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Can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ir Relations?提出了两者通过合作在解决当前影响我们星球紧迫问题中的地理学独特贡献路径。本文主要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途径的视角来呼应相关争论。

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对人文地理学的理解和认识

 

自然地理               vs /人文地理/

关于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以及将二者统一起来的辩论,一直是地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题Unifying Geography: Common Heritage,Shared Future从地理学史、地理学方法、地理学主题(环境、地方、景观)、地理学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一系列促进两者统一的可能性。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Can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ir Relations?则是最近的一份关于该论题的文献,该文通过对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关系史的梳理,提出了两者通过合作以在解决当前影响我们星球紧迫问题中做出地理学独特贡献的路径。

本文主要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途径的视角来呼应相关争论

从统一到分化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地理学一直是将自然和人文包容在一起的一门综合学科,区域和景观是促成这种综合的关键概念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的中心思想就是区域差异,戴维斯的《地理循环》提供了一个景观演化研究范式

,索尔则对景观赋予文化含义20世纪50年代后,地理学界深感长于事实而短于理论的地理学很难在科学界获得一席之地,从而兴起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其实质是科学化、理论化随后系统地理学的迅速发展并逐步取得比之区域综合更重要的地位,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逐渐分化开来。

这种分化其实是整个科学分化在地理学中的反映随着认识、需求和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各学科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分化过程,例如,化学分化为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心理学分化为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分化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如此等等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是如此之广,更需要经历一定阶段的分化过程这种分化对于学科的深入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必要的,是学科进步的表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最直接、最明显的分歧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人文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自然地理学者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世界。

人类及其社会文化具有能动性,而自然界(除动物外)没有这种差异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根本区别,也是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根本区别由此,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各自建立起不同的理论体系,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自然地理学者与人文地理学者形成了不同(虽然联系紧密)的群体,其研究成果也发表在不同的学术期刊上例如,Progress in Geography曾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共同园地,但在1977年被拆分为。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和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地理学报》现在实际上是各期交互分别侧重自然地理或人文-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相对独立正如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分化一样,已成为一种“现实”。

是时候再融合了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分化在其间产生了一种“鸿沟”,而这正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和难题之所在这些挑战如全球化、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环境难民、食物安全、能源保障、水资源供需、全球流行病、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管理、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都是自然与社会交融的问题这些紧迫问题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都不能单独提供根本的解决之道自然地理学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以对付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必须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来认识。

同样,离开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就无法解释地球上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单靠社会科学途径也不足以理解和应付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地理学本来就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桥梁的特性,在当前情势下,能以新的视角和手段,以原创和有效的办法发挥这种优势,对付这些问题,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独特的。

地位其他学科也在关注上述重大问题,并且已卓有成效,这对地理学的学术地位构成严峻挑战在这样的学科竞争中,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作为单独的学科就显得弱势正如该文指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携手被认为是加强地理学科的良策。

”“‘人类世’(Anthropocene)的许多问题给科学界带来契机......地理学家终于意识到划定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那个人为界限已然太过薄弱,因此将人文和自然两个取径硬性割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

“寻找克服本体论和认识论差异的路径,对于自然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来说都会是有所获益的,他们可以彼此助益,并在为社会服务的科学家群体中占据一个有利位置”融合的基础地理学有着悠久的综合传统,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有诸多共同之处。

地理学者普遍认同“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若将其各组成部分分开来认识,就会如盲人摸象那样局部正确但整体误判对此,地理学发展出一系列重要的综合概念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人地关系”,。

其关键概念有: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环境-经济-社会变化、区域和地方、景观、发展、风险等;作为地理学研究途径的“地域系统”,其中的关键概念有:空间、时间、尺度、系统、全球化等所有这些关键概念都是从融合自然-人文的层次上来界定的。

例如,区域和地方是“自然环境、人口特征、人类活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还有着共同的认识论,例如,认为“地理学是对地方和地区独特性质的理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都是对现实的描述、表现或叙事”“这类研究是寻找可以用于解释(有时也预测) 现实的法则的路径之一”。

当代地理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还呈现了从还原论走向系统(整体)论的趋势,其中复杂性理论和方法为认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提供了前景广阔的路径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还有着共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实地考察。

,现在正走向“从基于视觉数据的经验描述,到建模(在归纳的意义上),再到计算机模拟,最终运用大数据,并得到统计和数据挖掘的支撑”。

融合的趋势该文指出,“自然地理学出现了‘文化转向’的呼声,人文地理学中则是‘环境转向’通过这种方式,这两个分支学科无需放弃它们的特殊性,而是经常在半途相遇并重新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文化转向不仅是为了

“更全面地考察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而且是要建立“文化自然地理学”,即加强自然地理学的文化性,以弄清把什么看成环境、科学研究结果怎样被接受文化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论题有:如何鉴赏和认识自然或景观,以综合地理观研究技术、文化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联,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文化景观、环境文化、环境设计等。

该文特别提到了政治生态学在“连接地理学科两个主要分支”尝试中的“新近成功”自然地理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在研究生态环境问题时不约而同地走向政治生态学,其研究的对象是生态环境,但持一种社会批判的态度,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政治,相应地需要从政治的高度、用政治经济的方式去解决生态环境危机。

无独有偶,其他学科也提出了“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框架,同样主张把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关联起来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优化、乡村振兴、气候变化应对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中,自然地理学者和人文地理学者也合作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当然,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融合并非要求地理学者们成为“综合万金油”,而是要承认地理学的多样性并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所采用的哲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人文地理学者更关注经济空间关联、社会不平等、城市公共空间、区域和地方发展等论题。

;自然地理学者则对生态过程、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生物多样性等论题更有兴趣各有各的侧重和优势,各有各的用处,应当各尽其能,对科学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各自的贡献面对当代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挑战,两者的融合则更能发挥地理学的整。

体优势,以共克难题。

作者个人信息

蔡运龙,北京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第三版)主编,《地理学报》《地域研究与开发》副主编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主任,土地科学中心主任,国际地理学联合会农村系统持续性专业委员会指导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土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副主编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1]Davis William Morris. 1899. The Geographical Cycle. Geographical Journal。

, 14: 481-504.[2]Kesteloot C, and Bagnoli L. 2021.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y: Can We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History of Their Relations?.

BELGEO, (4): 1-20.[3]Matthews J A, and Herbert D T. 2004.Unifying Geography: Common Heritage, Shared Future

. Abingdon: Routledge.[4]Sauer Carl O. 1925. 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ublications in Geography

, 2(2): 19-54.[5]格雷戈里 K J. 2006.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 蔡运龙 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哈特向·理查德. 1963. 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黎樵,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7]霍洛韦,赖斯 . 2008. 当代地理学要义 . 黄润华,孙颖,译 . 北京:商务印书馆 .[8]王羊,刘金龙,冯喆,李双成,蔡运龙 . 2012. 公共池塘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理论框架 .自然资源学报,27 (10):1797-1807.

内容策划:陈新新排版编辑:同济大学 李心恬

微信号

官网▼《热带地理 》简介▼《热带地理》是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1980年创刊,月刊,每月5号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品质、规范、高效、引领”办刊方向:“精品化”“特色化”。

报道地域:突出但不完全局限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服务承诺:公平•热情•高效核心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荷兰Elsevier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 瑞典DOAJ数据库; 

荷兰GEOBASE数据库;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评价数据:2022年复合影响因子—— 3.364;复合他引影响因子—— 3.000联系我们:020-37656960(稿务、编务、财务);

020-37656954(期刊负责人)E-mail:bjb@gdas.ac.cn;1258717596@qq.com。延伸阅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