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真没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意思(人比黄花瘦意思接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菊花是秋日之花,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被认为有傲霜之质,是世外隐士在北京,好多公园秋天都有菊花展,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观赏过,原因无他,大概因为菊花实在是一种太过于

真没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意思(人比黄花瘦意思接近)

 

菊花是秋日之花,与梅、兰、竹合称“四君子”,被认为有傲霜之质,是世外隐士在北京,好多公园秋天都有菊花展,但我几乎从来没有去观赏过,原因无他,大概因为菊花实在是一种太过于接地气的花,平日在道路边、田间地头司空见惯,一束束、一朵朵,素着张脸,着实朴实,以至于让人难以想象登上公园的“大雅之堂”会是什么模样。

如此说来,菊花也的确符合“隐士”的气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生长在随处可见的泥土里,毫无惹人注意的野心,平平淡淡,却又有点小小的芬芳和灿烂,这不是自足自适的隐士是什么?菊花与隐逸精神相关联,大概始于东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可饿肚子,也要辞官归田隐居,素来为文人所称道而他最爱的花,正是菊花,不仅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名句,还留下“白衣送酒”这样的风雅典故在这个典故里,江州刺史王弘派人给穷得喝不上酒的陶渊明送佳酿,白衣使者翩然而至,赏心悦目的画面背景里,一丛丛灿若朝阳的菊花是亮点。

由此,陶渊明成为“菊”与“酒”的代言人,而菊花所象征的“隐逸精神”在尘世也有了可见可触的实体事实上,菊花有美名雅质,可溯源至先秦屈原在《楚辞·离骚》里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以菊花入馔,在当时已有先例。

不过,诗人这样写,并不是为了突出饮食的精致,而是为了表现精神品质的高尚纯洁、人格意志的卓尔不群毕竟,以香花美草为饮食,在观感上远远优美于“割腥啖膻”,在《庄子》里,高洁的鸟儿鹓鶵就“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肯随世俯仰的天真执拗,有别于“饥不择食”的贪婪放纵。

所以,“餐菊”更像一种行为艺术,是自身精神格调的外显,就像后世《红楼梦》里的妙玉,收梅花上的雪做烹茶之水,固然有作为饮食的现实意义,更多却是为了表达“洁”“净”“雅”的精神追求不过,屈原的《楚辞》里香花美草众多——“兰”“芷”“芙蓉”“江离”……菊花并不是最有特色的一种。

因此,真正赋予菊花个性的,还是陶渊明,是陶渊明的发现和钟情,让菊花从此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陶渊明辞官返乡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描述过自己的快乐感受:“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他望见自己简陋的家门,欣喜地奔向前去时,有仆人欢迎他,有家人期盼他;院中的小路虽然荒芜了,但松树、菊花依然欣欣向荣;回到家里,有幼子依偎在身旁,饭桌上有斟得满满的酒等待着他……若说这不是心灵与物质的双重丰盈,那大概没有什么是自足的了。

“菊”与“松”在这里,不仅仅是两种植物,更是一种孤标傲世的风骨,是一种精神的坚持和守望,像——迎候陶渊明的家人与朋友归乡两年后,陶渊明更是有意把“贞”“秀”“卓”“杰”的美好品质赋予松、菊他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把松、菊耐寒的特质想象成豪杰不畏人生苦寒的坚韧品格至此,菊花实现了它从平平无奇到卓尔不群的飞跃,在中国文化的精神谱系中已然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正是从陶渊明开始,后世的诗人再写菊花,便都各有深意,各有寄托。

唐代元稹著名的《菊花》诗,继承的就是陶渊明的精神内核:“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赞的即是菊的不凡之姿元稹人生中后期,为了争权夺利,依附宦官,打击异己,算不上是道德操守圆满的君子,然而,在青年时期,他还是满怀儒家拯时济世的高尚情怀的。

这首《菊花》诗大概作于他二十三、四岁时,在这首诗里,他借由抒发对菊花的偏爱,来表达自己清高纯洁的志向怀抱,想来对于陶渊明的倾慕应该是真诚的,对于君子之德的向往也怀有年轻的热忱唐代李商隐写菊,也是直接用陶渊明的典故:“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罗含是东晋人,博学能文,恬淡自守,不慕荣利相传他年老辞官归乡时,回到家里,天地感应到他的德行,院中台阶下忽然生出一丛丛兰花、菊花这个故事当然是小说家的手笔,不过,以兰菊比德君子,也是中国文学“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

