的引首,画下有吴中七子之一的朱绶所作的题记,后附有潘曾沂、朱珔、程恩泽、陶澍、梁章钜、石韫玉、韩崶、尤兴诗、陈銮、齐彦槐、林则徐等十九人的题咏。

之后,诗社核心人物潘曾沂离京,其余成员也相继外任,诗社的活动随之逐渐消歇

梁章钜请如此多人题咏并跋于本卷《人日游石湖图》后,且题跋者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如程恩泽为阮元之后京城最有影响力的士林领袖,陈銮后任两江总督,此外石韫玉、潘曾沂等都是吴中著名文士,不难看出梁章钜试图重现嘉道年间京城诗社雅集的盛景。

鉴藏者简介刘泉[清],铁城人,精鉴赏,家藏颇丰无锡博物院藏文徵明行草《自书诗》,后有周道振跋,册中钤有“云浦”、“刘泉珍玩”、“铁城刘泉家藏”三方印上款简介梁章钜(1775~1849),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

嘉庆七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书兼欧、董,其小行楷笔意劲秀富收藏,所著《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对作者生卒年时有考核著有《藤花吟馆诗钞》《二思堂丛书》《枢垣纪略》等作者简介顾春福[清],字梦香,一作梦芗,江苏苏州人。

家洞庭锦畴仲子亦善画师于改琦,人物、仕女、花卉入手即超,而山水亦工初师赵伯驹,继仿王翚,用笔用墨,浑厚秀润,然不多作顾春福曾游幕江苏巡抚薛焕府中十余年,薛焕庋藏甚富,佳者悉命顾春福等临摹跋者简介1.石韫玉(1756~1837),字执如,一字琢如,号琢堂,又号竹堂,晚号独学老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书,亦作画,兼擅古文归田后,闭户著书,谢绝尘网,偶弄铁笔亦古雅,如其为人2.程恩泽(1785~1837),字云芬,号春海,程昌期子,安徽歙县人嘉庆十六年进士道光十四年由内阁学士升工部右侍郎,十六年改户部右侍郎。

3.陈銮(1786~1839),字仲和,号芝眉,湖北武昌人嘉庆十五年进士,道光七年任苏松太道,官至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4.吴廷琛(1778~1844),字震南,号棣华,江苏苏州人父吴文魁乾隆五十三年县试夺魁,嘉庆七年会试夺魁,同年殿试成为状元,授翰林院编修。

曾任杭州知府、云南按察使等职5.韩崶(1758~1834),字禹三,号旭亭、桂舲,元和(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工诗,问梅诗社成员,政事余暇未尝一日废书,故以“还读”名其斋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廷试一等。

历福建按察使、广东巡抚署总督、刑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与潘奕、石韫玉、吴玉松、陶澍合称为“沧浪五老”6.尤兴诗[清],字肄三,号春樊,一号月舫,长洲(今属苏州)人乾隆举人,官内阁中书诗学眉山,书学山谷,皆不相似,石竹堂谓愈不似愈工。

7.汪廷楷(1760~1831),清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字端揆,号籍庵、节安、节安居士等汪士鋐裔孙廪贡乾隆五十九年(1794)在天津迎銮献赋,召试拟第一,以误书一字列二等后入淮南盐政幕道光元年(1821)为石韫玉荐举孝廉方正,授六品散官。

书法摹汪士鋐,诗文高雅著有《节安堂诗集》等8.朱珔[清],字玉存,一字兰坡,安徽泾县人嘉庆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起士,散馆授编修,擢至侍读生平酷嗜图书,以藏书富而闻名,有“小万卷斋”藏书楼著《培风阁藏书目录》等。

9.朱绶(1789~1840),字仲环,又字仲洁,号酉生,江苏元和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尝佐梁章钜幕,章奏多出其手又勤学敦行,廉清简默,为来所重诗格律精严,又工古文辞,与顾莼等称“吴中后七子”,又与王嘉禄并称“朱、王”。

著有《知止堂诗文集》《知止堂词录》行于世10.程邦宪(1767~1832),字穆甫,竹庵、拙存居士,江苏吴江人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修,官御史,鸿胪寺少卿,道光二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工书法11.刘鸿翱(1778~1849),字裴英,号次白,山东潍县人。

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历任太湖司马、徐州太守、台湾道兼提督、云南布政使、署理闽浙总督、福建巡抚等职著《绿野斋文集》等12.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冲田人。

善鉴藏,工书法,自幼颖悟超群,举安徽优贡第一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曾任常州府金匮县知县、苏州府督粮同知,后援例晋升候选知府不仅为政有方,而且通物理,精天文,受到林则徐的重视和称赞13. 张井(1776~1835),字仪九,号芥航,陕西鄜州人。

嘉庆六年进士,以内阁中书用,改知县,铨授广东乐会后迁许州直隶州知州襄办马营坝大工,加知府衔,署汝甯知府14.钱泳(1759~1844),原名鹤,字立群,号梅溪、台仙,室名履园,江苏金匮(今无锡)人尝客毕沅幕,为嘉道间著名学者。

精研金石碑版,工八法,尤长隶古,兼及书画著述颇丰15.潘曾沂(1792~1853),字功甫,一字念祖,自号小浮山人,又号复生居士,室名三十六梦龛、凤池园等,江苏吴县人嘉庆二十一年举人,官内阁中书道光元年入直。

与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同为宣南诗社社友工诗,尤熟悉南宋遗事16.吴荣光(1773~1843),号荷屋,晚号石云山人,室名筠清馆等,广东南海(今广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福建布政使精金石之学17.杨振麟[清],字桂山,宛平(今北京丰台)人。

嘉庆九年举人,官山西布政使善行楷书,收藏旧拓碑帖甚富《衍石斋记事稿》记其书法古厚道光十二年(1832)尝为潘正炜《听帆楼古铜印汇》撰序

2022西泠秋拍Lot 1040吴历(1632~1718)绘、许之渐[明末清初]、施闰章(1618~1683)、龚鼎孳(1615~1673)、程可则(1624~1673)、王士禛(1634~1711)、王士禄(1626~1673)、沈荃(1624~1684)等十家跋 秋江晚渡图 

设色绢本 立轴1671年作画心尺寸:52.5×29cm画心及题总尺寸:118×51.5cmRMB: 1,500,000-2,500,000出  版1. 《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三编》第一卷PI-235,图版A53-056, 东京大学出版会,2013年。

2. 《曹氏家族藏17世纪中国绘画》P543,Stephen Little编,洛杉矶郡立美术馆,2016年著  录3. 《带经堂集》卷二十三,渔洋续诗卷一,王士祯著,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4. 《墨井诗钞》卷上,吴历撰, 清道光五十八年(1878)刻本。

5. 《丛书集成续编》第125册 集部P579,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6. 《吴渔山集笺注》P91,中华书局,2007年7. 《故宫博物院院刊》第4期P71,故宫博物院,2020年8. 《吴湖帆书画鉴藏研讨会论文集》P46,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 年。

展  览9. “别有天地─曹氏家族藏17世纪中国绘画”,洛杉矶郡立美术馆,2016 年8月至12月。

说明:吴湖帆、潘静淑、蒋谷孙、曹仲英等鉴藏,吴湖帆题诗堂及题签施闰章、龚鼎孳、许之渐、钱朝鼎、王士禛、沈荃、徐元文、王士禄、程可则、顾贞观等题跋作为中国唯一的基督传教士画家,吴历在三四十岁时达到创作顶峰,四十五岁开始却不再从事绘事,专心布道传教,直到七十岁后又陆续开始创作。

正因为吴历绘画经历中有二十几年的空白期,传世作品要比清六家其他几位少,市场上流通的也几乎都是晚年作品本拍品为吴历罕见的早年佳作且与早年经历中最重要的友人许之渐有关许在本画上有跋,题跋中的其他名士有不少也正是许之渐引荐给吴历的。

可谓浓缩了吴历早年的人生经历

吴历1674年为默容和尚作《兴福庵感旧图》,后有许之渐长跋,故宫博物院藏作为吴历赴澳之前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吴历的许多作品都与许之渐有着密切关系,他赠与许之渐的作品数量最多,许之渐这个名字时常出现在上款及题跋中。

本此上拍的《秋江晚渡图》同样与许之渐有密切关系本此上拍的《秋江晚渡图》创作于1671年正月十九日,从款识中可知,绘制此图时吴历正客于长安许之渐在顺治十六年曾受命巡视茶马,吴历此次长安之行,或许是与许之渐共同探望旧友。

吴历在长安完成此作,再带回京城,在即将离京前请众人题跋,画面内容与题诗充满了惜别之情构图上不同于清初“四王”的仿古山水,景物主要集中于画幅右下角,吸收了南宋院体画半边构图传统,青、绿白三种颜色敷色,毫无艳俗之态,显示出画家超高的绘画造诣和诗学才情。

馆藏的吴历《湖天春色图》与本幅《秋江晚渡图》风格上十分接近画面强调了柳从的形象,以疏密掩映的柳从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占据画面大半位置,前景密集,柳树以清劲的细长线条写就,用笔闲雅吴历在京期间,借着许之渐的推荐和人脉,与京城圈内学者都有了较为密切的往来。

如施闰章、程可则、王士祯、王士禄、龚鼎孳、宋琬、汪懋麟等人本幅《秋江晚渡图》画心四周有同时名贤十大家题词,亦可作为吴历在京期间与京城文化圈深入接触的又一重要史料

本拍品龚鼎孳、施闰章、顾贞观、沈荃、王士禄、程可则裱边题跋 ( 十家选六 ),其中施闰章墨迹罕见吴历在京期间,凭借着许之渐的推荐和人脉,与京城圈内学者都有了较为密切的往来这一时期吴历通过许之渐的引荐,结识了不少文人士大夫,酬酢频频,并有不少画作相赠求题,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

本拍品吴湖帆题诗堂在家藏七件渔山真迹中,对同一件作品题跋两次,题跋字数之多,实为罕见今可见吴湖帆旧藏渔山作品之中,同等待遇的仅辽宁省博物馆藏吴渔山《夕阳秋影图》,可见吴湖帆对本拍品厚爱之深本幅《秋江晚渡图》为吴湖帆旧藏。

1943年秋收得此图,大加叹赏,邀好友蒋谷孙一同鉴赏,诗堂左下角钤有“蒋谷孙”、“ 显堂真鉴”二方印1945年5月重装,来年检箧重题吴湖帆在题跋中,梳理了家藏七件渔山真迹,并按照创作时间排列对同一件作品题跋两次,题跋字数之多,实为罕见,更可见吴湖帆对本件作品厚爱之深。

今可见吴湖帆旧藏渔山作品之中,同等待遇的仅辽宁省博物馆藏吴渔山《夕阳秋影图》,在裱边有吴湖帆两段题跋1937年,吴湖帆从严长卿处得到《夕阳秋影图》,又名《仿云林遗意图》,为吴渔山晚年纯熟后笔墨《秋江晚渡图》对吴湖帆来说有重要的收藏意义。

首先,《秋江晚渡图》为其所收渔山作品中仅有的仿赵大年湖山小景程序的作品,体现出渔山早中年绘画面貌的多样性其次,吴湖帆在1933年8月,购得渔山康熙庚戌(1670年)所作《溪山深秀图》,素缎本,上有许之渐七律二首,蒋谷孙来,赞赏有加。

十年之后,又收得渔山同时期创作的《秋江晚渡图》,上面同样有许之渐题七言一首,吴湖帆又邀好友蒋谷孙同赏,由此看来,《秋江晚渡图》既见证了吴湖帆与蒋谷孙二人长存的书画之谊,也为渔山与许之渐交游考证提供了新史证。

鉴藏者简介1. 吴湖帆(1894~1968),名万、倩,字东庄,号倩庵、丑簃,江苏苏州人为西泠印社社员,其梅景书屋培养了王季迁、陆抑非、徐邦达等书画名人收藏甚丰,精鉴别、填词山水宗“四王”、董其昌,上溯宋元各家,以雅腴灵秀享誉画坛,为海上重要名家,亦为海上“三吴一冯”之一。

2. 潘静淑(1892~1940),江苏吴县人吴湖帆之妻,祖父潘曾莹、伯父潘祖荫、父潘祖年出身名门,工书画画作极富天才,画风细腻优雅,有大家风范3. 蒋谷孙(1902~1973),名祖诒,字谷孙,浙江湖州人。

