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诛仙同人文:诛仙同人文完整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网络小说中的电子游戏经验及其反思许潇菲 周志雄(原文载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1月第52卷 第1期)
摘要:受电子游戏的影响,在主题素材、叙事逻辑、故事空

诛仙同人文:诛仙同人文完整版

 

网络小说中的电子游戏经验及其反思许潇菲 周志雄(原文载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1月第52卷 第1期)

摘要:受电子游戏的影响,在主题素材、叙事逻辑、故事空间、文化内蕴、审美范式等叙事层面,我国网络小说与电子游戏有多重借鉴互融,借此创造了新的小说类型—游戏小说游戏小说对电子游戏经验的融合与转换方式,体现了当代文学审美范式观念的部分转变,也反映了当前时代个体生存体验和群体性精神症候,拓展了网络小说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网络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媒介文艺特征。

游戏小说电游经验中也存在叙事套路僵化、品格低劣倾向以及文化底蕴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我们秉持警惕和反思的态度关键词:电子游戏;游戏小说;游戏逻辑;虚拟现实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曾预言:“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术的形式一旦新技术深入社会,它就立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制度之中因此,新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动因。

”①麦克卢汉所处的年代是影视媒介方兴未艾的时期,但他的预言却跨越了半个世纪,准确描述了电子游戏对社会各个领域所带来的革新力量和强烈撼动。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电子游戏市场一路高涨,随着国外经典电子游戏如《热血传奇》、《石器时代》、《魔兽世界》、《地下城与勇士》等涌入国门,我国在多人在线网游和单机游戏领域持续发力,自主开发的《王者荣耀》、《绝地求生》、《古剑奇谭》、《太吾绘卷》等也拥有大量玩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的种类不断增多,内容愈加丰富,众多有着精致画面、具有极强原创性和操作性的电子游戏不断涌现据统计,2023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首次突破3000亿关口。

②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一批网络文学作者,其作品在题材、语言、结构、时空等方面受到电子游戏的启示和影响,形成了新的小说类型—游戏小说一大批网络小说也被改编成网络游戏,譬如由“我吃西红柿”《盘龙》改编而成的《盘龙OL》、由萧鼎同名小说改编的《诛仙》系列游戏产品更是风靡我国游戏市场多年。

近年来竞技类网络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不乏文笔优秀、剧情精彩者,如围绕《王者荣耀》手游展开的小说《你是我的荣耀》、电竞甜宠文《蜜汁炖鱿鱼》、以直播弹幕为主要叙事方式的《落地一把98K》等电子游戏对时空的表现方式、对代入式沉浸氛围的塑造,以及对于多媒体动态音图的灵活运用,均体现出鲜明的数字媒介文艺特征。

而在主题素材、叙事逻辑、故事空间、文化内蕴、审美范式等方面,网络小说与电子游戏同样存有多方面的互融,这极大拓展了网络小说的表现空间,丰富了网络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 一、作为题材的游戏小说游戏小说,经常被理解为以网游为题材和主要内容的小说在通常情况下,游戏小说被定义为“将网络游戏作为一种独立的叙事符号作用于小说叙事文本”③的小说,它们被认为有着独特的审美范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游戏化叙事。

但是,如果从更为严谨的角度来看,网游只是电子游戏众多分类中的一支,网络小说所借鉴的也不止网游这一种叙事符号若以网游小说代指所有的游戏小说,显然是一种含混且片面的观点实际上,电子游戏有着多种多样的内容题材、存在形式和操作方式,因此以其为参照对象的游戏小说也有着不同的叙事特征。

而从参照角度和方式出发,则大致可将游戏小说分为“游戏题材小说”和“游戏性小说”两种从游戏题材小说创作的现状来看,作者对游戏题材的理解和运用愈发灵活,将游戏元素与既有网文类型结合,作为构建文本的符号库随意搭配使用,形成“游戏+言情”、“游戏+悬疑”、“游戏+惊悚”等多元流派。

从作品数量和影响程度来概括,游戏题材小说主要有电竞小说、异世小说以及游戏同人文三大类型游戏题材小说通常会选择时下最热、最有流量价值的游戏作为改编题材电子竞技类是游戏题材小说中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类型之一。

这一类型的小说不仅紧跟当下时代娱乐潮流,在作品中呈现主体建构自我价值,试图通过游戏与社会建立联系蝴蝶蓝的《全职高手》就是一部以电竞为主要题材的小说,小说中的竞技类游戏《荣耀》酷似现实中风靡数年的老游戏《地下城与勇士》(“Dungeon&Fighter”,简称“DNF”),女主角苏沐橙的职业枪炮师,与游戏中的女枪有着高度重合。

主角斩杀过的暗夜猫妖、副本格林之森等名称,也在DNF中有迹可循顾漫的《微微一笑很倾城》是以国产古风游戏《梦幻西游》为原型,男女主角白衣琴师、红衣女侠的形象,酷似游戏中的逍遥生和狐美人2021年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的《你是我的荣耀》中,乔晶晶和于途的情感线也是始终围绕着“国民电竞手游”《王者荣耀》展开。

这部小说较少将笔墨用在正面描写电竞游戏的胜负上,而是以乔晶晶在于途的陪伴下游戏技术不断提高为线索,着重呈现现实世界中二人在各自的职业领域激流勇进以及在感情生活上的不离不弃小说人物以游戏为中介产生的情感关系是小说的主要内容,游戏在小说中充当背景和道具的功能。

异世小说中的主角通常穿越到真实或虚构的游戏世界中,或者在更高级的VR技术的协助下来回穿梭于现实世界和游戏世界这类小说与“穿越”、“重生”等小说类型有诸多重叠之处以三天两觉的《惊悚乐园》为例,这部小说中的社会科技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在第四代光脑技术的支持下,神经连接游戏中的玩家可以获得足以乱真的五感体验”。

