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氛围怎么形容(怎么形容尴尬的氛围)速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我有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环境,曾经带给你表达的自由?

人文氛围怎么形容(怎么形容尴尬的氛围)速看

 

8 月中的一天,光涧的朋友梁缘在朋友圈发了一组照片:拍摄的是她在所学习的现代舞团排练,以及和舞团伙伴们围成一圈交流「演后感」的片段。

梁缘今年 26 岁,她出生在甘肃玉门(她跟我们介绍玉门时说「玉门是第一口油田开发出来的地方,是因为石油建起来的」)在厦门念完大学后,梁缘到北京工作,现在她在一家传统媒体做财经类数据新闻的编辑,每周她都会花 6 个小时去两个舞团学习现代舞。

梁缘参加光涧诗歌项目用户访谈的时候,讲到自己对工作的质疑我们问她为什么想不做媒体,想转行的原因,她表达了个体在社会中陷入的困境:「我看大部分人,我自己也是吧,我觉得很可怜,也很心疼其实现在大家都活得非常忐忑,每个人都特别的不安全,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说从各方面。

用比较烂的一句话叫什么原子化,你这个人是真空的为什么现在李诞很火,那种虚无主义很流行,他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他在社会中太渺小了他在岗位里,在公司里,他只是一个螺丝钉,他也没有创造的欲望和能力想去实现什么,因为社会太大了,所有的等级和渠道都是很固定、很分明的。

」一边是对社会工作的质疑,另一边梁缘找到了现代舞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很多人误认为自己是文字性思维,或者是视觉感官主导的,他们就忽视掉,其实还有很多种可以跟别人沟通、表达自己、连接别人的方式」梁缘刚到北京的时候和朋友去看了一场北京现代舞团的《三更雨·愿》。

她形容当时的感受「被炸飞了」,「感觉被触动了一些很本质的东西」从开始接触、观看到正式学习现代舞这四五年,现代舞带来的感觉逐渐进入她的身体里对梁缘而言,舞团创造了至关重要的表达环境「我为什么对舞团有一个特别深的情感,因为我觉得艺术老师,他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

但他出现在我周围的时候,我有一种我是被爱的感觉那个舞团会接受完全没有基础的一些成人学生,因为他觉得每一个人都可以跳舞,不管你有没有身体条件,现代舞没有那种框架的要求去塑造你怎么去感受音乐和舞蹈,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自己去学习的过程。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像梁缘所在的舞团这种能自由表达的环境光涧在不断深入和理解个体的过程中,会遇到处在不同表达阶段的个体:他们之中有人想要表达,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有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形成创作;有人已经成为创作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去传递对世界的理解……但无论在哪一种表达阶段,缺乏表达环境是一些人会遇到的阻障。

#我有一个问题# 作为光涧的新栏目,将聚焦和个体表达与创作有关的问题,从光涧用户的真实访谈中呈现解答问题的行动线索,也让正在追求表达和创作的人互相看见彼此,获得力量带着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曾经带给你表达的自由?」,我们向另外三位朋友。

往事随风、桑霓、晚奇发起提问,他们是如何找到自己能自由表达的环境?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特征,决定了他们在其中能够做自由的表达?香港高校里的一场小型座谈会往事随风:互相看见彼此的脆弱就好很多往事随风(后简称:随风)是一所香港高校的研究生,一个多月前他从香港回到家乡,准备求职毕业。

去年 7 月随风到香港入学,这一整年他经历了 2019 年大规模的社会事件,接着是 2020 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我们在今年 2 月对随风进行了一次用户访谈,想了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好内容」。

在这场访谈中,随风回忆自己第一次得知新冠病毒是 1 月初在港铁上看到的新闻随着疫情爆发,他会每天刷三遍消息,每天至少花三个小时看,真切地关注事态变化,但与此同时他又始终保持人文社会专业研究者的「观察者」视角。

你虽然没有做什么样的行为,但你又真真切切的关心这件事情我想理解一下,你没有任何行动,但是你又投身其中,这是为啥?「你觉得有点冲突,但是我觉得不冲突(我就想知道这背后是怎么想的)可能跟我读人文社会学科的动机有一点点关系,就是我想知道一些事情是怎么样的,但是我不打算去改变。

