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城市建设与人文关怀
2023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规智库——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论坛
10 月 29 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的指导下,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加拿大林创中国(FII CHINA)联合主办,中规院长三角城市安全研究中心协办的 2023 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规智库——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论坛的主题旨在不断呼吁全世界同行群策群力、加强合作,积极应对各种灾害挑战,不断把城市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本次论坛分别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孙娟、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主持。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同济大学、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澳大利亚 UAP 公司、。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愿景集团等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聚焦城市环境“安全韧性”和“人文关怀”两大方面一方面倡导在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积极探讨和推动城市的安全与韧性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文关怀和场所精神塑造,关注和关心各类人群的活动空间,做好适老化改造,完善儿童设施,进而实现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共同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这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关键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01领导致辞 Opening Remarks
杨保军Yang Baoju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Chief Economist of the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C,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在致辞中指出为提升全球城市应对重大环境和气候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将建设“包容、安全、韧性和可持续的城市”列为重要目标之一,本次论坛聚焦城市环境安全韧性和人文关怀两大主题,是细化和落实国际社会共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世界各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杨保军提到住房城乡建设部大力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实践,塑造更加安全的城市安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系统思维,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利用新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实时监测、风险感知与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充分调动行业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灾害的风险应急救援和科学普及。
同时,住房城乡建设部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一老一小”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完整社区建设,不断实现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和生活环境,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最后杨保军总经济师呼吁大家携手同行,以安全韧性为基础,以人文关怀为核心,建立高质量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杨榕Yang Rong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项目司高级顾问Inter-Regional Adviser of UN-Habitat联合国人居署区域项目司高级顾问杨榕表示城市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论坛的主题非常切合《联合国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目标 11 提出的“建设安全、韧性、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的目标。
杨榕提出在近年国际形势变化,尤其是过去三年疫情对全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下,目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的时间已经过半,但只有约 15% 的目标能按期实现,有 80% 多的目标未能按照原计划推进,这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
因此,联合国来呼吁全世界的各国政府,以及广大的利益攸关方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杨榕认为“人文关怀”主题契合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重要的一条原则—“不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地方掉队”,这是始终贯穿联合国各项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原则,我们希望在提升城市韧性的同时,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并通过这个原则更好的实现联合国 2030 发展议程中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同时他还分享了联合国人居署与各个国家建立联系,增加交流的例子,并呼吁大家积极参与第十二届世界城市论坛,分享交流成功的实践案例与经验
Alexandre Cérat(孔毅翔)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商务主任Deputy Cousul General & Senior Trade Commissioner, Consulate General of Canada in Shanghai
加拿大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孔毅翔领事表示很高兴加拿大成为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宾国之一,他分享了城市居民现在所面临的一些全球性挑战,以及加拿大在建设可持续社会和友好型基础设施方面的尝试孔毅翔提出,多年以来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的各个地区,而建设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渡过难关。
2016 年联合国提出《新城市议程》,加拿大也提出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多年的实践中,加拿大提出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使用预制化的构件等方式降低建造过程的碳足迹,除此之外,在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以及化学物的使用方面加拿大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
最后,领事提出只有全球国家加强沟通和创新共享,更好地履行对社会和环境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共建可持续发展和更加友好的宜居城市
