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文的句子(人文思索的名句子)一看就会
不/忘/初/心/∽/回/归/本/源
前言•••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节录)现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得最多的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已经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余老师不让我讲
不/忘/初/心/∽/回/归/本/源
前言•••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节录)现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得最多的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已经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余老师不让我讲整本书阅读;他现在在主持国家课题,他也不让我谈批判性思维,让我讲基础的东西,这个我觉得真是真知灼见。
高中课标刚出来的时候有必修课、有选修课,那个时候讨论选修课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无论整本书阅读还是选修课,都不能代替语文教育最本质的那些问题今天要说的语文教育的几个根本问题,既没整本书阅读,也没有必修课、选修课的问题。
当然,语文教育有它本质的那些东西,无论怎么变、怎么动荡,他的本质都会在这里,不把握本质,语文教育的研究或者语文教学,都不可能是把握得很准确、很高效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考虑教师发展的思路问题教师发展有不同的思路,有通识主义的思路。
我认为通识主义的培训思路发展思路是不足取的,因为它脱离实际课程改革之初,我们需要通识的引领,以改变大家整体上的教育观念你可能改革十多年了,还停留在通识那个阶段,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若不能进入学科,那么价值何在?所以,通识主义的培训思路是不足取的,因为他脱离实际。
技术主义的培训思路也是不足取的,因为它缺乏思想很多老师就愿意听名家上课,观摩名家的课,学得一招一式以为学了这一招一式,就马上能用在自己的课堂中,自己的课马上就能成为好课了这种发展思路也是不足取的,因为他并不知道名师这一招一式背后的教学思想。
那么两极我们批评了以后,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教师培训和教师发展的核心价值指向应当是优化学科教学思想那么今天我们讲语文教学的几个根本问题: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大家看到这几组概念,基本上都是哲学的术语形式,内容、具体、抽象,这都是哲学的概念,所以我给了个副标题,这个副标题就是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讨论哲学问题?大家都知道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学的功夫是不是会在语文教学之外,事实上是这样有人说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应当建立在一个立体坐标系当中立体坐标系是科学一条轴,艺术一条轴,哲学一条轴,这三条轴所构成的一个立体坐标系,这三条轴缺一不可,缺了它就只是平面,不是立体的了。
缺了哲学这条轴,任何事情的成功恐怕都是困难的哲学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反思,一种智慧,一种灵性有人说教育是最需要哲学的领域,那么语文教育就是更需要哲学的领域,因为语文教育的变相多,矛盾更复杂,因此它更需要哲学。
前几年,谈有效教学谈的比较多,其实有效教学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什么叫有效性?有效就是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效教学就是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的关系它无非是个哲学问题我们经常说,课程改革一开始,“讲”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了,似乎是跟灌输一致的东西,似乎是保守的教育理念。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给“讲”作一种辩护?比如我举个例子,我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这样一个说法,就证明了至少存在着一个课例,或者存在一个个案,在这个个案当中听讲的人听了这个话比他自己读书效果更好,更有启发性。
因此“讲”不一定是保守的,就看你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
具体与抽象•••任何事物都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语文教学应当把课文具体内容所蕴含的抽象和抽象内容所规范的具体解释出来抽象内容的具体化比如说语法是非常抽象的,你怎么样让学生爱学、学好语法,你要把它具体化放在语境里头去说,就像刚才我们说的“母亲去世那一年才29岁”。
无独有偶,写焦裕禄的那篇通讯也是这样的句式,最后一句话写道,“焦裕禄去世的那一年,他才42岁”,把这个句子往黑板上一写,告诉学生“才”是个副词,是个状语,表明一种时间范畴,但是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让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抽象的理解。