④由梦公司研发的名为“惊悚乐园”的游戏以神经传导的方式,将玩家投入形形色色的惊悚世界中,与海量高智能的NPC和Boss斗智斗勇在这里,网络文学的“代入感”转化为未来游戏的“沉浸感”“惊悚乐园”虽然是作者完全虚构出来的游戏,但却与现实游戏类似,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则和限制,如在非对抗模式下禁止玩家之间相互攻击,对侮辱性词汇和动作的消音与屏蔽,骚扰行为将无法由意图转为行动,以及对应的一套惩罚机制等。

在娱乐模式方面,游戏提供有剧情主线的多人训练模式、类似PVP(玩家大乱斗)的杀戮模式等多种玩法主角现实世界的精神疾病帮助他在恐怖游戏世界中冷静生存,勾连起两个虚实世界的交互,展现了异世游戏文时空叠合交错的独有魅力。

游戏同人文是网络小说的重要类型,这种类似二次创作的写作方式,提供了现成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定在此基础上,写手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真正意义上体现读者∕玩家与对象进行互动的作品撰写游戏同人文的写手,首先一定是该游戏的玩家,并且需要对游戏玩法和流程均有所熟悉,拥有独到的游玩心得,对游戏中的角色、叙事、世界设定等要素萌生感情,才能通过爱欲驱动力展开文学创作。

因此小说的创作过程,也是在“玩家—作者”的双重身份之间反复切换的过程游戏同人文的题材范围之广,令人叹为观止有以电竞游戏《英雄联盟》为原型的《弗雷尔卓德的孤狼》,有以手游《明日方舟》为蓝本的《明日方舟之重返罗德岛》,有以单机游戏《上古卷轴5》为题材的《上古卷轴命运之歌》,有以网游《仙剑奇侠传》为背景的《仙剑奇侠传之灵剑传说》,等等。

同样,游戏同人文的读者也需要对题材对象有所了解,因此对人气居高不下的经典游戏进行乐此不疲的改编和再创造,正是游戏同人文保持读者黏度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

电竞文、异世文和同人文是游戏题材小说的主要三种创作形态,也是电子游戏从叙事层面影响网络小说的直接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创作环境中,它们之间的文体界限并非如此清晰鲜明,而是会相互融合借鉴尤其是游戏同人文,通常也会借鉴穿越异世、电竞手游等类型的基本写法。

总之,网络小说题材范畴的扩容,反映了电子游戏向现实生活各个场域的拓展,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的切实影响当这些游戏题材小说反过来作为IP被改编成其他媒体艺术时,也会将电子游戏的特征拓展为新的艺术形式

 ✦ 二、具有游戏思维的游戏性小说如果说游戏题材小说是网络小说在电子游戏的影响下对素材库的扩容,那么游戏性小说就是对写作可能性的扩充,是对网络文学写作范式的整体革新二者的区别在于,在游戏题材小说中,电子游戏作为独立的表层叙事符号存在于文本中;而在游戏性小说中,电子游戏是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叙事思维贯穿小说始终,更能体现隐藏于作者深层意识中的游戏逻辑。

它可能会表现为以电子游戏的存在主题如“升级”、“系统”、“刷副本”作为小说架构,也可能体现在对场景切换、升级打怪、萌宠神器等细节要素的借鉴游戏性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数字媒介文艺特征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对大众文艺所蕴含的通俗性质的承续发扬,也是网络小说对电子游戏叙事经验进行能动性改造的重要示范。

升级是电子游戏的常用机制,在游戏中体现为角色等级的提升、技能的习得、装备的更新,以及各种属性的加强等电子游戏中的升级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付出—反馈”的机制,即只要玩家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金钱等代价,那么玩家所对应的游戏角色则一定会以升级来进行反馈,继续激励玩家投入更多的心血,形成不知疲倦的正向反馈。

这种“付出—反馈”在小白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具体表现为:打破平衡性,由玩家合作互动变为小说主角一人的升级系统;加快升级速度,每次积累都会产生质变;夸大升级效果,主角升级后各方面收益明显譬如《盘龙》中的林雷在遭受失去初恋的巨大打击后,前往魔法学院的后山潜心雕刻十天十夜,精神力翻倍暴涨;《牧神记》中的秦牧自幼被残老村的高手以灵兽血肉滋养,将最基础的导引功修炼到极致,自创以一敌万的“霸体三丹功”;《仙逆》中的王林每夜将灵泉带入灵珠空间中呼吸吐纳,功力飞涨,在短短两个月内达到了旁人修炼一年的结果。

比较而言,电子游戏角色需要玩家付出等量代价才能向上升级,而小白文中的升级机制可以让读者的爽感来得毫不费力,主角快节奏的实力突破也让读者渴望得到回馈的期待被充分满足网文创作对升级机制的调整改造,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移植自电子游戏的叙事机制的“反现实”性质。

它在读者接受的过程中化为一种极度理想的虚幻承诺,在精神层面上弥补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常常“打水漂”的遗憾失望与此同时,“付出—反馈”的升级机制如果运用得当,配合新人物、新场景、新支线、新道具、新技能等接连涌现,这样的小说剧情甚至可以无限延伸下去。

譬如“鱼人二代”的都市玄幻异能小说《校花的贴身高手》已经连更十年,并且还在持续更新中主角林逸的身份从保镖一路跃迁到杀手之王、青云门师叔祖、院长、海王等,故事空间则从世俗界跳到上古界、隐藏界、天阶岛乃至神秘星域大陆。

到了中后期,羸弱单调的故事线和角色设定早已无法撑起千万字的篇幅,作者唯有不断延长升级链条、增强升级反馈来保证更新字数这也是以游戏逻辑结构的小白文篇幅惊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去推动玩家角色升级,电子游戏会为玩家设计各种各样的任务不同的游戏会有不同的任务提示方式,如NPC头顶的问号或叹号、地图上的任务地点指标等;还有不同的效果去呈现任务完成度,如百分数、分数、对钩或叉号等。

系统承担着新手教学、指引方向、流程攻略等重要作用,是玩家在操作游戏时最为依赖和信任的机制电子游戏中系统带给玩家的便利和安全感,直接启发了“系统流”小说的诞生网络小说对“系统”机制的改造与“升级”改造逻辑基本相同,即打破平衡,将其变为只属于主角一人能见的系统,甚至赋予系统以人格特征,将其变为特殊的次要角色。

