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
编 前 语与实用性、目的性和可检验性都非常明显的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通常给人以抽象、飘渺、恍惚、神秘的感觉,这也导致了它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误解,而其中最
编 前 语与实用性、目的性和可检验性都非常明显的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通常给人以抽象、飘渺、恍惚、神秘的感觉,这也导致了它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者误解,而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它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历史的大变革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似乎比较明显,因为整个知识系统正在重建。
知识分子也确乎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呼应的但当历史进入稳定发展的状态以后,这种感觉好像就消失了,人文学术看起来像是象牙塔里的互为观众这当中哪些是历史的应然,哪些是还需要的改进的地方,它又如何真正与社会的发展产生互动,也都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
作者简介About the Author
李应志,1970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欧美文学、西方当代文艺理论、中国新诗等目前出版有《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全球化与帝国主义危机控制》《后殖民主义:人物与思想》等学术专著,主编《中国现代新诗欣赏》《西方文论教程》《比较文学》等教材,另有《人性与人之使命》《图像与阐释》《文学生产理论》等译著。
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文/李应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来进行思考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另一个是这种价值和意义在当前人类发展中的状况和前景相对来说,前一个问题是理论层次上的,后一个问题是历史的和实践层次上的。
这两个问题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前一个问题显然是讨论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基于人类和社会共同性和普遍性,因此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后一个问题是历史性的和情境性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我们更关心的应该是后一个问题,但理论上的问题是一个基础,因此还是有必要对此进行思考。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系统中的两个组成部分,它们都称之为“科学”,某种意义上说,就在于它们都是作为一种知识一个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一个是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自然的知识除了关于我们认为客观存在的自然对象的知识之外,当然也包括了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的物质性存在的知识,例如生理学或者医学之类。
而人文社会科学虽然与这一类知识也存在紧密联系,但是它关注的中心不是自然对象,而是人的意识和行为这个对象,这种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情感、欲望和意志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关于自然的知识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范围,通常是可以实证和量化的,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确定性,借助于逻辑或者逻辑的直观化亦即数学的方式来完成其确定性。
虽然这种确定性在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的意义上说也只具有相对性,但是它总是在确定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无论是广度还是精确度,都在不断地发展,这是我们从历史和今天的现实中可以见证到的,当然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大特点必须与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进行对照才能得以明确,那就是它不能够进行确定性的量化。
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除了在作为一种知识的意义上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具有共同性之外,这两种科学在确定性问题上是完全不同的正因为如此,有不少的人会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不是一种真正的“科学”。
这意味着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不过,人文社会的知识虽然不能进行确定性的量化,但是作为一种知识,它也不是任意的,因为它是客观事实的人与社会的现象因此,要从理论上说清楚人文社会科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就首先要弄清楚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所具有的特殊含义。
当然,关于科学领域的划分,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结果,有三分的、也有四分和五分的鉴于我们目前讨论的问题的针对性并不在于这种科学领域的精确划分,因此,我在此倾向于一种简单粗暴的二分法,也就是上述关于自然的科学和关于人与社会的科学两个领域,并且认为其基本特点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逻辑和数学的确定性。
有一些学科,例如宗教、哲学,尽管它们实际上是以人与自然全体为对象,但是不具有数学的确定性,因此我们也把它们归结到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而另一些学科,例如经济学和心理学,这是关于人与社会的,但是当它们采用数学确定性的方式进行研究的话,我们也同样就把其归结为自然科学的领域,因为这时候,研究的对象被认为是客观稳定且可以实证分析的。
相反,自然也好、人与社会也好,只要它无法进行数学确定性的说明,我们就可以把对它们的研究划分到广义的“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域当然要说明的是,这种看法是为了本次讨论的方便而约定下来的,并不具有为了确立和推广一种新的科学领域划分的标准,因此具有临时性。
我们的二分法虽然简单,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理由因为在没有数学确定性的情况下,人的理性思维就会受到人的欲望和想象的侵蚀,你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欲望和想象对理性局限性的填补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验科学,例如所有的宗教和哲学,我认为情形皆是如此。
