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气息什么意思:人文气息包括哪些方面
极致的科学就是人文。
5分钟享受阅读2秒钟关注北邮校友0遗憾
前不久,北邮校友红领巾深入2018全国高校新工科工程认知教育资源建设与产学合作论坛,对几位出席教师进行了采访国防科技大学的包卫东教授,是在讨论环节红领巾所能看到的最充满热情的教授之一了在休息间隙接受采访时,包教授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包括红领巾们听至获益良多处的即兴发问。
语调不急不缓,时不时用一两个通俗易懂的小例子完善自己的表述,自己还连连笑说“也许这个比喻不太准确”这位有着多年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的军校教授,对于工科教育,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采访 | 曾臻 张帆以学生为中心。
红领巾:创新型新生工程导论课现在有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教师、助教这四大支持,您觉得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上还需要哪些帮助呢?我们还能为他们添加什么助力?包卫东教授:其实我们多数情况下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并没有把它的理念、具体做法、其中的具体价值体现等都想的很清楚。
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回过头来重新梳理,才能总结出许多经验、实践理论等所以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不需要等到方方面面都考虑清楚再行动,也不可能都考虑周全别人的经验仅仅只能做参考,想到后稍作规划,就去干。
能想到多少就先做多少,走出一步后才能有第二步其次,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应该承担、应该负责的事刚才你问到了学生还需要什么其他支持,从我的角度出发,能够想到的都是“老师认为学生需要的”,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但其实学生需要什么是学生自己的事。
所以经常有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来问我“老师我要做什么?”我会回答他“那是你的事情”反过来,如果他拿了一个或几个方案来问我“老师您看我这样做行不行?”我会说“这个问题我可以跟你讨论”这就谈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个普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之前所理解的“以学生为中心”还是有偏差。
以我个人的教学经验举例的话,最早我讲课就经常陶醉在自己的氛围里;后来听说“以学生为中心”,就开始琢磨,如何能让学生听得更好,于是乎,每天死磕自己,就觉得PPT这个动画改一下,或是另一个地方做的漂亮一点,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
这其实是打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旗号,还在改变老师自己的一套东西,根本上是老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学生的变化并没有去关注所以“以学生为中心”是什么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察学生们存在共性,但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共性基础之上找到其个性,这需要老师转变原有与学生的交互方式,要不断的观察,去适应学生。
其次就是放手,学生的事就是他自己该去完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而老师也在从学生身上观察学习、调整并适应,这种互动的过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交流最后回到你们问我的问题寒假的时候我到纪阳老师的实验室看了一下,纪老师在导论课上已经投入实践了这么久,总结了这么多已经是当下比较完整的了,现有的导论课模式,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纪老师探索导论课的过程,就是我第一点提到的,想到什么,觉得它有道理,我们就做,逐步摸索;第二点,学生所需要的,其实应该回归到学生本身,通过观察他们来进行调整与适应,这一点我相信纪老师也正在践行 红领巾:导论课本身也是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形式,同时高一届的学长学姐们以助教的身份给大家来答疑,您觉得这种学生间互帮互助的学习形式,是不是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呢?
包卫东教授:这个肯定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是非常好的我们之间能够进行信息的传递,信息能够有效地接收,一定是我们之间有一条信息的管道是打通的其实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打造一个跟学生能够很好沟通的一个管道。
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是老师单向输送知识,但其实知识的学习常常是一个“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自己没有跌个跟头,好像就不能把这个知识点牢牢记住所以说一定是让学生在一个能够有效沟通的过程当中,自己去发现和掌握不能说这是唯一的途径,但肯定是个非常好的途径。
所以一定是要创造一种“学生跟学生学”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创造这个环境有两种角度,一种是纵向的,就是像导论课这样的高年级和低年级,他们的阶段非常相近,并且他们之间又有一个能力差,这样的话它是一个很好的触动。
这个能力差并不是字面上能力高低的意思,它实际上是种互动——低年级的同学会问出很多问题,往往对于高年级同学是很有启发性的;而高年级在某些领域是知道结论的,可以很好地带领低年级的同学第二种是横向的,指的是不同专业间。
这个角度上,更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目标,大家围绕着这个共同目标,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一齐做事的动力,这是组织呈现的非常好的一种状态有这个状态以后,不同专业之间就能有互补这样的话其实和纵向角度是相一致的,要有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能够让彼此很快地去进步。
回过来看老师和学生间,很多知识对于有的老师已经很熟悉了,就把它理解为常识了;但对学生来讲的话,一个概念可能还没构建起来的时候,是很难理解的所以说我觉得学生跟学生在一起学,一定是一个非常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
鼓励学生、鼓励助教红领巾:现有的助教都是上课期间表现很好、也愿意帮助他人的同学,他们是自发成为助教的我们希望给助教提供一些鼓励机制,对他们的贡献表示肯定与感谢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非自发同学参与到导论课助教团队中来。
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包卫东教授:这就涉及到管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了,有很多种激励的方式,最重要的其实还是要满足对方的需求,考虑学生有什么样的需要简单一些的,比如说给一些补助、给一些学分等等,这都是不错的鼓励模式。
但是,这种鼓励模式,对于一个老师他能做的也有限;而且这种鼓励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很难有上升空间,最终就不能持续下去所以可能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能够构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大家还是要有共同的目标,形成团结做事的状态。
但助教也毕竟是学生,他还有很多学习任务,老师要把握好有限的强度给学生过多的激励,意味着过多的任务,是不合适的激励学生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有了团队,学生或许就能有归属感,团队中大家为共同的目标努力,更容易有成就感。
工科院校的人文红领巾:我们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很多关于“北邮缺乏人文气息”的言论,您是国防科技大学的教授,您的学校对于营造人文氛围方面有什么经验能够分享吗?包卫东教授:人文,什么是人文? 我们一谈到人文,往往就觉得这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艺术的问题,抑或是其他类似方面的问题。
其实我觉得不然我个人理解,人的成长是其个人认知的一种升级那么做一个理性的人来讲的话,他不仅是要做成一件事,更是要探究这个事情背后的规律,一定是要精益求精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教育能够让我们探究事实的本来面目,技术教育能够让我们找到增加自己脑力、体力、能力的工具方法,工程教育能够让我们最终把事情落地,这些一样是人文。
这种人文是能够让我们不断地去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去顶天立地,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科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那么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怎么就没有人文了呢?我们可能是在艺术文学这方面的手段少了些,但是我们有科学技术工程的手段,这也是一种人文手段。
「红领巾:多数人就觉得科学技术更显理性,不够暖」这就涉及到辩证地看问题,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两面的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我们中国老祖宗所说的阴阳——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它都是旋转在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在于你自己的一个认知。
其实,处处都是人文,没有缺乏人文一说,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的去利用科学技术工程这些工具我觉得要回归问题的本质,追根溯源,科学就是一种人文的渠道诚然,固有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往往大家觉得像我们这样工科院校太工科了,所以我们缺乏人文。
其实是我们还不够工科,还没有真正把工科做到极致。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扬长补短,真正发挥工科优势,挖掘工科中的求真本质,探索工科人文,把工科风格的人文彰显出来。热门阅读
北邮新生幸福指数又有提升,了解一下?大一宿舍中诞生的创客团队大二的她:有上千号粉丝的布道师(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