我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你是属于现场的观察者,你的行为虽然会对被观察的人和这件事情有一些影响,但是另外一方面,你要把自己从在场的事情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情,一进一出这样我觉得我现在是保持在一个旁观者的状态,与此同时我又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参与方式,所以我就先暂时这样,可能等我觉得有一些事情是我能力范围可以做到的,或者说我有责任去这么做的话,我应该会参与。

」我再问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你说你在事件里面其实是一个观察者,没有转发或者讨论,或你就只有点个赞,然后默默地看着但是当我们发访谈招募的时候,你填了问卷你说是因为觉得这些问题你刚好有想说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时候你站出来表达了,但之前没有?。

「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你要我发表对疫情整个事情各方的评论,我可能做不到但是如果你问我个体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是有的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的话,我要去表达一个我私人的感受,无论是冷漠或者是特别积极或者怎么样,微博和朋友圈不算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我更倾向于把我自己的感受在比较私密的环境里面去交流,而不是公开的去发表一个观点。

」去年 9 月,随着香港的社会运动事态扩大随风所在的系开始组织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这些座谈会是学校发起的,参与座谈会的有系里的老师、系主任、海外内地和香港本地的学生系里老师在给学生发出的座谈会邮件中写道,「相信这些事情影响到的同学们,无论是来自内地还是海外或者是香港本地,应该都有在自己感受和自己角度的东西上要表达。

」为什么是你们系组织座谈会?「我觉得可能因为比较关注大家的内心,所以老师会很担心我们从内地出来,处于两个社会的交界点,会遇到一些观点上的冲突,就额外照顾我们一些,然后组织这些座谈会来疏解大家的烦恼,我猜是这样。

」能跟我分享你印象最深刻或者感受最好的一场吗?「9 月份刚开始有组织不同的人交流的那场,好像参加的老师数量也稍微多一点,不同的老师会谈谈他们的想法,然后分小组去聊那一场还蛮奇怪,但是我忘记有什么深刻的观点了,我就只记得当时这个形式可能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所以我对它的印象比较深一点。

」还记得主要谈论的话题是什么吗?老师分享什么样的观点?「…… 其实我觉得主要是一个倾诉,因为有的老师他自己也很困惑、很无解,他讲出来的时候,我会觉得原来老师也跟我们一样这么迷茫,在我们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的情况下,这种表达能够很好地减轻自己的压力。

」当你发现其实老师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迷茫的时候,你的感受就好多了?「对,互相看见彼此的脆弱会觉得好很多」INSPIRE EVERYONE虽然随风参加过很多场小型座谈会,但他没有尝试过当众发言尽管如此,这些座谈会在当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沟通环境,让每个人能讲出自己的困惑,还有恐惧之类的感受,相比较「观点和立场」类的表达,更多人在做的是倾诉。

每个人把自己的脆弱交付出来,互相看见的时候,每个人也都得到了一些慰藉牛津大学文学教授不断追问我的一人课堂桑霓:他非常专注于你写的东西、你思考的方式,从你的思维模式去发散21 岁的桑霓目前是一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念比较文学专业的留学生。

从初中开始看英文原版小说被这门语言所吸引,她不顾父亲想让她在国内念金融的规划,径自跑到北京人大附中的国际部要求见校长,在校长办公室里「叨叨一个多小时」讲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上学,最终被国际部提前录取在开放自由的美国授课体系中学习的第三年,桑霓决定去学术氛围更「传统保守」的牛津大学做交换生。

在牛津交换的这一年,桑霓强烈感受到的冲击,是来自和美国大学授课方式不同的一对一的教学「当时我们学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就是 1830~1910 年,其中有一周学布朗特姐妹老师会出题目,比如让我们对比对主角以及理性/感性元素的处理。

首先我就要去找文本里面的关键词,然后要通过他给的这些书,去找到思路我一开始的时候其实很盲目,就什么都读什么都写,自己会总结出来一大堆,每次做读书笔记可能都要做好几页,写一篇五六页长的文章老师看了以后就会说,。

『你想放进去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你的思维很依赖别人说的话』这个其实就是指在美国读书形成的思维,就是说你很依赖导师告诉你的事情后来上了几节课,老师就一直告诉我,你其实可以有更多你自己的想法」桑霓在《在牛津大学读英文文学》。

