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有哪些
清华文脉,一脉相承;大师学理,薪火相传。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春秋。人文大师话师道
言传师教“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摘录了清华人文大师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看大师们如何为人、为学、为师,如何理解人文,如何回忆清华,聆听大师们的人生导语和谆谆教诲
01. 「大师论为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书育人,首要的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
王国维若欲抑制卑劣之嗜好,不可不易之以高尚之嗜好,不然,则必有溃决之一日此又从人心活动之原理出,有教育之责,及欲教育自己者,不可不知所注意焉王国维: 《王国维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11页。
陈寅恪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8页
朱自清青年代的知识分子却不如此,他们无视传统的“气节”,特别是那种消极的“节”,替代的是“正义感”,接着“正义感”的是“行动”,其实“正义感”是合并了“气”和“节”,“行动”还是“气”这是他们的新的做人的尺度。
等到这个尺度成为标准,知识阶级大概是还要变质的罢?朱自清:《论气节》,《朱自清全集》第三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927页
冯友兰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赋,立功靠机缘,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坚持事过而不留,即是心对于事无所着心中之事,过而不留,所以心常能如鉴之空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205页。
钱钟书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28页
02. 「大师论为学」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如何启迪真知这个大问题,历代清华学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刘仙洲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实事求是地,依据充分的证据,把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分别的整理出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早就是早,晚就是晚主要依据过去几千年可靠的记载和最近几十年来,尤其是解放以后十多年来在考古发掘方面的成就,极客观地叙述出来。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2年,第1页
叶企孙学术何以易进步,曰研之者多,好之者多,则传习之风必盛,而学术之进步易速矣盖各种学术,皆有相关之处譬如科学,其精到处,足以推治平之理,亦文学者所宜知达尔文种源论,为科学不朽之作,而其影响及于文学界之思想者甚巨。
此各科之可以互相推进也又况人各有知有不知,虽以宣尼之圣,而日光远近之争,尚困于道上之儿济济多士,精密如奈端者固鲜见,而性灵开豁,能助他人之思,发坠果之问者,未尝无人也故人才既多,中材之获益于上智固不待言,而上智亦可藉助于中材,此各人可互相辅助以促学术之进步也。
叶企孙先生年谱[J]. 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3): 34-41.做学问也是如此,路要自己走,并且要走到底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249页。
何兆武古人说:“为学当先立宗旨”我一生阅读,从未立过任何宗旨,不过是随自己兴之所至在琳琅满目的书海立信步漫游而已,偶然邂逅了某些格外令我深有感触的书,甚至于终生隐然地或显然地在影响着我何兆武:《触摸时代的灵魂:何兆武谈读书》,上海学林出版社,第3页。
03. 「大师论为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清华园里的“大先生”们,夙夜匪懈,身体力行,谱写华章。
季羡林怎样才能算是一代大师呢?据我个人的看法,一代大师必须能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踵事增华,独辟蹊径如果只是拾人牙慧,墨守成规,决不能成为大师的季羡林:《纪念陈寅恪先生》人说教师只消传授知识就好,学生做人,该自己磨练去。
但是得先有集体训练,教青年有胆量帮助人,制裁人,然后才可以让他们自己磨练去这种集体训练的大任,得教师担当起来现行的导师制注重个别指导,琐碎而难实践,不如缓办,让大家集中力量到集体训练上学校以外倒是先有了集中训练,从集中军训起头,跟着来了各种训练班。
前者似乎太单纯了,效果和预期差得多,后者好像还差不多不过训练班至多只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培植根基还得在学校里在青年时代,学校的使命更重大了,中年教师的责任也更重大了,他们得任劳任怨地领导一群群青年人走上那成德达材的大路。
朱自清:《论青年》,《朱自清全集》第三卷,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68页教育不能离历史的条件人类之发展促教育之进步,而教育之进步又助人类之发展二者循环相俟,而无限发达此理之固然耳王国维: 《王国维集》,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599页
有学问能教书,不过见得有学问;没有学问而偏能教书,好比无本钱的生意,那就是艺术了真道学家来提倡道德,只像店家来替自己存货登广告,不免自我标榜;绝无道德的人来讲道学,方见得大公无我,乐道人善,愈证明道德的伟大。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53页
雷海宗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
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雷海宗.专家与通人[J].教育,2014(17):74.
