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闷热的句子)真没想到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
01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单元篇章页明确点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本文虽然在人教版教材中出现过,但课文内容略有改动,加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融入,在教学中更加要求教师具备老文新教的意识。
本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主线,抓住“进工厂找母亲要钱”这一大场景,以《语文作业本》中呈现的镜头图为发散点,引导学生通过一组组镜头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作者捕捉镜头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尝试梳理这一场景中体现母亲形象的细节描写中的镜头,体会镜头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为下一课时学习“母亲给钱买书”这一场景做好铺垫。
02教学目标1. 随文理解“震耳欲聋”、“潮湿颓败”等词语2.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 通过圈画关键词、抓镜头的方法学习进工厂找母亲的场景和细节,初步体会“慈母情深”4. 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0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胶片镜头贴,学习单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梁晓声的资料04教学过程(一)示篇章页 明确主题1. 阅读篇章页,明确单元主题★结合篇章页语句、第六单元整组课文目录,明确主题:舐犊情深。
★明确学习要求: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2.揭示课题:慈母情深3.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及教师的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梁晓声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父亲》;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长篇小说《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
(二)初读课文 梳理内容1.运用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完成脉络图交流梳理:想要《青年近卫军》—进工厂找母亲要钱—母亲给钱买书—我拥有想要的书2.作者梁晓声在这篇文章的描写中,主要描绘了哪两个场景?。
进工厂找母亲要钱 母亲给钱买书(三)聚焦场景 :进工厂找母亲1.体会工作场景的恶劣(1)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场景,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读一读6~19段,找一找描写母亲工作环境的句子,可以把关键词圈一圈。
(2)交流出示,齐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3)这是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抓住关键词句梳理出:潮湿阴暗 闷热嘈杂 拥挤狭窄。
随文理解“震耳欲聋”、“潮湿颓败”等词,抓住关键词读好场景(4)“不足二百平米”的狭小厂房内有的是什么?预设: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七八十只灯泡——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所——看到的。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所——听到的而低矮的空间让我感到的压抑、身体和灯泡散发的热量让我犹如身在蒸笼——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所——感受到的除了这些厂房里还有什么?结合插图,进一步体会厂房环境。
(5)如果你是梁晓声,第一次来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地方,面对此刻的目之所及、耳之所闻、心之所感,你的心情怎么样?(6)在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中,哪些词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抓反复出现的“七八十”体会这“七八十”有的指——破缝纫机(贴),有的指——女人(贴),有的指——身体、灯泡(贴),还有的指——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贴)。
让我们把场景中的这几个镜头拉出来读一读(7)作者为何要在这一个个镜头里反复出现这样的词?引导学生体会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体会母亲工作的艰辛,体会我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惊讶,对母亲的心疼(8)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圈画关键词、抓镜头,深切感受到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2.聚焦细节 体会母亲的形象(1)母亲的工作环境已然让我感到震惊与不安,在这样潮湿、嘈杂、拥挤的厂房里,我试图找到母亲请同学们读读10~19段,找找描写母亲形象的句子(2)交流出示句子,读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3)在我试图找到自己母亲的场景中蕴含着一个个细节接下来,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其中的一处细细品读。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内容要求 1.读:挑选其中一处语句细细品读2.圈:圈出句子中描写母亲形象的关键语句3.写:把关键语句分别写在纸上4.想:连起来想象当时看到的场景,再想想看到这样的母亲,“我”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
★时间要求:5分钟(4)小组交流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朗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圈出的关键词,并将关键语句贴在黑板上。
★读着这一个个镜头,看到这样的母亲,“我”的心情有变化吗?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在随着自己发现母亲而变化,从一开始看见时的不敢相信,到辨认后的震惊、心疼(5)很多组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细节,让我们来读一读现在,如果把句子改成这样,你读读看: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那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有什么区别吗?抓住反复的表达、母亲的动作,体会母亲的疲倦、艰辛,我内心复杂的感受此刻,这画面在作者眼前一点点拉近,越变越清晰,读。
作者把对母亲转过身来的一连串动作分解、细化、像慢镜头一样出现、聚焦,越来越清晰的画面,让他刻骨铭心在这细节中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辛,以及我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四)拓展迁移 升华情感。
1.在梁晓声的作品《母亲》中还有很多对于母亲的细节描写,让我们静静地、用心地读一读,透过这些文字,你又捕捉到了哪些镜头,看到了怎样的母亲配乐呈现:母亲肩靠着墙,头垂于胸,缝补的衣物在手,就那么睡了有多少夜,母亲就那么睡了。
夜清晨,在我们横七竖八陈列一床酣然梦中的时候,母亲已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高粱米或生大饼子,悄没声息地离开家,迎着风或者冒着雨,像一个习惯了独来独往的孤单者似的“翻山越岭”去上班……此刻,又有哪些镜头映入了你的眼帘?学生自由说。
2. 正像在《朗读者》节目中梁晓声说的那样,虽然家境贫穷,但母亲不辞辛劳,为了养活五个孩子,虽然家境贫穷,但母亲本能地觉得书里面一定有做人的营养,这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儿子深深的情回读课题:慈母情深05
板书设计
本课例为2019年11月“嘉兴市经开区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上册教材培训”展示课06作者简介
茹云霞,嘉兴市洪兴实验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嘉兴市经开区第二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立足学生实际,关注学生语言增长点,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曾获秀洲区“高质量、高效率”先进教师评比一等奖;秀洲区说课比赛一等奖;浙江省活动分会第14届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先后主持多项市区级课题,课题成果获市三等奖1项,区一等奖1项,区二等奖2项;撰写论文十余篇,其中市一等奖2篇,市二等奖3篇,被评为2018年度经开区科研标兵07往期回顾【观课】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
【观课】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观课】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观课】统编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观课】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课《丁香结》
图文:茹云霞编辑:沈 恬审核:刘 晶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闷热的句子)真没想到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闷热的句子)没想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 史谈a编辑 | 史谈a前…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描写人文环境的优美句子)一篇读懂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一个地方人文的词语)新鲜出炉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城市人文好的词语)全程干货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城市人文好的词语)墙裂推荐
- 形容人文之美的词语(形容学校人文氛围的词语)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