志鸟村的《大医凌然》、晨星LL的《学霸的黑科技系统》、一梦黄粱的《老衲要还俗》等,都是质量与人气俱佳的系统流小说如《大医凌然》的主角凌然在无意间获得一个医术系统,并在一开始就以“新手大礼包”的形式,让他永久掌握了“大师级对接缝合法”,在实习医院大展身手,受到多名专家的照拂。

早期“系统文”以玩家对系统的顺从为前提,将其转化为读者对“系统”设定的接受,文本剧情主要顺着主角如何努力完成任务而推动下去但随着数媒技术语境渗透的逐步深入,人们对人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系统流”小说内部也分裂出诸多流派,其中较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削弱系统能力,加强主角的主导权。

如“江南知微”的《被读心后我助始皇一统天下》中,系统是个险些坑死主角的糊涂新手;“白色的木”的《我靠宠妃系统当了秦始皇的国师》中,主角则有着极强的主体意识,屡屡不按常规行动,违背系统为她定好的路线这类小说的亮点是通过展示小说主角与系统的博弈和对话,增强文本剧情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小说中人格化、人性化的系统,是对现实电子游戏里冰冷程序的补足从这一点来看,系统文为数媒技术语境中的现代人提供了观照自身的全新视角,系统的任务引导是可靠的前进导航,它所提供的点数兑换功能是力量的保障,人格化的系统更是在功能性之外兼具插科打诨的陪伴意义,这些都反映个体在现代生活中试图驱散原子化孤独的尝试,以及在追寻人生旨归过程中对可靠引导的渴望。

游戏中的副本,俗称“私房”,这个概念的通用说法最早由暴雪公司在发布《魔兽世界》期间提出它可以供多名玩家同时使用,进行体验、探索、冒险或完成任务;也可以重复进入,让玩家得以在其中练级、刷宝网络小说中的“副本”机制,则主要指的是将主线剧情暂时放下,让主角走向旁线或支线剧情,更换场景,让人物在此积累经验。

因此小说中的“副本”是承担主角积攒“量变”的过渡阶段,弥补主角升级过快的逻辑漏洞,延宕刺激紧张的剧情比如小说《盘龙》里的魔兽山脉、迷雾峡谷就是林雷前期的一个“副本”,低级如土蝎子、高级如圣域魔兽,都在其中徘徊。

这里与林雷救母的主线没有任何关联,但却是林雷前期实力积累的重要场地小说后期的活动金属城堡、危机四伏的众神墓地等,都属于副本场景“经典叙事学过于关注时间性而忽略了叙事的空间范畴空间叙事的思路是将虚构世界视为故事与游戏得以结合的平台,以空间置换时间的方式来充分考察数字媒介的独特表现力”。

⑤副本是电子游戏媒介的空间思维在小说文本中的直接体现在网络小说中,副本本身就属于高信息密度的空间场景,产出助力主角升级的资源、新角色出场的舞台,为全文提供叙事动力在一个个“副本”场景的切换中,小说不再是以时间为主要线索推动剧情,而是由漫画般的场景串联起线性时间。

“爱潜水的乌贼”的小说《诡秘之主》就是以克莱恩在“廷根市—贝克兰德—罗斯德群岛—贝克兰德”的副本场景来回切换为主脉络,支撑起整部小说的庞大设定和错综复杂的故事剧情

 ✦ 三、游戏虚拟现实的情感体验电子游戏与游戏小说相互融合的内在基础是,二者都通过虚构重建对现实的理解电子游戏是虚拟现实科技在艺术和娱乐场域的技术结晶,它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搭建了一个异托邦,由游戏角色即玩家化身为中介,在不同的存在形态之间来回切换。

这个异托邦吸引着玩家进入其中,自觉遵守服从规则,按照游戏的指引进行体验玩家操纵手柄,敲击键盘,化身便会随之行走、跳跃、拾取、射击;前者有时还会跟着后者的行动方向而倾斜身体,或做出相似的动作当化身遭遇袭击,玩家会感到恐惧;当化身跌落悬崖,玩家会感到畏缩;当化身得到赞许,玩家会感到欣慰;当化身不被认可,玩家会感到挫败。

这些都表明,玩家与化身之间存在着极强的认同关系其他影视技术同样需要构建一套认同机制来帮助观众代入剧情,只是影视认同“其核心前提是观众在荧幕前的专注静寂”,而玩家与游戏角色的认同关系则“建立在玩家采取行动的基础上”。

⑥玩家在游戏中操纵化身去完成各项任务,它的本质是以虚拟的方式去回应实际存在的矛盾与电子游戏不同,网络小说至今未能做到完全以数字技术代替语言文字进行创作,从本世纪初就为人们所期待的超链接写作、多媒体创作,也仅仅成为一种实验性的潮流,转瞬而过。

因此,网络小说是通过游戏经验写作引发技术时代的普遍情感共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借文学创作来倾诉、泄郁的传统,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物不平则鸣”,因此才会出现众多咏物诗、山水诗、怀古诗,正是借此抒发内在情思。

互联网的普及,为国人的抒怀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得以拥有多个虚拟身份网络的匿名屏障提供了安全的发表阵地,微博、知乎、豆瓣、虎扑,无数个网上论坛可供人们自由地发表见解;微信、QQ,承担了人们基本的日常交流;抖音、Bilibili、快手等众多视频软件打开了无数个观察世界的窗口。

加入到这场媒介的技术狂欢中,每个人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网络化身,翱翔在被媒介话语加工过的“现实世界”里,并坚信自己眼中的媒介真实在数媒技术时代,线上距离的拉近反衬出日常距离的疏远,个体情感的“内面风景”始终是亟待关注的社会命题。

为了尽力发挥强大的情感激发和渲染能力,借鉴并模拟游戏中玩家与“化身”的代入关系,就成了网络小说作为文字艺术增强共鸣能力的重要切口“化身”的概念在游戏题材的网络文学中较为常见,在一些以穿越现实和游戏世界的网络文学中,作者甚至没有刻意去区分现实世界和游戏世界中的小说主角。