哲学非常讲究逻辑的严谨性,但是都不具有数学意义上的确定性当然,从绝对性的角度看,从斯宾诺莎到康德,从尼采到马克思,再到今天的后结构主义,都认为科学只具有相对的意义,绝对的真理对人而言是不可能的但是退而求其次,我们还是认为今天的自然科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这就是因为数学在其研究的确定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不会去焦虑自然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确定性,并由此具有了实证性和可重复性,并以此在我们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得以产生明确可见的现实影响与此相应,之所以提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就在于我们从二分角度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不具有数学的确定性,它根据历史条件、历史环境而不断地变化着,具有极为明显的情景性。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今天的科学知识发展的情形来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自然科学知识的确定性版图的变化显然,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缺乏自然科学的时代里,人类主要依赖的是经验知识和宗教与哲学的抽象思考。
而这样的知识常常因为其理论上缺乏数学的确定性,因此其解释也常常掺杂着大量的想象成分,这些解释相互交叉和相互支撑,以至于我们可能很难进行像今天这样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天文、医学、阴阳五行学说等等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道和人道是混合在一起进行统一性解释的。
西方在十七世纪之前,无论是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还是中世纪的宗教传统,其思辨的高度抽象中依旧有着大量的想象性成分,也就是未能完成数学的确定性,甚至包括数学本身,都与神话或者天赋观念这样的思想联系着,从毕达哥拉斯到笛卡尔,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情形。
但是西方十七世纪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变化是,它率先把数学融进人类既有知识系统之中,力图对这些知识进行确定性的思考,率先通过数学把经验主义的知识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联系起来,今天意义上的科学的知识才得以诞生,并且始终与技术的应用可能性联系在一起。
这一改变当然是革命性的,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哲学也正是因为完成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我们才称之为革命性的这种革命性在于人类通过自身理性能力的协调运用而形成了一种具有无限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并且由此切分出一个独立的具有数学确定性的领域。
值得提出的是,这个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经验主义文化尤其是技术文化的西传它使得西方自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得以从抽象世界走向与世俗世界的结合培根在《新工具》中就十分明确地记载了中国经验主义思维和技术对西方世界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这也表明科学的诞生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结合的产物,否则,纯粹的经验主义知识和纯粹的理性主义都难以产生真正的科学,在其中,数学的逻辑确定性具有根本性的连接作用自然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能够在数学确定性提供的可靠基础上不断推进,其领域也不断扩展,而不具有确定性的那些领域也相应地受到其影响而不断改变。
这种改变,我们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角度来看,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科学对整个人类知识领域的切割,而人文社会科学则可以理解为被确定性知识切割后的余下的领域当然,我们一般会同意这样的看法,即人类知识的领域是巨大的和无限的。
人类在确定性的科学知识方面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来说还是十分局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知识的版图及其比例,同时也因为它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而历史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的看法,使人们得以发现世界和人的更多的复杂性,从而牵扯出更为庞大的不确定性知识领域。
而这些都不得不暂时交给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宗教和哲学来进行处理这大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会不断调整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由于缺乏数学的确定性,因此难以避免地会有人类欲望与想象的参与这使得它不得不依靠惯例、习俗、生活条件的约定和各种教育等等具有一定强迫性的方式来维持其稳定性当然,这样的强迫性并不仅仅是指一种外在的强迫,而是更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强迫,这就是尼采所指出的人类所具有的真理意志。
因为人类无法忍受混沌,因而即便不能通过数学的方式,也必须通过想象等方式来完成对人与世界的秩序化这样的知识,差不多也就是福柯“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知识或者德里达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也是西方哲学宗教意义上的“真理”,尤其是尼采“真理意志”意义上的“真理”。
由此我们看到,当我们要讨论人文社会科学时面临的困难,因为这样的知识或者“真理”实在是太广泛抽象了,它甚至也包含了那些难以进行数学确定处理的自然科学,例如中世纪的炼金术,今天的科学中关于宇宙、生命和意识的三大起源之谜等等。
如果说自然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使得它在所有人那里都只能以一种确定的内容进行传授和学习的话,那么,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则因为其不确定性和人自身欲望和想象的参与而必然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状况,并且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拥有自己的理解。
自然科学知识拥有确定的门槛和判断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言,可以说每个会思考的人都能拥有自己的“知识”它有层次的区别,但几乎没有门槛,文盲也可以在酒桌上大谈人与社会。
当我们在一般意义上说“现实”或者“世界”的时候,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谈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自以为“是”的“现实”和“世界”因为从理论上讲,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面临的现实环境进行秩序化,都需要总结经验和学习知识来完成这种秩序化的工作。
