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人文:中国古建筑文化集锦
继2020年编写出版《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上下册)之后,我们再编《匠心摭言一闽南古建筑文化专集》一书,今天
继2020年编写出版《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上下册)之后,我们再编《匠心摭言一闽南古建筑文化专集》一书,今天,终于出版与大家见面了。
“闽南地区”主要指泉州、漳州、厦门三地泉州是闽南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泉州的开放包容使得传统建筑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兼收并蓄、交融借鉴、相互渗透之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北宋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全面反映了北宋时期建筑的艺术、技术、施工的水平,是总结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最重要的官方文献《营造法式》共34卷,书中记载的13个传统建筑工种之中,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应用在建筑施工工程中。
随着时代的进步, 建筑工种相互交叉,这一次,在专集汇编中,我们重点收集了闽南古建筑通常所指的土、木、石制作等工序的文章编排方面主要分设“论坛挹秀”“工程案例”“屐痕拓印”三部分“论坛挹秀”主要从土、木、石等工序中选取若干文章,这些文章虽然论题各异,角度不同,但形散而神聚,从中探寻闽南古建筑历史与营造技艺,以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因此主编在序言中强调“木、脊、瓦”三家匠师应密切配合,才能让建筑形态更加完美还有几篇泥瓦作方面的文章,分别从堆剪、屋顶及外装等方面,分析了不同时期闽南古建的工艺特征堆剪技艺是应用于闽南古建筑的工艺,《闽南古建筑屋顶正脊堆剪装饰探析》一文中,介绍了堆剪匠师使用“堆”“剪”“粘”等技法。
完工后的作品,无论是安装在寺庙、宗祠的屋顶, 还是装饰在墙壁上,都让传统建筑更加引人注目早在一百多年前,闽南建筑的部分民居因融入南洋和西方文化元素,屋顶形式有所变化,因此, 在《泉州地区华侨闽南传统民居屋顶形式探讨》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六脊三川殿屋顶的华侨建筑进行调查,以期达到深入探讨与研究之目的。
闽南侨乡晋江金井塘东村“东蔡家庙”始建于明代,清末因失火焚毁,民国元年(1912年)于原址重建,聘请溪底派王维禄匠师主绳,其精湛的工艺,高超的技术,在闽南传统建筑史上写下了 “塘东崎”之奇观如今该庙历经百年风雨,下架重修时聘请的师傅还是溪底派匠师--王世猛(又名北司)负责工程技术。
专集中由他口述的《东蔡家庙重修》一文,报告了东蔡家庙的前世今生,记录了几代匠人一脉相承的营造风格,为传统建筑大木作构架技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传统大木作的构造技艺,饱含着人文智慧与科学结晶,精美的斗拱,奇妙的建筑布局,科学的榫卯技术,搭设了各种不同的木结构栋架,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清末民初,以王益顺、王维禄为代表的福建泉州溪底大木作匠邦技艺蜚声闽台两地,并对东南亚各国产生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泉州溪底派”目前,在台湾的三大旅游胜地中就有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齐名的台北龙山寺,该寺由王益顺大师执篙。
一百多年后,泉州溪底村刘可煜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古迹保护专业,获硕士学位,并师从“泉州溪底派”第四代传承人王世猛大师实习大木作技艺,专集中由他撰写的《闽台大木匠师落篙技艺之篙尺符号比较研究》,较好地继承了先辈衣钵。
闽南地区盛产青石、白石等花岗岩材料,石材可谓闽南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一座古大厝从外围到墙壁,无不看到花岗岩石材的身影将石雕构件置于闽南传统建筑之中,这些石雕构件图案清新,寓意深刻,表现出当地的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浅谈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装饰手法》和《对泉州民居的外墙装饰 “出砖入石”的几点看法》这二篇文章中,作者分别研究了古建筑中的石雕和木雕作者认为白石与红砖相镶于建筑墙壁上,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勾画了闽南民居别具一格的立面形式,让人赏心悦目。
由于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我们对于闽南古建始于何时曾经有过无数次探究这一次,《古代泉州士大夫笔下的民居》一文中,作者从历史学的角度,引用古代泉州士大夫文记,企盼“说清楚闽南古建筑的源起与发展演变过程”,为建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栏目还收集了一些作者引用《易经》智慧,论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闽南古建筑中的应用在工程案例栏目,《浅谈大型石雕像的放大、雕刻与安装》一文,介绍了大型雕塑制作安装经验,推广了先进的安装技艺该文章是石雕工程大师匠艺生涯的总结,值得阅读参考。
另外三篇文章的内容,有省级文保漳浦“后康陈氏种德堂”、县级文保上杭“障云山兵工厂”,再有涉及“异地迁移“的工程保护项目依据文物保护相关规定,迁建工程的复杂程度等同于重点修复工程,说明“异地迁移”要求非常之高。