其父蒋汝藻,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为浙江有影响的实业家,并为藏书世家,以密韵楼名世谷孙本人居上海期间,以精鉴碑帖、拓本、书画闻名,1940年代末携家藏渡台湾,曾任台湾大学教授,著有《思适斋集外书跋辑存》等。

4. 曹仲英(1929~2011),出生于天津,其父曹文明家族显赫,1949年迁至台湾曹仲英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开始经营曹氏家族的中国绘画收藏,并从师李霖灿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学习中国绘画鉴赏曹仲英著有多部研究中国书画的学术专论,他的藏品争相被大型博物馆、艺术学院和出版社列入学术研究和展览计划,其中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作者简介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与“四王”恽寿平齐名,并称为“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少与王翚同师王时敏,山水以黄公望为基,苍浑厚重跋者简介1.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愚山、蠖斋,安徽宣城人。

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诗,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2.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合肥(今属安徽)人明崇祯进士,官兵科给事中。

入清,累官礼部尚书诗风婉丽,间有道句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成就逊于钱、吴著作有《定山堂集》3. 许之渐[明末清初],字仪吉,号青屿、自笑老人,江苏武进人工书法顺治十二年进士,任户部主事,擢御史,尝疏救科臣杨雍建,又参革孙可望,以刚直称。

著《槐荣堂诗钞》4. 钱朝鼎[清],字禹九,号黍谷,江苏常熟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太常卿从孙克弘学画,善画兰竹及折枝花卉能诗5.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渔洋山人、文游台主人、诗亭逸老等,山东桓台人。

王士祜弟,顺治十五年进士,授扬州府推官,后迁礼部主事,历充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官至刑部尚书其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颇负盛名,门生甚多善古文,兼工词,亦工书法,擅行书、篆书,皆为诗名所掩,有《渔洋诗文集》等著述。

6.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土、礼部侍郎,卒谥文恪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康熙年间以书名动天下,与赵孟頫、董其昌相埒。

7. 徐元文(1634~1691),字公肃,号立斋,江苏昆山人顺治十六年状元授编修徐秉义弟康熙十九年由内阁学士升左都御史二十二年降职二十七年复任左都御史同年改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二十八年升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

工书法、尤精楷书8. 王士禄(1626~1673),字子底、伯受,号西樵,山东恒台人王士祜兄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康熙二年河南乡试主考9. 程可则(1624~1673),字周量,一字湟溱,号石臞,广东南海人。

少时从学于陈邦彦入清顺治九年会试第一,被排挤不得与殿试十年后,试授中书,历兵部郎中,桂林知府广交游,以诗文名世,与王士祯等交好为“岭南七子”之一又与宋琬、施润章等称“海内八家”著有《海日堂集》等10. 顾贞观(1637~1714),字远平、梁汾,号华峰,亦作华封,江苏无锡人。

枢子康熙五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能诗,工词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 “词家三绝”

2022西泠秋拍Lot 1028顾贞观(1637~1714)、邹显吉(1636~?)、邵曾训[清]、竹禅逵[清]等 薰香摘艳书画册设色纸本 册页(十八页)28.5×22.5cm×18RMB: 180,000-280,000

说 明锡山华氏等旧藏鉴藏者简介锡山华氏,明代以来无锡著名收藏世家先祖华夏(1494~1567),字中甫,号东沙,斋号“真赏斋”,时有“江东巨眼”之誉,同宗华云(1488~1560),号补庵居士,著名书画收藏家,“剑光阁”主人。

清代有书画家华冠、华胥、华坡、华日曾、华翼伦、华文用等锡山世代富收藏,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存世的古书画中,经常可见诸如“梁溪华氏珍藏”“锡山华氏珍藏”“华氏补庵”“锡山华氏补庵家藏印”等锡山华氏收藏印作者简介

1.邹显吉(1636~?),字黎眉,号思静,又号华斋,自称湖北居人,晚号城南老圃,斋号雪音轩,江苏无锡人富收藏尝学诗于吴伟业,画摹宋、元,山水、人物均得古法写生有邹菊之目一门风雅,妻能画梅,兄、弟、子、侄,皆工画。

著有《北游集》《湖北草堂诗》2.邵曾训[清],字哀彝,号瓞园,江苏无锡人诸生《清朝书画家笔录》《无锡县志》称其工诗文,善书法,书学王羲之,若欧、柳、颜、虞、褚、薛一涉猎而已,其书法与弟曾诏之画,时称双绝。

享年八十其子之鹏,亦善书,书学王羲之、欧阳询,晚年求书者极多3.黄裕[清],字燕初,江苏无锡人出生于顺治康熙年间,有《贺新凉》词传世4.邹豋恒[清康熙],字恒中,康熙五十七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

5.秦汝泌[清],字邺仙,江苏无锡人鉽子官教谕能诗,书兼米、赵6.鲍鼎铨[清],名允治,字让侯,江苏无锡人康熙八年(1669)举人,曾任知县,著有《心远堂诗》八卷7.竹禅逵[清],名以逵,清代康熙年间人,与邹显吉交好。

广东省博物馆藏祝允明《简亭记》册上有其题签和题跋8.敖瓛[清],字山来出生于顺治年间,工诗词,有《为玉兰花悼亡》词传世9.顾贞观(1637~1714),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号梁汾,江苏无锡人康熙五年(1666)举人,擢秘书院典籍。

曾馆明珠相国家,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康熙二十三年(1684)致仕,读书终老贞观工诗文,词名尤著,著有《弹指词积书岩集》等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10.周绍濂[清],浙江鄞县(今宁波)人。举人出身,曾任华亭县知县。11.秦严煜[清],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孝祖本姓秦,江苏无锡人。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2022西泠秋拍Lot 1037何瑗玉(约1815~1889)绘,吴让之(1799~1870)、方濬颐(1815~1889)、顾文彬(1811~1889)、吴 云(1811~1883)、裴景福(1854~1926)、潘飞声(1858~1934)、黎湛枝(1870~1928)、徐树铭(?~1900)、崇 恩(?~1862)、商衍瀛(1869~1960)、章 梫(1860~1949)、徐世昌(1854~1939)等题 为何昆玉作 墨梅题咏卷

水墨绢本 手卷1868年引首:110.5×41.5cm画心:487×41.5cm题跋:520.5×47.5cmRMB: 600,000-800,000著  录1.《二知轩诗续钞》卷九,清方濬颐著,清同治年间刻本。

2.《睫闇诗钞》卷十,清裴景福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说  明何瑗玉兄何昆玉上款,何昆玉、何瑗玉子何子肃递藏吴让之题引首及跋吴让之、潘飞声、周銮诒、蒋一桂、顾思贤、吴云、顾文彬、方濬颐、齐学裘、徐树铭、周寿昌、丁彦臣、崇恩、李眉庵、陈毅、章梫、裴景福、黎湛枝、徐世昌、曹秉章、金保福、金保权、胡嗣芬等题跋。

潘飞声、徐三庚题签谭萤旧藏

本拍品徐三庚、潘飞声题签本幅《墨梅图卷》为何瑗玉今可见唯一墨梅长卷,极为特殊,上款人何昆玉为何瑗玉兄长,且都为广东重要金石家,后递藏至何氏二世何子肃,遍请清末名公巨卿题跋,历何家二代几十年心血而成,更显珍贵。

何瑗玉为晚清广州地区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兼具文人、大收藏家、富商之身份,是晚清广州文化圈的重要参与者何瑗玉以荐官翰林院待诏,与清末著名文人潘飞声、徐三庚、宫昱等交好,文人是他很重要的社会角色此外他还是经营得法的成功商人,何瑗玉、何昆玉兄弟二人出身富户,在广州经营古董店,精鉴赏,同时为潘仕成、伍元蕙等大藏家掌眼,并为之提供书画藏品。

何氏昆弟常挟所藏碑帖书画往来南北,或进行交易,或请名家题跋二人曾与张之洞一起参与了晚清端砚的开采,可见其财力雄厚,且与当地官府、地方势力关系密切何昆玉为清末岭南地区著名金石学家、重要篆刻家早年师从潘萱,后师从林甫南、余曼庵和孟蒲生,被陈兰甫赏识,又师承陈兰甫先生。

何昆玉尝客山东潍县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遂精鉴别尤擅模拓彝器,与吴中李锦鸿齐名何昆玉治印宗法汉人,旁参宋元朱文,用刀洁净,得力于汉铸印,布局庄重严实,不作破损之态,有娟秀之韵兄弟二人合力辑有《汉印精华》。

本幅《墨梅图卷》经何氏两代三人分别请众文士题跋。本卷完成后,何瑗玉不惜远赴江浙一带,请吴让之、徐三庚、顾文彬、吴云等名家题跋,为完成后的第一波题跋。

随后他将此卷赠予兄长何昆玉,何昆玉又携本卷墨梅图北上,途径扬州、济南,抵达京师,一路上向多位好友索题于卷后,为第二波民国年间,何瑗玉之子何子肃袭藏本件,并请诸如徐世昌、裴景福这样的政学两界名人题跋,既是对先德何瑗玉的追忆,也再一次扩大了此卷的重要性,。

为第三波。

何瑗玉画学居廉,继承恽南田派的花卉写法,是居廉在广州社交圈的核心人物他一生钟爱梅花,收藏大量古代梅花佳作从本卷款识中可知他所收历代画梅之多,宋有杨无咎、张观,元有王冕,明有陈淳、王问、朱之蕃、徐渭何瑗玉还收藏有诸多古代书画珍品,如元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南京博物院藏)即曾为其收藏。

何瑗玉自言同治六年(1867)初冬始学画梅,他人生的第一幅梅花扇面便是画给兄长何昆玉。何瑗玉十分珍爱本幅《墨梅图卷》,将如此重要的作品再一次赠送给兄长,足可见兄弟二人感情之深厚。

何瑗玉小像,其上同有徐三庚题跋,并称其为蘧盦老弟可见二人关系之亲密谭周士 《何瑗玉道服抱琴图》(1880年)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墨梅图卷》题跋者中的的吴让之和徐三庚,不仅是何瑗玉交游之一,更是其生平志趣之所向。

何瑗玉工刻印,曾拜于晚清著名篆刻家徐三庚门下学治印,对邓石如、吴让之的篆刻风格十分推崇徐三庚南来广东,寓东莞可园,在此期间不仅为何瑗玉题自画像,还为其《梅花图》(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题字何瑗玉自刻“飞泉洞主”一印,徐三庚跋“蘧庵自制此印,深得汉人浑穆之趣,志此以佩”,可见对何氏赞赏有加。

像何瑗玉、何昆玉等一批晚清文人,都在注经证史、考鉴文字外雅好治印,这一群体的创作往往置时风于度外,充满宁静致远的古典意趣1890年潘飞声自柏林大学任教归来,为何瑗玉《墨梅图卷》题签,1929 年潘飞声受何子肃之嘱,又作长跋于后,追忆与何瑗玉昔年情谊,感叹不已。

潘飞声为清末广东著名文人,与何瑗玉交往密切潘氏出身显赫,得名家指点,工诗善文,极负才气潘氏十七岁到何氏家中饮宴,受其赞赏,先后两次欲招为东床快婿广州艺术博物院所藏何瑗玉 1894 年作一花扇面,上款即是潘飞声,应属何氏晚年绘赠潘飞声的画作之一,与本幅《墨梅图卷》一样,为两人交往之重要证物。

清中期以后,因为开海贸易,经济发展,广东地区的私家收藏迅速崛起,涌现出一大批书画鉴藏家,何瑗玉、叶恭绰、容庚等承前启后,使粤东书画鉴藏代不乏人要研究广东美术史,何瑗玉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本次上拍的《墨梅图卷》,是理解晚清广州文化圈最重要的线索之一。

鉴藏者简介谭萤(1800~1871),字玉生,号兆仁,清广东南海(今广州市)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任学海堂山长、化州训导.琼州府教授,加内阁中书衔工诗,尤擅骈体文尝与熊景星、徐良深结西园吟社,文名日起,为阮元所荐赏。

精于版本校仇之学,富于藏书,藏书处名乐志堂,编有《乐志堂藏书目》藏书多钤有“南海谭氏藏书”、“彝鼎图书慰寂寥”印记上款简介1.何昆玉(1828~1896),字伯瑜,广东高要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篆刻家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派。

