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提升心得体会)干货满满
《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评价的群体总体平均分为74.7分,十年前的平均分为69分,相比较来看,
现在的孩子综合素质越来越高,一方面得益于家长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家长的精心养育《上海市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调查报告(2021)》显示,上海市民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评价的群体总体平均分为74.7分,十年前的平均分为69分,相比较来看,人文社科知识与素养在10年间提升明显。
按年龄段来看,“00后”得分最高,他们在“人文知识”一项上更是与其它年龄段市民远远拉开差距
图片来自网络其实,很早以前,国内外就非常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了早在二战后,国内外高校就开始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带来的危害,于是开始着手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从全人格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文素养提升,培养孩子的独特个性,知道如何活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体会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人文素养提升的要求越来越下潜,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把人文素养提到了培养日程上,各种培训机构更是大价钱在做专项培训,提升孩子人文素养这事,越早抓越有利作为普通家长,怎样在家里帮孩子打好人文素养的底子呢?可以选择人文类节目,如《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开讲啦》等,在耳濡目染中培养;也可以选择高品质的书,陪孩子读,让孩子在阅读中深度浸润,在静心思考中培养人文素养。
作为二宝妈妈,如果要从众多好书中推荐一套,我会推荐熊逸版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大家都知道的史学巨著,是司马光立足于国家盛衰、生民休戚的高度思考,用了近20年的时间和努力编纂而成,史学价值极高,毛泽东一生都很钟爱这本书,反复阅读批注了17遍。
《资治通鉴》原版是文言文,对孩子来说,难度未免太大,如果有一套青少版的就最好了,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近期在淘书的时候淘到了一套熊逸版的《资治通鉴》,我拿的是第二辑,共九册,从周慎靓王元年写到始皇帝三十七年。
装帧精美,用俑蓝和俑绿两种颜色拼接做外包装,这是从兵马俑的主要配色中取蓝、绿两色,呈现大秦帝国的气象这套既大气精美,又具备文化气息的丛书,很适合作伴手礼,给亲朋好友的孩子送一套一定会有惊喜
这套书与原版比较,有四个比较明显的优势——用趣味故事带领小读者读懂远古历史;梳理历史逻辑,让读者增长做人智慧;追本溯源与跟进学术前沿并重;站在古代与现代视角来全面分析同一问题下面分别来看这四个优势:01用趣味故事带领小读者读懂远古历史
《资治通鉴》原著从公元前403年写起,到公元959年结束,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年代又很久远,让零零后,甚至一零后的孩子来读公元前的历史,没有相当的兴趣和历史知识储备是无法完成的而熊逸版的《资治通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他把遥远的历史史实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以平板、手机为主要交流工具的孩子们也有了读下去的愿望。
不论在正史上还是在文学史上,乐毅都是一个出名人物,但对零零后、一零后来说,乐毅又非常陌生,还不如一个明星、游戏了解得多怎么来吸引小读者呢?只能从故事的生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来入手了乐毅少年聪颖,喜好兵法,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燕国军队所向披靡,齐国全境除了莒城和即墨外,通通沦陷乐毅分兵包围攻打莒城和即墨,打了一年都没有打下来,索性解除包围,让两地的燕军在距城九里外的地方修筑营垒,做好长期驻军的安排乐毅同时发布命令:如果士兵们看到从城里出来的人,不仅不要抓他们,还要救济其中的贫困者,帮助他们恢复生计。
乐毅这种怀柔政策,是为了安抚新近归降的齐国人但三年过去了,莒城和即墨两城的人们依然没有投降这时候就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一口气能拿下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没道理三年攻不下两座孤城乐毅之所以滞留不前,是想收买齐国的人心,自己想在齐国称王,只是碍于老婆孩子还在燕国,所以迟迟没有称王。
但齐国盛产美女,一旦乐毅在那边生活久了,恐怕就不会顾及燕国的老婆孩子了,请燕昭王除掉他但燕昭王还算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能拿捏住分寸他大摆筵席,款待群臣,同时当众把那个进谗言的人责骂了一顿,大意是:我并不贪图齐国的土地和财富,我只想报当年的国仇家恨,只要有人帮我达成了心愿,别说他私占齐国,就是燕国我都愿意分一半给他。
