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天人文章系统: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摘要: 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文章首先阐述儒家“天人合一”信仰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星象术中的

天人文章系统: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摘要: 本文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文章首先阐述儒家“天人合一”信仰的内涵及其在中国古代星象术中的体现,然后分析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科学如何打破这一传统宇宙观,并推动中国天文学从星象术向现代天文历法转型。

最后,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科学冲击时所做出的回应,包括新儒家重建传统道统的努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情况关键词: 天人合一,牛顿力学,星象术,天文历法,新儒家,传统文化引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作为儒家哲学的核心观念,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宇宙观、自然观、伦理观等然而,随着西方科学,尤其是牛顿力学的传入,这一传统信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分析。

“天人合一”思想如何被西方历法、牛顿力学所打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并寻求自身的发展儒家“天人合一”信仰与中国古代星象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与人息息相关,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互对应。

这种思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星象术中,表现为将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吉凶祸福相联系,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占卜、预测吉凶、规范和劝勉君主行为、人事变化与道德状况评价等活动例如,古人认为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预示着灾祸,而五星连珠等天象则预示着难得的祥瑞。

彗星预示灾祸的记载从古至今不胜枚举,俯拾皆是如刘向编撰《战国策》所收录魏策史传文: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一直把彗星等异常天象视为灾祸的预兆直到清末,流传极广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仍然认为:。

齐妇含冤,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霜这种灾异学说是儒学持续近两千年的一个传统,也曾经是牢不可破的信仰1879 年五月初十日午时,甘肃武都、文县一带发生地震,十二日阶州、文县、西和等地大震,直至二十二日方才平息。

震中在甘肃武都、文县一带,波及陕西、四川等地,史称武都南8级大地震七月,张之洞上奏折请朝廷修德省过,以消弭灾变张之洞认为,天象异常与地理异变在同一时段发生,必然是上天的警示:天象地理赫赫明明,合观两事,不可谓非上天之示儆也。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张之洞全集》第一册)张之洞还以历史经验为依据,指出康熙七年,昼见金星,同时兼有地震,康熙帝乃下诏修省,让臣下指陈阙失,且之后历代清朝帝王每遇灾异则修省儒家士大夫企图以灾异、天谴说来约束皇权,实际却力有不逮。

如果皇权拒绝把灾异归咎于自己,儒家士大夫也只能徒叹奈何,并无他法然而天人学说不仅有约束皇权的功用,同时也赋予了皇权的正当性,象征着皇权天授,皇帝乃是“天子”,以代替天在人间行道所以,皇权为了政治合法性又只好接受天谴论、灾异论这一整套逻辑。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萌芽,也许是道家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周易》也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的说法到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明确地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理论,并把天象地理的灾异现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道德善恶直接建立了因果关系。

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成了颠扑不破的信仰上述张之洞的奏折获得了当时的最高权力阶层的全面肯定专门答复张之洞奏折的上谕说:本年六月以来,金星昼见五月中旬,甘肃地震为灾,陕西毗连处所,同时震动自应恐惧修省以弭灾沴。

着在廷诸臣有言事者,于政事阙失、民生利病,懔遵历次谕旨,剀切敷陈,用备采择当时的最高权力阶层与士大夫阶层,官员阶层,无论左宗棠还是张之洞,均认为地震的成因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政事有失,道德有亏,从而导致了上天的警戒和惩罚。

不过,同年1879年9月19日的《申报》刊载了一篇未署名文章《地震解》,对这种把地震理解为上天警戒的灾异说提出了质疑该文一开始就直接说:地震,变异也,非灾异也所谓变异,是指地震相对于平常静止不动的常态来说是一种异常状态,而灾异,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谴论。

该文章指出,中国自伏羲始创八卦,乾坤阴阳,天地二元对举传统占星学说把天地异变与人事对应起来,这种说法不过是“似是而非之理”,因为一个国家几十上百年总会发生些事故,把这些事故与天象地震人事变故再一一对应起来总是很容易的。

但日月星云的异象,有其自身原因,并不必然与人事有关只有水灾旱灾,才可算灾异,与人事相关,是因为人们没有事先修好水利设施、进行蓄水防备等工作天以人事失道,特示变异,其说固未可信;而火山震动与川泽之气壅塞而成,又皆非确论也。

1909年,一篇刊发于传教士刊物上的科普文,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地震的科学解释对灾异论的冲击:中国古学说,均以为天时人事之变,人君当恐惧修省以挽天灾《春秋》纪地震者五,杜氏曰:地道安静,以动为异故《书》孔晁云:阳气伏于阴下,见迫于阴,故不能升,以至地动。

而西人之学说,以为地震者,乃地内硫磺各石头之类燃烧也……此盖地理之自然,与人事初无关系(《说地震》,《通问报:耶稣教家庭新闻》384期,1909年)尽管如此,几乎到清末人们还是普遍相信“天人合一”的灾变论,但其实在明末清初西方的天文历法就已经开始传入我国了。

