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背景的内容有什么(人文科技指什么内容)速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们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它,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统一的定义。

人文背景的内容有什么(人文科技指什么内容)速看

 

林德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林德宏教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们常用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它,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统一的定义       什么是科学精神?有人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方法如李醒民说:“科学精神及其哲学和文化意蕴也集中地通过科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体现出来。

”①如果把科学精神主要理解为科学方法,我认为嫌窄了.科学精神的概念就会失去它的普遍意义有人强调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素质,如刘大椿说:科学精神包括:怀疑一切既定权威的求实态虞:对理性的真诚信仰,对知识的渴求,对可操作程序的执着,对真理的热爱和一切弄虚作假行为的憎恶;对公正、普遍、创新答准则的遵循。

②这种理解比前面一种要广泛多了,但主要是指科学家的内在素质这两种理解都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内来把握科学精神的内容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人则强调科学精神是行为规范,如R·K·默顿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憎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

这些规范用命令、禁止、偏爱、赞同的形式来表示”③在各种关于科学精神的界说中,我认为默顿的说法比较全面一些不足之处是他对价值和规范的内容讲得过于简赂①李醒民:《科学精神的文化意蕴》,《光明日报》1995年1月26日。

②刘大椿:《人文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哲学动态》1995年第4期。③默顿:《科学的规范结构》,《科学与哲学》1982年第4辑

       什么是人文精神?这个问题因为直接涉及到人,就更加复杂了,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人们常认为人文精神的概念同人文主义的概念比较接近,而人文主义就很难定义英国的阿伦·布洛克在《西方入文主义传统》一书的绪论中说:“我发现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以及人文学这些名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作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

这些名词意义多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使得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伤透脑筋”①       相比之下,“人文稿神”的概念用很少,也是一个模糊性很高的概念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文艺界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人把它理解为对人的关注,如王蒙说:“人文精神我们妨且可以假定为一种对人的关注”②有人理解为对人的命运的把握,如曲卫国说:“所谓‘人文精神,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③有人理解为人的追求,如吴滨说:“有的人把人文精神弄得很玄虚,其实它就是人立于现实去追求理想、实现信仰。

”④有人理解为生活规范,如陈思和说;“人文精神应该成为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一种规范”⑤把人文精神主要理解为对人的关注与对人的命运的把握,我认为是比较准确的对人的关注是一种价值观念,对自己命运的把握包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己行为的要求。

①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三联书店1997年,2页②王蒙:《人文精神偶然》,《东方》1994年第5期③曲卫国:《危机?进步?》,《读书》1994年第8期④白烨、王朔、吴滨、杨争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上海文学》1994年第4期。

⑤张汝伦、王晓明、朱学勤、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

       我认为在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时,要注意把握它们的综合性与对应性       这是两个综合概念,都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不要作单义的理解它们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括一定的行为规范;既反映出入的内在案质、修养,又包含对外在行为的要求。

我们不仅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也要从经济、社会的角度来把握这两个概念这是两个对应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并都具有一定的指向对方的针对性科学糟神是针对人文精神而言的,人文精神是针对科学精神而言的我们应通过这两个概念的相互联系、相互比较、相互促进、相互限定、相互补充来把握它们各自的规定性。

       我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由一组信仰、观点和行为准则构成它们的基本内容是:在人类的事业中,我们应当重视什么、追求什么、依靠什么       科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让会发展。

它注重人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强调让会物质基础的重要和物质手段的作用,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重视生产的经济效益、产品的技术含量,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掌握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强调科学理性的作用,强调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文文化的作用,强调依靠调动人的积极性来推动社会发展它注重人的精神需要、精神生活,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风貌的作用,强调依靠人和人文文化来推动社会进步,重视人文文化氛围的作用,强调教育与组织人的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生真谛,重视情感交流的作用,强调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教育的重要。

       有人认为,发扬科学精神只是科技工作者的事,发扬人文精神只是人文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事,这是错误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涉及社会思期、精神面貌、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政策导向、社会风尚和国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部门事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每个人事业的成败。

       为什么会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两种精神?为什么这两种精神会有对应性?这是因为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能力和人的追求具有双重性       人的本质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有精神主体;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

       人的需要具有双重性人有肉体,是一种生物,是一种物质存一种物质存在,就必然有物质需要,需要从周围环境吸取一定的物质人有思想和感情,必然有精神需要.需要同外界进行信息、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这两种需要并存.不可能相互抵消和相互取代。

       人的生活具有双重性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就创建了自己的物质生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就创建了自己的精神生活人类就同时进行两类生产: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这两类生产、两类生活也不能相互抵消和相互取代。

人类的生活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人的能力具有双重性人类要生产,要生活,必须要具有能力人自身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具有双重性,即具有体力与智力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能力人所具有的力量也具有双重性: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

这两种力量不能相互抵消和相互取代       人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人的作用既包括人的主观作用,又包括被人控制和利用的物的客观作用,即人既具有自身的主体作用,又具有物的客体作用,或者说既具有人的主体作用,又具有物的工具作用。

人的作用是人自身的作用与身外工具作用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作用的统一       人的发展具有双重性人的发展包括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两方面;既包括物质世界的不断进化,又包括人自身的不断完善这是人类的双重利益、双重目标。

人的发展是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的统一这两种发展不能相互抵消和相互取代       人的文明只有双重性人类的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两种文明各有其功能与价值,不能相互抵消和相互取代。