斋堂为百举斋、吉金斋、乐石斋性嗜古,富收藏,尤喜收藏古铜印,亦擅刻印参与《十钟山房印举》的编次钤拓存世有《吉金斋古铜印谱》《乐石斋印谱》《百举斋印谱》《端州何昆玉印谱》等2.何子肃[清末民国],何瑗玉子,继承家学,好彝鼎书画碑版,曾任山东宁阳县令,与商衍瀛、裴景福、徐世昌等晚清名臣交好。

题签者简介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罍,金罍道人,又号袖海,浙江上虞人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他的篆、隶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风格独具篆刻初学陈鸿寿、赵之琛,治印上规秦、汉,能于吴熙载、赵之谦诸家而后,别树一帜。

近时篆刻家多宗之作者简介何瑗玉(1840~1903后),字叔子,号蘧盦,别号莲身居士、润如居士,室名有元四家画楼,广东高要人诸生以荐官翰林院待诏家富收藏古籍、金石、碑帖、书画精鉴别能书,工画写墨梅,秀逸天成。

画花卉,学恽南田,明艳有致兼善摹印,拓金石著有《书画所见录》跋者简介1.吴让之(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2.周銮诒(?~约1893),字鯭斋,湖南永明人光绪三年进士工书、善诗文、精金石,收藏金石书画甚丰著有《印董》《印谱》等3.蒋一桂[清],字犀林,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清末时曾官丹徒、吴江、温州道善诗古文,工书法。

4.顾思贤[清],字竹臣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举人,历任长洲、昭文、麦县、新阳、南汇等县知县,江苏候补知县,为官30多年5.吴云(1811~1883),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斋号二罍轩、听枫山馆、二百兰亭斋等,浙江湖州人。

举人,官镇江、苏州知府,笃学考古,曾藏《兰亭序》二百种,齐侯罍二善书能印,为清代金石家、鉴赏家6.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又字子山,子珊,号艮斋、艮盦、过云楼主、退庵、怡园,室名眉绿楼、过云楼、鸳红词馆、玉几山房,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擅书法、诗文,收藏甚丰,为著名收藏家其后人于1951年和1959年将过云楼所藏宋元明清书画悉数捐赠上海博物馆,总共308件7.方濬颐(1815~1889),字子箴,号梦园,安徽定远人。

道光二十四年进士,官至两广、两淮盐运使,擢四川按察使收藏书画甚富,精鉴赏,颇负时名著有《梦园书画录》8.齐学裘(1803~?),字子贞,一字子冶,号玉溪,晚号老颠,安徽婺源人齐彦槐子工诗善书,不求仕进,以贵公子隐居绥定山中,光绪间寓上海。

与刘熙载、毛祥麟时相过从著有《蕉窗诗钞》9.徐树铭(?~1900),字寿衡、伯澂、号澂园,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三年由吏部右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五年改工部尚书工书法,著《澂园诗集》。

10.周寿昌(1814~1884),字应甫,一字荇农,又号介庵,晚号自庵,室名思益堂湖南长沙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诗文书画俱负重名著《思益堂集》《前汉书注校补》《后汉书注补正》《三国志注证遗》等。

11.丁彦臣(1829~1873),字筱农,浙江归安人精鉴赏,著有《梅花庵藏器目》,与刘体智合著金石名著《西清古鉴》12.崇恩(?~1862 在世),姓爱新觉罗,字仰之,号语铃、语铃道人等,又号香南居士、澹园等,室名香南精舍、吾亦爱吾卢。

禀贡生官江苏巡察史、山东巡抚后任驻藏大臣、哈密办事大臣九年再召入京任詹事,内阁学士工书画,书法苏轼,画山水出入宋元诸名家收藏旧拓碑帖甚富13.李眉庵(1875~1927),名诚,字仲勤,号匏公,广西临桂人。

父受彤,清咸丰辛酉举人,官广东知州,工诗14.商衍瀛(1869~1960),字云亭,号蕴汀,广东番禺人商衍鎏之兄著名书法家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15.陈毅(1871~1929),字诒重,一字武仲,晚年号郇庐,原名道亨,湖南省湘乡县人。

少入塾攻经史诸子书,17岁师从王先谦,预撰经籍光绪甲辰(1904年)进士,历官邮传部参议有《郇庐诗文集》16.章梫(1860~1949),字一山,浙江宁海人光绪三十年进士,授编修民国间,寓居上海工书能文,尤长于草书。

沙孟海之师17.裴景福(1854~1926),字伯谦,号睫闇,别署西域戍卒,室名壮陶阁、吟云轩安徽霍丘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户部主事先后担任陆丰、番禺、潮阳、南海等县知县,颇有政绩三十一年(1905)受陷遣戍新疆。

入民国,曾先后出任安徽省公署秘书长、安徽政务厅长嗜好收藏字画古董,精于鉴赏,藏品丰富,爲近代著名收藏家之一著有《壮陶阁书画录》《河海昆仑录》等18.黎湛枝(1870~1928),字露苑,亦露庵、璐庵,广东南海人。

光绪二十九年传胪,授编修张勋复辟时授学部右丞善书法19.徐世昌(1854~1939),字卜五,号菊人,亦作鞠人,一作菊存,又号东海、弢斋,别号水竹邨人,别署水竹、石门山人,天津人光绪十二年(1986)进士,内阁协理大臣。

北洋时期为大总统20.曹秉章(1864~1937),字理斋,室名玉研堂,浙江嘉善(今属嘉兴)人民国间曾任国务院印铸局局长民初史志专家徐世昌门人,徐氏应酬之文多出其手,写有《前国务总理嘉善钱公行状》是编纂《清诗汇》的重要成员,并任徐世昌编纂的《清儒学案》一书的总务。

21.金保福[清末民初],岭南地区书法家1904年秋,奉岑云阶、张安圃命,考取派赴日本学习法政,先后与李仲芝、曹九畴、子才及湖北游历官庆松岩一同参观考察1906 年夏,由政法大学、警务学堂毕业后,又有实地考察之举。

著有《扶桑考察笔记》二卷曾书潮阳县令裴景福别集《睫闇诗钞》十卷,重书和县《陋室铭》碑22. 金保权[清末民初],福建汀西人光绪二十五年(1893)任广州同文馆汉教习,民国初年任安徽和县公蜀,曾发行裴景福《睫闇诗钞》。

23. 胡嗣芬[清],字景威,号宗武,贵州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二甲七十四名散馆改河南夏邑县知县善书法,小篆宗峄山碑,承清初玉筋篆之风,行楷兼容魏碑,皆以瘦挺胜亦擅绘画24. 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老兰,别署剑道人,斋名剪淞阁、水晶庵。

祖籍福建,寄籍广东广州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

2022西泠秋拍Lot 1033 张若霭(1713~1746)画,张廷璐(1675~1745)、张廷瑑(1681~1764)、钱陈群(1686~1774)、于敏中(1714~1779)、等 为范从律作 艺圃丛珍册

水墨纸本 册页(十四页)29×24cm×14    RMB: 300,000-500,000说  明范从律上款范从律为天一阁藏书楼主范钦后人,与张若霭、田志勤为雍正十一年(1733)同科进士,后官山东知县,有政声,与全祖望等友善。

册首为张若霭牡丹,后诸家题字,大约作于1742年其中张廷璐、张廷瑑、张若霭、张龄丰同出身桐城张氏,三代人同时合笔的作品较为罕见尤其张廷璐、张廷瑑二人,为康熙朝大学士张英之子、雍正朝名相张廷玉之弟张若霭为张廷玉的长子,张廷璐、张廷瑑的侄子辈,在受到张氏书法影响之外,又添数次奉旨参修《石渠宝笈》的经历。

亲睹大量古今法书、名画后,张若霭自身的书画品味,较之张氏前人显然更入新境上款简介范从律(1685~?),字希声,号西屏,浙江觐县(今宁波)人天一阁藏书楼主范钦后人范光阳孙,范廷谔子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历任知县、乡试同考官、知州等工书法、擅诗文,与全祖望等相互唱和有《茧屋诗草》等作者简介1. 张若霭(1713~1746),字晴岚,号景采,又号炼雪、炼雪道人、晴岚居士,斋号缊真阁,安徽桐城人相国廷玉子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传胪,授编修,乾隆十年由通政使升内阁学士。

善书法,工山水、花鸟、鱼虫精鉴定,富收藏凡内府所藏书画名迹经其题品鉴别2. 钱陈群(1686~1774),字主敬,号香树、集斋、柘南居士,浙江嘉兴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编修乾隆七年由内阁学士升刑部左侍郎,乾隆十七年退休,乾隆元年直隶学政。

工书法,善画松3. 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年(1737)状元授修撰,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等工书法,近董其昌著述颇丰4. 陈德华(1697~1780),字云倬,号月溪,河北安新人。

雍正二年(1724)状元,授编修,晋侍讲学士,乾隆四年(1739)由刑部左侍郎升户部尚书,乾隆七年(1742)改兵部尚书,乾隆十年(1745)因弟案受连,降为兵部左侍郎,十二年(1747)左都副御史,二十四年升左都御史,同年改为礼部尚书。

5. 田志勤[清],字崇广,号平圃,顺天(今北京大兴)人清朝翰林雍正十一年(1733年)癸丑科一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雍正帝御批其“才干中平”累官翰林院侍讲乾隆九年(1744年),出任贵州乡试主考官。

后奉旨休致6. 张廷璐(1675~1745),字宝臣,号药斋,安徽桐城人张英第三子,张若霭叔父康熙五十七年(1718)赴会试中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雍正元年(1723),出督河南学政,因罢试事坐落职;旋即又重新授为国子侍讲,擢国子祭酒,迁詹事府少詹事;七年(1729),擢江苏学政;十年(1732),典浙江乡试;十一年(1733),擢礼部侍郎,再督江苏学政。

乾隆九年(1744),主持江西乡试,后辞职还乡,被称颂为“三朝旧臣,后进楷模”一生好学,诗宗唐名家、文法宋诸子著有《咏花轩制义》《咏花轩诗集》传世7. 张廷瑑(1681~1764),字桓臣,号思斋,安徽桐城人。

张英第五子,张若霭叔父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由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升工部右侍郎,仍兼起居注事后视学江苏,改补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主江西乡试8. 周学健(1693~?),字勿逸,号力堂,江西南昌新建县人。

雍正元年(1723)以易经中式第一名中举人和殿试二甲第六名中进士,正二品历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江南河道总督等职,兼刑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兼管七省漕运总督印务9. 王作霖[清],字雨臣,号绳岩,一号怡斋,浙江杭州人,由江淮迁于杭。

晋太保祥之后诸生官丹徒主簿性至孝,少即工书,通经术,勤撰述父曾期官中州,有碑刻行世10. 商思敬[清·乾隆],字质园,顺天宛平(今北京)人举人历任永顺府同知、广西桂林府知县、泗城知府11. 沈志祖[清·乾隆],字学基,号毅斋、籋云、竹汀道人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沈慰祖兄乾隆十年(1745)进士,授编修,官至御史,乾隆十五年(1750)顺天乡试同考官工诗文,精书法12. 侯传山[清],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实录馆议叙裕州州判,乾隆十一年(1746)任13.  张龄丰(1711~1768),字绥祖,号曲江,安徽桐城人。

张若宣长子监生候选州同,实录馆誊录议叙,即用乾隆五年(1740),吏部挑选引荐,奉旨发往江苏以州同用历署江宁府南捕通判,常州府无锡县和荆溪县、淮安府阜宁县知县借补镇江府溧阳县县丞,调松江府青浦县县丞咨署青浦县知县,后告病同籍。

2022西泠秋拍Lot 1049胡锡珪(1839~1883)绘,李嘉福(1839~1904)等跋 吴妆仕女四屏设色纸本 四屏1875年作127×30cm×4RMB: 180,000-280,000说 明

李嘉福、朱冠瀛等题跋作者简介胡锡珪(1839~1883),原名文,字三桥,号红茵馆主、盘溪外史,室名红茵馆、盘溪小筑,江苏苏州人幼习丹青,工画仕女,水墨白描尤精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跋者简介1. 李嘉福(1839~1904),字笙鱼,一字北溪,斋室名吟莲馆,浙江石门(今属嘉兴)人,流寓吴县。

