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个人文集出书:个人文集是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豫章羅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作者: 羅從彦 撰 / 李侗
撰點校者:李彬、李明燏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11-09213-0頁數: 480定價: 78.00元裝

个人文集出书:个人文集是什么

 

《豫章羅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作者: 羅從彦 撰 / 李侗 撰點校者:李彬、李明燏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11-09213-0頁數: 480定價: 78.00元裝幀形式:布脊紙面精裝

内文標點形式:全式標點內容簡介羅從彦著述之大者爲遵堯録八卷,構成後來豫章文集之主體宋寧宗嘉定六年,權知南劍州軍州事劉允濟繳進聖宋遵堯録八卷,直齋書録解題更言「且爲版行」元泰定中,南平教授許源始刊豫章遺稿五卷。

至正間,沙縣曹道振搜訪羅氏遺文,後得吴紹宗稿,加以編次校正,釐爲十八卷,成豫章羅先生文集,是爲至正二十五年豫章書院刻本,乃此後各本之祖本明清兩代多次重刊,版本不下十幾種此次整理,以元至正二十五年豫章書院刻本爲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張泰修補印本、成化七年馮孜刻本,參校明正德姜文魁本、嘉靖謝鸞本、萬曆岳徐李本、元季恭本、清康熙正誼堂本、乾隆黄植京本,並他校相關文獻。

朱子受業李侗十一載,書札往來,問答爲多,侗殁後,朱子輯而録之,又載其與劉平甫二條,成延平答問朱子門人又取朱子平昔論延平語及祭文、行狀,别爲附録,或稱後録正後録,是後世延平答問及延平文集的核心文本明弘治間,琴川周木又從朱子語類、大全等處輯出有關文字,成補録,與正録、後録并刊。

現存諸本均淵源周木本,然周木本已佚本次整理李延平先生文集,以體例謹嚴簡潔的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爲底本,通校明正德八年李習刊延平李先生答問後録續録、明萬曆三十七年熊尚文知本堂摘編刻本延平李先生答問、清順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李延平先生文集,參校寶誥堂本,並他校相關文獻。

作者簡介羅從彦,字仲素,世稱豫章先生,南劍州沙縣(今福建沙縣)人,師承二程高弟龜山楊時李侗,字願中,世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今福建南平)人,從學羅從彦,朱子從學李侗點校者李彬,山東臨朐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現爲鄭州大學哲學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爲宋明理學。

李明燏,河南扶溝人,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整理前言一《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宋儒羅從彦之文集羅從彦,字仲素,學者稱豫章先生其先世避寇自豫章來劍浦,復遷沙縣,遂爲沙縣人羅從彦生於宋神宗熙寧五年,初從遊同郡南劍州審律先生吴儀,後從學龜山先生楊時

二十餘年,盡得伊洛之傳劍浦李侗、沙縣鄧迪、新安朱松皆先生高弟靖康元年,先生年五十五,《遵堯録》成,擬獻闕下,會國難而未果紹興二年,先生年六十一,以特科授惠州博羅縣主簿五年,先生年六十四,自廣回,卒於汀州

武平縣其遺書有《詩解》《春秋指歸》《語孟詩説》《中庸説》《台衡録》《二程語録》《龜山語録》《議論要語》《詩文集》等徽宗政和二年,豫章四十一歲,始受學龜山之門朱子嘗曰:「龜山唱道東南,士之遊其門者甚衆,然語其潛思力行、任重詣極如。

羅公者,蓋一人而已」豫章初见龜山三日,即慨歎「幾虚過一生」龜山講《易·乾》九四云:「伊川説甚善」豫章即走洛問學,伊川説與龜山印證,遂歸而卒業後築室羅浮山中,絶意仕進,終日危坐以體驗天地萬物之理,超然自得而不滯於言語文字之末。

