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山水画的人文思想: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乘物以游心”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并以“心斋”、“心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作为审美的心理特征,从而奠定

山水画的人文思想: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乘物以游心”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并以“心斋”、“心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作为审美的心理特征,从而奠定了中国文人画家所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不求形似求神韵”的核心理论基础同时,这一观念表达了中国文人画家“超然世外,欲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的艺术创作观念,并且长期以来对中国山水画尤其是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审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创作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中国绘画史上,道家学派可谓对中国山水画影响甚大,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长期影响着后世中国文人画家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情怀。

“乘物以游心”表达了中国文人画家审美趋向,所谓“乘物”,就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将自然规律纳入生活的常态,再通过精炼的艺术语言予以表达,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从而实现精神与理想的自由和解放。

“乘物以游心”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还表现为“心”与“物”的交流和统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物我相融”这一境界的终极所指主要体现出创作者主体心理的“和谐”,虽然这种“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依赖于审美对象的物质结构,但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

“昔者庄周为梦蝶,俄然觉,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庄周与?”庄周之梦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也正表明了“梦”使得创作主体与自然达到高“和谐”,物我神游,相为互动,主客统一在中国早期画论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中,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两篇画论均以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道”作为核心。

这两篇画论揭示了山水画最初的创作都是以追求精神的愉悦为目的他们认为山水的自然美体现了大自然“趣灵媚道”的精神,即物质的存在与变化的普通法则所体现出的无穷生机与运动不止的精神人的精神境界与其合拍,行为以不违背这一大自然规律作为准则,便能得到豁达的胸境,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

宗炳的《画山水序》中所提到的“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夫圣者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是对审美主体精神所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澄怀味象”体现了宗炳的“畅神说”,“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也就是说,观赏山水时,引起主体无限的情思,其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得到愉快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

“畅神”和“乘物以游心”的核心审美观的共同之处在于强调精神的愉悦,但是“畅神”的另一层含义则在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心境,通过人与自然所建立的精神审美关系,从而到达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界王微《叙画》也记录了这一看法,“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一方面,暗示了山水画的非实用性质,另一方面,指出山水画创作是画家是以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山水的结果,创作的过程是在塑造中融及精神的传递,因此,若无主客观的神情交构,情景交融,只能绘制出僵化的形象,犹如“灵亡所见,故所诧不动”,强调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精神性。

正好表明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山水画创作思想的理解,代表了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同时他认为山水画,仅仅以眼见物象作画是不全面的,正如“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在观念上,一方面要宏观地把握,拟作自然的生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取舍,特征鲜明地表现出艺术的形象“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

在山水画的欣赏与价值方面,王微以生动的词语阐明了绘画给人精神上艺术美的感受,使人心境旷驰,情思浩荡这种感受是音乐与珍贵的工艺品等不能比拟的同时绘画艺术亦如书本知识,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析大自然的规律和道理罢了。

岂止是手上的劳作,乃是智慧的反映落实“披图按牌、效异山海、绿木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从宗炳的《画山水序》中,能看到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内容与具体表现手法,是作者对诸如:庐山、衡山、荆山、巫山一类名山的追忆。

进行“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即是根据记忆而表现的创作这种体验后成竹于胸,再求表现的创作方法,仍然为我们今天继承从王微的《叙画》中,又能看到当时的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浪漫想象力,对自然山水动以情感追求的生动表现,以及运用构成变化的表现技巧如“: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作品中亦重视点景,如:“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兮”画面的塑造特色,在今天看来,确实像唐人所品评的,是一种“迹简、意淡而雅正”浪漫幼稚的艺术风格这两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山水画的创作性质,已经具备了源于自然真实,又超越自然现实的艺术品质。

同时要求创作者应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主体意识,对自然进行感悟、概括、提炼与升华,也只有如此,才能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无限自由的心境,去关照自然万物带来的自身内心感受通过两篇画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是与老、庄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

“乘物以游心”反映出山水画创作就是对自然物象之美的“神遇”山水画作品既是对这神遇的形象再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达了山水画创作的“造化”与“心源”是不可分离的状态,在造化中体现心源,在心源中感悟造化,造化与心源通过“神遇”而达到完美的结合。

“神遇”是山水画独特人文之美的根源,是主客体高度的统一与融合石涛的《画语录》中提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于予也,予脱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神遇而迹化也,所终归于大济子也”,体现了山水画创作的高度境界,同时要求画家应自觉地去体验和表现天地山川的生机、活力与灵性,而且对这种体验和表现要与自身的生命力活动紧密交融。

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之《物色》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讲情与景的关系的外界景物影响人的感情,由感情发为文辞,说明外界景物对于创作的关系情与景既是密切结合着,所以要“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神思》里提到“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与“物以宛转”,“心而徘徊”同出一辙这一点表现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面,就是运用娴熟的艺术语言和技巧真切地描绘景物情状,表达出艺术家对景物的感情,达到情貌无遗、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综上所述,“乘物以游心”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正如老、庄哲学是以天地自然之美为大美、至美,所以山水的自然美能给予仁者以启迪,而为智者所乐对于以表现自然美为审美对象的中国山水画而言,创作主体要通过其创作过程中获得的精神体验,达到物我相融的“神遇”状态,从而创作出超凡脱俗的艺术作品,以及欣赏过程中观者通过作品与主体创造的意境进行交流,同样得到超越世俗的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

作者简历:刘丹龙,陕西商洛人,画家、美术教育工作者、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

2009年在意大利萨兰托大学(UNIVERSITADEL SALENTO)学习结业2016年赴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Universität Bielefeld)进行艺术教育交流,并举办个人画展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主、参编高校教材多部。

推荐阅读:29岁的任伯年画了什么中国工匠的人文精神给书法家用武之地吴昌硕师友间交往的历史梳理书法,召唤中华美学精神山水画的自然之境《清明上河图》鲜为人知的秘密刘海粟泼彩山水画的学术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