中写到她和教授的几次一对一讨论慢慢她意识到,在一对一的课堂上,她不需要预设教授想得到什么内容,而要说出那些完全从自己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经历展开的思路等到上完课,读完书以后,真正剩下的都是自己产生的,而不是教授要硬塞给你的。

比如有一次,老师讲到《呼啸山庄》中作者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人物内心,问我这样的方法和绘画有什么连接?然后直接从网上找了罗曼蒂克时期的油画,两个人讨论了半天绘画技巧学习王尔德 Henry James 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作者将书中角色设置为画家,而不是照相,雕塑其他的艺术形式?相片的复制性和画肖像的复制性有什么区别?于是两人对着教室内的画左思右想,还听我大谈特谈中国哲学中阴阳的概念。

……这些让我看到在文学上可以不断深层深层再深层的探讨,永远不要停留在表面的结论,要永远不断问自己,这样又是因为什么呢?而不是非黑即白地直接下结论 来自桑霓的牛津记录《在牛津大学读英文文学》他的追问为什么能让你觉得,他不是刁难你,而是让你一直越来越多地去挖掘和输出呢?

「……他挑战我的地方,都是在我发现角度之后,让我更加去深入这个东西其实就跟文学学习的本质有关联,看你认为你去学习文学的时候,你究竟在学习什么,这个问题我现在也还在思考我觉得我的教授在这方面他是知识极其渊博的,他可以从各个角度,从文本、从社会、从历史的各个角度给我提供不同的想法。

」如果当时是跟很多人去交流会有变化吗?会对你接受他的追问,产出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影响吗?「因为我在牛津是交换生,我没有体验过牛津的多人课堂的氛围我觉得多人的话,可能会有更多不同的思考,但是其实我挺喜欢你跟老师一对一的。

因为他真的就是非常专注于你写的东西、你思考的方式,从你的思维模式去发散,非常有针对性这对于我个人来说帮助非常大,完全是从我自己理解的方式再去开拓,然后再结合老师的引导,在我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上有更深入的探讨。

INSPIRE EVERYONE一对一的授课环境最重要的特征不是「私密」而是「专注」就像桑霓说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教授关注的就是她所写的东西、她的思考方式不断代入对方的立场,拥有共同语言,双方才有可能在问题上不断深入探讨。

北京 706 空间的一场诗歌沙龙晚奇:我在那里分享了自己过去的无知和现在的无知不久前因为做《十三邀》的用户访谈,我们对 16 岁的深圳高中生晚奇进行了访谈这档节目让金宇澄、白先勇、项飙、西川这些人进入了晚奇的视线,并吸引她去继续关注这些人的研究领域,阅读他们的作品。

「项飙我一直有在关注的,买了他的《浙江村》,但是我还没看因为看了一页之后发现不是很易读,我打算静下来、有闲的时候再看最近在搞一些考试的事像金宇澄我就有在看,还有白先勇」而在去年 12 月,晚奇参加北京 706 空间的诗歌沙龙之前,。

她说自己过去十几年阅读的书籍数量不超过 30 本「其实说实话,我从小到大身边就没有一个看书的氛围,所有人都是在刷题你要在一个体制内的环境里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根本不需要看书,刷题就可以了。

刷题上语文也是背书,不是看书,你看书就是为了背一下它,然后写出来去重复它所以我当时身边要不然就不看书,要不看书只是为了装逼,会放一本《资本论》到桌前然后睡觉的那种人所以我不知道看书这个东西有什么意义」在当时 706 空间举行的诗歌沙龙上,晚奇其实从来没有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一无所知。

但同时她被在场其他人所分享的东西震撼,并在活动后开始自己写诗和散文,因为感到「文字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比如我第一次接触到诗歌是海子的诗,当时看到他诗歌里面那些意象的联结,我就完全被震撼到了——为什么有人的生活会这么……他的眼睛为什么会那么丰富,为什么我……我当时只能说,我看到花,然后我说花好美,但其实我心里一点感受都没有,只是自然地重复着别人说花是美的,这样的一句话。

后来我开始慢慢地重新看我的生活因为学校在搞装修,附近有很多工地,如果是过去的我,肯定会觉得特别无聊、特别枯燥但是我接触到文学后,开始去真正的去观察它们,我突然发现每辆车它的尾声、它们轮子接触马路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长短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我当时就突然觉得这个城市不吵了,不那么无聊了,我就非常的开心。

