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人文情怀的词语)学到了
名师李筱华的教学主张。
小编说在上期的“名师”栏目中,我们推出了绵阳名师李筱华的成长手记,得到了不少老师和家长的关注。本期我们将走进李老师的课堂,在她的语文课上近距离感受她对语文的热情,对教育的热爱。
撰文丨李筱华绵阳市游仙区七一剑南路小学 特级教师繁华落尽见真淳,洗净铅华见本真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魅力学科在25 年小学语文教学生涯中,我凝聚出“守正出新,崇真尚美”的教学主张,练就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形成了“自然、朴实、真实、扎实”的教学风格。
一“守正出新”,真真正正教语文语文课程是一门怎样的课程,教师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学生怎样才能学好语文?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曾在心里问过这样的问题自新课改以来,针对语文教学的多种教育模式,我始终坚守“本真”语文,充分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主张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学习语言文字是“语用”的出发点、运用语言文字是“语用”的“归宿地”。
语文教学当回归本真,以“自然”的状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知识、悟感情、习表达、练思维、鉴赏美、传文化,这才是“真”语文“真”语文真在以生为本,进行“真知”“真教”“真学”,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自然地引领学生充分把握教材特点、言语内容,习得言语形式,进而内化为言语能力,实现言语方法的自然迁移,让学生经历自主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该导处导,该教处教,这是我在落实“真语文”教学中一直追寻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真语文”的教学主张首先,“真知”就是解决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我根据课标要求、年段目标、教材特点,“真”正关注语言训练,从字、词、句、段、篇着手;“真”正关注能力培养,从听、说、读、写、书入手;紧扣“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八字要诀”,强调“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应用”四项要求。
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请学生拿出课前“我爱记字词”预习单,自个儿读易错字词,做到“真教学”;然后开火车认读相关新词,如果读对了,学生就一起跟着读一次,并边读边想画面;接着指导学生写字,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把“澜、攀、泰、瑕”几个难写的字写正确、工整、美观。
在教学“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时,我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深入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找出写“险”的句子并齐读,然后提问:“桂林的山险在哪里?”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我再次发问:“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学生又迅速回答道:“危峰兀立!”我马上顺势播放出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山峰的课件图片,让学生据画面说词的意思此时,学生纷纷踊跃举手发言。
接着我再仿照先前的方法再次提问:“再看看山峰上的岩石,有横的,有竖的,交错着,这就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相对应的词并回答“怪石嶙峋”,并在我的引导下归纳出了“嶙峋”的意思我见时机成熟,顺势总结:“这么大的石头在山峰上交错重叠,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这危峰兀立加上怪石嶙峋,这真是险上加险啊──读出山的‘险’吧!”。
通过这样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在读文中识词、记形、悟义,在释词中读懂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魅力其次,“真教”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我根据语文课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学习与思考,习得言语方法,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运用到表达中。
以下是我在《桂林山水》教学中的片断。
片断一(学生围绕自学提示,自主学习后交流)师: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呢?你圈出的关键词是什么?生: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师: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呢?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在写漓江水的三大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关键词知道的?。
师生共同小结:作者就是这样,先直接抓住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再具体从(感觉、视觉、想象)三方面进行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漓江水那与众不同的美呀!难怪人们都说:(漓江的水)甲天下请按这样句式把句子说具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①今天天气真热啊,热得……②越王楼真高啊,高得……片断二《桂林山水》第二课时师:在课文的重点段落(2、3 自然段)中,作者又是如何具体写好景物特点的呢?我们能否从中学到一些习作方法?师:同学们请看2、3 自然段中写景物特点的句子,文字的背后藏着许多秘密,你能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吗?看谁找得多,可以同桌讨论。