Lauren Gilbert(李劳伦)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Commercial Consul, Australian Consulate-General in Shanghai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领事 Lauren Gilbert 女士在致辞中指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城镇化率已达 80%,但澳大利亚要实现永续宜居,就必须积极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城市功能复合化等问题。
同时,澳大利亚也面临着包括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在内的诸多问题,并于去年发布了“通往零碳路径”的报告,设计了更多脱碳解决方案及相关项目,引导本土企业和世界各国共同推进脱碳议题,致力于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中国的频繁往来伙伴,澳大利亚有许多设计企业参与了中国本土供应链、工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工作,未来也会持续将先进技术和服务带到中国,两国的合作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张振山Zhang Zhenshan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Director of UN-Habitat China Programme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经济发展疲软的背景下,围绕“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话题展开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他介绍了联合国人居署在中国开展的工作,包括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城市空间改善以及一系列国际会议当前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下,加快城市发展建设转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这与联合国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相契合。
张振山提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韧性城市建设和人文城市建设需要政府、市场、民众等多元主体的共治与努力,需要城市各方面科学系统的支撑与协调全球城市韧性治理和人文关怀发展的理念是相通的,需要世界各国同行们携手合作,为促进全球城市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让城市更加韧性化,让人在城市生活中更加健康、更加舒适、更加宜居。
李喆Li Zhe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副司长Deputy Director, Department of Finance Planning and Foreign Affairs,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PRC
住房城乡建设部计财外事司副司长李喆谈到,自中国政府倡议设立“世界城市日”以来,国际社会对全球城镇化高度关注今年的主题“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突显了在面对城市发展新老问题时,全球应凝心聚力的重要性。
分论坛对城市的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进行深入探讨,响应中央要求,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李喆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住房城乡建设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结果导向相结合,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等多方行动,城市安全运行能力与社会人文关怀氛围不断提升。
李喆提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内,各国都追求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这是世界共同的目标我国成功推动联合国人居署设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表彰城市治理上的卓越实践,此次获奖城市在安全韧性领域均有出色展现,并期待此论坛为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02主旨报告 Keynote Speech
伍江Wu Jiang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可持续发展理念导向下的城市韧性问题思考Former Executive VP,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Tongji University——Conceptual views on urban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共识,包括包容发展、绿色发展、韧性发展和有序发展,这与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相一致随着我国进一步的城市化,抗击各种灾害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降低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韧性城市在国家层面被正式提出。
伍江教授谈到以社会和谐、天人和谐、代际和谐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德观将成为当下以及今后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这个价值观之上我国正在从增量型粗放发展走向提质型存量型发展,建成环境会对提升城市韧性造成更强的约束,也提出更大的挑战。
面对空间强约束,需要更综合更专业的团队合作共同应对;面对时间强约束,需要针灸式的小手术来应对常态化的城市更新;面对环境强约束,需要更智慧的信息支撑系统辅助规划城市韧性还体现在社区层面,除了完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增加社区建设,提高公众参与。
伍江教授总结到增强城市韧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把城市韧性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全过程,才能具备更强的抗击能力,实现城市乃至于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于海Yu Hai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Professor of Sociolog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尹科娈Yin Keluan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Tongji University Lab of Community Garden and Community Empowerment Deputy Director
——从环境营造到社区营造;从人文关怀到人文创造:以社区花园的居民参与为例——From environment creation to community building; From humanistic care to humanistic creat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in community gardens as an example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副主任尹科娈谈到关注社区花园的社会组织“四叶草堂”,从“创智农园”的基本空间营造为起点,到东明路街道在地力量培育,再将上海经验带到外地,广西南宁一百个小区一千个花园的建设,这一系列的探索都是在证明:每一个人不止可以消费空间,更可以成为空间的主人,每一个人有权利也有能力去创造社区空间及社区关系。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提到城市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代,第一个时代是“见物不见人”的物理学时代;第二个是“见物又见人”的物理学+社会学时代,这个时代下开始发现人的生理心理尺度和社会尺度;第三个是“见物见人见心”的物理学+社会学+人文学时代,并从社会学霍桑实验、于海研究的石库门经验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段义浮提出的人物主义地理学的恋地情节、及马克思的对现实要从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现实和事物的观点等方面重点展开相关讨论。