吴待秋之岳父工书画,精鉴赏,收藏极富2. 朱冠瀛(1854~?),字紫仙,浙江海盐人。著有《香雪词》、《指马楼词钞》、《病眉楼词》等。

2022西泠秋拍Lot 1041陈士俊[清]、朱光照[清]等 赤水先生临荷图设色绢本 立轴画心:93×48cm题跋:122×9cm×2RMB: 150,000-250,000说 明陈士俊、朱光照等题跋此画为赤水先生姜浵写照,画上有像主赤水先生自题识。

从风格及所用材料可推断,绘者为清中早期宫廷画手跋者简介1.陈士俊[清],字献庭,浙江绍兴人,客居杭县(今杭州)擅长绘画,为同乡名家朱雯弟子起初以肖像画闻名于两浙乾隆二年到北京谋生,卧佛寺青崖和尚请其画木成和尚像,画成后,神态宛然如生,各大寺院的木成徒子徒孙纷纷传摹,声名大起。

时官家征集画家,曾得张照聘请后经张若霭举荐,被任命为内廷供奉,得以一睹内府所藏法书名画,临摹领会,画艺术有进一步提高2.朱光照[清],字寿湖,号湘亭,仁和诸生。

Lot 956 丰坊(1492~1563)致周篔皋有关唐顺之的长信纸本 册页(八页)23×10.5cm×8RMB: 250,000-400,000

作者简介丰坊(1492~1563),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号南禺外史、西效农长,浙江宁波人嘉靖二年进士,官礼部主事为人逸出法纪外,而书学极博,五体并能,尤擅草书家藏古碑刻甚富,临摹乱真,工篆刻,善画山水花卉,不师古人,自成一家。

 说  明信札中季彭山为季本,荆川为唐顺之信中提及自己到此地已经有七十日,因为季本以其子拜师之事相托,所以自己身体有疾而仍未离开去年冬天唐顺之曾许诺季本收其子为徒,教其读书所以季本之子自今年五月便来到天宁,欲拜入唐顺之门下,然而一直未能得见唐顺之一面,至今仍未敢离开。

在此情况下,希望唐顺之能尽快给予答复,若能收季本之子为徒,便请尽快将其收入门下若因身体原因,不能收其为徒,则亦请予以告知,以便季本之子向他处求学,以免在此耽误时间季本之子已旷学甚久,如果像这样下去,季本之子既未能拜得唐顺之为师,又失去了原来的老师。

一旦这样,则如何向季本交代又提及季本本为廉吏,家中无富余,其子目前已处于借钱吃饭的地步孔子当年教授三千弟子之时,未必如此难为学生   又说自己本无能耐,不能因为此事求见唐顺之最后提到自己明日将要离开,不能与周篔皋会面,只能写信直言此事,并希望好友周篔皋尽快帮忙玉成此事,以慰季本之托。

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除建宁推官,征授御史嘉靖间因言事谪为揭阳主簿,后累迁至长沙知府晚年落职,退居彭山师从王守仁,平生考索经传,以心学为宗。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学者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兵部武选主事曾协助胡宗宪讨伐倭寇学问广博,于天文、地理、历法等无不精研,著述丰富,有《荆川稗编》《文编》等。

←滑动浏览Lot 957 罗 敬(?~1391) 篁墩帖纸本 镜片84.5×25cmRMB: 150,000-250,000作者简介罗敬(?~1391),字与敬,泰和人(今属江西吉安市)少颖悟,为词章俊发有英气,江西行省员外大木刺沙提宾出临江,辟掌机宜,逾年授雩都典史,不就,见元祚日非,遂敛迹田园。

御史肖方崖大书“东园”二字,匾其别业说  明《镇西将军居篁墩》诗当为罗敬创作的组诗之一,本篇为其中之《鳌峰春雨》从书风上看本幅受到赵孟頫的影响较多,还未带有明初“台阁体”的习气,落款为“郡尚书”,“郡尚书”在宋元间多有使用,即郡中管管文书的官员,可见罗敬还在地方担任过文职。

镇西将军指的是南朝大将程灵洗,先后辅佐王僧辩、陈霸先,死后获赠镇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朝时加封忠烈显惠灵顺善应公推测本文书写应当在元皇室加封程灵洗后不久,应程氏后人要约而作“篁墩”被天下程姓视作发源地,而程灵洗则被他们追溯为先祖,至今篁墩村仍存程灵洗墓,每年清明时节都有无数族人祭拜。

“篁墩”这个地名程敏政在文集中多有考述,历来有学者一直认为是程氏私自把“黄墩”改为“篁墩”这件作品的出现,无疑可以结束一段公案,证明了在元末时期,“篁墩”便已作为地名而存在历史上关于罗敬的踪迹大多散见于同时人文集中。

元末明初泰和人刘永之的《山阴集》中,有《送罗与敬归西昌》一诗;元代诗人泰和人刘沂的《王征士诗集》中,有《出城南饯罗与敬东归》一诗元末明初江西诗派领军人物泰和人刘崧的《槎翁诗集》中,有《题李居中所画雪景为罗与敬赋》《题东园耕隐图为友罗敬赋》二诗。

元代著名文人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一篇《送罗敬之侍亲之长林并柬乐清尉丘长卿》,从题目便能看出他与罗敬应该也是比较熟的,甚至知道奉亲之事,且其中提到的乐清尉丘长卿亦当为两人好友其中最重要的记载是泰和人梁潜的《泊庵集》中的《处士罗与敬墓表》

,此篇是梁潜代他的舅舅梁仲述所写梁氏出生于1366年,据文中称罗敬卒于洪武辛未即1391年,而生年不知,作此文时梁潜25岁,大多数记实大约是从舅氏处听闻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罗氏少时曾有壮游万里之行,“出游荆襄汉沔间,慨然有髙蹈之志。

遂东游秣陵维扬,抵姑苏,歴钱塘,酹岳武穆墓,既又欲北上黄金台,纵观燕都之壮丽,会壬辰兵乱弗果行自是居钱塘者,或时往来豫章,与诸名士琴樽吟咏”可见罗敬除了在泰和的本地贤达间甚知名,在江浙一带同样交友广泛,可惜除了这篇并无更多记载能向我们进一步昭示他在江浙的活动轨迹。

所幸罗敬往来密友大多是留名青史的人物,仰仗他们的文集传世,才不致令这个名字深藏史海

Lot 945 周天球(1514~1595) 风雪帖纸本 镜片1550年作44×25cmRMB: 80,000-120,000说  明方鼎录等鉴藏作者简介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幼海,一作幻海,又号六止生、群玉山人、群玉山樵,江苏苏州人。

博学多识,以诗文、书画名世少年时于文徵明门下学习书法善大小篆、古隶、行楷,晚年自辟蹊径,一时丰碑大碣无不出其手,善写兰,间作水墨花卉鉴藏者简介方鼎录[清·嘉庆],字符仲,一字符钟,室名悟斋、熏龛、剑渔斋,江苏仪征人。

工书法,精鉴赏

Lot 948 恽寿平(1633~1690) 奔雷帖纸本 镜片19×11cm RMB: 150,000-250,000说  明恽寿平初名格,落款恽格的时期,是其绘画最为用力的年岁,也是与王翚笔墨唱和最频繁的几年。

信中提供了他冬天作画方式的一则细节,而且所作“小幅”、“设色”,可想见或是恽南田典型的没骨花卉先说昨日忽遇有生以来罕见的雪景,寒气凛冽,以致手指僵硬、画胶凝固,无法为画作上色,需等天气转暖才能画好不仅说明恽寿平绘画中存在先水墨打稿,相隔一段时间再补设色的创作习惯,同时可见古代气候或对绘画产生影响这一有趣命题。

作者简介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惟大,后改名寿平,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号东园客、草衣生,又号白云外史,斋号瓯香馆,江苏常州人生而敏慧,八岁咏诗惊长者,诗格超逸精行楷书,得褚遂良神髓。

中年时获得画坛宗主王时敏指导,得见宋元名迹,画艺趋于成熟,山水、花卉均成就不凡,时称“三绝”晚年没骨技法愈臻完美,画风从工丽转向淡雅,神韵更加突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或称“四王吴恽”。

Lot  949 恽 向(1586~1655) 相依帖纸本 镜片(一帧二页)13.5×13cm×2RMB: 100,000-200,000说  明恽向是恽寿平的叔伯,也是恽寿平早年的绘画老师信中提及家中暂时困顿,自己兄弟恽厥初馆事未成,会导致家中饥饿之事。

此事或指“西园之难”西园为明末崇祯年间湖广按察使恽厥初所建的园林,因这座园林“近乎似园”,故本名为“近园”,今位于常州市长生巷常州宾馆内恽厥初“馆事不能成”或指将崇祯皇子、永王朱慈照藏匿于园中,后永王被捕招供,恽厥初被株连入狱,出狱后不久逝世,为“西园之难”。

故信中提到“前事三五金”费尽,同时友人的儿子也不能代为照顾之后出门谋求其他出路也都未能如意也提到“然后再出,多分相遇于武林矣”,根据《恽寿平年谱》,或可知后来恽厥初去世当年(1652),恽氏诸位(恽寿平父子及恽向等人)在灵隐相见之事等等。

 作者简介恽向(1586~1655),字本初,后改名向,又以字行,号香山翁。崇祯间举贤良方正,授中书。好诗歌及古文辞,善画山水,颇得雄浑之趣。侄恽寿平少时,尝师事之。 

Lot 946王铎(1592~1652) 行书 诗文稿纸本 镜片28×20.5cmRMB: 100,000-200,000出  版《王铎诗文稿墨迹》P18-19,24-25,中国书店,2014年。

说  明诗稿内容为王铎自作的两首七言诗其一为《唁沈岫阳》沈岫阳,明末清初人,曾任少参一职,人多以“沈少参”相称在朝时与王铎、刘理顺、宋琬等人交往曾任户部主事、浙江按察使的宋琬,亦作有《祭沈少参岫阳》一诗,予以缅怀。

其二为《借寺》诗内主述王铎于冬日借住西郊寺庙的经历及由此生发的感喟王铎虽处在郊外寺庙这等清净之地,静听佛法,却因频频牵挂国家四起的战事,而始终难作纯粹的“槛外人”,忧国忧民的郁结之情有增无减“戎经勋劼正纷奴”一句似有化用韩愈《征蜀》中“小臣昧戎经,维用赞勋劼”之意。

通观本拍品可以发现,王铎小幅的稿书面貌,异于大幅墨迹其结字茂密、不拘格式,多见被任意圈点、删改之处,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的、“无意于佳”的状态,好似单纯为抒发胸中意趣而作这种涂抹痕迹,杂而不乱、自然率真不仅无碍于作品整体的观感,反因承载了王铎书写时的丰富情感,而成为本稿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促成、表明该作心手合一的关键。

作者简介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痴庵、东皋长、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累官经筵讲官,礼部尚书清兵入关,至南明福王朱由崧任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仕清,官至礼部尚书。

博学好古,工诗文、书画其书法名重当时,与董其昌并称

Lot 947 吕图南[明] 闲暇帖纸本 镜片20×17.5cmRMB: 80,000-120,000说  明吕图南与张瑞图颇有交集,两人为同乡,书风也互相影响《晋江县志》曾记载吕图南“图南善书法,与张瑞图伯仲,珰皆悦之。

然图南独以自重完璞”《泉州府志》所立吕图南传中,有“然图南独以自重完璞,张(瑞图)以轻试贻讥,珰既败,张叹曰:‘不谓真男子,竟被吕氏做成!天乎?人乎?’”有传此是为魏忠贤起初选择吕图南为其生祠书写碑文,但吕图南借骑马摔断手而推掉这一差事,后令张瑞图代替书写,张瑞图只能诲叹“好男子竟被吕氏做成”,反映出吕图南书法及声名之隆不亚于张瑞图。

作者简介吕图南(1568~1640),字尔抟,号天池,福建南安(今泉州)人,居晋江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至南京户部侍郎,总督粮储清廉自守,方正严明崇祯二年(1629),江陵饥荒,军民怨恚,变且不测,上疏乞留漕粮三十万,又截三关税银七万两,不待复旨便分发赈济,奋然以个人身家换取几十万军民性命,以忤旨罢官。