李延平侗受學豫章,常教其靜中看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未發時作何氣象,蓋寂然不動之中天下萬事萬物之理莫不由是而出,故必操存涵養,以爲應事接物之本此龜山心法深得伊洛之傳者也延平答朱子問學,必舉豫章緒言相諄勉朱子

由延平、豫章、龜山溯源伊洛,擴而充之,致廣大,盡精微,吾儒之學蔚然大觀矣豫章先生居三傳之中,承先啓後羅豫章著述之大者爲《遵堯録》,一以堯舜三代爲準繩,崇王道,黜功利,模范《貞觀政要》,述有宋一祖開基、三宗紹述以爲祖宗故事;又述。

真宗以來名相九人及大儒程顥之謨畫論建,以遵祖宗故事爲太平之基;并及熙寧、元豐之人,以爲管心鞅法,變更祖宗法度,以致靖康之禍清留保曰:「若《遵堯》一録,明王道而斥霸功,表公忠而别姦佞,是蓋根自身心、本乎誠篤而以道學爲經綸者也,其較之高談性命而貽迂疏寡效之誚者遠矣。

」由此可見豫章之學經世面向寧宗嘉定六年,權知南劍州軍州事劉允濟繳進《聖宋遵堯録》八卷,《直齋書録解題》更言「且爲版行」《遵堯録》八卷,是此後《豫章文集》主要部分元泰定中,《豫章遺稿》始由南平教授許源刊刻。

揭祐民《豫章先生遺藁跋》:「其書初也散亡滅没於鄉里中,莫知所求……許氏乃密購遺本於欲燔未燔之際……許源以儒學任南平教職,亟鋟諸梓……源復語予,以是書當與《延平先生文集》並行」考揭傒斯《盱里子傳》,揭祐民

以泰定中任邵武經歷,許刻蓋此時揭跋未明卷數,曹道振識語云「郡人許源所刊《遺藁》五卷」沙縣曹道振搜訪羅氏遺文,後得吴紹宗稿,加以敘次,釐爲十三卷并附録三卷、外集一卷、年譜一卷,凡十八卷,成《豫章羅先生文集》。

年譜置於卷首,計卷由卷一經解始,故常稱十七卷,而經解有目無文,實僅十六卷曹道振識語署至正三年目録後有牌記「至正乙巳秋沙陽豫章書院刊」,乙巳則至正二十五年時任福建提舉卓説序,署至正二十七年此元豫章書院刻本,是此後各本之祖本。

明、清兩代版本不下十幾種,多爲延平府、沙縣地方官或羅從彦後裔所刊元本《豫章羅先生文集》,鄧邦述《羣碧樓善本書録》、王文進《文録堂訪書記》、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等記其行款爲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雙闌,目後有「至正乙巳秋沙陽豫章書院刊」牌記,前有。

至正丁未福建儒學提舉卓説序,年譜首葉題「曹道振編次校正」今南京圖書館藏有元本,丁丙舊藏,卷四至六、卷八至十一配清抄本國圖有著録爲明本的《豫章羅先生文集》(善本書號08473),曾爲清蔣西圃、近人周叔弢所藏,其行款正是

元本舊式,經與南圖元本比對,實爲同版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有「明初期覆元至正乙巳沙陽豫章書院刊本」,佚去卓説序、刊刻牌記,蓋亦元本國圖另有《豫章羅先生文集》(善本書號07055),前冠永樂元年沙縣知縣錫山

倪峻《重建豫章先生祠堂記》,年譜首葉「進士曹道振編次校正」左加題一行「進士沙縣知縣張泰重刊」此爲鐵琴銅劍樓舊藏,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瞿啓甲《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皆著録爲元本將此本與元本比對,。

曹道振識語、刊刻牌記、行款、正文字體全同;元版墨釘,此本或爲空格,或補字所謂「張泰重刊」,蓋成化二至五年張泰知沙縣時,將元版略微修補後重印;祠堂記字體與正文不同,蓋非同時所刻,重印時增刻歟?《豫章羅先生文集》(。