有时在叙述游戏世界中的故事时,仍会直接以主角现实中的本名代称如《重生之最强剑神》中,主角石峰在游戏世界中给自己起了“夜锋”的玩家名称,但作者在叙述时仍以本名代指:“‘不行,这事我要汇报给会长,还好加了好友,叫夜锋吗?这样的高手剑士,我竟然没有听过名字,难道是哪个用剑高手伪装的?’刺心自认办不到石峰能如此华丽的通过挑战,尤其是25码后的一轮攻击,简直开挂了,玩家怎么抵挡躲掉,但是石峰却办到了。

”⑦在这段话中,以高超战技通过试炼的是游戏角色夜锋,而作者在进行旁白叙事时仍处处使用石峰之名这在文本中多处可见,如“石峰趁机用出风雷斩、两连斩、斩击”、“华丽的魔法符文从卷轴中跑出,石峰的身体瞬间顿时变的有些模糊起来”、“石峰立马抽出深渊者,长剑一横”等。

在这些句子中,动作发出的主体严格来说是游戏角色夜锋,石峰只是操作夜锋的普通玩家而当小说角色石峰的身份与游戏角色夜锋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时,石峰就成了读者代入夜锋、沉浸于纵横游戏世界之乐趣的中间媒介

《重生之最强剑神》这部小说在阅读过程中有着两种对应关系:石峰与夜锋的关系,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玩家与游戏“化身”的关系;读者与石峰的关系,对应着读者与小说“化身”的关系然而读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代入将人生过得一团糟的小说人物石峰,而是代入进潇洒睿智、神秘强大的剑士夜锋。

因此作者有意模糊石峰与夜锋之间的界线,处处以石峰之名凸显夜锋的强大、冷静、潇洒而读者所拥有的玩家经验,以及网生时代的冲浪经验,则为接受这种看起来复杂的“化身”关系提供了前提条件作为现实世界中高手玩家的石峰、作为游戏世界中高超剑士的夜锋,就成为读者代入爽感体验的双重化身。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进行双重转码,才能够领会双重身份代入的审美体验而所收获的效果,自然也是玩家+读者的双重快乐

 ✦ 四、游戏场景与网络小说的语图效果电子游戏的叙事经验是独特的媒介叙事经验,是音乐、影视、触感反馈等多重媒介相互配合,调动人类多重感官进行全面感知的艺术体验,此中生发的正是当下新媒介的审美效果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现代性具有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五副面孔。

⑧媒介带来的感官刺激和思维改造,被资本大肆宣扬的消费浪潮,结合不平均、欠平衡的地区经济和教育水平现状,让当代中国呈现出“别现代”的复杂风貌,改变了当代文学的文学形态和审美方式,让网络小说带有古代、现代、后现代拼贴的印记。

网络小说在精神内核上继承古典通俗小说的“劝惩功能”,但在实际写作和最终呈现的审美效果上,却时刻打上了时代变迁的烙印新世纪的网络小说拥有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审美范式,它集中了放大视觉权力的图像时代、形式大于意义的影视时代、模糊虚实界限的科技时代等前沿特征,从语言符号到意义价值的各个层面,以游戏化的方式反映新媒介的审美逻辑。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图像型的人拥抱野蛮式的快乐,宣誓对此刻至高无上地位的忠诚”⑨,认为影视媒介解放了现代人运用整体感官去感知审美的“全观能力”与图像所对应的人类视觉,不仅是重要的感官机能,也与哲学本体论和社会政治密切相关。

梅洛-庞蒂现象学路径阐发的“视觉存在论”揭示出从不可见世界到可见世界的观看机制,拉康作为精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主体、主体性问题的基础之上探寻主体结构与视觉欲望的密切关联,福柯接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批判理论在感性场域中构建关于微观权力的可视性机制。

概括言之,我国当下图像时代的内在逻辑是技术导向下人们视觉需求的不断高涨,“看”的本质则从保持一定距离的审美欣赏转化为试图消弭距离的欲望宣泄电子游戏作为新媒介文艺种类之一,音乐、图像、文字等媒介载体的有机融合是其主要表意手段,而游戏场景则是由以上载体共同搭建起来、以向玩家传递意义和情感的剧情空间。

每一帧游戏场景通常都包含着高密度信息,这也在游戏史中造就了无数“名场面”:《塞尔达传说1》中走出神庙的开篇,辽阔的海拉鲁平原在林克的面前徐徐展开;《巫师3:狂猎》中,普希拉在翠鸟旅馆拨弦吟唱催人泪下的《狼之风暴》,等等。

然而,虽然数字技术推动媒介以不同形态创造、传播图像,大小不一的屏幕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光电图点组成的影视图片,组成媒介营造虚假“在场感”的权力语言,但我国文学创作始终保持传统的语言符号创作,即便是具有新媒介属性的网络文学,也始终未在技术上展现诸如超链接、超媒体写作的先锋特质。

网络小说就其实质而言,虽然借助互联网提供了大众参与、群体交互等新型文学生产、阅读模式,但它与口头文学、印刷文学、报刊文学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传播媒介上;数字媒介技术虽然对网络小说的叙事风格和文体特征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始终未能改变网络小说作为语言文字艺术的本质属性。

因此,语言符号仍然是网络小说发挥审美功能的基础单元,也是其为读者构建概念图像的重要工具

“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⑩虽然网络小说语言处于批评话语的边缘领域,但事实上,网络小说的语图特征较之以往所有文学形态都更为明显网络小说正是以语图效果完善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将其与现实概念或经验相结合,达到唤起读者想象的既视效果。

近年来,关注到网络文学语言艺术的学者不在少数如付骁在《“言绘”:描写的一种特殊类型》中提出“言绘”这一概念,概括了用极具感性色彩词语来描绘某种形象化场景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入画性”,可以借此将视觉场景直接移植到影视作品中。