回乡十余年,组织乡人筑白衣洋、清洋陂两处水利,又参与修武荣、清溪两县志有《四书辑谱》等书行世

Lot 950 缪昌期(1562~1626) 请恤帖纸本 镜片38×26.5cm    RMB: 80,000-120,000说  明缪昌期在东林众人中贡献是极大的一位,阉党众人忌惮他的秉笔直书,在点将录中称他为“智多星吴用”。

杨涟参魏忠贤的那道列二十四条大罪的折子便是出于他的手笔,凭此功绩与高攀龙等同列 “东林七君子”实无愧也这通信札上款人未直言,但从其中一句“立朝居卿,卓为世范”可证明受信人当居位极人臣信中内容大致谈到安抚受信人丧子之痛和试卷的问题。

文中提及“请恤”的中丞徐老公祖与马世奇《澹宁居文集》卷九《与陈白庵郡公公书》:“道尊徐老公祖先亦垂怜锡士,首肯奇辈之言”和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八《与胡抚台》:“向年徐老公祖均苏松之役并及常镇”中提及的“徐老公祖”或为同一人。

按明时人习惯,“道尊”为对巡抚的尊称,“老公祖”亦是对地方长官的尊称又高攀龙提及的“胡抚台”或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上任的应天巡抚胡应台,那“徐老公祖”担任地方长官当在胡氏之前查诸《明代职官年表》,可知此“徐老公祖”即是担任了六年应天巡抚的徐民式。

徐氏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告老还乡,因此“请恤”以及“丧子”一定发生在这一年查九卿中此年丧子而上表的只有内阁首辅叶向高,这也能对应上“立朝居卿,卓为世范”的评价缪昌期考中进士时已经五十一岁,论年辈较大,一般不会对平辈多用敬语。

叶向高长缪昌期三岁,却是他会试那科的主考,也就是他的座师再加上“老年丈”“尊公老丈”都是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古人事师如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能够被缪氏这样的刚直之人用极尊敬相称的,或许是叶向高了作者简介

缪昌期(1562~1626),字当时,一字又元,号西溪,谥号文贞,南直隶江阴人(现属江苏江阴市),少时博览群书,即负盛名为诸生有盛名,举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职检讨天启元年(1621)任左赞善,后升为谕德,为东林党早期人物,在《东林点将录》中被称为“智多星吴用”。

与徐霞客关系密切

Lot 952 王文衡[明]书法四屏纸本 镜片(四帧)131×52cm×4RMB: 300,000-500,000说  明王文衡是明末苏州著名的插图画家,曾为许多戏曲图书绘制过插图,亲笔墨迹却不多见如《西厢记》、《琵琶记》、《邯郸梦记》、《红拂记》、《校正原本红梨记》、《牡丹亭还魂记》等,刻工的名字大都刊署在画的边角或石缝、树隙间。

有的插图上还会出现画家的名字,如凌蒙初天启刻朱墨套印本《西厢记》上即有王文衡款字;明天启年间刻的《琵琶记》,在插图上落有“吴门王文衡”几个字古人一向“以图、书并称”有书必有图,有好书必有好图好图的创作者即是这些木板插图画家。

一部《西厢记》,仅明代有插图的刊本,就有三四十种之多,这和许多的画家加入插图行业有直接关联有些画家,如王文衡、陈老莲等,在当时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戏曲家、文学家、史学家、评论家如袁宏道、汤显祖、王世贞、李赞的影响下,已经将书籍插图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王文衡[明],明末苏州著名插图画家,曾为许多戏曲图书绘制插图天启元年(1621),为汤显祖撰《邯郸梦》刊刻插图十幅,第一图中刊有“吴门王文衡写”的题记天启中又为吴兴凌氏绘《西厢杂剧》插图二十幅 。

第994号至第999号为郑健庐旧藏郑健庐喜爱结交朋友,与当时的文化界人士相当熟稔,更与徐悲鸿(Xu Beihong,1895 ~ 1953)有着深厚的友谊两人相识于1928年,当时徐悲鸿因应福建省教育厅长、黄曼士之兄的黄孟圭邀请,至福州小住,并出席福建省第一届美展,广交当地名士。

三、四十年代,徐悲鸿多次游访岭南,特别是在广州、香港及澳门时,都由郑健庐和郑子展昆仲接待,并且介绍徐悲鸿予当地文化及艺术圈人士徐悲鸿来港期间多下榻郑氏兄弟于跑马地山村道的寓所,并设置临时画室进行创作,画人文士接踵而来,极为热闹。

Lot 994 赖国华(1704~1751) 致雷鋐信札册纸本 册页(共十六页)题耑:23.5×14cm画心:17×9cm×9题跋:24×14cm×6RMB: 150,000-250,000说  明雷鋐上款。

吴贤湘、游光绎、谢震、李大瑛等题跋徐悲鸿题签郑健庐旧藏王秋湄为郑健庐题耑作者简介赖国华(1704~1751),字宏仁,福建省永定县人雍正一年(1723年),赖国华赴汀州府院试,为头名秀才雍正十一(1733)年,赖国华被招入在当时享有全国最高地位的鳌峰书院。

至此,赖国华在鳌峰书院从求学到讲学长达十八年其以“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为近代先进文化在福建的传播奠定了重要基础赖国华幼自知学,制举业外,诗、古文辞皆无所师资而闯古人之门年十九,府院两试冠军旋食饩试辄高等,然雅不欲以文士老也。

筑室大岐山,研穷理性,博究天文、地理、农田、水利诸书,矢为明体达用之学而德器温醇,涵养深邃,见者辄有所感于心,人比之黄叔度鉴藏者简介郑健庐(1892~1980),字子健,又名驭镳、家骐,出生于广东书香世家。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任中华书局华南区监理兼香港分局经理与其六弟郑子展于三十年代一同主理中华书局港澳地区业务,其家族亦长年于福建经营茶叶生意,与当地士绅及文化人士有着深厚交情郑健庐喜爱结交朋友,与当时的文化界人士相当熟稔,更与徐悲鸿有着深厚的友谊。

上款简介雷鋐(1696~1760),字贯一,号翠庭,福建省宁化人肄业鳌峰书院,深受老师蔡世远器重雍正元年(1723年)中举,雍正十一年进士朝考第一,荐为庶吉士馆师方苞赞许雷鋐能成为天下第一流人物乾隆元年(1736年)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九年,被召到上书房,担任日讲起居注乾隆十五年出任浙江提督学政,后改任江苏学政乾隆十八年,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调任浙江,仍留提督学政

题签者简介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二十岁赴沪谋生时,结识高奇峰,书法得康有为亲授,曾入震旦大学学习绘画,并考察德、比、意国美术1944年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著述颇多,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跋者简介1. 吴贤湘(1748~1828),字清夫,宁化县城关人曾任鳌峰书院监院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中试。

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嘉庆四年(1799年)补殿试成进士,例授知县贤湘志向教育,请改教职,补福建邵武府教授在任十三年,颇有建树,上级向朝廷引荐,升任翰林典簿辞不赴任,告退还乡著有《宁化志闻》七卷、《秋风红豆诗抄》一卷、《近腐斋笔记》二卷、《甚德堂文集》四卷。

2. 游光绎(1758~1827),字彤卤,号磳田,福建霞浦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后被优选为庶常馆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嘉庆四年,升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回闽后任鳌峰书院第二十三届院长嘉庆十年,受闽督、抚两府之托,编纂《鳌峰书院志》。

他主持书院二十年,孜孜诲诱,成就后学,其中就有嘉庆十六年进士林则徐游光绎工于书,长于诗书法秀劲,风骨矫健诗论颇严谨3. 谢震(1765~1804),原名在震,字甸男福建侯官人乾隆五十四年举人官顺昌学教谕。

精《三礼》,尤笃学嗜古,史传百家,篆隶金石,无不通晓足迹遍及河洛关陇荆益之间,周览古今用兵形势,有用世之志有《礼案》、《四书小笺》、《四圣年谱》等4. 李大瑛[清],本名李秋潭,讳名大玢,字绍仁福建侯官人。

清代藏书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举人,官县令,家资颇丰,藏书甚富5. 王秋湄(1884~1944),原名王薳,字秋眉,号秋斋,广东番禺人早年肄业于武备学堂,后入上海震旦大学习法文,从事新闻及教育工作。

毕生致力于研究金石、文字、篆刻、音韵等工书法,章草尤负盛名

Lot 975 高凤翰(1683~1749)上款并跋,方贞观(1679~1747)、马曰管(1687~1755)、方士[清]等  高凤翰集故人书札册纸本 册页(共二十二页)尺寸不一(册页尺寸34.5×19cm) 

RMB: 180,000-280,000说  明高凤翰上款唐鸿昌、徐寿等旧藏高凤翰、汪廷璋、马曰管等题跋汪廷璋等题签此信札册为高凤翰晚年珍藏友人最重要信札,信札作者有方士、张纯、方贞观等这些信札是高凤翰人生最失意时,其最珍贵友谊之见证。

张纯为清代琢砚家,高南阜极推重之张纯信中“弟初九日回,抵六安,述其近状,椅园公即为经画惟恨力不从心,仅得二数奉上”“椅园”即高淑增,号椅园,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六安知州,为高凤翰联谱兄弟高凤翰《书寄家六安诗卷后》记:“丁巳(1737年)夏五月在扬州感痹病,右手麻。

七月罢官……椅园顾从他风闻中,前后两遣人至一为好友张吾未(张纯)……竭力捐囊橐相遗,自此始得脱公件累君与吾未,皆千秋心也”高凤翰于1737年,因老友卢见曾牵连卷入官司,曾一度入狱,纠葛两三年才澄清无罪此时,高椅园和张纯对高凤翰帮助最多,让高凤翰铭记在心。

张纯信中“江干集在德州公处,云即转付贞观兄相寄”“贞观”即方贞观1737至1738年,高椅园计划为高凤翰全部诗稿刻印,高凤翰就手头的四部《击林》、《湖海》、《岫云》、《江干》,总名《江干集》寄之高凤翰在《南阜山人小刻江干集序》中云:“家六安君与余相遇有别肠,丁巳戊午(1737~1738)间,患难流离……述其梗概寄之。

”另外,张纯信中 “高公极爱左手书,云有别趣”高凤翰于1737年始用左手作画,结合以上内容,此信应写于1737年至1738年间方贞观信中“得手札并画册,知宿恙渐平,官事可结”可知此时高凤翰终于摆脱官司“尊札与汪令老商之,令老愀然曰,此老髯性情所关,襟怀所寄,忍令其散佚,使我良友秋风客舍,又抱此一番割舍情况耶。

”“汪令老”即“汪令闻”,此言令高凤翰分外感动,特于空白处题跋数语:“平生交游,刺心语无过此札尾数行,终当于此中报之”作者简介:1. 方士[清],字右将,号西畴,安徽歙县人诗人、画家方士庶之弟业盐淮南,居扬州。

工诗,与程午桥、马秋玉等相唱和2. 张纯[清],字吾未,别号苦(一作古)竹山人清代琢砚家工铁笔,善琢砚高南阜极推重之(见《萝窗小牍》)3. 方贞观(1679~1747),字履安,号南堂,一号洞佛子,安徽桐城人。

荐鸿博不就工书,近汪退谷,有小行楷唐诗十二秩,江鹤亭刻于石著《南堂诗钞》鉴藏者简介:1. 唐鸿昌[近代],字少坡,一字少公,因家族排行第九,以“唐九”为号,云南大关人四川提督唐友耕次子长于碑版,书画鉴定。

晚年寓居成都,以鉴定字画为生2. 徐寿(1904~1988),字益生,号鸿冥,室名歌商颂室,成都人工考古,善诗文书画,亦精通佛理,曾在四川佛学院讲授国文上款简介:高凤翰(1683~1749),字西园,号南村、南阜、云阜、石道人等,山东胶州人。

雍正五年举孝友端方,曾官安徽歙县知县,泰州巡盐分司擅诗文、书法、绘画、篆刻五十五岁时因右臂病废,书法篆刻乃以左手为之,毅力惊人作品拙中得势、苍劲老辣爱砚成癖,藏砚多至千余方,自刻砚铭165方,为“扬州八怪”之一。

跋者简介:1. 汪廷璋[清],字令闻,号敬亭,歙县稠墅人扬州著名盐商,甲第为淮南之冠,好学博古,富收藏曾收藏孙过庭《书谱》刻石高凤翰有《题画赠别汪敬亭》诗2. 马曰管(1687~1755),字秋玉,号嶰谷,安徽祁门人,后迁江苏扬州。