现在乐毅帮我完成了心愿,齐国应该是他的,况且他当了齐国的君主,跟我们燕国还能结成盟国,这哪里是坏事,这分明就是齐国的福分嘛燕昭王解释清楚自己的心意以后,就把进谗言的人杀了,并赐给了乐毅妻子王后级别的衣服,赐给他儿子王子级别的衣服,奉乐毅为齐王。
这一连串的动作让乐毅诚惶诚恐,死命推辞,赌咒发誓说自己没有称王的野心齐国人佩服乐毅的高风亮节,其他诸侯也敬佩乐毅这种守信行为,没人再敢对他有所图谋了司马光的老朋友邵雍曾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乐毅吟》,意思是说乐毅用心良苦,之所以留着莒城和即墨不攻打,并不是对燕昭王有二心,而是想为燕昭王开创王业,一统天下。
奈何燕昭王突然驾崩,太子即位,从此燕国进入燕惠王时代燕惠王做太子时,就看不惯乐毅齐国的田单敏锐地发现了机会,派人到燕国施展反间计燕惠王听信谗言,马上召乐毅回国,乐毅无奈投奔赵国燕惠王逼走乐毅,导致大好局面前功尽弃,田单一举把乐毅攻下的七十多座城池都全部收复,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乐毅逃到赵国后,赵惠文王给乐毅高官厚禄,把观津分封给他,把他当作核武器,来震慑燕国和齐国燕惠王这时才知悔改,想劝乐毅回燕国,乐毅借机写了历代文章传诵的典范——《乐毅报燕惠王书》,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
燕惠王眼看事情木已成舟,就做了一个既明智又贵族范的决定,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让乐毅的家人在燕国安享荣华富贵乐毅也因此往返于燕、赵之间,充当两国的和平大使乐毅本身的经历很精彩,因此成了诸葛亮、夏侯玄的偶像,更因为王羲之的加持让他名扬千古。
楷书在王羲之时代还是一种新兴字体,传说王羲之用正楷抄录了《乐毅论》给儿子王献之,这幅楷书作品一诞生就倍受追捧到了唐朝,唐太宗酷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书法,《乐毅论》就落入皇家内府据唐朝名臣兼书法家褚遂良记载,在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皇帝命令取出收藏的《乐毅论》,安排冯承素临摹了六份,分别赐给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和杨师道。
到了宋代,《乐毅论》再次成为皇家藏品从宋神宗时代起,北宋开始流行一种叫“曝书会”的活动,就是每年仲夏,找一个晴天,把书拿出来晒太阳,来给皇家图书做防潮工作曝书期间,允许朝臣们进入皇家图书馆随便看书、欣赏字画,梅尧臣就说自己曾在曝书期间,亲眼看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真迹11卷,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王羲之的小楷《乐毅论》。
至于《乐毅论》真迹的下落,作者又补充了宋朝的两种传奇说法一种来自沈括的《梦溪笔谈》,说当年王羲之没有把《乐毅论》抄在纸上,而是直接写在石碑上,由石匠直接刻碑,唐太宗所收藏的不是书卷,而是石碑唐太宗驾崩后,石碑作为陪葬品埋入昭陵。
还有传说在唐太宗下葬时,太平公主用赝品替换了石碑真迹另一种说法来自南宋学者程大昌,说唐太宗收藏的是高水平的摹本,后来归太平公主所有太平公主落败后,被咸阳的一名老妇偷走,被官兵追赶时,老妇把它扔到灶里烧了,使方圆好几里都芳香弥漫。
这样一个历史小故事,让作者讲得趣味横生,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历史事件,让小读者真正了解了这段战国时期的历史,加入的这些传说和轶事,更让读者理解了乐毅在史学上与文学上同时留名的缘由,让读史变得有趣,变得好玩,更把多学科的壁垒打通了,这种打通壁垒的做法,是史学写作上的一大进步,让各学科各领域的内容有了联系和互动,让孩子思考时有了更大的空间,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部作品、某一个事实,而是可以学着多维度去了解和验证,这种思维上的训练,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无价的,对孩子的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02梳理历史逻辑,让读者增长做人智慧读史书,不仅要了解书中的基本事实,还要理解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发展逻辑,获得做人做事的智慧西方文化里雕塑盛行,东方文化里碑文是一种艺术,这是为什么?在第二辑开始《周慎靓王元年至二年》,作者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释。
作者首先把眼光暂时从中国历史的版图中抽离,放眼世界看看整个世界的热闹与喧嚣,在横向比较中,去思考和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的逻辑在西方,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后,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马其顿王国被瓜分,欧洲进入希腊化时代,也迎来了艺术史上的三大雕塑杰作,分别是《断臂的维纳斯》《胜利女神》《拉奥孔》,造像艺术可谓登峰造极。
艺术的登峰造极如果仅仅作为艺术,就只能是一种消遣,当艺术与政治结合,就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发展因为人作为群居动物,有一种天然向强者靠拢的天性,而强者无论多强,都需要一个具体的形象来供人们膜拜,以维系其凝聚力。