两种文明题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人的文化也具有双重性,是物的文化与人的文化的统一       以上各方面的双重性决定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应性和互补性       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和重视人的作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又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列宁说:“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①这些说法是否矛盾?有人甚至会问:究竞什么是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还是劳动者?。

①《列宁全集》第3卷,843页。

       我觉得我们不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来提出问题我们不应当先把人与科学技术分开,然后再讨论究竟什么是第一生产力脱离了科学技术孤立地谈论人的作用,或者脱离了人孤立地谈论科学技术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今天,科学技术日趋社会化,社会也日趋科学技术化。

或者说科学技术日趋人化,人也日趋科学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人化指科学技术已比较充分地为人所掌握,渗透到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人的价值人的科学技术化指人已充分地应用了科学校木,充分地用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

这两句话实际上讲的是同一件事,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概念劳动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形式的生产劳动中,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很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以什么手段劳动。

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拥有各种手段,科学技术是只有力的手段在今天,劳动者如果脱离了现代科学校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能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就在于此       但这丝毫不是说我们可以忽略或贬低人的作用。

人是科学校术的创造者、应用者、管理者和控制者科学技术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人的作用对科学技术的歌颂,实际上都是对人的歌颂我们不是抽象地谈论科学技术的作用,我们讲的是由人所应用的科学技术的作用       同样,我们也不是抽象地谈论人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我们讲的是掌握并应用一定科学技术的人的作用。

劳动者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没有人应用和控制的科学技术,不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不同科学技术发生任何关系的劳动者,不是真正的劳动者       所以,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同强调劳动者的作用,是完全一致的。

前面所提及的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论断,也是完全一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件事情       可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人们容易产生歧义理解的问题是,科学技术虽然是人的创造,但是当科学技术形成以后,它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常常表现为人的能力和活动以外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人的发明,这是就整个人类而言的对于广大应用和管理科学技术的人(特别是直接应用科学技术的物化——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来说,科学技术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创造,甚至在许多情况下看起来是同他们相分离的在根源、本质的层次上,劳动者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同一个东西;在功能、效果的层次上.劳动者的作用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又是两种不同的存在。

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有时我们比较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有时比较多地强调劳动者的作用,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又都可能导致片面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宣传科学技术的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统一,并在实践中不断协调这二者的关系。

       总之,人类必然既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又要发挥物的作用;既要发挥物质因素的作用,又要发挥精神因素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物质与精神、人与物的协调作用,直接关系到人类事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命运。

这是由人的本质和人造物系统、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的       可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是两种不同的力量,人与工具是两种不同的实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各自有其强调的重点,各有其自身的根据因此人们在认识与实践中就会因强调和肯定其中的一面,而忽视和否定另一面。

科学技术具有属人的性质.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一致的一面,科学技术又具有非人的性质.这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一致的一面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既相互补充,又相互限定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作用,这两种精神有时相互限定,有时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否定.有时相互促进。

我们之所以主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力求二者的结合,就是为了减少片面性       布洛克说:“一般来说.西方思想分三钟不同模式看待人和宇宙第一种模式是超越自然的,即超越宇宙的模式,集焦点于上帝,把人看成是神的创造的一部分。

第二种模式是自然的,即科学的模式,集焦点于自然,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像其他有机体一样第三种模式是人文主义的模式,集焦点于人,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对上帝,对自然了解的出发点”①在西方的历史上,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并存的,还有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尊重神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注重对神的信仰的意义,认为人类要想生存必须要得到神的庇佑,任何对神的不恭都要受到神的惩罚①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12页。

       这样西方社会就有三种文化:从神的角度看待一切的宗教文化,从物的角度看待一切的科学文化和从人的角度看待一切的人文文化       怀特海说:“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都可能产生字亩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

这些部门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各自提出不同宇宙观由于同一群人格受到一种以上或全部上述活动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实际观点便是上述各来源的综合产物但每一时代都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专门活动在本书所讨论的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

”①这三种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是不同步、不均衡的农业社会以宗教文化为主,工业社会以科学文化为主,后工业社会应当以人文文化为主人类文化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以物为中心的物本主义和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人类从对神的祈椅,到对物的控制,再到对自身的完善,这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①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商务印书馆1959年,Ⅲ页。

       在后工业社会.人本主义必将取代物本主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       反人类中心主义从表面上看很像一种后工业社会思潮,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业文明.属物本主义片面强调入对自然界的统治与征服的反自然主义思潮,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在突出人的地位,尊重人的价值,属人本主义,实际上仍然是物本主义的一种形态。

工业社会中的以物为中心的生产和以物为中心的文化,必然要强调物质资源的作用,必然要拼命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而在物本主义看来,人的价值只在于能利用物此外,物本主义实质上招人看作是机器,看作是一种物,因此人对自然的征服,实际上是一种物征服其他的物。

所以反自然主义并不是真的尊重人的价值,它同自然中心主义一样,都是以物为中心       如果信息资源为主要生产资源,那人类就会把主要精力从外界自然的开发转向自身的智力开发,从向自然界索取转向向自身索取,向自己的智力索取。

这样,人不仅是劳动者,而且是主要的生产资源,或者说是主要生产资源的创造者人类的生产就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占主导地位,物本主义盛行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让会将逐步从科学时代转向人文时代,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本主义将占主导地位。

本文来源: 《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  林德宏著由南大人文课程编辑发布长按指纹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