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为清代前期扬州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弟马曰璐同以诗名,人称“扬州二马”乾隆初举鸿博,不就,好结客,所居园小玲珑山馆藏书甚富,四库全书馆设立,私人献书七百余种,为全国之冠

Lot 962 钱大昕(1728~1804)、彭启丰(1701~1784)、尹继善(1695~1771)、沈荣昌(1713~1786)、翁方纲(1733~1818)、张惠言(1761~1802)致袁枚信札六通

纸本 镜片(五帧八页)尺寸不一    RMB: 10,000-20,000说  明袁枚上款顾恩诒旧藏本拍品包含沈荣昌、钱大昕、彭启丰、尹继善、张惠言致袁枚信札五通七页,另有翁方纲致退谷信札一通一页其中沈荣昌致袁枚信札一通二页。

沈氏为湖州望族,沈荣昌为袁枚在杭州敷文书院读书时同学袁枚独子袁迟,妻沈潞,字月舫,小名全宝,为沈荣昌幼女此通信札正是关于沈荣昌回复袁枚之前的提亲之请,应允子女婚事,并感叹二人五十年情谊,子女也如同天造地设般登对。

钱大昕致袁枚信札一通一页钱大昕好收藏金石碑刻,致心于考证,袁枚向钱氏询问有关金石考证之疑,钱氏感念袁枚折节下士之举,逐条谨答彭启丰致袁枚信札一通一页彭氏作为袁枚同门知己,听闻袁母讣告,立即致信一封,希望好友不要过于悲痛。

尹继善致袁枚信札一通二页尹氏见袁枚对联一副、诗一首,赞其才华超群,袁枚请尹氏题跋其册子,尹氏另书小册一并归还,并希冀二人能相见叙旧论文张惠言致袁枚信札一通一页信中内容可知张氏得袁枚手书一封、诗七首另有翁方纲致退谷信札一通一页。

内容提及翁方纲听闻好友砺斋逝世,忆及昔日情深,悲痛不已,更作一词寄呈退谷以悼念亡友上款简介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官江宁等地知县以诗闻名于时。

著《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作者简介1. 沈荣昌(1713~1786),字永之,号省堂,归安(今湖州)人沈荣昌为袁枚在杭州敷文书院读书时的同学乾隆十年(1745)进士初任山西文水县令,乾隆二十四年(1759),升河南怀庆知府。

乾隆四十九年(1784)擢江西盐法道,第二年调江西督粮道,卒年七十四岁,著有《成志堂诗集》2. 钱大昕(1728~1804),字及之,一字晓征,号辛楣、竹汀,上海嘉定人乾隆十五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二十二年授编修,历官多省。

以父丧致仕先后主讲南京钟山书院,娄东书院精研精史,音韵典章、金石等并兼通中公历算一门父子、兄弟名重当世,有“九钱”之称工书法3. 彭启丰(1701~1784),字翰文,号芝庭、香山老人,江苏苏州人雍正五年状元,官至兵部尚书。

工书善画,山水宗法倪黄,曾赴乾隆千叟宴有“芝庭诗稿”4. 尹继善(1695~1771),字符长,号望山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雍正元年(1723)中进士,授编修之职先后任内阁侍读学士、江苏巡抚、江宁将军,兼理两淮盐政、云贵广西总督等职。

著有《尹文端集》,其诗清词丽句,婉约悟雅,情深有思尹继善在江南为官30年,与江南名士袁枚交情很深5.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舸,江苏武进人嘉庆四年进士,授编修工诗文,善书画6.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苏斋、彝斋,北京人。

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累官国子监司业、礼部侍郎、内阁学士、鸿胪寺卿、内阁侍读学士精鉴赏,富藏书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冠绝一时尤精书法,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翁刘梁王”四大家鉴藏者简介顾恩诒[清末民初],字劬孙,鸿城人,斋堂为知足斋。

工篆刻,1911年编辑自刻印成《知足斋印存》一书赓春曲社社员,1918年曾参加海盐耐园雅集

Lot 976 乾隆帝(1711~1799) 朱笔行书 读韩非子札记手稿朱笔纸本 画心(二页)22×9cm×2RMB: 300,000-500,000诗文著录1.《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清·御制文二集·读韩非子》卷三十四,清文渊阁本。

2.《四库全书子部·法家类·元·何犿注·韩非子·御制读韩子》,清文渊阁本说  明附清人楷书释文一页作者简介乾隆帝(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1735至1795年在位六十年。

好学诗文,乾隆三十七年纂修《四库全书》,并命撰《会典》《一统志》及各省通志等,文德武功为清代诸帝之最嗜书画,纵情翰墨,囊括历代法书名画入藏内府,先后命侍臣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在古画上题诗句,书法赵孟頫,圆润秀丽,兼擅山水、花卉,偶写佛像。

Lot 940 何绍基(1799~1873) 为乡贤罗氏家族作恳恩书文稿纸本 立轴58.5×24.5cmRMB: 80,000-120,000说  明聂邵抚旧藏本拍品系何绍基为相贤湖南长沙县罗氏家族之罗沅美所做的恳恩书文稿,约书于1862年。

何绍基手稿中信札相对常见,完整的文稿则较为罕见罗氏家族在当时属于官宦门第、书香世家,可谓一方显贵该恳恩书中所提及之罗沅美曾祖a父罗源汉(1708~1802),为雍正进士,曾居工部尚书之高位,弟兄亦皆显贵。

祖父罗远历任甘泉知县、淮南监掣同知等此恳恩书所讲内容为:童生罗沅美之祖父罗远在江苏为官期间,因公负债一笔官府以陆续收缴其家族田产收入等方式来填补其生前所负之债所涉及的田产包括罗沅美曾祖父、原工部尚书罗源汉之遗产。

收缴现已持续三十六年,罗氏家族缴银已达千余两在此情况下,何绍基便为以罗沅美为代表的罗氏家族撰写了此恳恩书,恳求官府今后对缴银之事予以豁免可想见何绍基在当时不仅书法出名,文章也名冠乡绅据稿中所述“道光……六年(1826年)”、“移文来楚咨查”,以及“已呈缴三十六年”,易知此稿撰写年份约在1862年。

时何绍基年过花甲,退居林下,以治学教书为业此文稿之书法,生动奇崛、烂漫恣肆、真力弥满,然而豪无鼓努为力、矫揉造作之气,全出之以天真平淡,笔墨炉火纯青,汩汩自胸中而出何氏书法,大字可尽精微,小字可显博大,此为小字文稿,字里行间之博大气象亦颇可豁人心胸,信为上乘之作也。

作者简介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别署东洲居士,湖南道洲人道光十六年进士于经学、诗文、词章、金石、史地均有造诣书工四体,自成一家,世皆重之,为清朝中后期最具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鉴藏者简介聂邵抚(1897~1973),湖北沙市人祖父曾为清朝内务府四品中书,主学法律,代理司法官办案知名藏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专家与章太炎、郭沫若、胡适之等人交好,并拜章太炎为老师,得其赏识曾至荆州博物馆工作。

有《沙市竹枝词》等

Lot 983陆心源(1834~1894) 致凌霞论代表作《千甓亭古砖图释》《宋诗纪事补遗》及书画鉴藏的信札册纸本 册页(共三十六页)约1890至1892年作尺寸不一(册页尺寸:29.5×18cm) RMB: 280,000-400,000

作者简介陆心源(1834~1894),字刚甫、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今属湖州)人咸丰九年(1859)年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富收藏,精金石之学著有《仪顾堂文集》《仪顾堂题跋》《金石粹编续》《归安县志》《潜园总集》等。

上款简介凌霞(1820~1890),一名瑕,字子与,号尘遗、病鹤、乐石野叟,晚号癣琴居士,浙江归安(今属湖州)人明凌义渠裔孙工诗,与姚宗诚、施补华、陆心源等人称“苕上七子”善写梅,工书法,通小学说  明

凌霞上款凌霞与陆心源为湖州同乡,且同为“苕上七子” 此为陆心源论著作出版、书画鉴藏、晚年宦途的信札册,多达22通36页,系市场所见篇幅最多的陆氏书札信件围绕编纂及刊行代表作《宋诗纪事补遗》《千甓亭古砖图释》、为故友出版遗著、购藏书画、苏沪行止等内容而作,涉及吴大澂(清卿)、张曜(朗帅)、施补华(均甫、均父)、赵曈(伯迟)、徐同柏(籀庄)、徐赓陛(次舟)、李兆洛(申耆)、鲍镜亭、吴申甫、张江陵、厉鹗(樊榭)、顾嗣立等,并及《潜园总辑》《吴兴诗存》《泽雅堂文集》《礼耕堂丛说》《两罍轩彝器图释》、郑板桥真迹等。

信札集中作于1890至1892年间,距陆氏1872年署福建盐法道任内被议革职返里已近二十年,其间陆氏潜心著述,校勘古籍,其晚年代表作《千甓亭古砖图释》《宋诗纪事补遗》均在此前后付梓问世陆心源是继厉鹗之后,在宋诗搜辑和考订上作出贡献的最重要学者。

在《全宋诗》成书以前,陆著《宋诗纪事补遗》与厉著《宋诗纪事》曾共同发挥宋诗总集的重要作用此外,陆氏藏有汉魏至唐宋元各时期古砖千余方,并专门建有“千甓亭”用以集藏《千甓亭古砖图释》即其在家藏古砖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共二十卷,辑录了自汉至元的古砖拓片,对于金石考古及砖拓研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信札详细记录了《千甓亭古砖图释》《宋诗纪事补遗》的成书过程,谈及二著的题跋作序、采辑删削、校对考订、编排刻版、分卷刷印等内容,甚至于刻版页数、边框、字号、墨色等方面亦多有着墨,是陆氏潜心著述、悉心校雠的重要见证。

关于《宋诗纪事补遗》,在五通信中即分别有“现辑《宋诗纪事补遗》,约得千家”,“尚未理齐”,“尚未考订齐全”,“拟再广搜遍索”,“近又增入三百家,约得两千五百余家”等不同进度的论述,与陆氏早先在《宋诗纪事跋》中指出《宋诗纪事》遗误尚多,“尚可补百余家,至其舛误之处,不下百余条……已考得数百人,他日当为《宋诗纪事》补正”情形相照,更见成书之渐。

陆在信中多处提及代购苏南府、县志事,并罗列出其已购得之扬州、松江、藩州、江都等十余种府、县志,当系为《宋诗纪事补遗》而广征方志《宋诗纪事补遗》大量采用《舆地纪胜》《江西诗征》等方志和地区性的总集、诗话可以说,注意到方志和地区性著作的价值,是陆氏在宋诗辑佚和考订上的一项开拓性的工作。

此外,信中提及“《专图》本拟刻版,吴清卿中丞劝改缩小石印”,可见《千甓亭古砖图释》除有凌霞“详加考核,并按具时代,为之编定”之功外,亦有吴大澂参与谋划所及均甫、均父,即施补华(1835~1890),浙江湖州乌程人,与陆心源、凌霞同乡,同为“苕上七子”之一。

施为同治九年举人,曾任山东巡抚张曜幕僚,官山东道员,光绪十六年(1890)卒于任闰月朔日信谓“均甫遗文,现正授梓,已有三卷上板”,当指陆、凌协力为施补华遗著《泽雅堂文集》八卷付梓事查《泽雅堂文集》有光绪十九年(1893)陆心源刻本,凌霞为是集作序。

凌序云,张曜在施逝后以其遗诗、文稿付手民,迨《泽雅堂诗》二集成,张亦骑箕而去,“文稿遂中辍未刊,由其亲串邮寄与余(凌),余乃函商老友潜园(陆)观詧,笃念故交,慨许授梓”,与信中所述相合可推知此信约作于光绪十九年前的闰年,即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一(1892年7月24日)。

 又,信中提及“东省公私交迫,事不可为,朗帅即不作古,亦将决裂,此弟所以不别而行”,查张曜(朗帅)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调山东巡抚,光绪十七年七月十八日(1891年8月22日)卒于任,故此信或稍早于1891年8月。

