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人文环境指什么(自然人文环境是指什么)原创
校园这座城理应归属孩童,让他们的梦想交织其间、汗水挥洒其间、未来铸就其间。
撰文丨陈晓川 肖庆丰陈晓川系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副校长肖庆丰系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总务主任校园环境文化的根本问题,实为“教育性不足”学校管理者面对的现实是,“文化赋喻,小童不识”,涂鸦的涂鸦、踏踩的踏踩、攀爬的攀爬……日子久了,教育理念到了脚底,环境文化受到破坏,教育投入极大浪费,育人价值却没有得到彰显。
聚焦根本问题——校园环境文化如何育人,我们将其解析为三个子问题第一,解决校园环境建设缺失文化内涵的问题通常,认识层面有几个缺失:首先是缺失教育性,校园仅仅是为教育提供的“场所”,如同“容器”,师生普遍缺乏对环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次是缺失育人理念,导致建设缺失系统性和逻辑性,只重景观(点),有点无线,有线无面;最后是缺失课程的视野和思维。
第二,解决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缺失特色的问题建设层面,校园环境文化缺失育人特色校舍基本是现代建筑风格,传统中式景观的校园少之又少建筑风格里蕴涵着“时间对地域的人文与自然如光如尘般的艺术转化力”,潜移默化效应显著。
基于“文化自信”的国家战略,校园建设中渗透和彰显中华经典文化,意义深远第三,解决校园环境投入与产出失衡的问题校园环境投入使用后,普遍重视使用维护,缺失作为育人资源、教育课程、进入课堂等实践性操作一、校园是教育的场所,是教育的象征,更是教育本身 。
校园环境文化的根本意义和价值,窃以为是“释性,温暖人心;约礼,扶正人性;博文,传递信念”以下,我们就从对文化、环境、校园这三个关键词的理解来一探究竟(一)与器物文化类比的感悟文化之说,纷纭纷呈;环境文化,如器物文化。
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感受着铜锈斑驳发出的幽幽光泽、方正棱角散出的沉甸甸的厚重和神圣感时,不禁要追问文化的力量孔子到周王室宗庙参观,与守庙人和子路探讨了名为“欹器”的物品欹器装满水会倾倒,空着会倾斜,不多不少则端正,这是“言事”;叫右坐之器,是古时国君将其放置于自己座位的右侧,用于警示、劝诫,这算“明礼”;其背后所传递的对做一个明君的向往之情,算是“传情”;同时,也是“喻志”,做明君;而欹器所传递和承载的是“谦道”,即“传道”。
器物所构筑的文化,本质是对人性和意志的修筑那么,环境文化又如何修筑人性,表现意志呢?环境同理于器物,其意义亦在于定名、言事、明礼、传情、喻志和载道(二)环境之四维环境,从中国传统思想解读,“环”同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是客观存在条件,仿佛大地;“境”指衍生变化,如境界等,是五种元素“和”而生变,生成万物。
而西方哲学对环境作用的解读,则如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所论:“人和动植物都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回归“立德树人”,让我们着眼于四大维度,即“时间”“自然”“规律”和“开放”,来解析环境对孩童成长的作用。
横向是时间的维度,反映时间长短小学学制相对固定:六年十二学期此维度要素有两个,一是将时间长度转化为空间逻辑,二是将时间长度转化为人文历史;纵向是自然的维度,表达环境营造与大自然的对应程度;矢向是规律的维度,是指环境建设务必遵循环境科学和自然规律;开放维度则表达环境在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带来的孩童成长差异。
探讨四大维度,不妨类比寻迹笔者在参与和英国一所高端学校的交流座谈中,得知该校从幼儿园至高中,15年学制,600余学生,占地却近800亩看着微微起伏的青葱山头上欧式校园,不免心生惊叹而当年的北京大学创建者,所展现的却是另一种文化源流,秉持的营建理念是“中为体,西为用”,因而,今天北大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充满东方神韵,尽展中华文化风采。
时间维度是跨越百年的时间长度;自然的维度,为设计师天人合一的创作灵感;规律的维度,是对科学的教育理念的坚持;开放的维度,是尊重生命个体,尽可能放飞学子的思想这些创建者,对于用环境文化推动自己“初心”的实现,有着远见卓识和无与伦比的行动力。
(三)对校园本质的叩问校园,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场所,可喻为有特定意义的器物这一“特定意义”,须在校园的历史痕迹中抽丝剥茧叩问历史,学校名称变化繁多,如庠、学、序等,据说,庠是中国学校最早的称呼,用于氏族长者传授经验,也是养羊驯马之地。