國圖善本書號00606)亦爲張泰本,無祠堂記,有清人李璋煜跋明刻目前可見最早者爲成化七年馮孜刻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粗黑口,四周雙邊明成化間,邵武太守南充馮孜搜訪遺文,得曹道振本,重加考訂,刻版以廣其傳,卷首有。

柯潛序,署成化七年該本源出元本,并有所補正,文字精善嘉靖三十三年謝鸞重刊張泰本,有張泰序,言成化間知沙縣,得提學豐城游明所授曹道振本而重鋟諸梓就筆者目力所及,張泰序最早見於此四庫全書底本即謝鸞本,故亦有此序。

序末署「成化八年」「賜進士」「知沙縣事」張泰,疑問有二:一,《豫章羅先生文集》張泰本署「進士沙縣知縣張泰重刊」,《明史·張泰傳》言「成化二年進士,除知沙縣」,則張泰非「賜進士」;二,據縣志,張泰成化二年知

沙縣,五年授御史,八年知縣爲林英,非張泰正德十二年,延平知府姜文魁修復豫章書院,重刻《豫章羅先生文集》十七卷、年譜一卷,是爲姜文魁本版存書院,隆慶五年羅從彦後裔羅文明重刊,蓋重印也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録》謂。

謝鸞本「行款版式悉同」元本,「蓋直從元本翻雕者」,「至正德姜文魁本則十行二十字,已改易舊式矣」此僅就版式論,文字上姜文魁本對元本多所補正,實優於謝鸞本此外,尚有明萬曆三十七年熊尚文刻本、萬曆三十九年羅應斗

刻本、萬曆岳元聲徐必達李日華岳和聲訂閲刻本、元季恭刻本、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康熙沈涵《宋儒南劍州三先生集》合刻本、乾隆元年黄植京重訂刻本以及四庫全書鈔本等此次整理《豫章羅先生文集》,以國圖所藏

元至正二十五年豫章書院刻本爲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張泰修補印本(簡稱張泰本)、成化七年馮孜刻本(馮孜本),參校明正德十二年姜文魁刻本(姜文魁本)、嘉靖三十三年謝鸞刻本(謝鸞本)、萬曆岳元聲徐必達李日華

岳和聲訂閲刻本(岳徐李本)、元季恭刻本(元季恭本)、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正誼堂本)、乾隆元年黄植京重訂刻本(黄植京本)他校文獻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點校本)、《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華書局

2004年版點校本)、《玉海》(鳳凰出版社2017年版《玉海藝文校證》)、《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中華書局2004年版點校本)、《二程集》(中華書局2004年版點校本)、《皇朝文鑑》(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吕祖謙全集》本)、《晦庵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朱子全書》本)末附歷代書録、他本重要序跋、傳記資料,供讀者參用二《李延平先生文集》,四卷,宋儒李侗之文集李侗,字願中,南劍州劍浦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學者稱延平先生年二十四,聞郡人。

羅從彦得河洛之學於龜山楊文靖公之門,遂往學焉,從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語》《孟》之説既而退居山田,謝絶世故,四十餘年,食飲或不充,而怡然自適侗子友直、信甫皆舉進士,試吏旁郡,更請迎養歸道武夷,會閩

帥汪應辰以書幣來迎侗往見之,至之日,疾作,卒,年七十有一,時爲隆興元年十月十五日朱熹作行狀,汪應辰作墓誌銘朱松與侗爲同門友,雅重侗,後松子熹從學於侗先是紹興二十三年,延平先生年六十一,朱子二十四,將赴同安

主簿任,往見先生於延平,始從受學紹興三十年冬,同安任滿,再見延平,留月餘朱子受業延平之門十一載,親身相從不過數月,以書札往來問答未從學延平,朱子已「出入於釋老」,「馳心空妙之域者十餘年」,且務爲「儱侗宏闊之言」,以爲「天下之理一而已」,故從學之初,於。