每个人都在力图给自己的遭遇、处境、命运和人生价值一个说法这就是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众声喧哗、人生哲学和鸡汤满天飞的情形你也可以说这就是每个人的“三观”不同的人之间,这些知识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是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完全一致的“三观”只能是虚假的。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知识的结构来完成对自我及其周遭世界的秩序化,以获得其生活的稳定性预期和行为的有序控制没有这种秩序化,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对其自身和世界的解释,他的世界就是混沌的,行为就会无所适从当然,对我们而言,这个知识结构或多或少会包含一些确定性的自然科学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对个人而言是有限的,因此这个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将会是一种从个体出发的带着一定程度的欲望和想象的知识。
这些知识来自于自身生活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既有直接经验的总结也有间接经验的接受但不管怎样,它们形成了一个个人头脑中的“观念结构”,用来解释自身和世界,使个体可以借此对自身和世界给出一个说法历史发展到今天,个体意识在不断觉醒,个体自由不断得到尊重,社会生活千变万化,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人们头脑中的“三观”也日益分化。
但是,今天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复杂和频繁,因此,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又处于一个更加紧密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性又要求某种程度的共同秩序,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三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重叠,社会关系、社会交往和社会秩序才是可能的。
换句话说,在自然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之外,我们还需要对那些不确定的领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确定”但是用什么方式确定,在多大程度上确定,这却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众声喧哗”和各种观念对立和斗争的情形。
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这些分歧和论争可能会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甚至决定着历史的发展方向,西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国的“五四”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这样的时刻 由此我们看到一种十分复杂的矛盾性,一方面是个体性处境要求的思想的自由和个体化,另一方面是社会性处境要求的公共性秩序,这两者的矛盾意味着公共性秩序的建立必须依赖于某种具有公共基础的知识确定性才是可行的。
历史上这一不确定领域的“确定”通常是文化惯例和强制性的,它通常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在社会生活相对较为稳定的历史状况中,一般都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稳定的人文社会知识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些知识的“想象性”和“虚假性”才会得到揭示。
这时,它们的确定性就消失了,与之相应的则是对一种新的确定性的要求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在于它必须在自由思想的前提下,通过理性的方式来完成其确定性,这就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理论上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人类真正具有通约性的确定性工具就是理性逻辑,数学的确定性正是这种理性逻辑的直观和相对完美的体现。
但理性逻辑并不只体现为数学,它还体现为以语言表达的逻辑思维在无法进行数学确定的领域,这种思维仍旧是唯一的替代的形式它不仅替代数学对不确定领域进行某种程度的确定性思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数学确定性的努力,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要交给哲学这样的说法。
这种说法虽然不具有严格性,但是它体现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并且正是因为其实践性,也就是根据历史现实的具体情境进行的研究,根据历史的要求进行的在理性确定性上的努力,它才称得上是“科学”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也使得它的确定性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人文社会科学的实践性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研究可以任意而为,而是指我们对人与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在确定性上是有限的,因此它必须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对过去的认识进行“去弊”,把其想象的成分和掩盖的矛盾揭示出来并进行新的认识的调整,使这些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变得更加“科学”。
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不具有绝对性,它只能走在越来越“科学”的道路上,而不可能达到哪怕是相对来说的“一劳永逸”的结果,也就是不可能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的较长时间尺度的确定性我们知道,像实证主义那样的哲学流派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借助自然科学的方式完成这种目标,但最终并没有取得这样的成果。
与自然科学可以寻找一个确定的规律和法则不同,人文科学是相对的、发展的,因为人以及人类社会的现实是不断变换的它必须不断地刷新人们头脑中的固定观念,揭示这些观念存在的局限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批判性的科学,也是一种不断改变我们对人和社会的历史现实的认知的科学,这种认知的改变不是消极的和被动的,它是通过我们重新认识自身和社会的现实来达到改造现实的效果的。
总结起来就是,能够适应现实、阐释现实并改变现实的就是科学的当然这些改变也与自然科学联系着,因为自然科学的新发现会改变人的物质技术处境,改变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是另一个问题,这里暂且不谈总之,理论上讲,人文科学永远具有价值和意义,它遵从理性和科学精神,并以此来对现实世界进行秩序化,对每一个人的相关思考和行为都有着潜在的引领意义,这种引领不是通过强制,而是通过理性,一种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理性”。