04. 「大师论清华」
“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巍然吾校,总令人一往情深。
闻一多飘呀!紫白参半的旗呀!飘呀!化作云气飘摇着!白云扶着的紫气呀!氲氤在这“水木清华”的景物上,莫使这里万人忘了你的意义!莫使这里万人忘了你的意义!闻一多:《园内》夫吾国学术之现状如此,全国大学皆有责焉! 而清华为全国所最属望,以谓大可有为之大学,故其职责,人尤独重。
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清华园却不仅仅是像我的母亲,而且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又怎能不这样呢?清华园这名称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它的自然风光又是无限地美妙每当严冬初过,春的信息,在清华园要比别的地方来得早,阳光似乎比别的地方多。
这里的青草从融化过的雪地里探出头来,我们就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过不了多久,满园就开满了繁花,形成了花山、花海再一转眼,就听到满园蝉声,荷香飘溢等到蝉声消逝,荷花凋零,红叶又代替了红花,“霜叶红于二月花”。
明月之夜,散步荷塘边上,充分享受朱自清先生所特别欣赏的“荷塘月色”待到红叶落尽,白雪渐飘,满园就成了银妆玉塑,“既然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就盼望春天的来临了在这四时变换、景色随时改变的情况下,有一个永远不变的背景,那就是西山的紫气。
“烟光凝而暮山紫”,唐朝王勃已在一千多年以前赞美过这美妙绝伦的紫色了这样,清华园不是一首诗而是什么呢?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已经走了不短的一段路看来我要走的道路也还不会是很短很短的,对我来说,清华园这一幅母亲的形象,这一首美丽的诗,将在我要走的道路上永远伴随着我,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
季羡林:《清华颂》
05. 「大师论人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人文日新,是清华人文不变的精神底色。
蒋廷黻事实虽是如此,知识分子却不肯充分承认他们中间至今尚有人在作梦一种梦是教育清高而作官不清高另一种则以为惟独作官是光荣其实教学可以清高,普通也是清高,但作官也可以清高,应该清高作官可以得光荣,也可以不得光荣,并且教书,作工程师,行医,当律师,都是光荣的。
蒋廷黻:《漫谈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活动的结晶一个民族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它的精神活动的反思,从这个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最高成就,也就是它的理论思维的最高发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绪论》,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4页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做最后的决定。
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做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
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 ;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雷海宗.专家与通人[J].教育,2014(17):74.
李学勤将来的古代研究一定要走多学科结合的道路,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可能性和领域,因此我们所讲的结合并非仅指运用新仪器和新手段,而是要将两者作为学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况且客观世界本来是个整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产生的知识也是一个整体,并非七零八碎的片断只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不同,认识对象不同,所以我们才会划分出种种学科来作为认识整体的人类的知识被划分得越细,就越需要加强交流、融合,越需要开辟新的领域。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一百年》,《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清华文脉,一脉相承;大师学理,薪火相传新时代清华人文学子将继往开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策划 | 赵钰婷 张宇轩文案|人文学院学生宣传团队排版|张宇轩审核|曲莎莎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有哪些
清华文脉,一脉相承;大师学理,薪火相传。
-
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清华大学的人文大师有哪些
他被两岸共同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时至今日,他那句铿锵有力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依然振聋发聩。他是…
- 幼儿园主持人文案:幼儿园主持人文案气质
- 幼儿园主持人文案:幼儿园主持人文案气质
- 同人文德云社:同人文德云社推荐
- 择天记同人文陈长生:择天记all陈长生
- 时代新人文案:时代新人说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