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边城人文环境描写)全程干货
冲刺吧
2017届七宝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2017年5月)(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 积累应用 (10分)1.根据提示填空:(5分)(1),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2),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
(3)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中写边塞战斗之艰苦激烈的一句是“”(4)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是“”2.按要求选择(5分)(1)当你向别人讲述实践体验的重要时,引用以下哪句名言最合适?( )(2分)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以李鸿章为领袖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带来富国强兵的希望,而经其手签订的各种丧权辱国条约却让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因如此,一百多年来,李鸿章头顶变换着救国、误国、卖国三顶帽子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有给其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能更清晰地解读他的所作所为,而在如何定位上,诸多史学著作或抓小放大,或以偏概全,或就事论事、隔靴搔痒、雾里看花,。
(3分)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读者难有尽兴之感 B.有失公允之处颇多C.真正的佳作甚为罕见 D.难以摘掉这三顶帽子二 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8题(16分)。
材料一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年)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
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
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
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
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材料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
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
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材料三①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②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
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它文明古国③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
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④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
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3.材料一中加点的“疆域”,在文中的具体指的是:(2分)4.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5.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C.沈从文对湘西的兴趣,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6.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段①引用《文心雕龙》 ,阐明《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B.段②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段③中列举多种地域文化,阐明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D.段④先总结上文,再提解决方法: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7.根据上述三个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3分)8.材料三结尾处说:“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你在哪位作家的作品中关注到了其中的“地域性”?请从下面提供的作家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的认识(4分)。
鲁迅 老舍 汪曾祺 贾平凹 孙犁 莫言 张爱玲 金宇澄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16分)溜 索阿城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
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
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
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
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9.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3分)10.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4分)11.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5分)12.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十个字以内),并谈谈故事背后的思想意蕴(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5题(8分)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13.上面这首词,属于词作中的( )(1分)A.短调 B.中调 C.长调 D.小令。
14.对此词上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青山”句是说青山有话要向叶衡倾诉,其势如万马奔腾,接连不断B.“青山”句不说人登亭远眺青山,而说山来就人,把静景写出了动态C.“烟雨”句写烟雨迷蒙,阻断了远望的视线,使人无法登山共赏美景。
D.“烟雨”句借烟雨之景,寄托遥深,表现了无限的怅惘,无穷的感慨15. 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对这一说法加以分析。
(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17分)刘勰传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②天监初,起家奉朝请①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②,已用蔬果,而二郊③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③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选自《译注·梁书刘勰传》)
【注】①奉朝请:官名 ②飨荐:祭献飨通“享” ③二郊:祭天地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⑴笃志好学 ⑵除仁威南康王记室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勰欲取定于沈约A.安定 B.评定 C.约定 D.确认(2)未期而卒A.满一年 B.料想 C.约定日期 D.希望18.下列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2分)A.而二郊农社 B.犹有牺牲C.引而次之 D.言为文之用心也19.把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
20.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划浪线句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2分)A.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B.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
C.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D.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21.请概括刘勰一生中三个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3分)
象耕鸟耘辨 [唐]陆龟蒙①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于政,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 ,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
④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土块。
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张:夸大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焉 B.也 C.其 D.之23.概述第②段中作者对“象耕鸟耘”的看法。
(2分)24.对第③段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作者认为舜选拔人才和惩治四凶受到了“象”“鸟”的启发,称颂了舜的德行B.如果动物们受到感召帮舜耕耘,捕鱼制陶时为何不帮舜?进一步否定“感召说”。
C.圣人德行的显现难道还有时段的区分吗,作者的反问使得“感召说”不攻自破D.第②段已指出“象耕鸟耘”含义,本段全从反面立论,相形之下,说服力较弱25.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4分)26.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郭书春 李家明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97页)。
三 写作 (70分)现在,很多新闻软件(APP)推出了个性化的推荐服务计算机会根据用户资料,诸如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城市、兴趣特征等等,向用户推荐各种资讯;同时也根据用户的正负反馈,作出调整用户阅读的文章越多,被记录的历史行为越多,则推荐的内容越让用户感兴趣。
甚至有的APP打出广告:“你关注的才是头条”,“越来越懂你”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高三语文每日一题微信:gaosanyuwen_1t
采薇老师,上海高中语文长按二维码关注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文言实词精选(1)&(2)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文言实词精选(3)&(4)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文言实词精选(5)&(6)
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文言实词精选(7)&(8)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必考的18个虚词,你都掌握了吗?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高三下课内重点文言词语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上海高考课内古文默写(高中部分)
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八道高三二模作文题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高考作文,评卷老师喜欢怎样的例子?高三狗福利 | 考前翻翻 | 历届高三狗最容易写错的100个字,你错了几个?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边城人文环境描写)全程干货
冲刺吧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边城人文环境描写)一看就会
未读沈从文的《边城》前,对于故乡,我说的最多的是故乡的山美水人也美。剩下就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故乡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良多,但…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新鲜出炉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的段落)全程干货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人文环境描写的段落)满满干货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环境描写人文环境)奔走相告
- 描写人文环境的句子(形容小区人文环境好的句子)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