于海认为社区花园行动告诉我们:孩子跟孩子一起玩才有成长,人跟人一起做事才有主体存在感,参与改善了世界,更提升了人性
Marie-Noël Tournoux(玛丽诺艾拉·图尔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项目主管——遗产能否成为城市韧性和人文建设发展的解决方案?Programme Manager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stitute of Training and Research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Shanghai)
——Can Heritage be a solution for Urban Resilience and Humanistic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玛丽诺艾拉提出了遗产成为城市韧性和人文建设的解决方案。
她从遗产的发展,世界遗产和文化的内涵,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提出遗产是一个政府物品,且过去 50 年遗产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极剧增加然后介绍了遗产的类型包括可移动的遗产(联结世界历史和文化)、自然遗产(联接自然与文化)、不同类型和种类的建造技术、不同类型的社区和专有技术,以及红河哈尼梯田等场域和景观、城市建筑和景观、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形式和建筑等。
其次,她指出联合国从 1962 年开始就在保护城市遗产防止在城市发展中被破坏方面出台了各种文件和发展日程最后,她以社会住宅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巴黎拉德芳斯的改造等实践为例,提出设立遗产新区,将城市形态、建筑和景观遗产化,以及建立服务性基础设施等多种方式加强城市遗产与城市韧性和人文建设方面的联系。
李翔宁Li Xiangning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生物多样性与建成环境的未来Dean,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Ideas for future coordination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李翔宁院长从维护生物多样性角度探讨了城市建成环境的未来。
在过去几年的特殊时期,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减少,动植物开始逐渐占据城市建成空间,我们也开始关注并审视自己与身边动植物的关系,认识到共建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传统盆景艺术是违背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的畸形之美,联系近几年的云南大象迁徙保护事件和宁波象山搁浅抹香鲸救助行动,可以看到,我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已经做出了一些改变。
同时,基于动植物的艺术创作反过来也能对人类的某些疾病起到疗愈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建成空间的扩张,现在的城市青年儿童普遍缺少见识和了解各类动植物的机会,我们需要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科普宣传的空间,让子孙后代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验。
以南京红山动物园为例,邀请了世界知名规划设计类高校开展工作坊,提出了多样化的动物友好设计理念,例如通过 3D 打印技术为受伤动物提供各类关怀、建造符合各类动物身体尺度的生活设施、策划由动物自主参与建造而能够有机生长变化的活动场地、构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范围的参观游览体系等,这对未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张菁Zhang Jing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儿童友好 城市美好Chief Urban Planner of CAUPD, professor-level senior urban planner
——Child-friendly city wonderful张菁总规划师作了题为《儿童友好 城市美好》的主旨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工作开展的背景,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命题下,要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二是城镇化下半场,更要关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被正式写进国家发展规划。
报告介绍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的核心内容与行动,可概况为“1 建 3 改 2 增”“1 建”是指构建一套三级三类的友好空间建设体系,纵向上对应城市、街区和社区等不同尺度空间,并结合各年龄段儿童及其活动特征;横向关注公共服务设施、出行环境和开敞空间三类空间要素。
“3 改”是指结合城市更新,推进 3 类空间的适儿化改造一是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关注托育服务、教育、医疗、儿童福利、图书阅览、展示与艺术表演和公共体育等 7 类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安全、母婴室、第三卫生间、楼梯栏杆、通风照明等 6 大改造通则;二是出行环境,重点关注学径空间、学校周边道路空间、儿童活动场所道路空间和候车空间,以及道路横断面、人行空间、自行车空间、过街设施、无障碍设施、街道家具和街道界面等 7 大改造通则;三是公园绿地,建设重点关注郊野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及广场、社区公园游园和口袋公园 3 类公园,以及地形设计、滨水安全、植物配置、附属设施、小品设施、照明设施和安全设施等7大改造通则。
“2 增”是指结合城市儿童成长需求增补两类场所设施一是增补校外活动场所,包括劳动教育场所、自然教育场所、美感教育场所、科技体验场所、课外实践场所、素质拓展场所和综合性校外活动场所;二是增补游憩设施,包括游乐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休憩设施。
报告最后指出了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建设路径,包括三方面,一是结合申报试点,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性谋划友好空间建设;二是结合急难愁盼,开展试点示范,推进适儿化改造;三是结合活动宣传,引导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03圆桌会议 Roundtable Discussion
圆桌论坛主持人 Host of roundtable discussion
张振山Zhang Zhenshan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Director of UN-Habitat China Programme本次圆桌论坛邀请了五位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行业的专家,围绕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以及人文关怀进行论述。
一是请各位从自己的国家情况和工作领域来阐述一下你们对城市环境韧性安全的理解,以及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二是就如何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不断促进城市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推动发展,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谢南希 Nacy Xie加拿大林创中国(FII CHINA)总监Director, Government Relations, FII CHINA谢南希谈到,木结构建造技术能为全球韧性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加拿大温哥华的韧性城市规划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是建设繁荣且有灾害预备的社区,第二建设包容性极强的城市,第三开发安全性能高,且灾害适应性强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作为一家木结构建造技术公司,加拿大林创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木材是一种高强度、轻质量、高韧性的具有良好抗震效果的材质,温哥华作为韧性城市,一直严格遵守政府出台的政策,执行木结构优先计划,目前温哥华已将其广泛运用在冬奥会场馆、学校、住宅等多种类型建筑的建造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木结构建造技术也已经出现在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家。
