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有哪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他被两岸共同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时至今日,他那句铿锵有力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依然振聋发聩。他是西南联大的“船长”。抗战时期,他让中国最穷的一所大学成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有哪些

 

他被两岸共同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时至今日,他那句铿锵有力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依然振聋发聩他是西南联大的“船长”抗战时期,他让中国最穷的一所大学成为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他培育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学院院士。

以及上百位涉猎历史、文学、外语的人文大师在那个激扬的时代里,他与那些博学而自由的灵魂,至今仍让人无数次回味。他是梅贻琦。

1889年,梅贻琦出生于天津的书香世家到梅贻琦这代,虽然家道中落,但他中过秀才的父亲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咬紧牙关,让孩子们读书梅贻琦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904年,15岁的梅贻琦进入南开学堂学习,因品学兼优,颇得张伯苓赏识,最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后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1909年(宣统元年),首批庚款留美生考试放榜,一共有630人报考,梅贻琦在被录取的47人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到了美国后,梅贻琦于伍斯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系,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1915年,26岁的梅贻琦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归国后担任清华学堂物理教师。

1931年12月3日,42岁的梅贻琦在清华人心涣散的时候,临危受命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当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云起在梅贻琦出任之前,已经有三任校长被清华师生驱逐了为了平定混乱不堪的局面,国民政府委派梅贻琦担任校长一职在就职演说中,神色俊逸、气宇轩昂梅贻琦喊出了永世传诵的至理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说,办大学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研究学术,一个是造就人才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一个是要有设备,另一个是要有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并不在于它有多少幢大楼,而在于它有多少个大师。

”这番话言简意赅却掷地有声,也展露了他在教育上的非凡见识。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名单中,有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维新领袖梁启超和无任何文凭的陈寅恪起初,校长曹云祥对于陈寅恪的聘任犹豫不决梅贻琦力排众议:“此导师之职位,非陈寅恪不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

”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了小学教员,后为店员20岁时,以一纸论文轰动数学界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华罗庚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又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而且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后又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未经讲师、副教授两级职位而被聘为教授。

清华的任人唯贤,不拘一格的用人标准,正是从梅贻琦这里开始的。

之后,清华大学大师云集,标新立异的改革方案让教学模式面貌一新。清华迎来了黄金时代,且名扬海内外。

但是,安稳的日子没有持续下去六年后,日寇的铁蹄就踏碎了国民的太平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被卷入政治的风浪之中,受尽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万般无奈之际,为保护文化命脉,三千师生徒步3200多公里,历时68天南迁至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抗日战争八年的时间里,在梅贻琦对校内多数事宜的主持下,这所由三座高等学府共同组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仅存的八年中,这所“最穷大学”造就了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学校没有一座高楼,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

据统计,194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教授中,90%以上都有留学经历学校一共培育了3882名学生,其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以及各学科的开创者、100多位人文大师。

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在风云乱世中,梅贻琦不仅让清华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在昆明的艰危岁月里,梅贻琦的正直清廉被师生们无限敬佩他取消了校长特权,不用学校配的车子,辞掉学校安排的家庭帮工,拒绝领取学校派发的米、面、煤等日常供应梅贻琦的四个孩子在联大上学,都按照父亲的要求放弃了补助金,将机会让给了更需要的人。

一次,上课铃声响了很久,教室里的学生们左等右等都没见到老师的身影正当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梅贻琦一边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一边满是歉意地解释:“对不起各位,我帮夫人看铺子,来晚了”是的,这个“看铺子”并非是什么暗喻,而是真真正正的地摊。

为了支撑家中的生计,梅贻琦出身名门且是大家闺秀的妻子韩咏华放下校长夫人的体面,在街边摆摊开了个糕点铺而这位大学校长也丝毫不在意自己的身份,帮夫人分担压力当时西南联大的教授们被韩咏华的坚韧、乐观精神所感动,将糕点命名为“定胜糕”,意指抗战一定胜利!从此,“定胜糕”的名字叫响了西南联大和昆明城。

教授的妻子们在韩咏华的感召下,也纷纷开始自力更生,干活挣钱。那时的生活虽然贫穷,但他们精神和感情,是极其富有的。

1948年12月,梅贻琦为保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基金离开了大陆,赴美管理庚款基金在美国时,因为工资微薄,梅贻琦的妻子只能在美国节俭度日,在衣帽间做工,在首饰店卖货,尝尽了辛酸,吃尽了苦头1949年,梅贻琦由美返台,创办新竹清华大学。

1962年5月19日,73岁的梅贻琦在台湾溘然长逝梅贻琦先生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担任校长31年(其中北京清华大学17年,新竹清华大学7年)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名字在民国教育界如雷贯耳,学术地位超然的校长在住院期间,却连药都买不起。

梅贻琦去世后,家人打开了他生前经常随身携带,视为珍宝,但从未当众打开的皮包原来,他毕生珍藏的不是重要文件,不是支票存折,而是他担任清华校长以来的所有庚款账目每一笔都清清爽爽,分毫不差这笔款没有一分挪用在办学之外的其他事宜上。

在场的人们见此情景,无一不潸然泪下。

梅贻琦被安葬在台北清华大学校园内的山顶上,墓园取名为“梅园”。1993年8月26日,跟随梅贻琦,辛劳一生,坚守一生的夫人韩咏华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他的座右铭之一是:“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他凭借过人的才气、纯正的和气和浩然的正气,营造了清华数年来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人文环境,推动清华迈向了新的高度清华成就了他的梦想,他也成就了清华的荣光,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