孔子伟大,有教无类,向黎民百姓传习了只有上层才能学到的六艺,而杏坛则是孔子传道授业的场所彼时,教育尚无专一固定之所,“杏坛”成为一种意义象征石室精舍,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官学,距今2000多年,由西汉文翁创建,校名多易而校址未变。
据查,教育有固定的场所起于汉朝,而儒家一统天下也始于汉朝,两者间或有某种联系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基本沿用了汉朝的思路和做法,讲究天然宜人的学堂环境亦渐成共识以我们熟知的宋代嵩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石鼓和茅山六大书院为例,除应天府书院设在繁华闹市外,其余都在仙山雾林之间。
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第一教学楼的露台上,明朝顾宪成的对联镌刻了多年:“风声对修筑人性和意志的校园环境文化来说,其根本不仅是为“博我以文”提供场所,为“约我以礼”找寻象征,更是为“礼之本即言直”修筑释放真性情的环境。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带着那书院历久的韵味,从环境文化视角反复地审视,此联生动深刻地诠释了书院选址的意味:山林素朴,清静读书,兼修身心,胸怀家国古之智者认为,如此境地才是身心知行合一的最佳处所,校园“务在自然,要在清静”。
孔子执着于杏坛布道,说明孔子对场所的定名、言事、明礼、传情、喻志、载道是心有所属的,而这也是后人修建杏坛所要彰显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到今天,对修筑人性和意志的校园环境文化来说,其根本不仅是为“博我以文”提供场所,为“约我以礼”找寻象征,更是为“礼之本即言直”修筑释放真性情的环境。
二、建筑风格里蕴含和传递出的诗意栖息每天身处陪伴孩童生活和成长的建筑群落,却不知其所喻所指,对教育从业者来说太过遗憾先秦诗歌《斯干》里“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四句话,形象反映了古时宫殿的结构特征和风貌特点,“宫殿宏大庄严如人之高竦,规制严整如急矢向上直冲,飞檐造型如大鸟振翅翱翔,色彩斑斓远看如锦鸡飞腾”,刻画出建筑主体的高大宽厚;急矢直冲,明确要求建筑的线条简洁明了,横平竖直;大鸟翱翔,生动呈现屋顶飞檐姿态如翅展;锦鸡飞腾,鲜明喻指建筑色彩要明亮。
高简如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岳为三公,“山”被类比为太师、太傅、太保,因为山能集散云雨,恩泽四方当学龄孩童面对如山般的楼宇,崇敬之感油然而生于心间汉骨如基,高简如山,注解了环境文化于教育的意义当然,校舍应该不是越高大越好,它的功能性、规律性、经济性、现实性须有最佳匹配与结合。
四面如翅每当孩童抬头向天,一定会被教学楼如翅的檐角吸住眼神中式传统建筑的屋顶,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有着相当的讲究:屋顶的样式,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和攒尖5种,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比如庑殿顶,基本结构为“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可重檐,在样式中等级最高,通常专用于皇家宫廷及大型寺院。
代表性建筑,首推故宫太和殿这种“帽子”文化非常适合仿自然、做喻指——既依了现代楼宇方正的结构,又循了古制传统中国传统建筑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屋顶的造型向内凹曲,如过山车蓄势冲高前的那一段滑轨屋顶可借大雨之势力,将飞泻的水流抛远;也可顺小雨之柔力,滴雨丝如珠帘——“四面如翅”要表达的,正是“借自然之势造自身之势”。
三、建设风雨自然的校园环境风貌诗句“如翚斯飞”之所以牵动人心,源于这小精灵融入了山林,点缀了自然山不独峻,只因“枯松倒挂”校园风貌,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对自然风貌的营造(一)四围一藏关于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教科书中有一幅插图:高大的圆柱撑起了次第的花台,各色植物穿插围绕,相互掩映,远望若彩云飘浮空中。
天生向往自然、对神秘好奇的人类灵魂,于此被紧紧勾住营建如巴比伦花园般的校园绿化,不妨以“四围一藏”为要诀围字诀一,“围楼”:在楼宇向心区域靠墙处,设计纵深数米的花台,台高于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亦可改设花圃持平地面,尽显开阔;。