⑪鲍远福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关系研究》中用“语图文本”进一步解释了“言绘”的概念⑫二者的研究都以新媒体语境下的超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在于文本语言的“绘”“图”功能赵宪章在《文学图像论》中从符号学角度出发,详细论证了语言和图像的互仿关系,提出“21世纪或将是‘文学与图像’的世纪,‘文学与图像’或将成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基本母题”。

⑬因此,谈论网络小说的语图效果,不仅是延续亚里士多德“文艺摹仿论”的道路,也是对当下时代学术母题的积极响应文学创作所使用的文本语言符号有着强大的能指和所指功能,通过调整二者对应关系和所属范畴,可以生发修辞、象征、寓言等创作技巧。

在网络小说中,作者所用的语言符号大多可以直接调动读者想象,描述性语言以拟声词、形容词为主,叙述性话语以方便阅读的直白简短的小对话、小段落居多,简单易懂、直接明了是最主要的特征我们还注意到,鲜艳浓烈的色彩、五光十色的魔法、声色俱备的打斗,都是网络文学中的常见场面。

与前文所述的“副本”空间文互为因果,串联起整部小说的行文逻辑和剧情发展读者在进行阅读网络文学时,不需付出十分努力,就能轻松掌握故事剧情的发展走向和推进逻辑,代入角色并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网络小说的语图效果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进一步降低,对语言文字的解码转换为对场景音图的直观想象,让读者更像是在观看一场声光特效都开到极致的爽剧,或者说,是这场剧情刺激的影剧自己在读者的面前滚动播放。

以阿菩的《桐宫之囚》为例,这是一部以《山海经》为蓝本、以《史记》为史料参考创作的神魔小说小说将夏商王朝的更迭覆灭谱写得荡气回肠,将晦涩的《山海经》铺展成一幅散发原始洪荒之气的恢宏画卷,将网络文学的语言艺术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读者评价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都美得像在作诗”。

其中一章在描写蛊雕觉醒,群妖暴乱袭击大风堡,人群惊恐奔逃时,作者使用冷静的白描笔调和旁观者视角,让当时的场面显得格外残酷在描述江离施法阻止妖兽时,场面则被渲染得血腥又华丽:“无数怪兽死在荆棘的根部、穿在荆棘的枝干、悬在血腥的风中。

它们的血肉在刺毒的腐蚀下逐步腐烂,溶化,掉在荆棘根部的泥土里,成为新的肥料一阵风吹过,这妖异的荆棘林开出万千朵暗紫色的小花,花香慢慢飘开,代替了先前的血腥石头垒起的大风堡,泥土堆砌的寿华城,围上了一个暗紫色花环。

”⑭“腐烂”与“花香”交织的气味,“暗紫色小花”与“血肉”交错的色调,“荆棘”的尖锐刺感,多种感官词汇同时上线,读者的脑海中瞬间呈现出一幅妖异、优雅又血腥的人兽斗法图整幅图画以江离施法为中心,以荆棘花树为扩散辐射轴,视野扩展至万兽暴乱攻城的混乱景致,画面感强烈且极富层次,场景描绘有条不紊。

虽然是以文字符号构成的小说文本,但读来却更像是在观看一幅鲜艳、惨烈的神幻画面,甚至鼻尖还萦绕着挥之不去的血腥味,达到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⑮的效果语言的语图效果,是网络小说对当下图像时代自觉的回应和反馈,让它的审美效果更倾向于对爽感欲望的快速代偿而非需要勘破多重符码层才能挖掘到文本意义。

电子游戏依靠音图场景传情达意,启发网络小说在空间叙事技巧领域的持续深耕;多媒介融合共同搭建的游戏场景,则启迪了网络小说“六根互用”的场景描述方式总之,随着电子游戏的普及度逐渐提升,网络小说受游戏场景的影响、渗透也愈发深入。

顺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我们或许就能够想象未来文学的某种融合形态

 ✦ 五、网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

作为大众通俗文学种类之一,网络小说在写作形式、剧情内容、精神内核等方面都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传承印迹电子游戏及其叙事经验的传递,更为网络小说提供了观察传统文化的新颖角度首先,我国许多自主研发的电子游戏天然地带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属性,如《仙剑奇侠传》、《太吾绘卷》、《古剑奇谭》、《大侠立志传》等,这为网络小说的借鉴引用铺垫了共同的文化基底;其次,电子游戏不拘常规的思维能够挖掘网络小说的叙事潜能,既能激活其对传统文化进行“二创”、“三创”的灵感,也能为网文“戏说”、“反说”传统奠定基调。

这一方面为网络文学如何在当下信息时代的语境中继承文化传统找到了路径,另一方面则为中国传统审美内涵赋予了全新的定义中华文化神秘优美,想象奇诡对于神幻的想象,从远古时期一直至今都未曾停歇屈原《九歌》对诸神的祝祷和赞颂、《封神演义》对众神恩怨纠葛的叙述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这些传统文学对神幻的表达方式,是以神话传说为基底展开的线性叙事,有着非凡的文化意义由于嫁接在现实世界的感知基础上,难以跳脱时空的限制,属于局限叙事的一种而电子游戏的非线性叙事和空间叙事的特征,让网络小说得以在借鉴中不断开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新方式。

本世纪初,我国已经有《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剑侠情缘》、《金庸群侠传》等国产游戏,这些游戏以快意恩仇的江湖为舞台,谱写了那些或悲壮或感人的故事时至今日,有《琅琊榜》、《诛仙》、《鬼吹灯OL》等经典页游,用精致的画面、华丽的特效、感人至深的主线剧情,打造精品网游。

而这些“国风游戏”,大多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

这些网游的尝试为网络小说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路:用网游的方式来重写经典“流浪的蛤蟆”的网络小说《蜀山》是在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基础上,与网游相结合而进行再创作的半虚构型网游小说《蜀山剑侠传》作为武侠小说的鼻祖,描绘了一个神鬼、仙侠共存的奇幻世界,融各类传说、神话、志怪为一体,创造了众多令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网络小说《蜀山》对其进行网游化改编,将原著中的仙侠、法宝、飞剑等传统神幻元素与网游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在新的艺术媒介中焕发光彩《蜀山》的故事发生在百年之后,光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主角在高度逼真的仙侠游戏世界中畅游,闯荡出属于自己的神话。