…………不过,人文科学在今天遭到质疑或者不再处于高光状态,可能是针对学院派的人文科学现状这种状况也是一个事实,但这个问题的实质不是人文科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问题,而是在中国学院派的人文学科研究所处的状态问题,是人文知识分子做得怎么样的问题,以及人们在何种程度上了解和接受其研究成果的问题,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说与人文社会科学本身无关。
物质生活、媒介的引导、国家政策、人文教育,尤其是科学思维的教育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凸显度不过,人脑袋中的思考永远在进行,知识分子的思考也是如此人与社会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人文科学对不确定领域的研究不仅也会影响自然科学,为其提供动力和价值的反思,并且更重要的是为人自身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它必须不断通过揭示旧观念的局限,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合理的可能性。
古今中外的历史已经证明,每一次思想的解放,每一次对旧观念的突破,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也带来文化的大发展例如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的融合、理性主义与东方经验主义的融合对于西方文化的发展,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和“五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等等。
当然,历史也表明,在一种文化观念自身的合理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常常是在受到异质文化观念的影响之后才发生的自我更新总体来说,中西方的文化更新都是越来越趋向于完善的,这是因为在异质性观念的对照中,我们才发现了自身观念的局限并激发自身的创造性和吸收新的合理因素。
在没有异质性观念参照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和创造,需要形成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力量的生长性结构我认为,只有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亦即具有反思性、批判性、推演性的精神才可能形成这样的生命力。
当然,与此相应的是需要一种容纳这种生长性的宽松的土壤,板结的土壤是不适合生长的我认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不是缺少价值和意义,而是更需要它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去进行探索,中国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面对的恰恰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理论空间,无论是政治、经济、法律,还是宗教、哲学、历史和艺术,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用任何固有的教条来勉强填充这个空间都是懒惰的和不可靠的,对历史也是不负责任的。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今天的人文社会科学没有产生“五四”或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样的显著的社会影响但根据这一情况怀疑人文社会科学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是不恰当的,只能说它还没有走到一个恰当的历史时刻,也就是所谓的高光时刻。
高校里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直在进行,并且也从教育的角度一直在发挥着作用只要这种知识是“科学”的,对于阐释人生社会的现实世界是有效的,那么它就是现实所需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得到体现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研究都是寂寞的,并不需要高光时刻,因为这样的时刻并不总是由研究自身决定,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点一滴地通过学习研究更新和完善我们自身的文化和观念。
(节选自《红岩》2024评论专号,全文见“红岩文学”App)更多内容
·红岩文学·《红岩》2024评论专号2024年12月出版
Hongyan Literature《红岩》2024评论专号目录
论坛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 李应志科玄价值较量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周星哲“韩炳哲现象”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及局限反思 / 杨姿当代人文科学的岗位意识与精神传统 / 龙其林
在场中国当代“70后”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研讨 / 杨剑龙 虞涛 韩越 丰明启回声消耗与塑造 / 罗伟章关注梦想距现实究竟有多远 ——浅谈吴苹小说的梦想意识及走向/ 张琳记录沉默者的声音 ——吴苹短篇小说论
/ 张艳梅在文学的壳里与自己博弈 / 吴苹视野叙历史如聊家常 ——评王朔长篇小说《起初·纪年》 / 王春林中国当代诗歌的“元诗”思考和“纯诗”探求 / 薛世昌对话对话:“创造之手的传递”
/ 王家新 施家彰现象数字流行音乐的动画类图像述本 / 秦若镜重访《我和我的新娘》:关于身份的暧昧指认 / 孙雯诺艺览艺术与设计的生死涅槃 / 牟群文脉巴渝新韵铸国风 ——近现代重庆诗歌的现代化历程述略
/ 巴渝诗歌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研究课题组域外生命存在的诗意呈现 ——论韩江的诺奖之路/ 姜小卫笔会地域文化与文学主题书写 / 刘庆邦 石钟山等
联系我们联系电话:023-63302812、63302813微信公号:hongyanzazhi邮编地址:400015 重庆市渝中区人和街99号投稿邮箱:hyzz2009@vip.163.com订阅红岩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 78-2电话订阅:023-63302811线下零售:重庆书城一楼大厅《红岩》专柜线上订阅:中国邮政微商城(点击“阅读原文”)END初审:周铃铃复审:吴佳骏终审:欧阳斌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
编 前 语与实用性、目的性和可检验性都非常明显的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通常给人以抽象、飘渺、恍惚、神秘的感觉,这也导…
-
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人文价值是什么意思啊
21世纪是走向权利的世纪,是弘扬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世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和人…
- 我熟悉的人文案:我熟悉的人文案短句
- 我心爱的人文案:我心爱的人文案怎么写
- 我心爱的人文案:我心爱的人文案怎么写
- 慧炬人文教育:慧炬人文教育官网
- 慧炬人文教育:慧炬人文教育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