诀二,“围路”:主路两侧修建花台,拉长道路纵深,平添校园景观层次;诀三,“围墙”:在界墙内或外侧设置花台,让边界不仅于墙,还在于绿,更得自然;诀四,“围余”:在校园边角处,围成一些独立的主题空间,这往往是想象力的诞生之处。
“围”字的意义,正在于这种思路引导学生校园生活的空间打造,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点然而校园毕竟不同于公园,实现学科课程功能才是其宗旨孩童身心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自然相钩联“四围”的结果不应只是四个圈子,而是交织阡陌、千变万化的自然生态,其更深层次的意韵,最后达成一个“藏”字,何解?。
峨眉山南麓,郭沫若手书的“峨眉天下秀”牌坊不远处,有一座接待过很多名人政要的宾馆说起它,原因只有一个,即其建筑群落精妙和谐地“藏”于自然:数十亩湖泊之畔、数百亩森林之中,堪称经典之“藏”校园用此围藏之法,亦能在有限空间中,半掩楼宇于林间,营造出“自然”一片。
(二)远山如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讲不识庐山,指的是需要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论欣赏一道风景,除仰观鸟瞰外,还须远眺近看,领略不一样的远山如墨或碧草连天“远山如墨”,不仅呼应学校选址的风雨自然、山林素朴之意境,更道出了自然风貌建设有“法”可循,即“远眺无墨山,巨树植墙边”。
一如川大附小,在视野开阔的界墙内外,培植了银桦等高大树种,如今已呈参天之势,有效隐去周边风格不一的楼房,也围出了“风雨自然”的校园空间从校内四望,层层银桦真是冠影如墨啊!(三)山林素朴国人爱竹,程度无以复加,东坡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古人一直以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气质同也”,人养物物亦养人,这是教育因此,不仅竹,梅的剪雪裁冰,一身傲骨,聚高洁志士;兰的空谷幽放,香雅怡情,聚世上贤达;菊的凌霜飘逸,不趋炎附势,聚世外隐士。
在人文的世界,一种植物对应一类人格气度,呼应一种人生境界于闹市修一自然,只为了清静读书、专修身心、心怀天下(四)鱼远螺急“一日鱼游千圈,那螺还在石间”,这就是百合溪谷里孩童的故事——鱼远螺急鱼在溪中,三五成群自由自在;溪谷螺多,大小颜色形状不一,都是孩童最好的玩伴;孩子游玩在溪石边,小手轻叩小螺而语:“快点呀!鱼儿都游了好远啦……”。
这种人在自然静谧中的成长画面,价值弥足珍贵教育,不仅要帮助孩童从人文的视角去理解自然,也要从自然的视角来审视自我树木山水也好,动物精灵也好,其意义于教育而言,可以是一种象征、一点启发、一处示范,还在于点燃幼小的生命个体,用大自然的人文属性为孩童启蒙。
四、校园环境育人的关键是构建课程与课堂让我们回看“文化赋喻,小童不识”这一令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在这方面,川大附小抓了两个关键:一是课程,二是课堂(一)构架环境文化课程校园,要根据教育理想和理念的需求等对其进行分区和序化。
问题是,学校教育理想和理念最大的载体是课程,那么,环境化育效能的最大化,是否也可以尝试环境的课程化?1.环境目标化“人与自然”的教育作为载体,展开学校环境的营造,目标是助力孩子天性成长目标一定,即可双向出发,一向是人文,即在人文学科区域“修一自然”;另一向是自然,即在自然中巧藏人文。
环境课程内容的指针,正是因地言事,将校园建成生态家园、书香文园、雅趣乐园和情智梦园2.环境内容化楼宇环境课程内容的建设要将“效能与空灵转换”的意境落地,即教室里催童奋进,廊道中减负释压,于闹市间修自然具体讲,环境文化课程,是对全校的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楼道场所的安排和相应文化氛围的营造,对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诸学科教学空间的安排和育人氛围的营造。
原则上,普通教室的环境文化建设是对学校环境文化的“细胞”级建设,是一套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是建设以班主任为首,兼容语、数、英等学科的学习空间,有班级精神、行为准则、成长足迹等等班级小家呼应学校大家,以浓郁的学习文化氛围,追求“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的意境。
3.环境组织化对环境课程的组织,类似于国家课程方案中对不同学段课程课时的安排,也神似于作息时间表上的课时分布,简言之:类字为要、序字为诀美术教育核心区:教室须有序排列,陶艺与书法区,国画与篆刻区,绘画与设计区,分层设置。
音乐教育区:建设可触可观的民族器乐展示区,最好能把听觉调动起来,如开辟一处古韵琴台,以实木铺地,置古琴于其上,一曲《高山流水》,师生陶醉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区:一间智慧生活教育监测中心、一间智慧生活云网络教室、一间智慧生活教育学术厅,组成现代智慧生活教育大脑及相关神经网络中心。
