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100字人文环境描写(人文环境描写闷热的句子)干货满满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章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

100字人文环境描写(人文环境描写闷热的句子)干货满满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本章指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自然资源等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而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马克思曾将自然条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另一类是“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后者在较高的历史发展阶段才能起重大作用。

而前者在历史文明的初期有决定的意义第一节 地理环境诸因素 (一)地形地貌 中国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主要是连绵的雪山和高原,中部是黄土高坡,东部是黄河下游平原,东南主要是丘陵和山地。

中国山地、高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高山的高度和数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就海拔而言,位于中国国境线上和国境内的高山有9座海拔超过了8000米,而在全世界,这样的高山仅仅有14座。

西部山脉,首推昆仑山,昆仑山脉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第一神山”、“万山之祖”的地位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并演绎出需对神话故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多提到昆仑山中国西部的另一巨大的山脉是天山山脉天山山脉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全长25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

中国大陆的中部、东部的山脉不如西部高峻,但对中国历史文化却有重大的影响阴山就是如此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 ~ 2300 米之间,东段进入河北省西北部,连绵1200 多千米。

阴山山脉南坡山势陡峭,北坡则山势平缓,阴山山脉同时阻挡了南下的寒流与北上的湿气,因此,阴山南北气候差异显著,南麓雨水较为充沛,既可以发展游牧业,也可以发展农业;北麓积温低,降水量少,为典型的游牧地区历史上,阴山对匈奴人非常重要,它的存在,为游牧民族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选择不同的生存区域创造了条件,同时,阴山作为大漠草原的天然屏障,也有重要的军事地理价值。

因此,历史上汉朝与匈奴曾反复争夺阴山匈奴失去阴山之后即走向衰落中国大陆东部的大兴安岭,也是重要的山脉大兴安岭东侧的辽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与其西北侧的黑龙江源头诸水及支流的分水岭,山脉南段西坡的水注入蒙古高原。

大兴安岭被看做是北方的天然水库,她流出的水占内蒙地面水的80%以上,这些河水养育了松嫩平原、锡林格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使呼伦贝尔成为一个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中国大陆地形地貌西高东低,大江大河水流落差大如黄河、长江都发源与青藏高原落差大,水流急,由于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中带着大量的泥沙,造成了下游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都是河流冲积而形成的特别是黄河,不仅是落差大,同时流经黄土高原,带着大量的泥沙,这造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

(三)气候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从南到北, 既有热带, 又有寒温带, 国土的大部分处于温带地区;二是季风气候明显, 冬季多刮北风, 夏季多刮南风,降雨量多集中在7月、8月和9月;三是大陆气候强, 冬季寒冷, 夏季炎热, 气温年差较大。

关于东亚季风的形成,有研究者指出: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隆升两大因素才导致现代东亚季风的形成即使没有青藏高原,东亚夏季风因海陆差异的存在就会出现;但只有当青藏高原隆升至现今的一半时才会出现冬季风“中纬度东亚季风的形成与中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北部的抬升有着强烈的依赖关系。

因此,可以理解为没有青藏高原隆升,就没有东亚季风,且只有青藏高原隆升到足够的高度,东亚季风才能得以维持”中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利有弊季风气候使南方炎热的夏季雨量充沛这种雨热同季现象,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

季风气候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季风气候的降雨量年变率很大,同一地区在不同年度雨量差异很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中国自古以来就多有旱涝灾害的,司马迁早就看到,5年中大致有两个丰年,两个平年,一个灾年历朝历代,备荒都是政府的一件大事。

中国幅员辽阔,又处于亚欧大陆东部,而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陆地,内地与海洋距离遥远,夏天气温很高,而冬天则特别寒冷受此影响,中国大陆的气温有着冬夏温差特别大的特点气象学家指出:中国(以及朝鲜、蒙古、俄罗斯等东北亚邻近地区)冬季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冷的。

我国东北比纬圈平均温度大约要偏低14度至18度,黄河中下游偏低10度至14度,长江以南偏低8度左右,就是华南沿海也偏低5度上下广州市和古巴哈瓦那纬度相近,但1月平均气温,广州比哈瓦那低8度左右英国西海岸利物浦市和我国漠河村纬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市即使在隆冬季节,每天,清晨气温大都在0度以上,群山青青,草地翠绿。

港口终年不冻,海运四季畅通利物浦市1月平均气温高达43度,和我国杭州、南昌、长沙相似;而我国漠河1月平均气温则低达零下309度相差35度之多 (四)资源中国的黄土地,是重要的资源黄土不易风化, 保持着大部矿物成分, 所以非常肥沃。

