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学校的人文环境指什么(人文环境是指的什么意思啊)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学校物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科学管理。

学校的人文环境指什么(人文环境是指的什么意思啊)学到了吗

 

在人类走向文明、获取知识的历程中,自然环境和物象对于人的教化和启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建筑者,集众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质之粗精,形式之曲直,皆有影响于吾人之感情。

及其集多数之材,而成为有机体制组织,则尤以代表一种之人生观,而容体气韵,与吾人息息相通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

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孩子周围的环境应当对他有所诱导、有所启示我们竭力要使孩子所看到的每幅画,读到的每句话,都能启发他去联系自己和同学”校园物态环境是校园物体在校园空间中的分布和共同存在,是学校校风、学风的空间物态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人们活动的物化,是办学育人的关键“能量场”。

好的校园物态环境体现在校园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上,赋予学校以独特的魅力,带给师生以精神滋养我们常发现,很多高龄老人,或许早已忘记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但对学校的建筑形态、场所氛围及环境品质念念不忘。

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到校园,依然对学校某幢建筑、某处设施的风格,对特定场景下发生的教育故事记忆犹新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看似无言的物态环境其实有着强大的教化力量。

我们也会发现,当前很多学校的物态环境建设还是走不出老套路:园林、水池、亭榭楼阁,小桥流水,莲叶田田……虽然单纯从美学角度来看效果不错,但细细品味,总觉得遗憾那就是,校园物态环境建设趋于同质化,难以体现出学校特有的文化内涵。

那么,要怎样建设一所学校的校园物态环境呢?首先我们要对当前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有较为充分的认识,然后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规避误区,合理有效地进行1校园物态环境建设的几个常见误区(一)盲目追求“高大上”。

很多人一谈到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就奔着“高大上”这一目标去,设想要投入多少经费,要用哪些材料等,因而总受制于场地有限、经费不够等客观因素,导致裹足不前,最后只能随意待之,导致缺乏校园文化气息其实,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并不在于投入了多少经费,也不在于追求高档材质或烦琐设计,而在于能否因地制宜、巧妙构思、清晰达意,同时充分调动学校师生的智慧和参与热情,引发共鸣,献计献策,共同努力,营造适合的校园物态环境。

让师生身处其间有舒适感,有归属感,有幸福感同时,要明晰学校到底想要培育塑造怎样的学子,以此为核心打造校园物态环境,使之焕发一种持久打动人心、奋发向上的魅力(二)缺乏系统顶层设计目前,许多学校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工作上缺乏长远考虑与系统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拼凑、叠加。

其实,校园物态环境建设,校园物态文化氛围的形成并不是靠一两栋或古朴或现代的大楼、一两个文化雕塑、一两片草坪就能营造出来的,它必须是与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学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与学校教职员工的素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

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教育自始至终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如何塑造学生品行,而品行的修炼需要长时间的浸润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不可小觑“预则立,不预则废”,结合学校育人目标对校园物态环境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建设规划,才能使这项工作合理有序、有效推进。

(三)缺乏校本特色我们经常在校园里看到这样一些布置:教学楼上几行积极向上的标语、校园醒目位置放置的几块宣传栏、走廊里挂着的几幅名人名言而且因为很多学校都选择这么做,彼此照搬照抄,难有新意笔者所在的学校进行物态环境建设时,也有一些设计公司曾找上门来,希望我们采纳他们结合众多学校案例打磨成型的经典设计方案,但我们拒绝了这样的方案。

因为,我们认为,校园物态设计必须是基于对学校自身的办学精髓和育人理念的深入研究,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我们不希望失去校园物态文化建设的初衷,为了设计而设计,走千校一面的老路(四)缺乏育人内涵校园与一般公园等供人休闲放松的场所不同,它必须承担起一定的教育功能,发挥育人价值。

而当前许多中小学校园里的景观小品,看上去似乎很美观,也足以使人驻足观望,但看过了也不知道究竟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校园物态环境不能成为摆设,为了建设而建设,为了美观而美观,而应是可读、可品、可学的,是蕴含文化内涵和育人深意的。

师生日日徜徉其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熏陶、感染,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道德观念如此,校园物态环境方能实现化人育人的目的2温州二中校园物态环境建设的实施策略温州市第二中学是一所创办于1897年的百年名校,由晚清著名的朴学大师、教育家孙诒让先生创办。