所谓具体内容抽象化,应当把语文教学从与形语义层面上升到语用的层面,因为语形、语义层面是指的语言的结构语义,那么语用是最具体的层面,语言学家说,如果我们只研究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这是语形学的研究,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符号及其所指之间的关系,这是语音语义学的分析,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研究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关系,那就是语用分析了。
我举个例子,还珠格格受了皇后的气要给皇上施加压力,于是假装上吊,尔康、紫薇他们报告了,不好了格格要上吊自杀了,皇上出来一看桌子摆好了,凳子摆好了,绳子挂好了,就等着实施上吊这个动作了,还说你下来格格说了“士可杀不可辱”,皇上一听,笑了,你别胡闹了,赶紧下来。
他为什么笑呢?因为他知道这格格上吊是假的,是演戏给他看的我们感兴趣的时候,皇上凭什么敢知道这是假的,难道是“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大概不是吧是这句话的语意所指吗?大概也不是吧关键就在于运用“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不是一个流落多年的女孩子所能说的话,皇上一听明白了,显然是尔康、紫薇他们编好了教给小燕子的。
这就是语用分析预设你在教学设计中预设虚假的话是不合理的你说李白是元朝人还是宋朝人,学生肯定莫名其妙,因为你预设李白或者元朝人或者宋朝人,他的预设出了问题一篇课文叫《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老师教学中让学生找出表现小岛荒凉的句子写黑板上了,然后问,“你们有什么话对鲁滨逊说?”那学生聪明的很:“鲁滨逊,你真是条汉子!”于是大家鼓掌就完了!表面上看起来的老师是重视语言文字的,你找出表现小岛荒凉的词句,但是注意,老师刚才有个预设。
他让学生找出表现小岛荒凉的词句,教学指令的预设,是他认为,学生都认为作者笔下的小岛是荒凉的,这可以假如有学生不这样认为的呢?如果有学生说,老师,那小岛一点不荒凉,旅游胜地好玩的,你这课怎么教去当你不知道学生是不是认为作者笔下的小草是荒凉的时候,你就让他找出表现小岛荒凉的词句。
这种荒唐类似于什么呢,类似于我们问一个,你压根就不知道他是不是喜欢吃西瓜的人,说你为什么喜欢吃西瓜,人家说了,谁说我喜欢吃西瓜!你都不知道学生是不是认为作者笔下小岛荒凉的,你就让他表现找出小岛荒凉的词句,这不荒唐吗?。
语文教学的本质上应该是母语的运用教学。阅读教学要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这就是重视语境。
整体与局部•••语文教学应当坚持整体与局部统一而当下的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端是缺少整体把握,只知局部而不知整体《春》,传统名篇好多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你们最喜欢哪个地方?他挑了一段写春风的,他挑了一句写春雨的。
非常好这就是只知局部,不知整体鲁迅说朱自清的散文是漂亮缜密,你只看到了漂亮,没看到缜密,文章有局部的美和整体的美,你必须把握缜密,才能把握我们整体的美几句话写春雨不难,写春风也不难,最难的是几句话勾露出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水涨起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它为什么好?这样的句子非大手笔不能为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整体的轮廓可是,有这几个点不够,有点还得有面,“一切”是抽象的,于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你看看,多少好东西值得我们学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是一段段切还是一层层剥?很多教学是一段段切的。
我们先学第一自然段或我们先学第一部分,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他都一股脑的分析了这就叫一段的切还有种思路叫做一层层剥课文整体写了什么,下一层,怎么写的,坚持整体把握,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不割裂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主张是后边那种方式,一层一层剥,而不是一段段切如果说语文教学有很多教学方法,我们选一种的话,就让学生读课文不读,讲什么都不明白不读讨论什么?你说这课文写得好极了,简直天衣无缝,没用,你说那苹果好吃,他必须吃过的苹果才行。
压根没吃过苹果的,你怎么说都没用因此读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离开这种方法,别的方法都逊色 书声朗朗,永远应该是学校的象征听不到书声的学校,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第二个方法,复述,尤其叙事文本,议论文也可以复述。
复述从小学就可以开始用,初中还可以考,高中低年级也不妨用一两次复述是语文教学的也是常规武器整体把握的基本的框架应当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一开始的是抽象具体的整体,然后抽象的分析,局部的分析,然后经过了局部的分析以后,它再整体把握,这样更深刻。
感性与理性•••语文课程改革强调感性是正确的,同时不应当淡化理性因为语文课程改革之前的语文教学理性并没有多在康德、黑格尔这些大哲学家那里,认知结构是三分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当把知性这个概念丢掉了以后,就把知性放到理性里边去了,我们就觉得理性多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从来没多过狭义的深刻理性。
觉得理性多了,就排斥理性,这是错误的人类的文化本来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和谐统一,教育也应当是感性与理性共同执行,和谐统一教育要在很短的时间,几年、十几年里,把人类的文化的知识传导下去,必须要压缩,必须要人工来丢掉一些感性,丢掉一些理性。
