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2019年9月20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

 

上世纪50年代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

2019年9月20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外景。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多年来举办的各类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70年前,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位于上海市西藏中路120号的原东方饭店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日,这个昔日上海滩名流权贵才能踏足的声色犬马之地,变身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

自此,这里向劳动者敞开了大门,成为“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在精神文化匮乏的岁月里,这里是职工心中的“灯塔”和“圣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这里顽强坚守,不忘服务职工的初心;在新时代,这里完成回归,在创新中再次启程。

70年沧海桑田、人世巨变,工人文化宫坚守“工人的学校和乐园”这一阵地,在新时代书写着新的传奇……上海市西藏中路120号,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如一座巨轮远航,两侧鳞次栉比的高楼仿佛这座巨轮激起的巨浪——以此为中心、方圆5公里,是百年来上海最繁华、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这座诞生于1929年的老建筑,是上海东方饭店旧址解放前,上海滩的灯红酒绿在这里滋养出“冒险家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昔日名流权贵的欢乐场变成了“工人的学校和乐园”斗转星移,上海滩从当年东亚的“十里洋场”发展为今天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黄浦江两岸的工人阶级摆脱了旧中国受剥削、被压迫的命运,成为这座建筑里的主角,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这一切,这座建筑是见证者百年风云激荡的历史,在这里有迹可循;七十载光荣梦想,在这里可以一窥风貌“上海工人阶级的一件大喜事”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次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其后数年,人民政府以摧枯拉朽之势对旧社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同时,工人阶级一跃成为国家的主人但是,解放前工人阶级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极少人有机会接受文化教育资料显示,解放初,上海市区职工总人数约93.7万,其中半文盲、文盲占75%,总数逾70万1950年6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发《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要求以工厂企业的工人职员为主要对象,以识字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识字文化运动。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以筹募职工文娱基金的方式买下了东方饭店,并将其改造为上海总工会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历史的细节在当事人的记忆中清晰可见1950年9月30日,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成立的日子。

上海总工会原副主席李家齐在作于2000年的一篇名为《五十年前的那一天》的文章中写到:当天上午8时,由四联工会酒菜业分会组成的40人的火炬队,高举火把,浩浩荡荡地从新世界金谷饭店出发,经南京西路、黄陂北路、延安东路、大世界折入西藏中路,直达文化宫门口,并把门口象征胜利之火的火盆点燃。

文化宫门前,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四面八方涌来贺喜的人流上午9时,上海总工会时任主席刘长胜致开幕词他说,“上海工人们渴望了好久的文化宫,今天终于在国庆前夕开幕了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一件大喜事,这是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斗争了几十年之后才得到了今天。

”上海市首任市长陈毅在开幕式上热情洋溢地向上海工人道喜他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为文化宫题赠了写有“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字样的横匾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第一任主任李祖良回忆,横匾由两名解放军战士抬着送来,长2.5米,宽0.6米,题词采用浮雕的方法精心雕刻在一块上好的实木上,尺寸与文化宫大厅门楣相适应。

多年后,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各地文化宫、俱乐部恢复活动中华全国总工会经研究认为,陈毅题词最能概括办工人文化宫的方向1983年7月,在第三次全国工人文化宫俱乐部会议上,这一方向被明确提出,会议号召全国所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都要办成“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上海的文化地标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对全市职工开放自那时起,这里成为延续几十年的上海文化地标这座建筑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行各业的工人前来休闲、娱乐、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

早先,东方饭店内设有餐厅、舞厅、弹子房,楼下的东方书场有座位400个,冬铺皮垫,夏铺凉席,曾是上世纪上海最大的书场成立工人文化宫后,这里设有上海工人图书馆、上海工人运动史料陈列馆,以及弈棋室、乒乓球室、健身房、小剧场等文娱活动设施。

日月换新天一段影视资料记录下了文化宫成立之初的场景——“工人文化宫经常请上海的老工人介绍旧上海的历史,生动的讲解、鲜明的对照,使青年工人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在阅览室里,备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著作,以及各种技术图书杂志。

文化宫还为工人们安排了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文化宫里,最受欢迎的项目是乒乓球球桌设在二楼,打球的人最多时占据了半个楼面,晚上9点关门时,大家还不愿离去后来担任中国乒协主席的徐寅生,当时就在这里打擂台、摆大王,一路过关斩将,成长为国际乒坛名将。

在解放后百废待兴的日子里,工人们白天热情工作,晚上纷纷涌入工人文化宫学习、休闲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开放4天就接待了5万余名职工,半年内有近50万人次跨进了这里的大门其实,早在1950年4月30日,沪西区工人俱乐部就已先于市工人文化宫开放,当时由工人代表施小妹为俱乐部揭幕。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沪东、沪西、沪南、沪北及各区县的工人文化宫和工人俱乐部,共同组成了全市“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如火如荼的文化学习很快改变了上海工人阶级的面貌据1956年10月5日上海《劳动报》报道,当时已有25万名职工摆脱了文盲状态,这一数字是解放初期上海工人文盲半文盲人数的近四成。

“一声惊雷”开启新阶段“文革”浩劫,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未能幸免1966年底,文化宫关闭,陈毅当年送来的那块匾一度被藏在文化宫内木匠间的地板下1973年1月,文化宫恢复开放不少受益于文化宫的人说,在上世纪70年代的那些夜晚,西藏中路上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是一座灯塔。

1971年,上海热处理厂的青年工人宗福先写了一部反映自己工厂生活的36万字小说《政策》作家茹志鹃看过小说后,鼓励他说:“你可以试着走这条道路”当时,上海并没有写作培训班宗福先求学无门之际,得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小戏创作学习班”正在招收学员,宗福先以《政策》投石问路,被录取入学。