」晚奇走进位于北京五道口的 706 空间时,看到这个两层楼的空间里聚集了 40 多个人,楼上参加诗歌沙龙的有十几个人在晚奇看来,这里的人都拥有「标志性」的外形,「每个人都在特别自在地干自己的事情」,但在这个空间里又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因为参与活动的人数只有十几个,所以只有个别一两个人没有发言,绝大部分人都讲出了自己已经思考很久的一些想法晚奇在访谈时回顾当下的感受说,「虽然那个活动对我改变很大,影响很大,但是我当时的体验感其实非常不好」。

不好在哪儿?「因为我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What?你们都知道,你们都讲了这么多...我虽然没什么可讲,但我很真诚地告诉大家我没什么可讲的,就分享了我过去的无知和现在的无知」关于诗歌的无知?「在沙龙上每个人需要说的时候会去说,但自由讨论的时候我就没有东西可以说,因为以前都没有读过诗,就很尴尬。

在参加诗歌沙龙前我认识一个学姐,看她发在朋友圈的东西,我会去反思自己,也尝试写一点东西,但是我根本写不出来,因为我没有输入很多东西我有感受,但是我没有办法把它落实到文字上面,我找不到文字去讲一些东西我当时有一个比喻,很好地概括了那段时间,包括现在——就是一个想说话但没有嘴的状态。

这是我在诗歌沙龙上跟大家分享的事情」INSPIRE EVERYONE706 青年空间是一个由青年人自发组织的公共交流空间,这里定期会举行文化沙龙、电影放映、小型工作坊等类型的活动除此之外,这里也包含了饮品售卖、共享居住空间等复合功能。

而令晚奇印象最深的是这里「每个人都特别自在地干自己的事」而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便对诗歌一无所知的晚奇,也能在诗歌沙龙里真诚分享自己的感受编辑手记上周我旁听了一场由设计师广煜、艺术家黎薇、出版人苏静三个人的「聊天」。

这场聊天发生在青年路上的一家叫做「言」的独立书店里,持续了 3 个多小时书店主理人闫产生把三个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想法,源于另一场未聊完的天——那场聊天已经持续了 9 个小时于是他将这场聊天平移到了书店里,没有使用投影,就在桌上放了一本他们可能提到的书,还有一些酒杯。

说到组局的想法,他坦言自己并没有预期聊天要给其他顾客提供价值,只是觉得因为他们自身的不同,即便随意聊都能够反映出各自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在这场书店聊天的 3 个小时里,他们聊起了一个又一个和小动物有关的故事,有时候又提起某次展览的画册设计,还有最近去敦煌石窟的感受……这场聊天没有预设的主题、规定的发言时间,话题的线索在三个人之间相互跳转,而现场的顾客,一边感受到聊天氛围的热络,一边也从他们袒露的言语中,建立起对三个人的印象。

在「聊天」设定的环境中,每个人不用担心跑题,或者焦虑于输出匹配社会身份的观点,也不用顾忌他人心中的预期,在意的是知己好友在身边——这是我最近经历的能让人自由表达的环境也很想知道,你对本期问题「什么样的环境,曾经带给你表达的自由?」。

的想法,期待你能留言回复我们。

作为栏目的编辑,我还希望如果你看完全文可以给我们提提意见。上方是我的个人微信,你可以直接加好友告诉我。编辑:小样访谈:苏姜予、曹蔚图片:由受访用户提供

简讯每月 1~? 条不定期简讯,分享光涧的工作动态十月简讯|九月简讯 ①②|八月简讯一则我有一个问题每期围绕一个创作相关的问题,分享 1~? 个有启发的用户访谈学术文化媒体 ① ②|公共信息 ①②③④⑤

|游戏社区 ①②|非虚构写作 ①②|女性媒体 ①②|宠物与人 ①②|男生化妆 ①②③④|漫画 ①②去创作现场每期访谈一个创作者,从第一视角分享创作素材和创作过程吴霞|徐涛|真相|王晨羽|白广大|赵楠楠|

许波|郭玉洁|周易|欧阳艳琴咨询案例每期和一个创作项目一起,创造激发个体的解决方案山水澄明 ①②|多抓鱼|新世相·晚安人类|VUE Vlogger|正午故事|机核网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