从这里,将“数据与虚拟”的触角,通过智能校园网络系统,覆盖于校园的每个角落科学教育区:这里堪比一个试验场,孩童在这片空间里认知自然与真理,而科学实验馆就是能量中心,天文、物理、化学、地球、生物和地理悉数对接。
体育教育区:儿童体育教育,避不开对抗竞争的体育精神及基本运动技能的习得,它们应养成并熟练于玩耍之间自由游戏的方式,会让孩子乐此不疲4.环境评价化对环境课程的评价,可尝试在时间维度、自然维度、规律维度、开放维度四个方面实施。
时间维度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历史厚重感,即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否有机融合了传统文化经典或世界文化精粹;二是系统性,即环境文化的建设有没有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顺序性、结构性自然维度的评价,核心是环境文化建设模仿自然的程度。
分为两个层次,较浅层次是看绿化多不多,类型是否丰富,有没有山石水池等;较高层次,是感受自然环境的建设是否与相关人文精神的表达契合,楼宇环境文化的建设是否有自然意韵等开放维度的评价,核心指标是看相关环境文化建设,是否能够吸引孩童,并与孩童形成互动,从而丰盈孩童的生命。
规律维度的评价,指标较多,归为一句话,即是看孩童是否喜欢,环境化育最大的规律是遵循孩童的自然属性释性约礼(二)构建环境文化课堂环境课程架构好了,如何入耳入眼入脑入心,该课堂登台了按照国家规定,孩童每周有30节左右的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课时要上,那么,问题来了,环境课程什么时候上、谁来上、上多少课时?。
1.三课化育将校园的环境文化融入课堂,是提高环境化育效能的高端举措环境化育的“第一课”,用校园美景和校友成长故事,吸引学生眼,抓住他们的心,心向往之——汉唐风骨、生态风景、庭院风韵“第二课”,将校园环境文化融入一系列国家课程的实施中。
第一课只是一粒种子埋进了心间,第二课,则像聚齐条件,让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这需要教师认同并理解学校环境文化,创造性地将相关环境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第三课”或由校长亲授,为孩童在放飞前送上最后一份礼物是形成“结果”和“升华”的“毕业之课”,可望将学生的六年时光,结成一枚硕果:立志立人立世立言。
2.化课策略环境化课,是以直观形象的环境场面为主题,引发学生“生动”“生情”继而“生悟”校园三角梅盛开的同时也开始落花,花瓣洒满一地不禁要想,它是被当作垃圾清扫了?是被当作花肥处理了?还是被带进了孩童的世界了?。
若能引导孩子们将落叶归于树下,将落英捧入花池,将落果埋进泥土……总之从哪里来归哪里去,还自然以“真实”孩童在劳动实践中生成情感和体悟,带着体悟畅想于书本,于畅想中慢慢明白何为自然之“理”这是一套有效“化课”的操作策略,即劳动生情,带情体悟,体悟升华于书本。
这样,既实现了国家课程体系的落地,又延展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小小心灵在与物象的互动之中不断升华校园就是一座世纪新城,一座林间古城这座城理应归属孩童,让他们的梦想交织其间、汗水挥洒其间、未来铸就其间这是一座儿童的城,一座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之城。
识别关注“四川教育杂志”ID:scjy1957与教师一起专业成长!撰文丨陈晓川 肖庆丰编辑丨彭之梅校对丨陈志敏 图片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来源丨《四川教育》2021年第2-3期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学校的人文环境指什么(自然人文环境是指什么)原创
校园这座城理应归属孩童,让他们的梦想交织其间、汗水挥洒其间、未来铸就其间。
-
2013上海中考语文(2013上海中考英语)不要告诉别人
上海家长都在关注
- 学校的人文环境指什么(人文环境是指什么)满满干货
- 2013上海中考语文(2013上海中考英语)越早知道越好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印度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这都可以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印度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学到了
- 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美国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