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沪东工人文化宫影剧院:沪东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在哪里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1958年建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宫是上海沪东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设施最齐全的公共娱乐场所。

沪东工人文化宫影剧院:沪东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在哪里

 

“东宫”作家群的作家们在采风解放前,杨浦区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场所当时,在八埭头附近的茶馆“天一楼”“如意楼”内有“跑码头”的锡剧、淮剧、评弹艺人的固定演出,在许昌路上的“江北大世界”游艺场内也会有走街串巷的草根艺人如唱滩簧、耍猴、卖拳头的“撂地摊”演出。

和市中心的“大世界”“天蟾舞台”“大上海”电影院等相比,杨树浦地区还是缺乏大型的娱乐设施而这些可怜的娱乐场所还被流氓头子江阿芳、吴锦章等黑帮控制,开赌设毒、敲诈钱财原先在上世纪20年代,杨浦高郎桥地区东西两侧曾有两处大型娱乐休闲设施,一处是马玉山路上(今营口路、佳木斯路)的“远东公共运动场”俗称“引翔跑马厅”,一处是在长阳路、许昌路上的“明园跑狗场”。

但两处都是吸引市区市民来此赌博的赛马、赛狗场所,一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二是经营不善,到了抗战前都凋敝了直到1941年元旦,犹太人托哈奇在平凉路525号兴建了廉价影院“沪东大戏院”,内有木条长凳一千多条算是座椅,专门放映过时的老片。

解放后的1951年,鉴于沪东地区没有像样的大型休闲娱乐场所的情况,一位沪东地区工厂代表向上海市工会联合会提出,希望人民政府能在杨浦区建造一所工人自己的文化娱乐场所经市工会联合会研究后,决定投资200—250万人民币,在杨浦区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工人文化宫,以满足沪东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

这就有了著名的沪东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

沪东工人文化宫,简称“东宫”1957年2月由市工会联合会拨款250万元建造,1958年10月1日落成对外开放1957年,东宫正式开建,受到了杨浦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原平凉路临清路的一片废墟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成千上万的杨浦区各地干部职工前来进行义务劳动,支援建设。

东宫的整体设计由前苏联专家指导,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整个东宫建筑群呈“凹”字形建筑群主体分花园、大剧院和俱乐部东宫大剧院,可演出各类大型舞台剧和放映宽银幕电影,容纳1350位观众文化宫大楼本部是为工人提供俱乐部活动的地方,可同时容纳上万人活动,楼上大厅为展览活动场地,楼下为图书馆和阅览室以及知识宫、棋室、乒乓室、弹子房、电动游戏室。

原先平凉路门口的一片臭水塘,在前来劳动支援的工人群众的努力下,被填成了当时上海最大的一块1350平方的溜冰场,之后又增设了篮球场当时一个码头老工人说:“过去国家不像国家,流氓瘪三当家我们工人深受三重压迫,冬天吃冷饭,夏天吃馊饭,困在马路边,死在黄浦江。

现在工人有工会,吃饭有食堂,睡觉有宿舍,生病有劳保,娱乐有文化宫”可以说,从1958年建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东宫是上海沪东地区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设施最齐全的公共娱乐场所除此之外,在六十多年中,上海市总工会旗下的沪东工人文化宫、沪西工人文化宫(西宫)、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市宫)形成了三宫鼎力的局面,上海业余文艺创作人才几乎被三宫囊括。

如市宫的话剧创作如《于无声处》,西宫的影评创作和东宫的文学创作仅1985年,由东宫工人文学创作团体创作的诗歌、小说、故事等文学作品有近二百篇在报刊发表从东宫走出了一大批由职工业余文艺创作员转型而来的作家队伍。

如原上钢二厂工人胡万春,其创作的小说《骨肉》,在1957年的国际文艺赛上被评为世界优秀小说

胡万春小说《骨肉》1956年第一版

程乃珊已故著名海派作家程乃珊也与东宫有很深的渊源1965年,程乃珊在杨浦区惠民中学担任外语教师,业余爱好参加东宫文学创作组,由此起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程乃珊发挥了她的文学才华,发表了短篇小说《穷街》,一炮打响。

《穷街》是她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对当地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后,以杨浦区“爱国二村”为原型写的一部代表作,描述了一群生活在弄堂里的市井市民,又发表了《蓝屋》《女儿经》《金融家》等作品2000年,程乃珊开始涉足与老上海有关的纪实文体,代表作有《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Fashion》等。

她既能写拎马桶也能写喝咖啡,成为特色显著的海派名家2005年,胡万春、毛炳甫、居有松、陆一飞、俞天白、程乃珊、刘希涛、薛锡祥等19位文艺名流被请进了东宫“名人廊”,成为东宫文艺“摇篮”里的一道闪亮星辰

沪东工人文化宫花园茶室

沪东工人文化宫内的雕塑1999年底,由于设施老化,建筑陈旧等原因,东宫进行了全面改建2001年7月,新东宫改建完成,成为了一座总建筑面积24600平方米的现代化综合型公共文化空间东宫——这座承载了上海几代人集体记忆,上海城市发展历史文化遗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长期和完善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份不可磨灭的东宫记忆和沪东地区一处永久的文化地标。

(原载《浦江纵横》2017年2月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