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s教育?人文教育:何为“sts教育”
正确理解STS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学术前沿近年来,国外关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地问世在这些代表着国际上新的教育观念的基础科学教学改革方案中,有一个鲜
正确理解STS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学术前沿近年来,国外关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地问世在这些代表着国际上新的教育观念的基础科学教学改革方案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将STS一也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内容渗透、融入到教材和教学中。
相应地,在近来由教育部组织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以及相应的试用教材中,也同样体现出了这一新的、重要的理念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国内一些有关教学改革的文献中,在一些教师的理解中,对于究竟何为STS,以及如何将STS引入基础科学教育,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由于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自然也就会影响到有效地把真正的STS的内容与科学知识的内容一起教授给学生。
为了说明上述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2000年,国内曾出版了一本名为《物理教育中的科学·技术·社会》的论文集在这本由国内某家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中,有对STS理论、教育形势的介绍,有对如何展开研究并付诸于实践的途径、过程、方法的描述,还有对教学成果的总结。
从书中,还可以看出作者们的具体工作是非常细致的,包括了STS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材、教案的整理,具体教学的实施,以及对教学改革成果的考察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在最本质性的方面,该书有待进一步准确理解STS是什么,以及如何将其引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中去。
书中认为STS教育即“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简单地把课堂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看作是STS教育,于是,便出现了“用天平、量筒测液体密度的方法去探讨长江水中含沙量”、“根据连通器、浮力、压强等知识制作船闸模型”等“STS教学实例”。
另外,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举办各种科普讲座、科技报告、参观科研机构开展小实验、小创作等活动,进行各种观测、考察、制作标本,组织各种科技夏令营、科技竞赛活动等也都是在进行STS教育。
显然,上述对STS以及STS教育的理解是片面的,没有抓住其最本质的内容要想理解STS教育,首先我们应该对于什么是STS有一基本的认识所谓STS,通常指英文的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简写。
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关系的研究虽然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但一般认为,STS是大约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后来在欧洲许多发达国家中迅速得以传播美国对于STS常见的观点,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在广义的理解中, STS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研究的总称至少在美国,大多数学者持此看法在狭义的理解中,STS则是以传统的科学史、技术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理论综合,并由此形成的融合了上述传统学科之基本内容、追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新理解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狭义的STS可以视为是广义的STS进一步发展相应地,我国专门研究STS的学者曾对STS给出了如下的狭义的定义:“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一个渗透价值的复杂社会事业,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如果再考虑到STS的应用性质和功能,对于我们理解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引入STS的内容,进行STS教育,上述定义基本上就够用了但是,上述对STS的定义主要还是针对研究者而言的要把STS领域中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基础教育中,还需要有一种从学术向普及的转换,这种转换,也可以说是对STS领域研究成果的一种具体应用。
对此,我们也可以举出两个美国的例子其一,在1995年间世的《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科学内容标准”中,STS内容最明显地体现在其中“科学与技术”、“从个人和社会视角所见的科学”,以及“科学的历史和本质”这几部分里。
这几部分内容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解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并采取行动的手段,帮助学生培养决策能力,同时,也是让学生通过历史来理解科学,理解科学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借以阐明科学探究的不同侧面、科学的人性侧面以及科学在各种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其二,在更早一些时间问世的美国著名的基础科学教育改革方案《2061计划》中,STS的内容则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中“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历史展望”和“思维习惯”这几部分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将STS引入基础科学教育,实际上是国际范围内对于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
STS内容被引入到科学教育中,事实上也就是以一种人文的视角来更全面地审视和理解科学当然,从国际范围讲,这种人文视角的引进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最初,被引入的人文内容主要是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内容,后来,才又渐渐扩展到我们所说的在今天意义的STS的内容。
既然我们在基础科学教育中引人STS内容与国际上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那么,国外某些因引入STS而来带来的新的教育目标显然对于我们具有某种参考和借鉴价值从近来问世的一些国外重要的科学教育标准,或类似于标准的大纲或要求等文献中就STS内容在其中的渗透与影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一些被强调的教育目标。
它们分别是:①对于科学方法的培养,②对于科学态度的培养,③对于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④对于科学观的培养,⑤对于科学与技术之差别的认识,⑥对于科学(主要是技术)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⑦对于科学技术内容之具体应用的认识,⑧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及科学(主要是技术)的环境影响的认识,⑨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加深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⑩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于在理解科学技术之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决策之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引入STS内容,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科学知识诉诸具体的实际应用,而是有着更深刻的理论和观念的寓意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和国外学术界在对STS理解和研究方面也还存在着某些差异国外一些甚至已经进入到基础科学教育要求中的STS的观点,在我国的学术界也还因其激进而颇有争议,对此,还有待我们,对STS的进—步研究。
☆作者简介:刘兵,男,1958年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学术委员、兼职教授,内蒙古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雁北师范学院、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张凯 【文章来源】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sts教育?人文教育:何为“sts教育”
正确理解STS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意义学术前沿近年来,国外关于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方案一个接一个地问世在这些代表着国际上新的…
-
人文奥运内涵:人文奥运内涵有哪些
我们在等,一个才华横溢的你!
- 人文类论文选题:人文类论文选题怎么选
- 人文学科论文学术不端:人文学科的论文
- 日常幻想指南同人文:日常幻想指南同人文在线阅读
- 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首选期刊
-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与社会学同游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