可是当感性丢掉太多的时候,这教育就枯燥了,理性丢太多的时候,这教育就肤浅了因此,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丰富感性,深刻理性这是课程改革健康发展,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双翼或者两轮假如没有了思维,语文是什么?就是一堆僵死的词句和文化碎片,一切都是靠思维让它有生命力的,连审美都跟思维密切相关。
我们强调理性,人类是理性动物,我们民族文化中缺理性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张扬理性,而且这个时代也需要我们张扬理性,这是一个什么时代?浅阅读的时代,娱乐文化的时代面对这样的浅阅读和娱乐文化,我们不应当给孩子们一点深刻理性吗?要不谁来思考人类的终极关怀,要不谁来主张社会的公平正义,要不人们还能不能清醒的生活,这是我们主张理性的内在的文化的理由。
现在,课程标准把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一个核心素养提出来了,而且提出来了要发展逻辑思维,要学推理,这种进步是坚实的比如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他老人家究竟想让我们干什么?没有结论,要让我们从前提推出来,我们经过一步步推导得出结论:学得思、思得学。
也许那些智商高的学生一下子就悟到了这个结论可是教育就是要让智商高的或者不高的更多的人,通过可操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获得能力不能动不动就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不是教育教育就是要用可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能力。
而且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言传的,但教师是可言传的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特殊才能就是言!课程改革只强调感悟,不讲理解;强调人文性,淡化工具性;强调情感,淡化价值观;强调体验,淡化思考,这都不行结语•••最后,语文教育应当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从容。
只有把握思维,只有重视人类理性,语文教育才能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从容!
讲座结束后,余党绪老师再次向远道而来的吴格明老师表示了感谢。本次培训虽告一段落,但我们不忘初心、立足内功的步伐将更加坚定!
学员改进与反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教授分析了朱自清的《春》中的那句很有名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对这三个分句中趋向动词的分析实在是从最寻常的文字中看到了名家作文的“奇崛”之处吴教授讲座中对文本内容及形式的教学价值做了比较全面的辨析。
在第一次基地活动时,余导的表达“建立语文的学科性及学术性”就引起了我的注意就实际的学校教学来说,由于语文学科的学科目的及本体知识的缺乏明确性和系统性,语文学科的地位其实一直都比较尴尬如果能从语言文学本体层面构建语文学科的学术性,从而彰显语文的学科性特点,那么语文才能真正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
——左书珍我们目前的教学的确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误区,譬如,我们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文,我们往往把这首长篇叙事诗当成文言文来上,而忽略了它本身作为中国留存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价值,忽略了它作为诗的语言的诗意,忽略了它作为诗的语言形式上的特征。
有一些文章,一旦离开了形式,那么文本本身的内容也搞不清楚了,吴老师举了《两小儿辩日》的例子,教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无效的,一味在课堂上让学生热闹,假学习,而没有通过其文字思考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两个小孩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又都能推倒对方的论断,孔子不能决断是因为他缺少评判的基本逻辑——太阳早晨和中午差不多远,所以孔子不能决实际上是作者不能决。
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弊病譬如,《回忆鲁迅先生》一文,大谈萧红的生平,大谈鲁迅的成就,甚至大谈萧红和鲁迅的逸闻,这是脱离文本,那不是语文课我们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
而要读出奥妙又必须要有文本解读的能力吴老师说文学解读不等同于教学解读,但文学解读对教学有指导性意义,名家的一些文学解读,能让我们一下子把握最精妙的东西,在我们对语言感知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这对我们的教学有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年轻教师,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刘敏
吴教授的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无论是《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是电视剧中的人名举例,都让我感受到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生活,他都在不断地琢磨语言的魅力,也在时时刻刻体验语言之趣与美。