值得一提的是,张曜在山东巡抚任内除提携施补华外,对陆氏亦有知遇之恩,曾于临终前保奏陆心源,使其得以道员记名简放并奉旨入京而陆氏此番往晤张曜或与其晚年复仕有关,是陆不甘以著述终了而重入仕途的见证信中所及上海慎余钱庄、菱湖安豫钱庄、萃兴钱庄、锦春绸庄、全盛局、永和局,均为清末江浙地区民间筹办的钱庄及信局。

陆、凌二人信件、书稿、笔资往还于湖州、扬州之间,多赖其发送

Lot 984 曾国藩(1811~1872)、彭玉麟(1816~1890) 有关太平天国战事的批牍册纸本 册页(十六页)约1856至1857年作尺寸不一(册页尺寸:38.5×31cm)    RMB: 180,000-280,000

作者简介1.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诚,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今属湘潭)人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

洋务运动时期曾主持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有《曾文正公全集》2.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湖南衡阳,生于安徽安庆晚清军事家、书画家,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晚年累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逝后清廷追赠其太子太保衔,赐谥“刚直”诗文由友人俞樾整理,分为《彭刚直公奏稿》《彭刚直诗集》跋者简介寿石工(1885~1950),名鑈,字务熹,号印丐、珏公、园丁,别署石公、硕公等,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辟支堂、绿天精舍、玄尚精庐等。

浙江绍兴人,定居北京工诗词、书法、篆刻,均自成一格篆刻师赵叔孺、吴昌硕、黄士陵书法初学欧、米,后参以六朝碑版变化,形成刚劲流畅极富金石之气1917年与陈师曾创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后任教于北京女子文理学院、北京艺术学院。

著有《铸梦庐篆刻学》《篆刻学讲义》《珏庵词》等

说  明寿石工题跋此为曾国藩、彭玉麟批牍册,计有16页,含批牍32篇,其中曾国藩批牍(以下简称“曾牍”)9页17篇,集中作于咸丰六年(1856),彭玉麟7页15篇,约作于咸丰六至七年,即1856至1857年。

围绕水师攻防、战舰修造、军器申领、粮饷发放、添员募勇、保举请恤、革职罚俸、抚恤亲属、回籍就医、地势水文等内容而作,涉及时任江西巡抚文俊(抚宪)、提督杨载福(军门)及诸多湘军官兵对于晚清军队运作流程、建制及营规、恤格及薪饷标准、战术及后勤等研究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是太平天国史、晚清军事史、湘军发展史、曾国藩治军理念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史料。

批牍亦称批禀,是上级官员对僚属的下行文件按清制,下属对上司有所报告、献议或请示,多用禀帖或呈文,上司即在文末批示意见,交下奉行相较于奏稿、家书、书札等存世曾国藩手迹数量,批牍则尤显珍稀此为市场仅见的曾国藩批牍,未见出版,是已知存世数量最大的曾国藩咸丰年间未刊批牍,可补史阙,极具价值。

批牍写作时,曾国藩、彭玉麟二人均在湘军江西行辕,指挥与太平军的战斗,去曾氏出师东征已近两年而彼时正值太平天国鼎盛时期,长江东自镇江、西至武昌连成一线,均在太平军直接控制之下,江西八府五十余县尽在太平天国版图。

此时,曾虽有兵部侍郎(正二品)衔,却在江西无催征、捐输权,来源俱竭,备受掣肘,有坐困之势彭玉麟则时任广东惠潮嘉道(正四品),于咸丰五年由曾札调来赣督领内湖水师,是曾国藩亲信、湘军水师的创建者兼统领彭此后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声名极赫。

曾国藩批牍中有多处添删修改痕迹,多用“准即”等施令词,不用平阙;彭玉麟批牍则多顾及书仪,用抬格、阙字,文末几乎均写明日期,并钤名章一次一拘谨、一随意,亦见二人职衔的差距其中,曾国藩批牍集中作于咸丰六年(1856),可与《曾国藩全集》《曾文正公全集》所载奏稿内容互为参照。

如咸丰六年八月初七日水师迭获胜仗折曰“此水师获胜瑞河口,及生米贼营逃遁之情形也” (奏稿·卷八),及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咨兵部文曰“江省水陆官军先后克复丰城、饶郡,及瑞、临河口节次焚夺炮船又鄂省援师转战千里……并围攻瑞城,屡获大捷”(奏稿·册二),。

与曾牍中“必须水陆攻破生米、瑞河口等处之贼,乃可与楚师会合也”所述内容完全吻合咸丰六年八月三十日折首句“奏为官军围攻瑞州屡获大胜”(奏稿·卷八)与曾牍中“湖南援师已于三十日围攻瑞州府城”相合咸丰六年十一月十七日保奖折有“窃本年六月二十二日,克复饶州”一语,与曾牍“此次力蹋贼垒,克复饶郡,水师之功不小”相合。

咸丰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官兵攻剿抚州迭获胜仗折中详陈水师定湘营攻抚事,与曾牍“抚州小河……仰一面与定湘营斟酌移营……似此天晴水落,水师断无益于攻城之事”亦颇相合此外,曾牍中有“此时饶州之防……仰贺营官留饶与康国器水师协同防剿”语。

据《清史稿》载康国器列传,“造船三十艘,习水战(咸丰)六年,从克饶州,累擢知县,署南城”,可知此篇亦作于咸丰六年检《曾国藩全集》,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与上述批牍几乎同一时期——曾氏致四弟国潢家书谓“幕府乏好帮手,凡奏折、书信、批禀均须亲手为之”,故此批文牍当系曾氏亲笔无疑。

而曾国藩晚年目疾加剧,公文多令人代拟,甚至“看文写字深以为苦,除家信外,他处无一字亲笔”,则愈见此批文牍的珍贵又,曾牍中提及“各勇口粮即由粮台照给”查曾国藩于咸丰四年正月东征时始设粮台,至咸丰六年十二月裁撤粮台,军中一切饷需由江西藩库供应。

则此篇批牍亦早于咸丰六年十二月彭玉麟批牍中,有两篇分别作于“闰五月初三日”“闰月十六日”,结合彭氏年表可知闰五月当在咸丰七年(1857)批牍册边有寿石工题跋四处,注明曾、彭二人篇数值得注意的是,寿氏最后一处题跋将曾国藩批牍三篇误作彭玉麟。

所及柳寿田、康国器、任星元、畲星焕、张应龙、张贵、黄大德、戴国太、何明学、任祖文、胡大胜、何福齐、李新发、文祥叔、杨沛然、刘玉恒、梁洪胜、马志俊、萧长清、魏连城、赵楷梧、张成志、谭玉成、侯仲需、吴宝臣、李万荣、吴春和、李和寅、谭绍先、戴朝恩、吴秀和、董文葛、赵世清、赵炳勋、任玉田、赵国太等众多湘军将士,职衔包括统领、帮办、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管带、哨官、哨长、军功等,彼时绝大多数为湘军中下级军官。

其中不乏有累经曾国藩保举者如柳寿田、康国器,此后分别官至总兵(正二品)、护理巡抚(从二品)批牍所涉地名,均在江西东北部地区,时为太平军与湘军争夺的战略要地如生米、瑞河口、黄家渡、滁槎、大江口、三江口,均在南昌;瑞洪、康山、黄金埠,均在饶州;安仁、贵溪,均在鹰潭;瑞州、抚州,亦在江西治内。

Lot 967 郑勋(1763~1826)、郭传璞(1823~?)等上款 江浙乡贤信札诗稿二十一册千余件 线装本二十一册(约一千二百页)28×19cm(册)×21 余尺寸不一    RMB: 10,000-20,000

说  明郑勋、郭传璞、沈曰富、姚燮、彭祖贤、潘飞声、刘寿曾等上款其中郑勋、郭传璞上款信札多达200余页郑、郭二人均为浙江宁波名士此为范永祺、陈焯、桂馥、顾文彬、曾国荃等札稿21册,多达约1200页,围绕晚清时局、捻军起义、校阅书籍、文人雅集、作书画扇、题跋拓印、刻书治印、诗词酬唱、个人行止等内容而作,涉及吴大澂(清卿)、汪鸣銮(柳门)、周庆云(梦老)、张伯英、张孟劬,及《说文答问疏证》《知止堂集》等。

集中作于清代中晚期札稿作者多为浙江、江苏籍贯,尤以杭州、苏州、嘉兴、湖州、宁波等地为最,由此可窥嘉道至清末时期浙江文人群体活动情形,是为浙东、苏南地区珍贵乡邦文献信札具体包括顾文彬、张鉴、陈焯、孙诒让、林元、杨秉桂、徐茂松、赵筠、朱静涵、汪献玗、陈豪、张开福、温德翔、申廷锐、项明鉴、王锡圭、顾广誉、屠可标、陈友、姚辉第、王莳兰、邱丙荣、张凯、林大同、马汾、叶元墀、杨星桥、邹兆炳、俞福宗、杨逢孙、福增、孙之海、黄式鬯、马芗谷、时乃风、沈文炜、郝蕖僊、沈庚藻、张久照、王葆仁、向瀛、顾堃、毛琅、庄懋曾、魏式琴、庄锡礼、汪鋆、陈继义、李世英、温纯、高吹万、郝台魁、吴宝镕、伊象潮、杨鼎来、周丽章、王诒寿、周郇、汪宗沂、金吴澜、郭凤翔、尹嘉年、丁百川、管世铭、黄均、方朔、宋希轼、杨文荪、王福田、沈镕、蒋文烜、谭书、郑辰、范振莪、穆允中、魏拱櫆、张廷枚、方顼龄、丁树楠、冯全璸、何庚、李国盘、张廷黻、陈修诚、华长恩、鲍云纶、陆智衍、陈汉章、何桂芬、张元昌、郑际良、钟清、郑元祈、范邦彦、陆云中、沈德香、恽彦琦、李沣、徐士琛、沈思钦、石田农、李廷辉、陈愈通、孙照、王贤宾、洪久香、应宝时、张文虎、陈秉钧、张蓥、夏如春、杨家骥、叶庆增、林际康、沈廉、张则周、戴振麟、叶稚屏、姚汝谦、蔡之藩、龚照瑗、沈京成、金吴澜、范崇阶、王其福、尹锡瓒、范翘、葛其龙、陈松、李若虚、祁之镠、张渔珊、赵光珙、费研春、俞嘉言、曹树滋、叶镛、吴霜点、孙熹、魏耆、董绍昌、陈简、董志和、周思谦、邬孝宏、蒋淙、陈劢、杨宝森、孙念祖、张文虎、胡启榆、徐光照、杨文荪、谢箎贤、戚学标、范禾、钱载、杜煦、周元植、章士元、王燕绪、王宪中、褚元益、周廷钫、周师濂、曹机、曹机、施昞、张培、俞廷瑛、徐时栋等各1通1页,曾国荃、俞樾、钱振常、计光炘、蒋学镛、萧文滉、赵清颖、陈墫、薛福成、叶金胪、张慧、高行笃、章琛、虞衡、李巽占、王丙坤、王思沂、邱令沅、张煦、胡文杰、黄璋、宓应煟、赵之谦、孙晋灏、蒋烔、龚显曾、葛其龙、马廷棫、童凤翔、费以耕、何长治、于源、颜培瑚、周廷寀、高心夔、陈宝植、孙灏、王韬、钟天纬、陈宝相、董凤池、严殿霖、宋小茗、王仁余、刘裕谦、叶积年、章廷瀚、赵惟峻、吴中彦、张力堂、汪忠录、张丙嚞、范亦纷、胡允植、沈潮、严兆元、徐诜玉、钟臣弼、范寿金、徐建寅、陈宝柟、王华清、李光庭、胡宝谦、赵子扬、陶珩、周思成、吴兰森、虞振璜、孔宪彝、裘溥宗、张美翊、杨泰亨、陈雁昌、梅振宗、戚继光等各1通2页,卢沣、赵铨、冯誉骥、钱应溥、叶伯英、章德芬、朱钟、任焕奎、江顺诒、陈棨伦、胡恩燮、萧穆、冯金伯、何炳、童华、陈光焕、程泽兰、李兆珍、沈广、林增年、潘世华、楼釴、徐文祥、朱珏、陆廷黻、杨楫楷、陈鼎等各1通3页,黄炳垕、李瑶、符璋、袁度、熊秉钧、陈贤臣等各1通4页,陈夔龙、邹传果、俞文祥、郑元祁、戴熙、鲍照、孙咏裳、陈允升、陶方琦、张景祁、黄征乂、周址、倪志鸿、陈钵、王堃、隽廷、徐圆成、沈铭彝、陆仰贤、张琪、曹韩业、叶榕等各2通2页,金和、徐锦、陆诒燕等各2通3页,何升、陶浚宣、顾文澄、刘荃、李㲄、孙蔚、李式畇、黄大华、陈同序等各2通4页,施补华、蒯光典各2通5页,孙振铨2通7页,严信厚、朱鼎爵、言有章、马永馨、陈曙等各3通3页,张久照3通5页,林葆恒3通7页,许庚身3通8页,沈景修、陆达履各4通4页,陈康祺4通8页,张德照4通10页,王渥5通5页,陈政钥5通6页,谢辅濂7通9页,杜文澜5通10页,郑勋8通10页,范永祺11通14页,陈焯12通33页,顾棡15通30页,缪佑孙14通19页。

