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青藏高原的人文特征:青藏高原的人文特征是什么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独特的地理单元,更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青藏高

青藏高原的人文特征:青藏高原的人文特征是什么

 

本文节选自《中国公路》杂志2017年第24期专题,专题名称:蓝天下的绿色公路欲了解文章全部内容,请订阅《中国公路》杂志,订阅电话:010-84990501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和独特的地理单元,更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脆弱而独特,区域低温寒冷,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极难恢复,同时区域河流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自然景观类型多样,如同画卷,垂直和水平地带性明显且独具特色,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旅游需求旺盛。

生态环境复杂脆弱,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广泛分布的多年冻土、恶劣的人居环境,给青藏高原高寒高海拔地区公路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随着2016年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交通+旅游”融合模式的实际需求,以“加强生态保护,注重自然和谐”为指导的“生态环保设计和生态防护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这一区域。

△ 国道109线格尔木至拉萨段。

高寒高海拔地区景观公路的“顶层设计”

基本思路与工作方法从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近年来,公路景观设计已经逐步从简单的两侧绿化向着更为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角度发展但是,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公路景观构建实践来看,独特的地域特征是这一区域景观构建的关键因素,也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创作源泉,而正是在不同的地域主义思想下,基于不同目标和不同需求的景观构建,逐渐成为这一地区景观构建的主要思想。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必须贯穿于景观规划设计的始终,在具体的规划思路上,重归自然与人为活动的和谐,注重工程建设对原始植被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大胆地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提升公路景观的功能和范畴,对这一区域的公路景观规划建设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高寒高海拔公路景观设计,首先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以现状条件为出发,梳理公路沿线景观资源,重视识别景观构建场地的背景特征,如植被、野生动物、水系、村落聚集状态、宗教分布、文化资源和特征等,识别各要素之间的生态联系,为线性景观构建奠定基础,以系统工程思路完成顶层规划和目标构建,要善于把握沿线地域自然景观的精髓,提升公路景观的多样化和意境更迭。

在这一植物配置仅能以草本植被为主的区域,在景观构建的具体措施上,要贴近实际又要大胆地启用新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区域新的生态恢复技术

△ 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景观构建的三个层次按照景观规划设计所涵盖的物态、情境、意义三个层次而言,在物态层次中要重视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并扩展对规划结果和过程的关注,相差迥异的区域自然条件对整体景观风格的影响,应当予以重视。

情境层面尤其要重视拓展公路的旅游功能,满足高寒缺氧条件下以人为本的构建模式意义层面而言,在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公路安全以外的、文化层面的关联性,更要认识独特区域对公路使用者的影响,以及公路使用者与构建景观之间的交互关系。

景观设计的现实困扰青藏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特征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同于我国其他地区具有广泛的选择,应当高度重视在景观表达的现实问题植被恢复困难。

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环境是极其脆弱的寒区生态环境,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一旦遭受严重破坏,长期无法恢复,同时对其他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有研究表明,青藏公路建设期大量开挖引起地表植被破坏,20年尚未完全恢复,仅有部分地段开始生长少量植被,同时改变了地表下垫面条件,引起地表沙漠化现象增加,间接影响食草动物群落的稳定。

公路建设活动破坏了一些地区的原生环境,破坏生物栖息环境,降低生物多样性,使生物迁徙受到阻隔,乡土植物群落受到破坏,植被急剧发生向下的演替过程,植被生长缓慢极大地阻碍了景观的表达。

△ 日喀则机场公路景观种源匮乏青藏高原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但是利用率较低,公路人工建植植被成活率影响因素较多,加之西藏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目前用于区域公路建设的种源数量较少且种源缺乏,从内地引进的许多植物种类既难于管理,又因高寒、高海拔气候而大大降低成活几率。

生物入侵青藏高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一方面严重缺少本土物种,另一方面实际可用和有研究成果的本土物种高度单一,草本类物种仅四种(主要为紫花针茅、披碱草、早熟禾、扁穗冰草)这四种草本主要受青藏铁路建设的影响而得以筛选和广泛应用,由于其较好的抗寒抗旱性和较高的成活率,几乎应用于这一区域的所有工程建设的植被建设。

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这种简单物种大面积用于生态防护的做法不仅不符合生态恢复工程的实质目的,甚至造成生物入侵,也极易破坏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生态防护手段单一随着交通运输部提出“绿色公路”的发展理念,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通过公路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的努力,原来以自然恢复的边坡恢复方式,逐渐被因地制宜的、以植物防护措施为主的柔性防护所替代,柔性防护包括边坡绿化和人工建植恢复方式。

此外,植物防护措施因其有益于冻土路基稳定性,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路基也得到了应用植物防护是目前公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方向和趋势,高海拔高寒地区公路建设,自2012年开始在多年冻土区首条高等级公路——青海共(和)玉(树)公路边坡上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植被建设,取得了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是植被恢复技术手段单一,植物防护仍停留在以保证存活率为目标的阶段。