入学后,宗福先发现,在文化宫的514号房间里,坐满了小戏班的学员小戏即独幕剧,这些学员是清一色的一线工人开课时,他们从位于北新泾的染化九厂、大杨浦的小小照相馆、凯旋路的上海热处理厂等全市各个角落的厂房车间,纷纷聚拢过来。

1978年的夏天,宗福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完整的剧本《于无声处》这部契合时代的话剧经口口相传,名声越来越大11月7日,上海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11月16日,剧组赴北京演出,并为中央工作会议举行专场演出前后一个多月,现场观众达6万多人,同时全国各地有2700多个剧团将这部话剧搬上了舞台。

作为“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惊雷”,《于无声处》获得原文化部和全国总工会特别嘉奖它和它见证的历史时刻,也如分水岭一般,标志着一个新阶段开始了1980年入职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并工作至今的祝少华,见证了514号房间里,一个个工人业余剧作爱好者和话剧爱好者破茧而出,他们当中先后涌现出了宗福先、汪天云、贺国甫、贾鸿源、马中骏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剧作家。

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再一次拥抱了时代的热情写有“工人的学校和乐园”的横匾被从地板下取出,高高挂了起来1982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开始为职工办理图书借阅证下午5点后,各地职工蜂拥而来,排起的长队绕了大楼三圈。

到晚上9点文化宫关门时,仍有1000多人不愿离去隆冬腊月,工作人员打开剧场的门,让人们进剧场休息这是在工人文化宫工作了近40年的祝少华迄今难忘的一幕整个上世纪80年代,文化宫不仅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举办过各式各类的活动,而且经常深入工厂企业,给一线职工送去慰问演出等精神食粮。

“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我们的活动,职工是真喜欢,我们是真用心大家就是要走到职工中去,走进职工心里去,就是要办成名副其实的学校和乐园”抚今追昔,祝少华感慨万千“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又回来了。

“后来,文化宫走过一段弯路”祝少华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人口开始从核心区向外围扩散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海黄浦、卢湾、静安三个核心区的人口总数为190万,到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这个数字降至121万。

同时,在“市区体现繁荣与繁华,郊区体现经济实力”的倡导下,上海的工业进一步向郊区扩散这期间,浦东大开发,上海发展加速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改变了上海的就业结构端“铁饭碗”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都市白领兴起,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

同时,电影院、KTV等各类市场化文化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文化宫的访客在流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也从“全额拨款”,逐步转变成“自负盈亏”,面临着市场大潮下的生存压力于是,文化宫开始“以商养人”“以商养文”,出租门面、办商业展销、办旅馆……曾有一段时间,文化宫内与职工文化活动相关的场所仅占总面积的45%。

有人批评“文化宫里没文化”“即使这样,市宫服务职工的宗旨始终没变在经济最艰难的时期,我们也经常组织文艺小分队进工厂、进车间、走工地,坚持在‘五一’期间举办文艺活动”祝少华说尤其对改革开放后涌入上海滩的大批农民工,工人文化宫敞开双臂迎接,工人文化宫的活动为他们单调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

争议声中,工人文化宫逐渐开始回归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这种回归搭建了快车道2014年3月2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品牌项目“公益乐学”诞生,它聚焦职工午餐和下班后的碎片时间,开展各种轻松有趣的文化艺术培训和配套活动,长期免费为职工提供快乐学习的平台,职工提前用微信就可以轻松约课。

首期44分钟抢完464个名额,第二期6分钟抢完628个名额,第三期3分33秒抢完620个名额……“公益乐学”重现了文化宫当年的盛景2014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提出“回归公益 改革创新”的口号,文化宫“茉莉花艺术团”下属各团队演出活动超过100场,市宫的文化活动又回到普通职工身边。

2016年9月,全国总工会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的意见(试行)》,加速了工人文化宫回归公益的进程意见要求各级工会切实加强对工人文化宫的管理,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做强文化服务主业,更好地为基层和职工服务。

由“自收自支”变成“全额拨款”,解决了工人文化宫的后顾之忧,文化宫开始“回归公益、聚焦主业”——摄影、沙画、肚皮舞、上海话、美妆、瑜伽……各式各样的文化培训活动红火起来了傍晚下班后,工人文化宫大门重现“只进不出”的盛景,人们赞叹“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又回来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年6月19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主办的“传统文化直通车”开进了这家医院结合当时最热门的垃圾分类话题,“直通车”活动设置了小游戏,参与者只要将“三文鱼”“油墨污染纸张”“电灯泡”等牌子投入相应的垃圾分类箱,就可以得分,拿到相应礼品。

医生、护士、护工等医院员工玩得不亦乐乎“传统文化直通车”是上海市总工会近两年打造的上海职工文化新品牌,至今已先后进驻楼宇、园区、工厂、社区、学校、商场、港口等场所,多次将活动直送到货车司机、快递员、保安员等“八大员”身边,为广大职工搭建起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平台。

如今,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走出去”的活动散发着时代的热度——从传统的企业车间到快递网点、楼宇园区,从现场歌舞表演到网络直播,从国企职工到公司白领以及货车司机等“八大员”群体70年岁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走进职工、服务职工的初心历经了时间的考验。

今年国庆期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将举办一系列庆祝新中国70华诞的主题展览;上海首家工匠展示馆也将在9月28日对外正式开放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一楼大厅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根据陈毅当年送来的横匾制作的“工人的学校和乐园”几个大字,迎接着又一代职工的到来。

(记者 邓崎凡 钱培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