师:小声读,体会上下两种句式的不同,谁好?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生1:每组中上边的句式相同,下边句式也相同,下边有的用了比喻、排比句式,同时写出了画面感,所以下边的句式好生2:下边都是先写特点,接着从不同角度具体描写特点。
生3:同时每一特点之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师:这样的描写方法,就突出了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美、桂林山别具一格的特点,那作者还在2、3 自然段最前面加上一句这一句又有什么相同点呢?(课件出示2、3 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生朗读思考后交流)生:都用了对比的写法生:句式是“我……过……,过……却从来没看见过……”师:这第2、3 自然段前面的一句又有什么不同点呢?生:只与同类事物相比,写水就与(大海、西湖)(最美的水)比(师强调:就是为了突出漓江的水与众不同的美);写山就与(泰山、香山)(最好的山)比(师强调:就是为了突出桂林这一带的山别具一格的美)。
师(引领):从刚才孩子们的发现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要突出水之美就与(最好的水)比较;要突出山之美,就与(最好的山)比较学习这样的句式,那就是夸人就与最好的( )相比,赞花儿,就与最好的( )比较……师: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呈现例句:我看见过粉扑扑的桃花,观赏过胭脂雪瘦的芙蓉花,却从没看见过这紫色娇艳的玫瑰花)(生用句式“我___过___,___过___,却从没___过……”说话,师点评)师:让我们用作者的描写方法,仿照课文第2 自然段的写法(“特点”概说让人知,“描写”具体让人感;凸显特点用“比较”,“同物类比”最有效)来介绍课前交流的家乡的美景、美食或你想赞扬的人。
(展示学生练笔,师生共同交流、点评)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我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解读语言文字密码的技巧,习得并实践语言文字的呈现形式即表达方法从破解语言密码到言语规律的发现与领悟,再到言语方法的实践运用与创新,实现了从阅读理解到言语方法运用与创新的大跳跃,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1抓住关键词句,破解言语密码在“片断1”中,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写“漓江水特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找到描写特点相对应的词句,从中感受漓江水的美,并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现作者从“感觉、视觉、想象”三个角度分别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表达方法。
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习得多角度围绕特点进行描写的言语形式在“片断2”中,我抓住教材特点,关注学习方法的习得,充分运用文本中的经典素材,让学生通过“文本语境”的比较、言语方法的发现,去探寻文本中的精美语句、重点段落或篇章背后的“语言密码”,这样在比较中探究出。
本文中的“语言典范”以及言语表达方法——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凸显事物特点;先概括出事物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表达情意,打动读者2探寻言语规律,形成实践能力当发现文字背后的密码后,学生“由仿到创”,就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事物“描写”的方法:“‘特点’概说让人知,‘描写’具体让人感;凸显特点用‘比较’,‘同物类比’最有效。
”再从学生创作的作品来看,学生的作品完全反映他们的生活我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的“创作”就是“自然”、就是“生活”、就是“社会”,是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对比探究中、交流碰撞里激活彼此的思维,发现文本“语言特点”和“表达范式”以及这些“特点”和“范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后生成的创新作品。
通过教学以及学生的多层次语言实践,我巧妙地渗透了“通过仿写过渡到原创性写作,进而培养原创意识,最终形成版权作品”的创作路径,让学生收获的是言语方法,形成的是言语能力3巩固言语方法,突出实践创新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超出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的范围,引领学生拓宽写作思路,去介绍家乡的风味小吃、熟知的某人某物……。
尽管孩子们的这些作品未必谈得上是名篇佳作,但通过先模仿文本中的言语形式进行语言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练笔的空间,将言语方法进行迁移和创新,给师生带来无尽喜悦和意外收获总之,优秀的文本无处不在,“语用”的范例无时不有,而这种“范例”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适切、合理地研读,发现并运用于实践。
只要我们能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文本的密码,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将读写有机结合,由仿到创,进而激活孩子的言语潜能,提升孩子的语用能力便指日可待这便是我实践的“真知”“真教”“真学”“真练”“真创”的“真语文”。
二“崇真尚美”,实实在在去创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除了引领学生关注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方法、形成语文能力、培养思维和创新意识、受到人文熏陶外,还应加大学生的尚美意识的培养。