如何具有这种敏感性?我认为一方面要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例如吴老师举了陌生化的手法,这最初是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是从书中习得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文字保有一颗“敬畏之心”,让以为一望而知的文字在你的眼前再多停留一会儿,再多思考一会儿,说不定它所具有的其他的“味道”便能被品出来了。
——徐丽丽在听完吴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对自己从最初从事教学就开始的一些困惑有了思考的方向在最初工作的时候,备课常常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对我来说最省力也最惯常的做法是搜索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或是教案文章,依葫芦画瓢的在课堂上对文本进行切割。
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常常在课堂上让我陷入窘境,比如学情不同,学生的回答不可能与实录一致,或学生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那整个上课的节奏就不能像预想的一样进行如若自己再没有对这篇课文有深入的文本解读,那教学上的不自信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明白了这些问题之后反复摸索实践的过程中,备课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疲于对单篇课文的文本解读中,心知其文本价值却不知如何作为教学价值进行取舍与呈现,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而实现完整的课堂生成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不断的对各种教学理论思想进行吸收与学习,但总觉得缺少内化的途径。
这次在听完吴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于头脑里缺少强烈而自觉的哲学思考能力,缺少对语言敏感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文本解读时候常常徘徊于门外而难以深入,在教学呈现的时候难以抓住切实有效的语言切口打开对文本理解的路径。
众所周知,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那么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理应成为语文教学中关注的基本内容,并由此引发对文本人文性的探究过去我对文本的解读虽然也会包含对语言与思维情感的指涉关系,但这种触及通常缺乏自觉性、规范性,常常停留在“经验”的层面,而非“理性”的琢磨。
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言“语词的内涵与情感色彩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相对稳定的背后,文本中关乎核心题旨表达的语言常常是作者精心雕琢或情之所至的流露,因此我认为自己应刻意训练对这些作者匠心所在之处的发现与剖析能力通过语言这一切口理解文本肯綮将之贯穿全文,肯定能不断弥补自己解读文本、确定文本教学价值能力上的局限,避免逻辑上的疏漏。
此外,也可避免在向优秀同行学习时不得要领,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更重要的是在今后的理论学习中有了哲学思维和语言认知两大学习方向,并轨而行——王菁
吴格明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从哲学的视角和高度为我们剖析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根本问题,既有学术前沿的理论阐释,又有具体深入的文本分析,让我有很大收获 吴老师首先为我们解释了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讨论哲学问题他认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应当建立在一个立体坐标系当中”,“哲学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是一种反思、一种智慧、一种灵气”,“有效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哲学问题”。
他的这一论述给了我很大启发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文本内容和教学技术,还应当从哲学层面去发现并提炼其中的规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立体坐标系”,不断反思,避免陷入知识的琐碎杂乱和无系统性在吴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的分析中,我对以下几点感触较为深刻。
1.我们常常把解决字音、词义等基本语言文字问题说成“扫除文字障碍”,但吴老师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妥的,字词不是理解文本的障碍,而是理解文本的阶梯即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文字的音、形、义,也能解读出丰富的内容,不能把它们看成是毫无价值的“障碍”,扫而除之。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文本,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2.在分析文本时,不要“一段一段地切”,要“一层一层地剥”,坚持整体把握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不割裂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3.