小说中的网游是以现实地理为根据,展现祖国大好河山譬如小说中对岷江的详尽介绍:“我们两人御剑飞行,缓缓盘旋在岷江上空这岷江水系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名气也随着某支古往今来最强悍,最有向心力,最为光明正大的军队,而扬名天下,远播万里。

”⑯这是对现实生活中的长江上游岷江的地位和地理特征作了基本介绍,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又为岷江增添了玄幻的网游气质:“在蜀山里,岷江乃是水族辐辏聚集之地,有诸般大鱼,水精,蛤蜊,河蚌,成精作怪据说还有一条一百七十级的懒龙盘踞。

”⑰接下来的剧情则是醉酒青牛与青龙大舞二人携手战蛟的激烈搏斗在战斗过程中,“淡黄色的飞剑”、“五道青光”、“黑狗钉”、“百雀危”等法宝尽数上场,不同等级的怪兽尽展神通,场面声色俱备,兼具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和网络游戏的绚丽画面感。

写手将真实地理、历史史实、神话传说与打怪升级等游戏元素相互结合,给读者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无论是原始神话、古典通俗小说还是网络小说,这些生命力极强的次生口语文化都热衷于想象和塑造“英雄”时势造英雄,也影响时代众生对英雄的理解。

网络小说对“英雄”的理解,也同样受到电子游戏中解构英雄风潮的影响近年来,一些电子游戏更倾向于塑造接地气的“平凡英雄”如《极乐迪斯科》的主角哈里·杜博阿是个严重酗酒的失忆警探,《心灵杀手》中直面黑暗的主角艾伦·维克则只是一个羸弱的作家。

在网文领域,除了以网游的方式还原武侠世界,还有着重塑英雄的传统精神内核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一直是热度不下的主题网络小说在写作实践中处处体现出浓烈的英雄主义情结正如《蜀山》中的主角醉酒青牛痞气十足,油腔滑调,时而老奸巨猾,时而显露出饱经世故的深沉和智慧。

然而作者的本意并非以醉酒青牛来消解英雄、对抗英雄,而是以另一种笔触塑造英雄,或者说是展示英雄的多面性醉酒青牛有着小市民的市侩气息,却也对同行伙伴有着义薄云天的道义担当,具备金庸武侠小说中放浪不羁、潇洒随性的侠客风采。

除此之外,小说每一节的字数都不超过两千字,在结尾处都会留有悬念,作者的节奏把控能力极强,随着剧情的深入,逍遥仙人般的御剑飞行、《山海经》一样的奇景异兽、醉酒青牛及其队友的合力战斗,都宛如游戏画卷一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网游对日常生活的贴近,让网络小说对英雄的理解也有了时代意义除了国风味十足的《蜀山》,还有许多网络小说展示了现代人对英雄的多样理解如“爱潜水的乌贼”在《诡秘之主》中塑造了一批以周明瑞为首的塔罗会英雄群像,这些英雄爱吐槽、爱美食、爱生活,和普通人一样谨小慎微、爱惜生命;“宅猪”在《牧神记》中塑造了意气风发、调皮顽劣又处处彰显出儒家大义的少年英雄秦牧;“会说话的肘子”在《夜的命名术》中塑造了有着强悍意志力、自控力和强大推理能力的冷酷英雄庆尘。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牺牲自己、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在网络小说中逐渐走向民间、走向日常这种看似解构实则重构的写作方式,正是网络小说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独特继承网络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游戏式改编,让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借鉴和模仿,而是一种独具创造性的迁移戏仿,是以解构的形式重塑意义的动态过程,丰富了各种形态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在这种戏仿中,部分传统美学得以保留,如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仙侠小说中的想象张力和国风气质的场景塑造等网游化的改编为中国传统美学带来了更形象、更新颖的表现方式,为传统文化精神赋予了全新的时代意义

 ✦ 六、网络小说的暴力美学电子游戏之所以对普罗大众而言有一定难以抵抗的吸引力,其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大多数游戏中或多或少存在含有攻击意味的暴力元素在人类学家康罗看来,人类具有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攻击性,“攻击性没有传统精神分析学家所想的毁灭本质,而实在是与生俱来,为保存生命的结构中不可少的部分。

虽然会意外地走入错误的方向而引起毁灭,但它仍然是任何制度中实用而有作用的部分”⑱暴力元素及其关联的血腥画面,是让电子游戏饱受诟病的主要根源但若反向思考为何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令人着迷,就会发现它直指人性的本质根源,与占有欲、征服欲等原始欲望联动,让玩家在游戏中得到部分的宣泄和释放。

暴力行为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尚武精神,代表着生命的张扬和宣泄的本能,是对强壮体魄和坚韧精神的向往文明能够削弱暴力,让人类社会在相对和平和稳定的基础上生存,但是暴力行为是无法被根除的,除非以更残酷的暴力手段进行压制,因此面对暴力这个原始问题,需要我们以客观的角度进行审视。

至于暴力和审美的结合,在理论层面得益于后现代美学突破了审美的界限,多元论的美学主张赋予了暴力行为以审美价值;在技术层面,则是得益于影视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内涵进行了扩容和丰富在文艺作品中,影视和游戏媒介通过对现实的“超现实”模仿,向观众∕玩家展示了艺术化改造后的暴力行为。

所谓艺术化处理,一方面是对血腥场景的如实再现,以激起体验者的负面情绪,从而达到对真善美更高意义上的肯定,比如电影《我的父辈》中被日军炸弹炸飞的血肉间接唤起了观众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珍惜,游戏《行尸走肉》系列中恐怖恶心的丧尸反衬出主角姐弟互相拯救的动人亲情;另一方面则是以各种技术手段或剧情设计,尽量削弱暴力行为的残忍性质,比如舞台京剧中人物交战辗转腾挪如翩翩起舞,一些游戏如《超级马里奥》、《刺猬索尼克》、《梦幻西游》等会选择通过卡通图像和可爱特效来“萌化”攻击行为。