延平「吾儒之學所以異於異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之言,「心疑而不服」,「以爲何多事若是」同安官餘,以其言反復思之,始知有味朱子曰:「某舊見李先生時,説得無限道理,也曾去學禪李先生云:『汝恁地懸空理會得許多,而面前事却又理會不得。

道亦無幽妙,只在日用間著實做工夫處理會,便自見得』後來方曉得他説,故今日不至無理會耳」「自見李先生,爲學始就平實,乃知向日從事於釋老之説皆非」「每一去而復來,則所聞必益超絶蓋其上達不已,日新如此」《朱子語類》多所稱引「。

李先生」,《四書章句集注》亦有數條「愚聞之師曰」朱子上溯伊洛,實延平有以啓之,終集宋儒之大成延平生平不務著述,朱子曰:「他卻不曾著書,充養得極好」延平殁後,朱子輯其往來問答書信,又載其〈與劉平甫〉二條,編爲《延平答問》(或名延平問答、延平李先生答問、延平李先生師弟子答問)。

《答問》一書,既是紀念乃師延平及師弟間切磋琢磨,更成爲後世考察朱子思想轉變的重要文本明周木以爲:「朱子之所以得爲朱子,實賴是編以啓之也」清周元文稱是書:「其即紫陽所受之心法歟?」鍾紫幃亦謂:「《延平答問》一書,乃。

朱子授受衣鉢」《延平答問》,首起丁丑六月二十日書,末止癸未七月二十八日書,後附延平〈與劉平甫〉二則,係朱子手訂後朱子門人又取朱子平昔論延平語及祭文、行狀,别爲《附録》一卷,或稱《後録》此《延平答問·正、後録》,是後世《延平答問》及《延平文集》的核心文本。

宋嘉定七年北海王耕道攝郡姑孰(宋太平州,治當塗縣),刊刻二録,有趙師夏序,是爲嘉定姑孰郡齋本九年,曹彦約據之重刊,並校以臨川鄒非熊録本、建陽麻沙印本,是爲益昌學宫刻本明弘治間,琴川周木得延平郡庠刻本,周木

稱之爲「近本」「元本」,後得嘉定間刻本校正,又從《豫章集》《朱子語類》《朱子大全》《性理大全》《大學或問》《宋名臣言行録外集》等處輯出有關文字,成《補録》一卷,與《正録》《後録》並刊諸宋本及明周木本後皆佚。

正德八年,李侗裔孫李習「取周公校正本重新繡梓」,今存《後録》和《補録》,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爲李盛鐸舊藏,《木樨軒藏書書録》著録又有萬曆三十七年熊尚文知本堂摘編刻本清代諸本,或直承李習本,有正、後、補三録,如。

康熙四十七年延平府周元文刻本、乾隆十三年李騰暉刻本、光緒初張其曜刻本;或衹正、後二録,如康熙吕氏寶誥堂《朱子遺書》刻本、四庫全書鈔本等清代始編刊《延平文集》,順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李延平先生文集》五卷最早,然内容頗爲蕪雜,。

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李延平先生文集》四卷,則體例謹嚴簡潔現存諸本,無論《答問》或《文集》,均淵源周木本本次整理《李延平先生文集》,以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簡稱正誼堂本)爲底本,通校明正德

八年李習刊《延平李先生答問·後録、續録》(李習本)、明萬曆三十七年熊尚文知本堂摘編刻本《延平李先生答問》(熊尚文本)、清順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李延平先生文集》(李孔文本),參校康熙吕氏寶誥堂刻《朱子遺書》本《延平李先生師弟子答問》(

寶誥堂本)他校文獻有《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86年版點校本)、《晦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朱子全書》本)底本原有雙行小字夾校,雖係周木本舊式,爲避免夾校造成版面割裂、文句支離,此次整理將之改爲表格形式作爲附録一;未見底本而見於。