我借助每一次语文教学,去发现语言文字的自身之美,享受学习过程之美,感受文本中的人文情怀之美、体验鉴赏之美、实践创造之美、传承文化之美尚美无处不在,关键是抓好尚美的契机在学校低段演讲社团以“运用名言佳句,让你的演讲更具魅力”为主题的活动中,我提前让孩子搜集名言、谚语。
在活动中,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并要求演讲社团的孩子记住并运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句指引孩子做人准则的话就在课间休息时,我班的两名同学,因为不小心碰到了对方,一个伸手就一拳,另一个同学怎能服气?抓住拳头就是一口,双方都受了伤。
两人很委屈、伤心地找我“评判”一见我都痛哭流涕,争着说对方不是两人争执几分钟后,我便说:“谁能先说说自己的不对呢?”顿时,两人都哑口无言了事后,我想我为何不把“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作为我们班的班训,而非要老师讲大堆批评的话语,最后学生在委屈、不服中离开,老师在气愤中结束谈话。
于是,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我在黑板的左上角写下了这句话,并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读试着理解,还真有几个孩子在读中明白了意思交流意义后,我要求孩子记住这句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一有争执现象,我总是说:“请背出班训。
”孩子一背完,就自觉地说:“我错在……”另一个也会主动地说:“我错在……”这样处理孩子间的争执,事半功倍,师生都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化解矛盾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让学生从第二处母亲要“我”去看花的感人情节中认识母亲的形象。
①请默读课文3 自然段,思考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再次要我去看花?你从这感人的情节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用“——”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②再把你的理解和感受送进文中读一读师:什么情况下,母亲再次要我去看花?用文中语言回答。
生: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师:面对这样的情景,母亲挡在了窗前,她挡住的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这真是一位(细心、智慧)的母亲呀!师: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如果学生抓“避讳”的句子,就趁势引导:这“一类”的字眼,它们的偏旁是什么?与什么有关?这一类的字眼还有哪些?母亲为什么要避讳这些字眼?(怕儿子因此伤心、难过……)这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师:面对儿子愿意出去看花时,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她怎么个喜出望外?生:读“她高兴得……”师生共同小结:触动儿子伤感的情景,母亲不让他看;儿子答应看花的小小举动,也让母亲高兴得喜出望外;影响儿子心境的字眼儿,母亲不再述说。
这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呀!母亲就是这样,当儿子断然拒绝看花时,母亲忍住了,当儿子答应看花时,这让她喜出望外,高兴得也,母亲的一哭一笑都是随着儿子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哪怕是儿子的一点点变化,都会影响到母亲内心的阴晴冷暖啊!这真是一位无私、慈爱、细心的母亲呀!
在该课教学中,我便尽力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关键字眼儿中去认识感受母亲的慈爱形象,充分感受字里行间所渗透出人间最无私的母爱之美,进而得到美的熏陶、人文情怀的浸润总之,“守正出新,崇真尚美”,是我永恒的追求。
守住基础教育的本,抓住语文教学的根让语文回归传统,但又要主动求新求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据学情而教,因材施教,让学生既“得言”又“得形”,既“得意”又“得法”,进而让课堂变成学生生成的课堂、快乐的旅程。
// • END • //文&图 | 李筱华编辑 | 陈敬校对 | 唐虹往期精选
李筱华:我愿以荧火之光, 终身为孩子们闪烁(点击文字或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点个赞呗!
识别关注“四川教育杂志”ID:scjy1957与教师一起专业化成长!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人文情怀的词语)学到了
名师李筱华的教学主张。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人文情怀的词语)硬核推荐
2021年2月21日晨,共产党人、开心老师许东振于工作斋学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送《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王…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感受北大浓厚的人文气息)没想到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感受北大浓厚的人文气息)真没想到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北京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一看就会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北京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居然可以这样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什么叫人文气息浓厚)不看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