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人文历史:青岛的人文历史文化
1青岛地区历史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
1
青岛地区历史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
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调登州总兵章高元移驻青岛口,标志着青岛市建制的开始。青岛设置后,清军即在此修筑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岛山炮台遗址。
“一战”结束后,1919年英、美、法等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将青岛的主权和山东的权益一概交给日本,于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为纪念该运动,青岛修建了五四广场,该广场现已成为了青岛的新标志。
1922年12月,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正式收回青岛主权。抗战胜利后,青岛被国民党政府接管并成为我国的海军基地,现已建成为海军博物馆。
2
青岛名字起源
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
在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还是主要用于军事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
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
“青岛”原指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是在明代中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岛人文古迹和名人故居众多,有秦始皇三次东临、徐福东渡扶桑的启航地琅琊台,西汉五百义士殉葬的田横岛,被誉为石刻瑰宝的天柱山魏碑,春秋战国的齐长城遗址以及地质奇观马山石林等。
康有为、闻一多、老舍、王统照等名人故居青岛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458处其中,影剧院33处,文化馆(站)182处,博物馆8处,公共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12个,广播电台1座、12套节目,电视台1座、15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42.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59.5万户。
3
青岛历史传说
据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还没修建的60多年前,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
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只是到了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呼“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
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
这就基本上给了我们一个清晰脉络,即“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因为我们已知,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是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估计“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来了,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
来青岛之后,他们“可樵可渔”,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到了天后宫建成的1467年,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之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之后,原先的“青岛”就被俗呼为“小青岛”了。
图文来源:网络编辑:陈丹妮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青岛的人文历史:青岛的人文历史文化
1青岛地区历史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
-
青岛的人文历史:青岛的人文历史文化
青岛,别称岛城、琴岛、胶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发祥地,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本文将探讨历史时期青岛的地名及区划演变过程…
- 个人文章:个人文章发表平台
- 个人文章:个人文章发表平台
- 白船cp同人文:白船cp谁是攻
- 天草四郎同人文:天草四郎的魔界转生
- 海宁硖石名人文化:海宁硖石名人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