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统称为)奔走相告
讲座
2023年4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第九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二号楼阅微厅举行
讲座
2023年4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第九讲,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二号楼阅微厅举行本期主讲人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李金铮教授,题目为“中共抗战的生态环境解释”。
讲座由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黄道炫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齐小林教授担任与谈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李金铮 讲座伊始,李金铮教授解释为何选此研究方向他认为,人类从事一切社会活动,实现一切行动目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之结果天时、地利就是自然环境人和受天时、地利所限,因此所有选择都是在天时、地利之下做出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别是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乃天时、地利、人和之结果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利用自然环境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也是自然环境见证、参与和影响根据地发展的过程他在2016年发表的《再议新革命史的理念与方法》(《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11期)中就曾提到,“在生态方面,自然环境与革命政权、革命策略是一种怎样的互动关系,具体说就是自然环境对革命政权的策略、手段和行为有何制约?反过来,革命政权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又产生了哪些影响?”这些议题开拓了革命史研究的新视点。
随后,李金铮教授分六部分讲述如何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策略 第一部分,李金铮教授讲解“环境、自然环境及其利用的认知”他认为“环境”一词的内涵与外延可深入挖掘,将“环境”与其他限制词连在一起使用,变为各种不同的“环境”,有50余种之多。
既包含自然领域,也包含人文社会领域,涉及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吕正操提出,冀中平原面积广袤、河流纵横、树木丛生的自然环境,成为建立与发展根据地的重要基础条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适应环境,也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制定战略战术。
朱德曾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游击队利用地形、夜间或特殊的天候等有利环境与敌作战,弥补武器的欠缺与落后 第二部分,李金铮教授重点介绍“山地游击战”山地是自然环境的一个地貌类型,层峦叠嶂,脉络显著,坡度较大。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认为,山地最适宜打防御战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有丰富的山地游击战经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大多是在山地建立根据地毛泽东曾在1938年5月表示,要建立长期支持的根据地,山地当然是最好的条件。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将晋察冀边区的山地作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首选因战争形势的瞬息万变,中共中央对于根据地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有过变动但后来成为晋察冀边区的五台山、恒山地区,仍是重要区域 山地游击战是利用地形优势对日作战,而平原游击战则是改变劣势,争取作战有利条件。
李金铮教授在第三部分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实施“平原游击战”抗战爆发时,相比于山地,中国共产党并不十分擅长在平原作战随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变平原的地形环境,将平地变为“地下山”具体措施包括挖道沟、填平日伪封锁沟、地道战等。
其中,冀中根据地开挖地道超过1万公里,除用于与日伪作战之外,也以此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及创办制造武器的地道工厂、设置治疗伤病员的地道医院、收藏粮食和弹药的仓库、开辟地下秘密交通站等1944年盟军观察组成员、美国军官杜伦曾对冀中平原游击战的成效表示赞赏,认为八路军能在广袤的平原上立足,并不断歼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日军,实属不易。
依凭地形和改造地形而开展的山地游击战、平原游击战,皆有其相对独立意义但二者又非孤立而存在,而是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李金铮教授在第四部分讲解了“山地与平原根据地的相互依托”山地虽有利于作战,但物资较为匮乏,平原根据地运送粮食、军需用品到山地。
此外,山地与平原互为战略纵深,面对日本进攻较为猛烈时,中国共产党将部队机关在山地与平原之间来回转移,以此与日军周旋,增强对日作战的灵活性 在利用或改造地理空间作战之外,中国共产党也利用天时变化寻找有利战机。
李金铮教授在第五部分讲述“天候游击战”天候是天气、气候和某些天文现象的统称,包括阴晴、冷暖、干湿、月相、昼夜长短、四季更替等中国共产党军队擅长夜战,在以防御为主的根据地游击战中,夜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质夜战实质上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战斗,把握夜间战斗的主动权就基本上意味着战斗的胜利。
青纱帐战也是中国共产党军队常用的战斗方式,意在利用夏末秋初青纱帐之机,隐蔽休整部队或对敌发动攻击日伪军总是避开青纱帐季节,选在春季、秋末对根据地实施“扫荡”苇塘战与青纱战既有一致也有区别,是湖泊与芦苇的结合。
苇塘成了游击战的“水上山”苇塘战始于白洋淀1938年秋,河北安新县成立水上抗日游击队,称“雁翎队” 除了利用自然环境制定军事战略战术外,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利用或改善自然条件以扩大军需民用的物资生产李金铮教授在第六部分介绍“与自然作斗争”的自足生产。
农业生产方面,中国共产党利用垦荒修滩、兴修水利等方式增加农业产量,并辅之以植树造林与防治虫灾工业生产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开采大麻子、菜籽、核桃、杏仁等本地原料,以制造各类日常生活所需的工业产品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努力开发本地矿藏,发展重工业,但因难度较大,成效不如日用工业。
此外,中国共产党利用边区土法自制弹药,以供军用 李金铮教授指出,生态环境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抗战乃至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增加了一个认识维度抗日根据地和日伪政权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大体一致,双方在自然环境与军事形态上展开复杂的博弈。
日军武器先进,进攻多于防御中国共产党武器落后,重在保存和发展实力,在防御中打击敌人这一力量对比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决定了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形态,也决定了军事战术、经济结构的基本形态抗日根据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是主动和被动、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既是根据地“择天”,也是“天择”根据地的演化过程。
通过择天与天择,因地、因时制宜,将有利的自然条件变为优势,将不利的自然条件变为适应自然,减少不利因素,进而以弱战强,以弱胜强,从而促进了根据地的形成、坚持、发展和壮大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于此获得最好的诠释。
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开始产生了“人定胜天”的自信
在讨论阶段,黄道炫教授认为,李金铮讲授的讲座,将对环境史的解释很好地放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中共革命的核心就是人定胜天,不仅仅是适应环境,而是改变环境无论是地理还是生态,都在中共革命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历史学研究需要综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学者在研究中时常把一些天经地义的东西忽略掉,现在将其拿出来进行讨论,有助于丰富研究维度,更加细腻地观察历史 齐小林教授认为,历史研究需要多向其他学科学习,以期视角更加多元。
军事史和战争史研究的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因素对战争有很重要的影响,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首先分析地形环境、气候条件晋察冀根据地的山岳地区,信息联络上非常困难,中共通过建立无线、有线和其他通信方式,克服山地带来的通信困境。
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自然环境,趋利避害,建立并发展根据地,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场讲座历时两个多小时,李金铮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抗战时期中共根据地的历史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有助于与会者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中国共产党抗战史的研究。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研究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统称为)奔走相告
讲座 2023年4月2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和抗日战争史研究室共同举办的“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讲坛…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关系)快来看
每天11:00,高考地理资讯,不见不散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合起来叫什么)全程干货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合起来叫什么)硬核推荐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区别和联系)难以置信
- 2013上海中考语文(2013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速看
- 人文风貌不错怎么形容(形容一个地方的人文风貌)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