学校人文渊薮,英才秀出,名重浙南,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郑振铎、谷超豪、戴金星、叶永烈等先后就读于温州二中在学校一百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留下了很多鲜活生动的故事,这些都是学校巨大的精神财富学校一直遵循着“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以“品德须修,学术是竞”为校训,倡导做培育“完整的人”的教育,非常注重校园物态环境建设,被评为首届“浙江省美丽校园”(温州市初中学校仅此一所)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010年,学校即将创建“文化公园式校园”和建设“校园十大人文景观”的构想列入学校“十二五规划”中并专门为此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确立建设“数字化、绿色、人文”校园的目标可以说,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上,学校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全盘思考和精心构思的,实施过程中更是慎之又慎,稳且扎实。

具体而言,温州二中的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主要分为“校园建筑外立面改造”“人文景观建设”“绿化修补提升”“校园净化管理”等内容设计实施过程中注重“三个有效结合”,即与校史有效结合,与育人有效结合,与环境有效结合。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充分学习、了解并提炼学校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内涵;其次,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学校物态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最后,因地制宜,结合校园实际场所进行设计和施工开展校园物态环境建设之初,我们针对学校现有主要建筑风貌不能很好地反映校园整体文化,特别是百年历史名校应有的风范这一问题,适时启动以“统一建筑风格,传承学校历史,体现百年底蕴”为目标的校园建筑外立面改造工程。

着手的第一件事情是反复研究学校一百多年办学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学校建筑老照片,从中获得灵感、汲取经验,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了学校“中西合璧、民国风格、温州特色”的风格细节上采用小砖瓦、坡屋顶、水刷石、长条窗等历史元素和现代手法高度融合的工艺,并按照“小体建筑做精,大体建筑做简”的办法,辅以人文景观错落有致镶嵌其中。

此外在后期,我们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绿化修补提升和校园净化管理。

图1    温州二中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形态表1    温州二中建筑风格演变历程

图2    温州二中校园建筑外立面改造体现的继承和发展纵观全过程,我们主要遵循整体性、育人性、校本性、可读性、审美性五大原则(一)整体性学校物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景物景观的随意摆放,而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需要整体规划、协调发展、科学管理。

评价一所学校的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可以用几个最基本的特征来衡量:其一是整体协调,其二是有文化底蕴,其三是能予人以启迪而这些都离不开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在整体上的协调一致因此,我们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任何增添的景观小品都是反复推敲,宁缺毋滥,都要放在校园全局中考虑是否协调一致,确保整体效果,绝不突兀。

例如,我们在完成校园建筑外立面改造和人文景观建设后,专门在校园入口位置设置了“校园参观导图”,将学校平面布局、“炼之路”(校园主干道,取自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法文专家沈炼之的名字)、“先生苑”(校园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布置了“孙诒让像”、“木节亭”等代表学校初创期先生人物的纪念景观)、“博雅园”和24处人文景观分布悉数统一标示,形成一体,让人第一印象就非常深刻,极易引发共鸣。

此外,校园绿化修补提升也是从整体上统一分析设计,再分步实施推进,整个过程也很好地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图3    温州二中校园参观导图(二)育人性校园物态环境建设有别于公园和住宅小区的建设,不仅应当有自然风景,更应当有历史风物与人文景观学生置身于美观整洁、高雅文明的校园里,不仅可以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还能在审美中被学校历史风物、人文景观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所感染,形成一种热爱学校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校园物态环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因此,好的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就应该“形散神不散”,就应该使物态环境人文化,更好地体现出一所学校特定的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因此,我们对学校每一堵墙的装扮、每一棵花木的培植、每一块石头的安放都精心设计,使之不仅美且有教育意义。

目前,我们已陆续建成了24处校园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并非生造,而是在对校史资料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将百余年校史中那些最能体现学校精神,富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提炼出来,以技术手段创作而成譬如,学校科学馆东侧大块墙壁上,我们用石材将学校校歌绘制出来,形成“校歌墙”景观。

除了展示出校歌,我们还将校歌的创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出来,让学校师生了解到学校的校歌是由吴梦非先生谱曲,王元振女士填词吴梦非先生系弘一法师高徒,1943年前后,他和妻子在当时的二中(永中)任教,为二中留下许多宝贵财富,这首校歌便是其中之一,二中校训即由此而来。

“愿继规前综,应先立志”校歌墙的严谨庄重与细节处的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少年立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效应又如,学校有一座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望樟亭”,亭两侧是一副非常经典的对联——

