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体是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体是什么属于什么题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5-0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

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体是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体是什么属于什么题材

 

揭秘文体特征背后怒放的篇性——陈成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评析文|汲安庆陈成龙,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导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宁德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曾获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福建省优秀教研员的称号,是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宁德市特级教师分会会长。

著有《创造性语文教育》一书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十几家报刊发表过论文福建省特级教师协会、福建省语文学会、宁德市教育局曾为其联合主办(全国中语会协办)过“福建省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学实践研讨会”。

一、教学内容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新闻单元,从体裁上细分,有通讯、报告文学、消息本篇是一篇消息,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普利策奖主席霍恩伯格称赞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1958年,当《纽约时报》记者到布热津卡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采访时,已不知有多少记者来过,昔日法西斯的大屠场似乎已经没有了恐怖,只见阳光和煦,白杨树整齐地挺立,小孩在嬉戏,似乎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了,然而罗森塔尔却凭着他高度的新闻敏感,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这平静之下的风暴、无新闻处的新闻。

文章在客观记述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描写,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受,用实物、实景、实情痛斥了令人发指的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是消息写作的范例学习本文,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消息体裁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灵魂的洗礼,使学生在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的同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心灵受到震撼,人格得以提升。

评析:将文本独特的写作视角、非零度写作、文体特征,以及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的写作主旨作为教学内容,既捍卫了语文的体性,也触及了文本的类性和篇性,还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可谓重点突出(揭秘篇性为主),一石多鸟。

但,将文体定位为“消息”不妥在美国,新闻被分为纯新闻(Straight news)和特稿(Feature)纯新闻相当于我国的消息——狭义的新闻,报道某时某地发生了何事,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和写作程式,如常用倒金字塔结构,有导语和主体,报道客观,记者只报道事实,不加入意见,追求时效性,等等。

除此之外的新闻报道都被归入特稿,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通讯[1]本文时效性不强——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后十多年才写,结构并非“导语→主体”式金字塔结构,纯客观写实被颠覆——更关注自我的观感呈现,风格并非简洁明快,体量并非篇幅短小,因此将文本定位为特稿或通讯更为适恰。

另,将主旨聚焦于鞭挞残暴、声讨邪恶、珍惜和平、追求善良层面,尚未触及更深意蕴的开掘——罗森塔尔所说的“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与德国哲学家狄奥多·阿多诺的“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还有亲历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活的埃利·威塞尔的质疑:“词语都必须重新定义,净化,重新发明。

一个词如‘夜’—一个美丽、诗意、浪漫的词—对我们不再意味着它曾经意味的东西了”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充满了对罪恶历史、卑污人性的恒久警惕、质疑与拷问,带了哲学审视的色彩因此,写作本则特稿/通讯也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类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不安、悔恨,有“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矗立在那里,就像圆明园永远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让整个人类时时受到良心的拷问,让所有的人浑身发抖,灾难才不会重演”的目的[2]。

二、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先后学习了两个新闻单元,对新闻“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对消息的写法有所了解在内容上,学生已学过同属于声讨法西斯反人类罪行的文章《南京大屠杀》《落日》,加上历史课上所学知识,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戕害人类的暴行已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的教学,应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新闻消息的写法,对法西斯暴行更加愤慨,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善良心评析:注意与以前所学课文的打通,是有序性教学、群文教学的本质体现进一步掌握消息的写法,虽未明确道出消息写法的新质,但深化、拓展的意识十分鲜明。

“对法西斯暴行更加愤慨”一语措辞不妥面对历史上人类的罪行,语文教育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其危害,更自觉地荡涤人性的劣根,防止惨剧重新发生,而不是累积仇恨信奉形式、内容兼顾的教学模式,但在形意兼顾中应突出“形”,即形式表现上的篇性。

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捍卫语文的体性,使语文教学臻于化境三、教学设计思想1.这是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文章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本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声讨暴行、热爱和平、追求善良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2.注意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当代青年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唯有如此,才有助于正确思考、分析、创新,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可启发学生将欧美国家对反法西斯的报道与我国记者对反法西斯的报道进行比较阅读,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评析:在语文课程视野下设计教学,利于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有效会通、落实比较阅读,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也适应了统整与开放、国际化、综合化的世界课程改革方向,站点高,很大气但重思想情感教育,与教学内容分析中的偏重形式秘妙揭示的理念有龃龉。

这说明,重形式秘妙揭示的教学追求,在教者的心中还未形成自觉倘若真的按这种设计思想进行教学,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或历史课四、教学目标设定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作者将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2.使学生在感受本文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思考的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呼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消息的特点是客观、平实、公正,可本文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渗透作者的感受,这种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国法西斯建造的魔窟,但作者笔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距德国法西斯覆灭已有十三年了,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部分用一定量的文字描写今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乐景”,这是以乐景衬悲情——文章的一个特色因为学生少接触这类文章,这也是学生学习此文的一个难点。

评析:重难点悉数瞄准文本的篇性,这是渊深的语文学养悄然绽放的思想之花不过,目标中的“使”字暴露了教者比较浓重的教师本位思想,这是设计中的“蛇足”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 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