不同的暴力美学展现方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但最终旨归于通过展示反人性的行为,达到唤起人性的目的

从呈现方式来看,无论是影视艺术还是电子游戏,暴力行为一定是主要通过视觉展示出来,达到视觉上的刺激效果这让暴力美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归为一种形式美学,它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成为惩恶扬善的重要手段,也在于反衬角色和剧情内核的悲情甚至崇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恰好切合了网络小说的叙事特征一些特定题材的小说,如克苏鲁、灵异、悬疑等题材,常使用暴力元素,营造惊奇、惊悚、恐怖的小说氛围譬如《诡秘之主》中,受到精神污染的非凡者会变异成怪物,“目光前望,逐渐上移,他发现客厅的地板、天花板、圆桌、钢琴和椅子之上也全是恶心的、黏稠的、血色的、有密密麻麻黑色短毛的液体。

老尼尔花白的头部吊在半空,通过粗壮的黏液与天花板相连,额头和脸颊则分别长出了一对眼睛,冷漠的、没有睫毛的眼睛”⑲这恐怖变异的一幕在初读时,会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震恐,但这震恐中又夹杂着对老尼尔暴毙的扼腕惋惜,更让小说中这个无情的“克系”世界变得鲜活可感,凸显主角坚守人性的不易与崇高。

在另一些网络小说,譬如早期小白文中,暴力行为则更进一步成为权力意志外显的呈现形式,“丛林法则”是小说中的角色实施暴力行为的内在逻辑,表现为对力量的崇拜、对绝对权力的迷恋、对金钱财富的向往,强调高等级对低等级、高层对底层的绝对支配和压迫,隐含崇尚力量权势的价值取向。

以网络小说《盘龙》为例,它将行侠仗义的武侠色彩与新媒体时代的赛博英雄相结合,放大了传统小说的武力因子和阶级划分,创造了一个魔兽横生的异世界这个异世界是一个被残酷的“丛林法则”所支配的世界,它没有更高级的社会理念或蓝图,而是倒退到倚强凌弱的原始阶段。

实力高强的人可以随意决定他人的生死,正如小说中所说,“在玉兰大陆上,贵族的地位可是比平民高的多了特别是那种大贵族,甚至于可以随意杀死平民而林雷,连芬莱国王对他都不用身份压他,林雷无疑是芬莱王国最上层的那种大贵族”。

⑳小说中随处可见来自强者对弱者的奴役、支配和控制,譬如林雷对在自己练功时不小心闯入的侍女大加惩罚,不过他“仁慈”地免去军棍之刑,而是代替以二十软鞭这种通过力量悬殊所获得的杀伐特权,正如游戏中提高人物等级后,获得一身神级装备回新手村“虐菜”的快感,是最廉价、也是成本最低的宣泄情绪的方式。

这其中确实包含有悖人权的欲望返祖成分,却与人类心灵深处的隐秘宣泄欲对接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是小白文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在现实世界中,暴力是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因素,但当上升到美学层面时,创作者就不能仅仅为了暴力而暴力。

如何用制度法律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缰绳将其牢牢收束,如何通过暴力场面启迪读者进行深刻反思,是值得文艺作品探讨的永恒命题暴力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赋予暴力以唤起人性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形式至上的影视时代,则让娱乐、搞怪的唯一旨归,将其变为一场完完全全的游戏。

这种现象在网络小说中同样屡见不鲜,以无意义的暴力血腥元素博取眼球的作品依然存在,虽然在有关部门的管控下得到遏制,但网络小说如何处理暴力美学在形式和内涵之间的平衡,仍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 七、游戏经验的文学价值与反思电子游戏不仅具有后现代大众媒介所倡导的超文本性,还具有基本的表征和表意功能,有着文本叙事所必不可少的行动元无论游戏任务剧情有多么繁琐,看起来有多么自由,但其内容本质仍然是传统甚至是古老的文本叙事套路。

这让电子游戏虽然以计算机编码为“写作”语言,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叙事为主要叙事手段,但其基本核心仍是价值观的表达、围绕剧情的故事讲述,甚至这些故事都仍然属于传统文学范畴内的母题,并无太多新变因此,它不仅没有远离文本,反而离文本更近,只是通过技术赋能拓延了文本的存在形式,丰富了符号所指在叙事中对应的能指。

正是电子游戏所具备的叙事功能和文本特征,让它得以跨越媒介的阻碍,与网络小说在写作层面进行交流互动,并直接影响了网络小说创作放眼当今社会,电子游戏早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以商品的姿态大幅侵占资本市场,以游戏化的思维浸染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

“经验值”不再只存在于游戏中,它可以出现在各类购物APP的促销活动中;“刷好感”也不再是游戏专属,现实生活中为了博得某人的好感而在其面前反复出现,也可以用“刷”来形容;在人际交往中,受到鼓励等正面情绪感染,可以是被加上了“Buff”,反之不愉快的事,就是为心情加上了负面的“Debuff”。

这些精练简洁的游戏语言与能指精准对应,压缩了人类日常生活的实在体验,为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碰撞、游戏经验与生存体验的互动提供多元的表达方式然而,电子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在电子游戏中,默默无闻的人可能会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在与其他玩家的互动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社会认同,但越是沉溺于虚拟的自我安慰,对现实的逃避欲望就越发强烈。

过度的娱乐性和商业化遮蔽了电子游戏的诗性,让它还没有走出多远就受到了种种限制,还没有发挥积极可能性以及开辟全新艺术领域的力量,就踏上了可能导致自我终结的道路后现代的消费浪潮和资本利益的驱使,以及对人类隐秘欲望的无底线满足,更是让无数打擦边球的劣质网游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以广告弹窗乃至病毒的形式,占领人们打开的每个网页和屏幕。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电子游戏进行正方向的引导,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文本叙事功能和艺术审美功能,是关系到电子游戏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虽然电子游戏的存在价值始终遭到质疑,但是由电子游戏所生发的游戏思维,却是我国网络小说的文学性、虚构性、媒介性属性的重要来源和表现手段之一,且随着移动阅读端的普及而影响日益深远。