谢南希提到,建筑物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必须从建筑业碳排放来说起,木材取之于森林,树木在经历数十年生长进入老龄化后会开始排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因此加拿大通过可持续森林管理,以 100 年为周期,实现种树、砍树、用树、再种树的循环,可以实现利用木材建造建筑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王存刚Wang Cungang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上海负责人Head of Shanghai HQ, SCP Consultants Pte Ltd (SCP) of Singapore王存刚分享了新加坡在城市韧性和人文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
第一,提出海岸保护工作,并投入 5 亿新币进行 70% 岸线的防洪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问题第二,新加坡建立“源头-渠道-受体”的防洪机制,提出拓宽水渠、建立防护受体,雨水收集等措施第三,新加坡提出加强地铁站地区的防洪安全应对。
第四,提出“冷却新加坡计划 2.0”,建立城市气候孪生系统,评估各种防洪措施的投资和收益,并让公众参与进来第五,新加坡在加强海岸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海岸文化的保留,让海岸更适于游憩第六,新加坡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比如建立海洋公园,成立城市国家公园委员会等。
最后,王存刚提出四点建议,分别为加强韧性城市的立法、强调公众参与、加强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强调技术创新等
Dane Currey(戴恩·库里)澳大利亚UAP公司中国区负责人Head of UAP Australia (China)Dane Currey(戴恩·库里)为我们介绍了 UAP 公司在创意文化和艺术保护方面的工作,这对于城市的品牌建设非常重要,能够激发城市创造力和凝聚力。
澳大利亚一直非常重视通过艺术家构建城市文化形象,使其可以世代相传,融入艺术倡议之中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城市安全、韧性、文化建设方面,要打造自身的文化影响力,也需要和其他文化互学互鉴并加以实践以上海图书馆东馆为例,将国际文化和海派文化相结合,向世界讲述上海的故事。
对于政府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充分发挥艺术家的力量,比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廉租房,让他们留在城市,为城市的艺术和文化发展赋能对于文化艺术机构,如博物馆,可以举办更多艺术节和文化节等活动,号召广大群众投入到文化事业之中。
对于公共艺术,应不计成本地大力推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
潘支明Pan Zhiming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Director of Sustainable Cities Program, NRDC潘支明介绍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作为公益环保机构,在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美国社区层面关注弱势群体如何应对极端天气;在印度以低成本、本土化方案帮助妇女儿童应对极热天气;在中国关注儿童出行安全问题,倡导整体慢行环境的提升,不仅增强基础设施的韧性,也增强了社会韧性、经济韧性和环境韧性。
谈及美国韧性城市的建设经验,一是机构先行,协调部门合作;二是建立城市网络,共享经验;三是调动不同利益相关方成立技术治理组织,为城市提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韧性战略方面的支持潘支明提出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三方面建议,一是制定韧性目标多做减法,建议以促进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抓手,选择协同效益更高的领域优先发展;二是从主体区分不同层级设计目标,平衡人、社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公众参与度,增加政策透明度,合理引导市民预期,将韧性城市建设与人文关怀、市民真实需求相平衡。
江曼Jiang Man愿景集团副总裁,九源(北京)建筑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Vice President of China Visionary Group, and General Manager of Jiuyuan (Beijing)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nsulting Co., Ltd
江曼从城市更新、社区更新细分领域的实践视角,分享了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总结与思考劲松项目中,他们首创了“物业先行”模式,围绕老百姓刚性空间改造提升需求和社区服务,创造出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更新的闭环业务,解决了物业进驻、商业可持续且更新后的空间有人维护问题。
九龙坡项目中,他们采用了 PPP 模式,解决了社会企业加入进来的经济可持续问题,除了完成政府底线要求以外,围绕停车场、社区食堂、菜市场、养老院等等一系列资源寻找社会企业参与的可能性城中村项目,他们以整村改造的方式和村集体签订合约。
在政府制度管理框架下,把城中村的住宅楼二层或三层以上全部改造成宜居可负担的青年长租公寓,一层二层改成商业服务把原来无序发展城中村环境变成了社会新青年活跃有序的城中村新青年家园江曼提出,在社区更新领域上,还要更多的站在人文角度,规划学系统里要跨界到人文、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用更自下而上的视角看到更多的市场可能性。
04总结 Conclusion
孙娟Sun Juan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Director of Shanghai Branch, CAUPD, professor-level senior urban planner
孙娟在总结中说,这次“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论坛”大家交流尽兴,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六位专家的报告以及圆桌论坛各位嘉宾的观点都非常新颖,带给我们很多启发,最重要的是对这次论坛主题有了很多深刻的认识,我们坚信安全韧性和人文关怀是最普世最广泛的目标诉求,未来对于两方面的研究、实践以及深入学习,都有很多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推进的地方。
最后,孙娟代表联合主办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加拿大林创中国(FII CHINA),呼吁全球各国城市规划建设同行们,不断践行联合国人居署 2023 年世界城市日的总主题:“汇聚资源,共建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让我们切实行动起来,扩大务实合作,共同创建城市的美好未来!
来源:规划中国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城市建设与人文环境:城市建设与人文关怀
2023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规智库——城市环境安全韧性与人文关怀建设发展论坛
-
漫画同人文小说推荐:漫画同人文小说推荐完结
火影、全职猎人、海贼王……
- 漫画同人文小说推荐:漫画同人文小说推荐完结
- 大学英语教材的人文性:大学英语大一教材电子版
- 唐三同人文txt:唐三同人文受姓宁
- 腾冲国殇墓园人文:腾冲的国殇墓园太震撼了
- 村里的女人文章:村里的女人我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