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写人文的句子(人文之美的句子)怎么可以错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2、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

写人文的句子(人文之美的句子)怎么可以错过

 

1、我以为语言具有内容性,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2、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3、语言具有文化性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4、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5、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6、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汁流转,一枝摇,百枝摇7、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一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8、语言本身是一个文化现象,任何语言的后面都有深浅不同的文化的积淀9、你看一篇小说,要测定一个作家文化素养的高低,首先是看他的语言怎么样,他在语言上是不是让人感觉到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积淀。

10、有些青年作家不大愿读中国的古典作品,我说句不大恭敬的话,他的作品为什么语言不好,就是他作品后面文化积淀太少,几乎就是普通的大白话作家不读书是不行的11、我觉得研究语言首先应从字句入手,遣词造句,更重要的是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2、好的语言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它就没有生命了13、世界上很多的大作家认为语言的惟一的标准就是准确伏尔泰说过,契诃夫也说过,他们说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14、韩愈认为,中国语言在准确之外还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这“言之短长”,我认为韩愈说了个最老实的话15、语言耍来耍去的奥妙,还不是长句子跟短句子怎么搭配?有人说我的小说都是用的短句子,其实我有时也用长句子就看这个长句子和短句子怎么安排?16、“声之高下”是中国语言的特点,即声调,平上去入,北方话就是阴阳上去。

17、我认为中国语言有两大特点是外国语言所没有的:一个是对仗,一个就是四声18、外国人讲话没有平上去入四声,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的两个调,上声和去声19、外国语不像中国语,阴平调那么高,去声调那么低很多国家都没有这种语言。

20、你听日本话,特别是中国电影里拍的日本人讲话,声调都是平的,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大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跟“声之高下”是很有关系的21、“声之高下”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前有浮声,后有切响”,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

你要是不注意,那就很难听了22、语言学上有个词叫语感,语言感觉,语言好就是这个作家的语感好;语言不好,这个作家的语感也不好。

23、一般都把语言看作只是表现形式语言不仅是形式,也是内容24、语言和内容(思想)是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25、斯大林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现实,我以为是对的思想和语言之间并没有中介26、世界上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也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

27、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这支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28、可是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论。

语言不好,小说必然不好29、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想得好,才写得好。

30、闻一多先生在《庄子》一文中说过:“他的文字不仅是表现思想的工具!似乎也是一种目的”我把它发展了一下:写小说就是写语言31、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都有文化的积淀32、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其实我们所用的语言都是有来历的,都是继承了古人的语言,或发展变化了古人的语言。

33、如果说一种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话,别人就没法懂。34、一个作家的语言表现了作家的全部文化素养。作家应该多读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对的。35、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口语最大的不同是精炼。

36、说小说的语言是视觉语言,不是说它没有声音37、前已说过,人的感觉是相通的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38、中国语言.因为有“调”,即“四声”,所以特别富于音乐性39、一个搞文字的人,不能不讲一点声音之道。

“前有浮声,则后有切响”,沈约把语言声音的规律概括得很扼要40、简单地说,就是平仄声要交错使用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一顺边,是很难听的41、我们现在写作时所用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前人已经用过,在文章里写过的。

42、有的语言,如果知道它的来历,便会产生联想,使这一句话有更丰富的意义比如毛主席的诗:“落花时节读华章”,如果不知出处,“落花时节”,就只是落花的时节如果读过杜甫的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会知道“落花时节”就包含着久别重逢的意思,就可产生联想。

来源:汪曾祺《给青年写作者的建议》《小说月报》原文80条建议 有删节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复旦人文课fudan_renwen(咨询电话:李老师13917693629 )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人文课程ID:fudan_renwen长按二维码关注百年复旦中文系精心打造的【复旦人文课程】,集结了复旦及国内一流的教授学者和文艺界知名人士,提供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四位一体的课程服务目前开设【人文艺术研修班(国学班)】【文学赏析与创作班(文学班)】【周易专读精修班(周易班)】【影视文化与投资班(影视班)】;及【复旦人文大讲堂】等。

立足现实,弘扬人文,帮助社会精英修养身心,提升格局,研习传统,启迪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学习人文艺术,首选复旦人文课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