由于其风成起因和长期的干早半干旱形成条件,使其土壤结构异常均匀、松散,很利于木质原始掘土农具的翻掘黄土一般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 在雨量较少的情况下, 粮食作物的收成高于其他土壤所有这些因素, 促成了中国农业和新石器文化突破某些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区的出现。

黄土高原在中国国土中虽然仅占百分之五的面积,但对中国历史与北方的环境发展的影响却远远超过这一地区无论是仰韶时期的文明萌芽还是周秦汉唐的灿烂文化,都孕育、发展在黄河两岸的黄土地上,黄土高原上的人类开发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

中国也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国拥有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近五万条,这些流域的地域空间分属长江、黄河、珠江、淮河、海河、松辽、东南诸河、西南诸河、西北诸河等流域水系中国热力资源丰富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范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东北几乎全境都可种喜热高产作物水稻。

中国具有极其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因而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对此,美国学者美·马立博这样说道:“中国拥有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和第二最低点,拥有冰川和珊瑚礁,拥有沙漠和热带雨林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地区,这些都为这里众多的原生物种提供了不计其数的小生境。

中国境内目前生活着30000种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的亚马孙雨林另外,中国还拥有6300种脊椎动物,占到世界总量的14%” 第二节 多方面的影响 (一)民族心理中国全境山地面积广大,山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独特的地位,山区有丰富的物产,是中国古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来源,《尔雅注疏》“释山”云:“‘山,产也。

’言产生万物”山是农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山间的关隘关乎着战与和山岭也寄托着古人的信仰古人认为,名山能够通天,因此,从很早起,古代帝王就开始祭祀五岳五岳以泰山为首,因此自秦始皇开始,即封禅泰山名山还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日益扩大,寺院遍布全国,有许多寺庙修建于名山之上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梵净山被传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道场中国河流众多形成了中国的“水文化”中国的黄河文明、长江文明都是沿着河流展开的。

《周易》号称“群经之首”,八卦中坎卦为水,兑卦为“泽”,也是水的一种河流构成了中华民族对于民族之根的原始向往和执著追求“河出图,洛出书”,“河图洛书”成为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启发着人们的哲学思维和文化心理。

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被赋予人的特征,这就是后儒所谓的“比德” 说,即用山川的自然特性来比喻人的美好德性, 以名山大川作为人们美德的象征, 如孔子即有“仁者乐山” 、“知者乐水”之说老子以水之德喻最高之善,提出:“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二)语言文学中国大陆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人们对此早有认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如古代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以想象的方式,对中国大陆地形特点的一种解释中国古代另一个著名的神话《愚公移山》,也可以看做是先民对中原大地特点的一种解释先民从西北黄土高原初到中部大平原,平坦的土地一望无际,他们会想象这里原初也有山脉,但被一种神奇的力量移走了,于是形成了愚公移山的神话。

中国大陆的大河如黄河长江,都是流向东方的这一点也反映在古代诗文作品之中中国古代描写的大江大河,都是向东流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写:“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日歌》中也有“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的诗句 山水也是文学家描写的对象自西晋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

陶渊明也不乏山水题材的佳作到唐代,山水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孟浩然和王维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李白在山水诗方面也有不少传世之作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关山月》、《望天门山》等季风气候的特点,早就受到古人的主意,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反映了季风的特点。

古人更认为,季风有四季的不同,即春天东风,夏天南风,秋天西风,冬天北风古代诗词反映了风向变化的这一特点春风是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夏天是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秋天是西风:“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冬天是北风:“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季风造成了江南春天雨量充沛,这在诗词中也多有反映如《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王湾《次北固山》:“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这个时候北方的却正是“春雨贵如油”,华北地区到了秋天水量才大,故庄子《秋水》描写道:“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此时,江南降雨少了,王勃《滕王阁序》写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中国大陆冬季的寒冷和季风气候带来的风向与雨水的变化,也充分反映在汉语之中。

林之光讲: “冬冷夏热的气候不仅深刻影响到了我国的农业,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 他认为,寒暑中国气候各气候要素中又以“寒暑”最为重要甚至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寒暑文化’” 这一说法自然是从气候这一角度提出的,并不一定是确切的,但寒暑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冬季的严寒,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心理情感,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汉语中“寒”由此成为一个表意丰富的词语而且有天气的寒引申到其他方面,例如贫穷的读书人被称为“寒士”,寒士出身于“寒门”,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称艰苦攻读为“十年寒窗”称因贫困而出现的窘态为“寒酸”全唐诗内容中,包含“寒”的唐诗共5846条,而“热”字仅284条,“暑”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