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理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下跪,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惊世一跪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十三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矗立的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似乎没有新闻。

然而迈克尔•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为是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屏显: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ǒng) 和煦(xù)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踉跄(liàng qiàng) 祈祷(dǎo) 呆滞(zhì)(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是怎么理解“没有新闻”的?。

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①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2.再度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的地方,作者却执着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从而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尽量启发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可作如下指导:①屏显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二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

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情描写不是与悲景不协调吗?此问题旨在使学生理解文章第1段含义与作用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

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并不远的草地上,儿童在嬉笑、打闹”,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

尽管眼前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的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②文章写参观者“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

”“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要使学生理解: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这是从侧面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所感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些感受都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从侧面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③文章适当穿插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总体情况以及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也是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一个重要原因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

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是什么意思?4.援引诗歌《奥斯维辛以后》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这是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的一首诗你觉得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奥斯维辛以后(奥斯维辛以后诗已不复存在) 。

——(法)阿多尔诺 奥斯维辛以后 活着是对死者的无辜愧疚 蝉翼的爱欲 美丽的诗和祈祷 活活地被钉死在十字架下奥斯维辛以后 幽灵与幽火的本质 和悲哀与痛苦的脑袋 在践乱的遗迹、寻回 希望的超验之光奥斯维辛以后

恐怖让我惶恐失措地忘却 却总那么软弱无力 我不再承受望不到头的幻灭 卑琐和孤独 但地球正板着脸质询暗遣的年华的生存奥斯维辛以后 焚尸炉的烟囱矗立 美丽的田野,背后是 绚烂的阳光 依旧清新的空气……启发学生概括出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于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 评析:从“价值新闻”的视角激疑导入,视角开阔,扣人心弦,启人深思。

但是中间横插一个字音提醒——尽管无声,还是有中断教学意脉,冷却学生刚刚萌生的探究热情之嫌说到底,这是“后红领巾教学模式”的惯性所致,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赏析课文只聚焦一个问题:在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却写出了大新闻,还获了国际新闻的最高奖,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目光引向文本以乐景写哀,零度写作的突破,背景介绍、细节描写、心理描摹中的春秋笔法这些篇性的赏析,以及对国际共同关注话题“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的认知,开口小、挖掘深,举重若轻,匠心独具。

不过,这种概括还可提升因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成功还得力于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大自然已经遗忘奥斯维辛的惨痛历史,世人很多也遗忘了这段历史(作者向其工作的《纽约时报》报这个选题时,编辑们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老掉牙的题材,相关的报道太多了,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写[3]),但这在罗森塔尔眼中却是最大的新闻,也是一个写作的切入点;情感的直觉造型——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怒放的雏菊花、遇难者纪念墙上那位可爱姑娘温和的微笑,“仿佛十字架上复活的上帝之子一样,以天国般的良善传达给世人最严厉的质问与审判”[4];意蕴的深度表现——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1960年普利策国际新闻奖颁奖词)。

这些言语表现智慧,也应让学生感悟教学总结由奥斯维辛联系到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南京大屠杀纪念碑,无形中强化了“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的主旨,也升华了这一主旨——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包括后面的立足形式秘妙,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的颁奖词写作,非常自然、和谐,有步入化境之妙。

跨体阅读比较,仅限于内容,没有触及篇性的审美,有遗珠之憾总评——守住语文体性,不致和其他学科混淆,可谓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稳境”,对语文教师来说,算是入了门;注意辨体,上出文本的类性,可谓达到了语文教学的“醇境”,对语文教师来说,算是入了行;能深度揭示文本的篇性,引领学生自觉地走向言语表现与创造,才算真正步入语文教学的“化境”,对语文教师来说,可以说是入了道。

这本是语文教学的常识,无需再作强调但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人将这种常识仅限于文学文本,对非文学文本则堂而皇之地忽视篇性的存在在这种语境下,陈成龙老师能深入到通讯文本篇性的层面,引领学生研究、品味,探骊得珠,实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幸事。

通观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着力点基本一直瞄准了篇性以篇性的揭示,带动对文体特征的理解,同时不露声色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换言之,在别人止步于文体特征感知的时候,他继续挺进,在篇性之美的开掘方面做得风生水起。

本则教学设计中,他的篇性开掘给我们的启示有:一、在与新闻文类传统写法的比较中开掘篇性文本的篇性不能自显,必须有其他文本、其他作者、其他写法的镜鉴才可这一点,陈老师非常了然他设计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正是看到了作者迥异于其他新闻作者的地方——不是将外在事实,而是将内心感受当作报道对象,突破了常规新闻零度写作的拘囿。

而他提到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总体情况以及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增强了文章表现力一说,则是受小说、戏剧等文类的烛照,看到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叙述节奏上的一大特点这是就课文教课文的老师,永远无法开辟的教学局面。

不过,这方面的开掘还可继续比如,结构要素的另类呈现,不是“导语—主体”紧扣的金字塔模式,而是开头两段让观感冲决而出,再用三个段落荡开一笔写背景,然后自第六自然段才进入主体、结尾的抒写结构上的大胆创新,与非零度写作模式浑然相成。

这种秘妙,应该让学生体悟到另,既然安插了通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诗歌《奥斯维辛之后》的比较,更应让学生强化对这则通讯的诗化写法(含蓄抒情,对比抒情)的体悟,奥斯维辛以后/焚尸炉的烟囱矗立/美丽的田野,背后是/绚烂的阳光/依旧清新的空气,与“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的描写,何其相通!