而在这首诗里,李商隐虽有出尘的清高自矜,更多的却是入世的渴望,不然,他只比自己为隐逸的菊花就可以了,为何还要陈述希望被泡在金鹦鹉酒杯中,被高居玉堂的大人先生们置于唇边的心愿呢?到了蒙古灭宋之后,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给菊赋予了更深沉的家国情怀。

南宋亡后,郑思肖隐居于苏州的一个寺庙,终身不愿出来服侍新朝,平时连坐着、躺着都要朝向南方,以此申明心系大宋的志向他曾作过一首《寒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卓落姿态,表达了不忘故国、隐居不仕的坚贞之志。

其实,自陶渊明以后,菊的个性也是丰富多彩的,不止于“隐逸”一义唐代黄巢科举考试落第后,写下《不第后赋菊》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里的菊花不再是飘然出尘的隐士,而自有一股草莽英雄气。

此外,黄巢还有一首同样有名的《题菊花》诗,口气也很大:“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据宋人笔记记载,黄巢还是个五岁孩童时,有一次和爷爷、父亲对着菊花联诗,爷爷思索了半天,没有想出诗句,黄巢却信手拈来,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做百花的首领,穿上天赐予的赭黄衣服,这明显是有做帝王的志向五岁孩童露出“反骨”,这让黄巢的父亲感觉不安,当时就要揍他但爷爷疼爱孙子,阻拦道:“孙子是能作诗的,只不过不知道轻重,可以让他再作一首看看”于是,黄巢才思敏捷地吟出《题菊花》一诗,“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依然是做皇帝、帅群雄的意思,只是表达上含蓄了不少。

当然,后世人多认为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并不可信,不过,黄巢不甘平庸,渴望出类拔萃的领袖气质,确实从幼年起就崭露无疑他的几首菊花诗,虽称不上精致,但不落窠臼,以豪迈之气给菊花赋予了另类的个性“诗庄词媚”,诗里的菊花不是君子便是豪杰,多含庄重之态。

这大概是因为古语所说:“诗言志,歌永言”诗有“言志”的重任,故而多深沉之意不过,菊花在词曲里,则是另一种风貌,不再是典雅的“士”,而更像妩媚的女子,更接近它作为“花”的本质比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写给丈夫赵明诚的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言:“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本来就不像牡丹、芍药一样肥美雍容,称其为“瘦”,不可谓不精准而人比黄花还瘦,这自然是在向丈夫撒娇,大有“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这里的菊花淹然百媚,明显富有闺阁情趣元代戏曲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有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于张生即将远去考取功名,与崔莺莺长亭告别之际词里碧云连天、黄菊满地的凄清秋色,正是有情人将要各奔东西的伤感情绪的写照,也是女主人公青春短暂的残酷现实的暗示这里的菊花虽不是主角,但在渲染气氛方面,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由此可见,菊上可比君子,下可媲美人;可幽独,堪隐逸;有风骨,含娇态……称其为秋天第一名花,所言不虚。

《藏在名句里的诗词密码》一中国青年出版社常迎春/著【内容简介】本书从大众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入手,串联起50首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在知识解读和审美赏析中,走近一位位诗人这些诗词囊括了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大部分著名诗人的作品,采用知人论世的讲解方式,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和哲理内涵等,都介绍清楚、阐发准确。

另一方面,本书抓住诗词的风格流派、语言特征,进行审美赏析,带给读者美的感动和启发本书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富含趣味,配以知名漫画师小林的古风插画,既适合中小学生作为课外拓展材料阅读,也适合广大诗词爱好者欣赏。

【作者简介】常迎春清华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青年文摘杂志社资深编辑,喜欢历史,热爱诗词,在《青年文摘·彩版》杂志长期撰写诗词鉴赏专栏“名句的出身”,曾给北京八中的学生开设古诗词赏析课,著有畅销书《丰子恺漫画古诗文》,有微信公众号“常小仙”。

点击图片即刻拥有——▽ 更多推荐阅读 从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七·一特辑毛泽东的“语言地图”与话风文风|七·一特辑除了屈原,今天我们纪念96岁诞辰的他成人蹲下身子也难以写出的活力四溢的文字《荆棘与荣耀——新时代女排奋斗记》诞生始末

与“最强女团”——中国女排零距离|袁隆平、杨利伟、郎朗等倾情推荐▼历史 | 人文 |  美学 | 科普| 励志关注请长按二维码

联系方式合作电话:010-57350596邮箱:hezuo@cyp.com.cn(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