名刺具体包括:孙诒让、陆廷黻、张庆璜、刘启发、袁宝璜、唐鑅、李春辉、陈克家、陈庆镛、宋璜、童埏、董学礼、胡礼谦、华长恩、陈清瑞、洪家滋、袁耀春、孙履泰、张际浚、孙德祖、童可悆、吴衍周、顾焕章、刘芬、郑雩、章以仁、范宰执、张瑞梁、屠继烈、陆晓城、冒际云、范炳熙、范安庆、朱湉、潘其琛、余丽元、洪家和、朱祖任、黄福懋、舒亨熙、秦怀亮、林钟华等40余页。

另有桂馥题跋拓片一页,及陶方琦、郑勲、王迪中、唐翰题等文稿若干页其中,曾国荃信围绕高开元案判决事而作上款或为竹晨张竹晨[清],字岳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官至陕西布政使孙诒让致刘寿曾信札谈及批校平津馆藏书事,谓其所借书目中误记颇多,并拟校对顾圻、钱大昕文集。

另有孙诒让名刺一页涉及批注《墨子》刻书事部分作者简介1.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封号威毅(伯爵)曾国藩九弟,湖南湘乡人,贡生出身累官浙、晋、鄂省巡抚,陕甘、两广、两江总督 2.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又字、子山,子珊,号艮斋、艮盦、过云楼主、退庵、怡园,室名眉绿楼、过云楼、鸳红词馆、玉几山房,元和(今江苏苏州)人。

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浙江宁绍道台擅书法、诗文,收藏甚丰,为著名收藏家其后人于1951年和1959年将过云楼所藏宋元明清书画悉数捐赠上海博物馆,总共308件 3.范永祺(1727~1795),字风颉,号莪亭,又号石生。

鄞县西门后莫家漕(今宁波市海曙区)人,范永泓从兄六十岁中举人熟悉乡邦掌故,收藏明、清名人尺牍,详加考证,别为序录,乡邦名人更是无不收录工书法,尤精隶书,兼擅篆刻著有《朝爽楼稿》、《明人尺牍序录》、《延绿轩诗牍》。

 4.陈焯(1733~?),字映之,号无轩,室名湘管斋,浙江湖州人贡生,官镇海训导工书,善山水,极有逸趣,好古精鉴与翁方纲友善著有《湘管斋诗稿》、《湘管斋寓赏编》等5.桂馥(1736~1805),字冬卉,一字未谷,号雩门、渎井、肃然山外史等,山东曲阜人。

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云南永平知县学问广博,邃于金石考据之学善书画、篆刻、汉隶,雅负盛名暮年始好写生,别饶古韵兼能山水,宗倪瓒、黄公望,亦能写真 6.陈豪(1839~1910),字蓝洲,号迈庵、墨翁、怡园居士,晚号止庵、止庵老人,浙江杭州人。

同治九年优贡生,光绪三年知房县历官湖北房县、汉川等知县,有惠政诗、书、画皆工书学苏轼,画山水意境超逸,花卉功力尤深子光第、汉第、叔通 7.严信厚(1850~1919),原名经邦,字小舫、筱舫,号小长芦馆主人,室名小长芦馆、小书画舫,浙江慈溪人。

官直隶候补道,赠内阁学士以盐务起家,从事商业,成为东南巨商任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上海商务总会总理被称为近代“宁波帮”企业家开山祖工书画,尤善画芦雁鉴藏碑版、书画颇多精品   8.沈景修(1838~1899),字蒙叔,一作梦粟,号汲民、勉之父、蒙庐、寒柯,又号欧斋、颇罗居士,室名井华仙馆,浙江嘉兴人,贡生。

楷书行书自成一家,精鉴赏,喜收藏  9.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号憩园,室名曼陀罗华阁,浙江秀水人署两淮盐运使曾国藩重其才,工词 10.陶方琦(1845~1884),字子缜,一作子珍,号湘湄,一号兰当,谱名孝邈,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李越缦(慈铭)高弟,光绪二年进士,入词林,督学湖北书法苏、米,写花卉、兰、菊、竹、石,颇有逸趣工诗古文词,博综羣籍,覃精著述,有《潠庐诗稿》 11.高吹万(1878~1958),名燮,以字行,别署老攘、黄天、慈石、时若、寒隐、葩翁,江苏金山(今属上海市)人.南社诗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称“江南三名士”,又与南社台柱柳亚子交往深厚。

性格幽然乐观家筑“闲闲山庄”,富藏书,聚至30万卷,其善本多为杭州朱慎初之“抱经堂”旧物生平搜集有关《诗经》类典籍,达700余种著有《吹万楼论学书》《感旧漫录》等 12.缪佑孙(1851-1894),又名懋森,字右(柚、櫾)岑。

江苏省常州府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人,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光绪丙戌进士,历官户部郎中诗人、历史地理学家、书画家缪荃孙从弟 13.陈夔龙(1857~1948),又名陈夔鳞,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号庸庵、庸叟、花近楼主,室名花近楼、松寿堂等,贵州贵筑(今贵阳)人。

历仕同、光、宣三朝,官顺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等,张勋复辟时任弼德院顾问大臣,曾反对废除科举14.钱应溥(1824~1902),字子密,别署葆真老人,浙江嘉兴人。

钱泰吉之子拔贡出身,参加朝考得一等,用为七品小京官,分吏部,直军机次年迁左都御史,转工部尚书 15.李瑶[清],字宝之、宝珠、子玉,江苏苏州人工诗画,究心于绘事清代道光年间著名泥活字出版家,曾于道光九年(1829)用泥活字印《南疆绎史勘本》,道光十二年(1832)用泥活字印《金石例四种》。

 部分上款简介1.沈日富(1808~1858),字沃之,号南一,吴江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曾任教职其父沈烜系州吏目,盛泽红梨诗社创始人之一,其家之“停云读画楼”乃红梨诗社会聚之所,曰富秉家学渊源,十六岁即能为古今体诗。

早岁先后师事方垌、张履、顾学誉,与顾学誉平辈论交有《受恒受渐斋诗文集》2.郑勋(1763~1826),字书常,号简香,慈溪人少聪颖,及长求学于鄞县蒋学镛嘉庆元年举孝廉方正阮元视学浙江,郑勋以朴学应征,因此得以博览文澜阁藏书。

重视收藏,视若珍宝曾主持镇海蛟川书院性好遨游,所到之处遍览名胜,并赋诗留念著有《二砚窝诗存》三十八卷、文集六卷等3.郭传璞(1823~?)清末藏书家、书画收藏家字晚香,号怡士,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同治六年举人。

光绪间以孝廉任文职官员,拜姚燮为师,后为浙东名家遂工于骈文和词章之学4.姚燮(1805~1864),字梅伯,一字复庄,号野桥,又号大梅山民,浙江镇海人咸丰时侨居上海道光十四年举人工诗文,尤精填词,善写墨梅及白描人物,写意花卉。

有《大梅山馆集》5.彭祖贤(1819~1885),字兰耆,号芍庭江苏长洲人,彭蕴章四子咸丰五年(1855)举人,历官至顺天府尹,光绪四年(1878)授江西布政使,擢湖北巡抚,权湖广督篆而卒尝辑刻《长洲彭氏家集》,共九种一百六十三卷。

6.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老兰,别署剑道人,斋名剪淞阁、水晶庵祖籍福建,寄籍广东广州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西 泠 印 社

二 〇 二 二 年 秋 季 拍 卖 会2023年举槌- 预  展 -3月13日至15日(周一至周三)- 拍  卖 -3月15日至17日(周三至周五)- 展拍地点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 联系电话 -0571-87896778

长按识别二维码浏览网上预展场 次 安 排原12月30日专场 平移至2023年3月15日(周三)C厅09:30 古籍善本 · 金石碑帖专场14:30 中外陈年名酒及滋补佳品专场16:00 百年登喜路 · 

首届烟斗艺术专场19:00 中外名人手迹与影像艺术专场原12月31日专场 平移至2023年3月16日(周四)A厅09:30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15:00 中国书画扇画作品专场19:00 

追随鲁迅和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戎戈一生木刻创作纪实专场19:10 现当代油画专场20:40 中国名家漫画 · 插图连环画专场B厅09:30 忘忧 · 文人书斋清玩专场13:00 华藏宝相 · 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15:00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19:00 江南心境 · 文房瓷器专场19:30 江南心境 · 首届茶花香器专场20:00 秋吟 · 龚心钊、高振霄、高式熊家藏宫廷蛐蛐罐雅玩专场20:30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C厅09:30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14:00 中国古代玉器及当代名家玉雕专场19:00 文房清玩 · 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21:00 文房清玩 · 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原1月1日专场 平移至2023年3月17日(周五)

A厅09:3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同一上款作品专场13:00 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14:0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16:00 东方瑞丽 · 珠宝翡翠专场B厅09:30 萃古熙今 · 文房古玩专场13:00 文房清玩 

· 古玩杂件专场16:00 西方古物专场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联系方式:西泠拍卖杭州总部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清吟街127号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 xlpm@xlysauc.com上海办事处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兴西路36号电话:021-64338662Email: shbsc@xlysauc.com北京办事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头条7号

电话:010-84477279 传真:010-84476196Email: bj@xlysauc.com西泠印社(绍兴)拍卖有限公司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86号(书圣故里尚德当铺内)电话:0575-85098969 

传真:0575-85098658Email: sxgs@xlysauc.com西泠拍卖 网拍中心地址:杭州上城区中河中路198号绿都大厦9楼电话:0571-87916803中国书画电话:0571-87896779 

传真:0571-87812600Email: sh@xlysauc.com中外名人信札手稿、摄影及电影艺术电话:0571-87896779传真:0571-87812600Email: mrsjb@xlysauc.com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电话:0571-87896876 传真:0571-87896760Email: gj@xlysauc.com名家篆刻及印石、珍品田黄、历代名砚电话:0571-87886968传真:0571

-87896760Email: yyb@xlysauc.com古董珍玩、文房杂件、明清家具电话:0571-87808098 传真:0571-87812600Email: wwb@xlysauc.com历代瓷器

电话:0571-87815077传真:0571-87812600Email: cq@xlysauc.com紫砂及茶道具电话:0571-87896793传真:0571-87896760Email: zsb@xlysauc.com

中国历代钱币电话:0571-87896875传真:0571-87896760Email:  qbb@xlysauc.com造像艺术电话:0571-87896865 传真:0571-87896760Email: ty@xlysauc.com

西方古物电话:0571-87896976传真:0571-87896760Email:pjyy@xlysauc.com油画雕塑电话:0571-87896760传真:0571-87896760Email: yhdsb@xlysauc.com

名家漫画插图连环画电话:0571-87915989 传真:0571-87812600Email: mhb@xlysauc.com古代玉器、当代名家玉雕、和田玉籽料原石电话:0571-87896698传真:

0571-87896760Email: yd@xlysauc.com珠宝翡翠电话:0571-87812258传真:0571-87812600Email: zb@xlysauc.com中外陈年名酒电话:0571

-87896869传真:0571-87896760Email: mj@xlysauc.com客户服务部电话:0571-87812580传真:0571-87812567Email: kf@xlysauc.com

财务部电话:0571-87808099传真:0571-87812600Email:  cwb@xlysauc.com法务部电话:0571-87896778传真:0571-87812567Email:fwb@xlysauc.com

文宣部电话:0571-87896778(842)传真:0571-87807077Email: wx@xlysauc.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