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人文网:医学人文网课答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编者按2022年,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前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办学20周年春秋百十,砥砺奋进;廿载风雨,同心同行;弦歌不辍,桃李芬芳回

医学人文网:医学人文网课答案

 

编者按2022年,在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之际,也迎来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前身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办学20周年春秋百十,砥砺奋进;廿载风雨,同心同行;弦歌不辍,桃李芬芳回望北大医学110年的光辉历程,立足北大医学人文学院20年的风雨兼程,学院老领导、老专家和校友代表以笔抒怀,以图言情,回顾奋进岁月,展望美好未来。

一篇篇珍贵厚重的文字,记录着开拓与奉献、心血和汗水、思考与期许,传递着精神的不朽和力量为庆祝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与北大医学人文学院办学20周年,“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公众号特推出“我与北大医学人文”系列,敬请关注!

个人简介

2016年,谷晓阳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谷晓阳, 2010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儿科方向);2013-2016年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技术史专业,学习医学史;博士毕业后就职于首都医科大学。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则答案、一个平台、一片故土#2013年,我是带着欣喜和迷惑走进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同年入学的硕士师弟师妹们都刚出本科校门,而那时候的我已经是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儿科主治医师。

考入医学院时宣读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虽不曾淡忘,但是对医学的热爱与期待却早已夹杂了许多苦涩在繁忙的儿科,耳边几乎每日都会响起家属的争吵、质疑声,眼前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关于医学界的负面新闻我时常会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医学又会走向何处?。

机缘巧合之下,我知道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专业的存在忽然间,幼时对北大的向往、中学时对历史的喜爱,以及当下对医学未来的迷惘都重叠在一处我循着网页上的数字打通了甄橙老师办公室的电话,询问跨学科报考她博士的可能性。

她耐心地为我普及了许多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入门书籍,一句带着笑意的“欢迎报考”更是给了我莫大鼓励2013年,我作为医学史唯一的博士新生走进学院,望着韩启德院士题写的“医史不可或缺”几个字,我问自己:带着疑惑而来的我,又能从医学史中学到什么?

2016年,我是带着不舍和希冀离开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三年里,我在课堂、书籍和故纸堆里重新认识了医学,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前路还记得2014年的一节医学史课上,授课的张大庆老师问医学生们:“作为医生或者是医学科学家,能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什么?”孩子们提到SCI,提到当院士,提到诺贝尔奖。

而张老师只是笑着看着他们,缓慢悠然地说,“我觉得,我们医生的功绩,便是能为改善人类的健康奉献一点力量如果能在医学教科书里留下一点痕迹,那便是对人类很大的贡献了”当时我坐在助教的位置上,心想:是呀,就像文艺复兴时的维萨里,一生的功绩,都化作了如今解剖学的入门知识;就像19世纪的巴斯德,毕生的心血都隐藏在如今尽人皆知的细菌学说里。

一代代医生花费毕生精力,在未知的恶疾顽症、繁杂的俗世人情中摸索,最后化作教科书上短短的一行定理或一个名词但我们今日所知的一切医学知识,却又都是这样一点点积攒而来还记得2015年,我有幸在北医申请到留学基金委的联培项目,去往牛津大学访学。

我问英方导师Mark Harrison教授:学过历史,能帮助我们知晓医学的未来吗?他摇摇头,回答说:医学的历史并不能指引未来,但它能够提供审视现实的安全距离这种距离使得医史学者得以站在特定的时空之外审视医学的发展,而不会因为身处某一时空,陷入医学进步的狂喜或是医学徘徊不前的忧伤之中。

2016年,我没有找到关于医学未来的确切答案,但是我在医学的历史中认清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学到了淡然和笃定同时,我找回了自己对医学的热爱、对医学人文的信仰我想要像北京大学医学人文领域的老师们一样,去教授医学人文,去帮助医学生更好地认识医学,帮他们成为更好的医生。

2019年,我带着首都医科大学的医学生回到北医参加研讨会最后颁奖时,我的身边站着获奖者——曾跟我学习医学史的首医医学生;我的左手边站着颁奖嘉宾——曾经教过我医学伦理学的丛亚丽老师那一刻,一种奇妙的感觉在我心中升腾,似乎之前和之后的人生奇妙地在北医锚定在了一起。

2019年,谷晓阳(左二)及首医学生在北医参加第十三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与丛亚丽教授(左三)合影我想起自己刚到首医摸索教学时,导师和北医几位老师欣然发给我的课件与教参;想起自己第一次看到学生在医学史课程下留下好评时的欣喜;想起研究迷茫时师姐给我的鼓励和帮助;想起生活苦恼时师妹给我的宽慰和陪伴……我回想那些备考北医的日子、在北医求学的日子、离开北医的日子,意识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这里是帮我寻找答案的解惑之地,是托举我成长的平台,也是我的一片故土北大医学人文的精神,是装在我脑中的种子,我会一直把它播撒下去供稿丨谷晓阳制版丨陈珍珍审核丨韩巍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