要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读,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很多内容读得多了,不需要老师过多分析,只需稍作点拨,学生自己就能明白4.要让学生多去复述,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
学生在复述时,有的习惯用自己的话,有的喜欢用文章原话,这两种方式都有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地方,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再提示他们进行调整,既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表达,又要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两者要结合起来。
——陈佳本次培训最大的收获就是意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对于语文味的体现至关重要吴格明老师在三个小时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学员们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般的讲座让我们去关注语文教学中四大基本的问题——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听完讲座,我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我更多的关注文本的内容,却忽视了文本的形式虽然在关注内容的过程中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思维能力,但往往自己都会疑惑这是一节语文课吗?吴教授在讲座中关于教学解读能力的阐述,提醒教师要成为专业型的教师,要善于质疑,要善于向文本解读的专家学习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我们和学生一样,也要意识到“我们听到的一切只是观点,而非事实;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视角,而非真相”——韩军延
吴教授讲座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育研究不宜赶时髦凑热闹”,很有真知灼见我们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潮流风向中去保持语文教学的本来方向,是我们肩头的使命与重任吴教授归纳出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有形式与内容、具体与抽象、整体与局部、感性与理性。
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文本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课文的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不应当告诉由老师自己去告诉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从形式,从字里行间读出来一旦告诉,就失去了文本,失去了文本的语言世界,就不是语文了。
另外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是分析文本,分析文本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忽视语言形式的语文课其实不是语文课,是政治课、自然常识课、泛文化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奥妙。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学科的外延与生活相同,语文的教学往往任何人都可以来听,任何人都可以评头论足一番,然而语文课到底该教什么内容?一篇具体的课文,其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对于课堂的评价,如果单单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课堂是否有思想性作为评价的语文来评价的话,往往会把语文课会上成了思想政治课,甚至是学生的活动展示课。
作为一名语文学科专业的老师,在如此强烈的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的指引下,我们往往迷失了,到底怎样的课堂是我们语文的课堂?同样是教语言,语文和英语课的差异性又在哪里?这些问题都是让我时时困扰心头的难题今天听了吴格明教授的讲座之后,不但坚定了我曾经对于语文学科的认识与做法,更加坚定了未来自己需要研究与发展的方向。
诚如吴教授所言,语文教学在本质上是语言的语用教学语文教学中感性与理性应该是并重的,缺乏感性的语文课堂是枯燥的,缺乏理性的语文课堂会陷入肤浅那么我们语文课堂需要做到的是丰富感性,深刻理性而无论从历史发展,民族特征、时代需求的几个方面而言,当下社会都是需要理性思辨的一个时代,因为理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理性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拥有理性精神语文教育才能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浮躁走向从容!——张思聪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因个体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初中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优秀的经典篇目也是在课文学习中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作为一名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在慢慢地成长,也更能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寻求解决策略朗诵是帮助语文理解的最好方法朗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那么学生对局部的佳句理解也不再那么困难,更不会破坏文章整体的美感。
语文课的品味和赏析是感性的,但是对于文本的脉络的整体把握应该是理性的。语文老师应该比任何学科的老师更具有庞大的思维体系和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程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图文:张航 金鹰排版:张航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写人文的句子(人文思索的名句子)一看就会
不/忘/初/心/∽/回/归/本/源 前言•••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节录)现在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得最多的是整本书阅读整本书…
-
写人文的句子(读书与人文思索的句子)太疯狂了
如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话语研究者,我们又有了思考的新维度。
- 写人文的句子(读书与人文思索的句子)速看
- 写人文的句子(彰显人文情怀的句子)奔走相告
- 写人文的句子(人文风景的句子)学会了吗
- 写人文的句子(描写人文情怀的句子)这都可以?
- 写人文的句子(描写人文气息的句子)硬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