“干直质香立德则立身,根深叶茂树人如树木”我们加以修葺后,学生们在此读书、交谈、游戏,深沉的历史意蕴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教育者应秉持的最高准则,恒久不变、经久不衰每每站立于此,我的内心也都会有一种感动。

此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学校,我们还开发了《漫步文化公园》校本教材,推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

图4    温州二中“校歌墙”表2    温州二中校园人文景观分类及建设意图

(三)校本性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独特个性。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如果抛开校本和校情,偏离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就如同船没有了“龙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必须具有校本性。

图5    温州二中校园内的“校训石”如前所述,建设初期,也有许多设计师主动找到我们,说得头头是道,虽有一些可取之处,但仔细推敲,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最后,排除干扰,回到校园物态环境建设的初衷,想明白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围绕“文化公园式校园”的目标进行框架设计,反复论证。

同时,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边想边做、边做边干、边干边总结、边总结边完善,一步一步搭台阶过来,一点一点丰富完善校园人文景观都是从学校自身的历史、现状条件出发,充分挖掘温州二中独有的文化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资源创作而成。

其中,为更好地体现校本性,我们没有选择在学校放置名家名言,而是选择建设一条“二中校友治学语录长廊”,遴选出学校校友在治学方面的语录,择其优者,制作上墙因为同是校友,他们的话不会让学生们有距离感,而是会多一分亲切感。

图6    温州二中“校友治学语录长廊”(四)可读性环境以具体的形象带给人以感染和启示校园物态环境的可读性,是指能够清晰地传递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还能给人以精神的滋养、想象的自由和创造的灵感在学校“二中赋”景观设计中,我们将三百一十八个字的《二中赋》用铜材以一本展开的书的形式呈现在校园中央百年樟树林下。

当学生们来到这里,读着“……嗟乎!方寸之石,难赋名校风流;咫尺之间,何穷一序春秋?百年求索,教育归真;万世功业,泽被远深伟哉二中,定当弥新弥智,策马扬鞭!”这样的文字,就能体会到学校发展过程中历经的艰辛,进而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自己、激励自己。

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可读性,产生着“暗示效应”,显示出物态环境的教育力量。

图7    温州二中校园的“二中赋”(五)审美性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必须满足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要求,要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学校物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一味地使用高档材料,而是努力选择最适宜的表现方式和实现材料。

譬如,我们因地制宜,利用校园南大门旁边原有的一个无名水池及周边场地,结合学校历史,改造提升,做出“筱泉”景观我们设置诠释牌,告诉学生——池名“筱泉”者,选取“甲种商校”(温州二中历史上合并的一所学校)创办者余朝绅之名讳,以寄托缅怀先贤之情。

“筱”乃“箭竹”,“泉”义“水源”,临池赏竹,传递求学为人当心灵纯洁、谦虚正直之意此景观花费不大却营造了相当美的意境,效果甚好。

图8    温州二中“筱泉”景观学校物态环境是校园文化最浅层,却也是最直接的表现,体现着学校的文化品位,给生活其间的师生以重要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们秉持着对教育的理解与育人价值标准,依循整体性、育人性、校本性、可读性、审美性这些原则组织、改造、利用环境,让学校一步步走向“文化公园式校园”,而这样的校园环境又以其独特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带给我们以感染和启示。

虽然在校园物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绝不固步自封,要继续肩负使命开展探索实践下一步我们围绕“更精准的服务,更精心的维护,更精细的管理”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应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事务中心(负责校内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校园设施设备维护说明书编制,校园卫生“五常法”管理推进,以期有新的成效。

“透过一处文化景观,了解一段学校故事,感染一种人文精神”人是环境的主宰者,环境又是人的哺育者在学校物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创造性,而温州二中的物态环境建设也将永远在路上注: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19/04「专题」栏目。

原文中的参考文献请见杂志。

陈孟笛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新课程评论》设置「名家」「专题」「研究」「纵横」「弦歌」「环球」等栏目,刊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理性、建设性助力教育发展,展示一线教育教学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对话。

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为:42-145联络我们投稿信箱: XKCPL01@126.com邮购信箱: XKCPL02@126.com联系电话: 0731-89921103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营盘东路3号新闻出版大厦2楼。

请 您 关 注▼一  本  朴  素  的  教  育  杂  志

本文责任编辑 | 杨志平公众号编辑 | 刁雅茹-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