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5]他的建议是比对作家的定稿和未定稿这在电脑写作成习的当下,显然难以通行但是,陈老师的跨文本、跨文类或不同作者的比较,语文教学中倒是可以拿来就用的。

二、从矛盾修辞入手,引领学生探析文本篇性作者刻意为之的矛盾修辞,常常是篇性的埋藏地徐志摩《沙扬娜拉》中的“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鲁迅《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都是矛盾修辞中见篇性的极佳典范。

孙绍振先生认为文学形象是一个三维结构,第一层次是表层的意象群落,第二层次是潜隐在意象群落背后的情志脉络,第三层次是更为深层的文学形式,文学解读应着力于第二、三层次的探究他是就文学文本来说的,对于带有文学性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适用。

矛盾修辞就是更为深层的形式秘妙,文本独特的篇性矛盾修辞,标题就是——没有什么新闻,却又是最重要的新闻开头两段也蕴含了很多矛盾修辞:说阳光明媚是最可怕的,孩子快乐游戏是噩梦,所有的绿草鲜花、和平温馨景象都是不应该有的,而且一口气用了四个“不该”和两个“永远”加以强调,这种“故意违反常理、违反逻辑说话,以引起读者注意,形成特殊表达效果”的修辞,被某些学者称为“诡语”[6]。

陈老师的设计也注意到了,比如对“没有什么新闻”内涵的解读,对矛盾修辞的追问:“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是什么意思?”没有一定的审美敏感,问不出这么高水平的问题三、通过多样的还原,让文本篇性自动地显形

还原是让文本篇性显形的良方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还原说”就是“解构”(摧毁、解除结构之意)——通过解构掀开“此在”上面的多种遮蔽,然后再“解除解构”,最后达到重建新的存在本体的目的[7]不过,这种说法太抽象,太宏观。

对还原内涵作出具体阐释的是孙绍振先生,他在《文本分析的七个层次》一文中提出七种还原,即艺术感觉的还原、形式的还原(多种形式的比较)、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风格的还原,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具体而微,行之有效的思考路径。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至少用到了下述几种还原:说罗森塔尔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从独特的角度发现了这平静之下的风暴、无新闻处的新闻”,这是历史的还原,也是价值的还原深入下去,还可以追溯出视角的还原——从自然、人类的遗忘切入,而非大众的从惨象切入;主题的还原——在鞭挞残暴,珍惜和平,追求善良的主旨基础之上,升华出“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的题旨。

不过,相对于视角的还原,主题的还原,陈老师做得不是很到位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情描写是否与悲景不协调吗?这是艺术还原的,也是情感逻辑的还原因为巧妙运用了多样的还原,所以将文本的篇性揭示得比较充分。

不过,文本第六、第十六自然段文句“没有新鲜的东西可供报道”与文题两次呼应所产生的情感的一唱三叹,第十三自然段所塑造的情思的直觉造型——那位丰满可爱,皮肤白皙的姑娘,还有赖瑞云教授提到的“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让步手法”——如一个小的毒气室已经使参观者特别恐怖,文章说“还有一个更大的”,这些篇性陈老师皆未触及,或许是时间有限,教学内容又必须精粹安排,只能有所取舍吧。

【注: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18年第4期】[1]夏德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3(10):44.[2]赖瑞云.《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解读和教学的四大缺失[J].语文学习,2013(9):64.。

[3]夏德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3(10):45.[4]苏宁峰.“奥斯维辛之后”无处祷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新解[J].语文学习,2013(3):41.[5]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21.

[6]唐松波等.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649.[7]翟恒兴.“解构”与“解构主义”之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6(2):274—276.

【作者简介】汲安庆,江苏洪泽人,文学博士,大理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云南省中学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考官,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专家评委,《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审稿专家,《教师博览》原创版首批签约作者,《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中学语文》《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等刊物专栏作者。

著有《求用·求美·求在——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论》《中学语文名师教例评析》《中学语文名篇新读》《享受教育——那些美丽的瞬间》《怀抱生命的教育》等8部在《教育研究》《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发展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500余篇。

其中,13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51篇被索引在全国各地讲学近百场,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比赛、论文比赛评委多次。

编委会主任:李仁甫副主任:卓立子 李欣荣 周友喜 莫羽主编:丁学松副主编:陈玉蓉 刘苏梅 杨丽丽 潘彤彤 邱利群 吉红艳 李少卿 陈海峰 马洪根 张建东 胡晓静 候传涔 戴静蓉本期制作:刘苏梅联系方式投稿邮箱:shengchengyuwen@qq.com

生成语文欢迎您的加入生成1、2、3群已满,4群QQ群号:534604385精品推荐

长按关注

咱们的语文课一起分享语文的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