电子游戏的叙事经验让网络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有了更为辽阔的展示空间,也在网络文学领域创造了一个以电子游戏为基础,旨在远离现实但又模拟现实的独特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欲望和理想可以轻易地实现,意义和价值在语言狂欢的快感中消解。

在游戏化的审美和化身般的代入感中,文学少了规则和界定,多了随性书写,少了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多了众声喧哗的自由网络小说中的游戏化叙事经验及其呈现出的审美效果,不仅是对传统纯文学小说审美范式的变异,同时也是对当前媒介时代的积极反映。

它表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境况,他们在元宇宙的数据洪流中沉浮,在媒介编织的世界真相间穿梭,他们渴望进取却实操乏力,渴望相互接触却彼此疏离在“别现代”的中国,网络小说所折射的正是个体的生存体验和群体性精神症候。

网络小说对电子游戏叙事经验的借鉴融合,是文学领域向媒介技术伸出橄榄枝的大胆尝试,极大地扩大了文学的疆域与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对我国网络小说对电子游戏借鉴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客观反思其一,网络小说对电子游戏的题材借鉴大多停留在中低端网游或电竞层面,究其本质是与现实社会并无二致的成功学和“内卷”,满足的是人们的低级娱乐机能。

对于一些审美格调较高的单机游戏作品则借鉴较少这是因为单机游戏通常在技术或价格上门槛较高,且缺乏像网游一般的社交互动性但单机游戏对长篇幅叙事的整体把握、对厚重主题的理解贯穿、对媒介艺术的综合运用、对叙事和操作手法的创新,仍然是值得网络小说借鉴的珍贵经验。

其二,电子游戏的叙事经验为网络文学写作提供了诸多便利,现成的叙事框架、背景故事、人物元素让作者可以毫无负担地变成“拿来主义”,在安逸的舒适区中长久沉底,从而缺乏试错的勇气和创新的决心虽然在具体创作过程中,网络小说对电子游戏叙事经验已经进行了部分灵活的改编,譬如继承了游戏的升级观念和系统程序,同时打破了游戏系统规则的绝对公平性和数值分配的平衡性,但这种改编沿用到现在,又成了新的桎梏,导致千篇一律的僵化模式。

其三,游戏化写作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对社会问题的回避,则暴露了大多数写手在现实生活经验上的匮乏和文化底蕴的空缺,也让网络文学的诗性一次又一次地被读者喜好、商业资本所轻易左右、遮蔽电子游戏作为跨媒介的艺术作品,虽然可以为网络文学对话现实提供思路,但是真正的现实并不能仅仅被简化为升级和战斗。

而小说中那单纯以力量强弱来衡量人物的做法,只是顺应竞争规则并让“内卷”变本加厉,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扭曲、对个体能动性的放弃无论是自然游戏还是电子游戏,游戏的存在都与人类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康德认为游戏是“合目的性”的无功利活动,能够带给人纯粹的愉悦;席勒认为游戏弥补了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缝隙,得以让人成为。

完整的人;伽达默尔、斯宾塞、谷鲁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对游戏的价值亦有诸多论述电子游戏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类精神娱乐的一种方式,给人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人的精神自由和性格发展完善这与网络小说多讲述想象的故事、描绘想象的空间具有相似性,在这个虚拟的游戏实验室里,世界、人、生活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情感投射。

网络文学与电子游戏的交融与审美变异,让流传甚广的文学“游戏说”变得更为直接可感,极大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为人类构筑了新的情感家园,孕育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向,对网络小说和电子游戏关系的研究,必将随着这一写作实践的进一步推进而受到更多的关注。

(图片来源网络)向上滑动阅览注释: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泰格龙:《麦克卢汉精粹》,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3-364页②《〈2023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正式发布》,2023年12月15日,https:∕∕www.xinhuanet.com∕ent∕20231215∕f670a4330eac41d6859e9f11d9226d5b∕c.html,2024年1月10日。

③聂茂、付慧青:《叙事游戏化与游戏化叙事—基于网络游戏经验的网络小说叙事机制》,禹建湘、刘玲武主编:《网络文学研究视界》第1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3页④三天两觉:《惊悚乐园》,2013年1月30日,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6xbCkvMZqw1/sW70AjmqlYMe0RJOkJclQ2/,2024年1月9日。

⑤张新军:《可能世界叙事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8页⑥戴安娜·卡尔等:《电脑游戏:文本、叙事与游戏》,丛治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2页⑦天运老猫:《重生之最强剑神》,2015年5月2日,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TNyhwrdmxBY1∕Z-hSnNwnWpUex0RJOkJclQ2∕,2024年1月9日。

⑧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⑨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9页。

⑩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⑪付骁:《“言绘”:描写的一种特殊类型》,《学术交流》2015年第4期⑫鲍远福:《新媒体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关系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75页。

⑬赵宪章:《文学图像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22年,第6页⑭阿菩:《山海经密码》,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72页⑮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页。

⑯流浪的蛤蟆:《蜀山》,2006年4月7日,https:∕∕read.qidian.com∕chapter∕SN9rB5B26oE1∕RkWEDYF8wlE1∕,2024年1月9日⑰流浪的蛤蟆:《蜀山》。

⑱康罗·洛伦兹:《攻击与人性》,王守珍、吴月娇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87年,第55页⑲爱潜水的乌贼:《诡秘之主》,2018年6月13日,https:∕∕vipreader.qidian.com∕chapter∕1010868264∕415652421∕,2024年1月9日。

⑳我吃西红柿:《盘龙》,2008年7月17日,https:∕∕book.qidian.com∕info∕1017141,2024年1月9日✦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18ZDA283)。

作者简介: 许潇菲(1997- ),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大学文学院 2022 级博士研究生;周志雄(1973- ),男,湖北黄冈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END

出品: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顾问:欧阳友权主编:周志雄执行主编:刘双喜本期编辑:戴丽投稿邮箱:2733782135@qq.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