17世纪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引入天文学、数学等知识,直接挑战了传统“天人感应”的宇宙观此时,西方牛顿力学也成型了牛顿力学对“天人合一”信仰的冲击牛顿力学的出现,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力学规律,打破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将天象与人事简单对应的观念。

例如,牛顿力学很好地解释了日月星辰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揭示了日食、月食、彗星等天象的成因,证明这些天象与人间的吉凶祸福、君主行为、道德状况等没有关系这使得中国古代星象术顿时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传统儒学不得不寻求出路。

西方天文历法(如耶稣会士带来的哥白尼、第谷体系)比中国的传统历法更为精确,动摇了中国传统天文学、占星学的基础徐光启引入的西方历法经过了事实检验,确实就是更精确牛顿力学的机械世界观,也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整体论。

牛顿力学所描述的宇宙是一个机械的、可量化可计算的系统,这与儒家“天人合一”信仰强调的有机、整体宇宙观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作为对抗和辨误,西方科学强调实证和数学方法,这与儒家注重道德和哲学思辨的传统形成冲突,也更有说服力。

毕竟,你若说谁贤谁愚,谁忠谁奸那不好证明,但你说哪天月圆月缺这却是可以到时候一起验证的,根本就做不了假当时,中国最先意识到这一重大冲击的人,包括徐光启(明末科学家和政治家,与耶稣会士利玛窦合作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认识到西方科学的先进性,主张“会通中西”),李之藻(明末科学家,与徐光启一起推动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认识到西方天文学和数学的优越性);王锡阐(清初天文学家,深入研究中西天文学,试图调和两者差异,提出

“中西会通”的思想)等当时的中国知识界,面对这种冲击有不同的应对态度徐光启、李之藻等主张接收与融合西方科学,主张吸收西方科学的优点,与中国传统知识相结合,推动“西学中源”或“中西会通”的思想,着力将西方历法(如《崇祯历书》)纳入官方体系,但视其为技术工具,未触及儒学内核。

部分保守派学者如杨光先,则强烈反对、抵制西方科学,认为其违背儒家传统,甚至引发“历狱”事件,坚决抵制西方历法的推行杨光先等以“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为由,极力维护传统“天人合一”的政治合法性。

颇有些像现在的某些所谓“爱国”人士的样子另一些学者如王锡阐、梅文鼎等,主要主张是调和与创新:试图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科学的合理部分,进行创新和调和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通过重新阐释理学,强调“格物致知”与实证精神的兼容性,试图为传统儒学注入理性色彩。

明末清初西方的天文历法和牛顿力学就开始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信仰产生了巨大冲击,最先注意到这一冲击的是徐光启、李之藻等开明学者中国传统通过接受与融合、批判与抵制、调和与创新等方式回应这一冲击,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也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契机直到晚清直至民初:传统儒学陷入全面危机与“体用之争”19世纪鸦片战争后,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科学体系随坚船利炮冲击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系统性质疑。

洋务派提出折中策略:张之洞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试图将儒家伦理与西方技术分离,保留文化主体性江南制造局开始大力翻译西方科学著作,但仅限于应用层面维新派则是托古改制康有为以《孔子改制考》重构儒学,将西方民主思想附会为孔子原意,为变法提供传统合法性,实则消解了儒学原有宇宙论。

激进派则掀起全民的反传统浪潮新文化运动(1915-1920)彻底否定儒家价值,陈独秀、胡适等主张“全盘西化”,提倡德先生、赛先生成为新的信仰到20世纪新儒学出现哲学重构与现代性回应面对科学理性与价值真空,新儒家学者尝试在哲学层面重建文化自信。

熊十力、梁漱溟的形上学重建:通过融合佛学与柏格森生命哲学,将“天人合一”转化为“心性本体论”,强调道德实践超越科学认知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承认科学为“知性层”的独立领域,但主张其源自儒家“道德主体”的自我限制,试图调和传统心性与现代科学。

唐君毅的文化哲学,提出“人文精神”统摄科学,认为中国文化可弥补西方工具理性之弊,为全球化提供价值资源中国天文学从星象术向现代天文历法的转型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中国天文学开始了从星象术向现代天文历法的转型。

明清之际,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学者开始学习西方天文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历法修订和天文观测中徐光启主持编纂的《崇祯历书》采用了西方天文学的先进成果,提高了历法的精度这一转型标志着中国天文学开始走向科学化、理性化。

也可以较为客观地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例如设立国学研究中心、举办传统文化论坛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例如探讨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但是笔者觉得,近年来的所谓国学复兴,并不令人乐观非但国学、儒学及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应有的重视,反而是其中的糟粕思想(如以五行治病、以形补形等糟粕)却得以大行其道,邪说纷纭,淆乱乾坤,实在是不忍卒睹。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的碰撞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牛顿力学的传入打破了“天人合一”的传统信仰,推动了中国天文学从星象术向现代天文历法的转型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也曾积极寻求自身的转型和发展,新儒家学者试图重建传统道统,而当代学者则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尽管到目前为止尚难以看到曙光。

参考文献:[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5.[2]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3]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4] 杜维明. 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5] 张洪彬. 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观念的嬗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