△ 青海共(和)玉(树)公路

通向西藏的高速公路

青藏高速公路即目前正在开展勘察设计的京藏高速公路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高速公路新建工程,北起格尔木市,沿青藏公路沿线布设穿越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翻越唐古拉山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路线全长1118.806公里。

青藏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植被由“灌丛—草原—草甸—草甸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渐变,分布冻土地貌、冰川雪峰、戈壁荒漠、山地、高寒草场、沼泽、湖泊、峡谷、河谷及河谷盆地地貌景观,气候类型为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区、高原亚寒带气候,年降水量从480毫米(拉萨)沿走廊带向北逐渐减少到40毫米(格尔木),雨量集中于每年5月至9月,沿线植被单调,以禾本科、莎草科为主,最常见的有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紫花针茅、垂穗披碱草、芨芨草、大花嵩草、喜马拉雅嵩草、青藏苔草、珠峰苔草等。

景观资源现状分析根据区域气候、地貌、植被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速公路沿线植被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分布规律,将全线划分为13个景观单元,即高山冰雪景观、温性草原景观、高寒草原景观、湖泊景观、高寒灌丛景观、沙丘(沙地)景观等。

地形地貌景观资源包括中高山、低山丘陵、河谷平原相间的地貌形态旅游资源包括地貌景观、动植物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北部伊斯兰文化区和青藏高原腹地藏文化区,这里也是我国宗教文化色彩最浓厚的地区之一。

规划设计理念与定位景观规划与设计紧扣地域特色,根据项目区域和施工特点,以自然为核心,营造高寒高海拔地区高原特色景观为原则同时,全面梳理总结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和共玉公路,在建设和管养过程中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的经验成果和技术,结合青藏高速公路走廊特征,紧抓项目特性,规划方案中结合不同段落的景观要素和景观资源,同时结合全线植被生态修复评价,按照不同的强度开展景观规划,筛选重要节点凸显青藏高原人文和自然景观。

△ G109线伊克高里戈壁滩段。

建设青藏高速景观路

筑高速天路,捍卫高原宁静青藏高速公路按照“无痕化”施工的理念,做好取弃土场规划与景观建设,大量采用新型生态防护技术,实现最大限度地还原路域生态植被和生态环境,提升道路范围绿色覆盖和颜色覆盖,构建独特的高原野生动物通道。

对楚玛尔河等藏羚羊迁徙通道的核心区,利用沿线地形条件,设置类似下穿式、近似下穿隧道或全包式桥梁型动物通道建西南通衢,守护江源洁净全线强化植物防护,主要包括植草、铺草皮、三维网植草、客土喷播技术,以及目前正在推广的植被纤维毯护坡绿化技术,公路边坡在工程、坡度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植物防护。

在高寒地区环境恶劣但广泛分布的高寒草甸路段,应针对沿线不同植被类型做好表土及表层植被移植、保存工作,以便施工后综合利用,实现表土和附着植物全方位保护和利用畅青藏动脉,创高寒“氧吧”在路基填方时,提升高填方路基生态景观防护,路基排水系统设计要相对独立完整,明暗并用,在融雪路段设置融雪收集池,收集路基融雪,并将融化的雪水综合回收利用于道路绿化。

开展大面积高寒植物培育驯化,设种源苗床培育基地,规划适当的育种基地,培育驯化适合高原种植的草种和开花植被,草种为藏药宝盖草、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冷地早熟禾、点地梅等,在景观要求高的节点开展提升设计,让鲜花开满天路。

在湿地河谷等海拔4000米以下路段,如羊八井至拉萨段,气候相对适宜,植被生长条件较好,可对路基进行全方位绿化,无裸露路基,实现护坡高绿量覆盖,创造高寒氧吧弘扬文化,设线域文化节点景观构建和打造设置为全线与分区加关键节点的模式,全线景观规划为“两端、四区、十四节点”,分为起终点两端标志景观,四区景观包括荒原景观区、高原雪山景观区、湿地鲜花景观区,河谷林带景观区分别打造,同时在四区设置十四个目录性景观节点。

荒原景观区(格尔木至昆仑山口)呈现一种荒凉的戈壁荒漠景观;高寒雪山景观区(昆仑山口至安多)突出高寒草原及草甸景观;湿地鲜花景观区(安多至羊八井)突出广布的湿地和湖泊景观,连片的冻土、湖盆、湿地及缓丘构成的原始高原地貌,丰富的高山融雪补给,广泛分布的地表细流,湿地和沼泽湿地的特有景观,呈现出湿地鲜花景观。

河谷林带景观区(羊八井至拉萨)峡谷区,沿途两侧陡峭;在宽谷区,布曲河床宽浅,河道多支,尽显河谷风貌,伴随乔灌木出现,呈现河谷林带景观青藏高速公路横跨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从景观角度统筹规划、论证青藏高速公路全线方案,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与恢复、改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摘自《中国公路》杂志2017年第24期,文/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胡林,中交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仝晓辉 蒋伟 王琦 尹静 张品。

本文为节选,欢迎订阅杂志看更多内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