熊尚文本的《答問》補遺數條,作爲附録二;歷代書録和他本重要序跋,作爲附録三和四,供讀者參用三……(致謝部分從略)古籍整理是一項繁瑣細緻且付出與回報往往不成正比的工作古人將校書比作「拂几上塵」或「掃落葉」,言各種錯誤如灰塵「旋拂旋有」,或如落葉「旋掃旋生」,可謂知言。

儘管我們傾注心血,力求版本選擇精當、點校精確,但限於學識和各種主客觀原因,無疑仍存在訛謬疏略之處,尚祈讀者見諒,并不吝揮斤斧正李彬,夏曆癸卯年十一月初七日於鄭州大學哲學學院目 録豫章羅先生文集豫章先生文集序(卓說)

豫章羅先生年譜[曹道振識語]卷第一 經解春秋解春秋指歸春秋釋例語孟師說中庸說卷第二 集録遵堯録序遵堯録一 太祖卷第三 集録遵堯録二 太宗卷第四 集録遵堯録三 真宗卷第五 集録遵堯録四 仁宗卷第六 集録遵堯録五 李沆 寇准 王旦 王曾

卷第七 集録遵堯録六 杜衍 韓琦 范仲淹 富弼卷第八 集録遵堯録七 司馬光 程顥卷第九 集録遵堯録別録 司馬光論王安石 陳瓘論蔡京台衡録卷第十 集録二程先生語録龜山先生語録卷第十一 雜著議論要語卷第十二 雜著

春秋指歸序韋齋記誨子侄文與陳默堂書卷第十三 詩觀書有感自警示書生顔樂齋邀月臺送南劍王守歸勉李願中五首自述題一缽庵挽吉溪吴助教二首顔樂亭用陳默堂韻寄傲軒用陳默堂韻濯纓亭用陳默堂韻題靜亭送延年行再用韻送延年

和延年岩桂題德士退庵賀田溪張公遷居和張公敘別古風卷第十四 附録上事實問答諸儒議論卷第十五 附録中繳進遵堯録狀(劉允濟)貼黄(劉允濟)又貼黄(劉允濟)請謚羅李二先生狀(楊棟)謚議(陳協)覆謚議(周坦)謚告

卷第十六 附録下見羅先生書(李侗)答羅仲素書(胡安國)答羅仲素書(陳淵)語孟師說跋(陳淵)韋齋記跋(石墪)題集二程語孟解卷後(羅革)題義恩祠壁(盛木)書議論要語卷後(羅博文)題羅仲素顔樂亭(陳淵)題羅仲素寄傲軒(陳淵)

題羅仲素濯纓亭(陳淵)上舍辭歸(李延年)和羅仲素寄子靜長篇(陳淵)豫章先生遺稿序(胡清獻)二(馮夢得)豫章先生遺稿跋(黄大任)二(劉將孫)三(揭佑民)四(宋遇)卷第十七 外集延平書院志志釋菜事(石公轍)

燎黄祝文(丁鎔)祭文(劉允濟)二(石公轍)三(高斯得)與教授公書(李侗)又小簡借遵堯台衡録(李侗)教授公復書與教授公書(李侗)答延平先生書(陳淵)又(陳淵)附録書録他本序跋傳記資料李延平先生文集李延平先生文集序

宋史李延平先生傳年譜卷之一 書 行狀 詩初見羅豫章先生書與教授公書又小簡借遵堯台衡録又與教授公書與羅博文書與劉平甫書又與劉平甫書達朱韋齋暨吴少琳書吴方慶先生行狀上舍辭歸羅豫章先生梅林春信靜庵山居卷之二 答問上

卷之三 答問下卷之四附録二十二則李先生行狀(朱熹)祭李延平先生文(朱熹)又(朱熹)挽李先生詩(朱熹)其二(朱熹)其三(朱熹)李延平先生墓誌銘(汪應宸)宋楊棟請謚羅李二先生狀(楊棟)重建書院記(徐海)附録

底本雙行小字夾校答問補遺書録他本序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