但是, 文章作者都能运用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全面地论述、正确地反映文物保护与文物修缮必须坚持的“原形制、 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的四原原则惠安青山宫(灵安王庙)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屐痕拓印”栏目,文章作者以该庙修建为案例,论述了闽南古建“溪底派”营造技艺与匠艺传承。
《我随父亲修鳌园》一文,属于建筑工程石雕方面,文章作者记录了建于1951年的集美鳌园石雕工程,及其后的修复经历鳌园有闽南“石雕博物馆“之美称只可惜文革期间,作品遭严重毁坏1971年作者跟随父亲王清金(著名石雕匠师)参加鳌园石雕修复工程,在作品受损严重、资料散失的情况下,只能从残存的画面中判断构思、雕出泥胚。
最后,经过反复修复再雕石补上,竟天衣无缝,深受业主及中外游客赞扬文章读来真实感人调研文章《对接泉州“东亚文都”建设与发展,推进惠安“闽南古建”保护与利用》一文,作者针对“闽南古建”现状,提出了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这些文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石雕艺术与古建筑营造技艺十分必要本专集编辑中,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福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项目,泉州再次以靓丽的姿态走向世界,也坚定了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
惠安县是著名的“中国建筑之乡”,及闽南古大厝“皇宫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东亚文都”之风在这里鼓荡千年长期以来,惠安县文旅与住建部门为文化传承殚精竭虑这次本书的编辑出版,同样得到了联编单位惠安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惠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惠安县文化馆提供的诸多支持,使得本书能够顺利出版发行。
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老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审定书名,他还亲自挥毫,书写“匠意本道”墨宝相赠何老的墨宝寓意深刻,进一步诠释了书名旨蕴,概括了本书内容国家级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猛,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惠安石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王文生,担任本书学术顾问。
黎明职业大学丁瑜鸿受邀参与本书编辑工作著名历史学教授陈桂炳,文史专家林凌鹤,建筑类专业高级讲师周雄鹰,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王伯昌,台湾艺术大学古迹保护专业硕士刘可煜,闽南地区著名彩绘师傅许志平,惠安开成职校专任老师陈千愿,泉州艺匠设计公司傅益理,尚艺营造公司工程技术人员黄亚丽、陈炳坤、李海津、李翠丽等作者不吝赐稿或协助专集整理,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发行提供的帮助,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也是我们对闽南古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一次小结,恐有理论欠缺或存在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同时,向长期关心关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社会各界人士一并表示我们由衷的感谢!《匠心摭言-闽南古建筑文化专集》为独立版本,侧重于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全书211千字,16开本,内容清新,印装精美;另一书《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上下册)则偏重于营造技艺传承。
两书可以互补,相得益彰均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新华书店均有销售,也可以联系我们征订(电话:13805976427 18705955287)欢迎有志于闽南古建筑研究、从事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匠师傅与我们共同探讨,共谋发展!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国古建筑人文:中国古建筑文化集锦
继2020年编写出版《闽南古建筑营造技艺》(上下册)之后,我们再编《匠心摭言一闽南古建筑文化专集》一书,今天…
-
中国古建筑人文:中国古建筑文化集锦
刘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我现在干一行叫文物医学,我在想…
- 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人文科学的价值与意义PPT
- 青岛的人文历史:青岛的人文历史文化
- 青岛的人文历史:青岛的人文历史文化
- 个人文章:个人文章发表平台
- 个人文章:个人文章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