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滞后的年代,统治者就像神明一样神圣而遥远,越是国土辽阔,民众繁多的帝国,远离国都的人就越没有机会一睹统治者的真容,那怎么办呢,用什么来满足人们膜拜的需求呢?西方统治者就将目光瞄向了发达的造像艺术,借助发达的造像艺术,在全国各地塑造自己的雕像,甚至把自己的尊容铸造在钱币上,这样就连远在帝国边陲的乡民野叟都有机会一睹统治者的英明神武了,亲切感、认同感、向心力自然就形成并稳固了。
西方统治者这种简单直接的解决方式,能不付情感地安抚民心,凝聚民意反观同时代的中国,并没有兴起大规模的造像运动,那么统治者如何施展自己的影响力呢?中国人自然有中国人的办法,有自己的浪漫情愫,并且这种办法更有人情味和艺术性。
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越是大国,越面临着版图扩大,管理难度增大的问题难题总是要解决的,大约在战国中后期,就在一直默默酝酿这个解决方案,但都没有什么实际进展直到秦始皇时期才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拿出了一个影响后世深远的解决方案——亲自频繁巡视全国各地。
这比西方的造像就人文多了,至少各级官员和地方百姓看到的是皇帝本尊,比一个雕塑真实得多,亲切得多,有影响得多,人们也就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严谨于是,地方官员开始在皇帝所到之处兴建行宫,在重要地点刻石立碑,既作为巡游的证据、纪念,也给各地老百姓一个可以膜拜的具体物件。
即便皇帝离开此地了,他的气息、音容笑貌、命令与嘱托,也都融入高山林海,渗透进平凡百姓的烟火日常,成为当代的荣光,后世的传说了随着时间推移,作为行宫的亭廊宫殿也价值倍增,身份象征、史料价值、美学价值集于一身。
碑文作为歌功颂德的内容载体,除了史料价值,所附加的书法价值也让它独树一帜站在政治角度来看艺术流行,真是视角独创,发人深省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西方雕塑盛行,而立碑成为一种东方风尚站在历史和文化两个维度来看造像和立碑,就能看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发展方向和水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水平,更影响了东西方国家在管理模式上的选择,并最终导致彼此越来越难以相互理解。
03追本溯源与跟进学术前沿并重拿到一本书,一份史料,一个档案,作为作者首先要追踪出处,评估信息源的可靠程度,如果有出入,就要考虑是传抄错误还是立场不同带来的偏见,客观真实地去看待历史史实而跟进学术前沿,就可以和后期的实物或文献互相佐证,用现代人的眼光对《资治通鉴》进行考订。
例如书中涉及到很多地理名词,经过时间变迁,江河改道,行政区划的改变等,很多名字不复存在,很多地点的范围也发生了改变,在书中作者都小心地进行了查证,把古代地理名词和现代坐标进行一一对应,这就让历史和现实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系。
下面就以一个小故事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来相互佐证的韩非子有一篇文章名为《和氏》,是说春秋时代,有一个楚国人和氏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璞,把它作为珍宝献给楚厉王楚厉王安排玉工鉴定,鉴定结果为一块普通的石头。
和氏被以欺君之罪治罪,砍断左脚楚厉王驾崩后,楚武王即位,和氏又去献宝,玉工还是认为它是一块石头,于是和氏再次遭受刖刑,被砍断右脚后来楚武王驾崩,楚文王继位,和氏不敢再去献宝了,于是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睛哭出血来。
楚文王听说了,派人去问,说:“天下受刖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成这样?”和氏说:“我不是为自己的刖刑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宝玉被当成石头,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楚文王被打动了,命人剖开了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作者又引用了《新列国志》中的内容,将故事讲得更曲折生动赵惠文王有一个宦官头子名叫缪贤,花500金买下了和氏璧赵惠文王听说缪贤入手了和氏璧,心痒难耐,直接讨要,缪贤百般推脱不给赵惠文王生气了,于是略施小计,借打猎为名把缪贤支开,派人去他家搜出和氏璧,据为己有。
缪贤怕赵惠文王杀了自己,准备逃亡燕国他的门客蔺相如忙拉住他的衣襟劝阻,问缪贤:“您怎么确定燕王愿意接纳你们?”缪贤自信地说,当年我跟随赵王搞外交的时候,见过燕王,燕王不仅愿意接纳,对我还很热情,私下里拉着我的手要跟我结交。
燕王要跟赵王的臣子私下结交,看起来确实足够重视和认可缪贤可蔺相如却说:“您完全会错意了,赵国强,燕国弱,您在赵王这里得宠,燕王当然要巴结您现在您让赵王生气了,您以为燕王还会一样欢迎您?他为了巴结赵王,肯定会把您捆起来送回赵国来的。
再说您的罪过并不严重,还没到要流亡的地步,只要您好好向赵王认罪,赵王一定会原谅您的”缪贤依计行事,赵王果然赦免了他以上是《新列国志》中冯梦龙的小说家的笔法,生动,更贴近现代生活的表达口吻,与正史的笔法肯定会有不同。
正史怎么说呢?作者又去《史记》中找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内容来进行考证《史记》中蔺相如确实是缪贤的门客,但缪贤不曾买过和氏璧,赵惠文王更不曾巧取豪夺缪贤曾真想逃到燕国,潜逃的理由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缪贤曾向赵惠文王推荐过蔺相如,认为他足以担当大任,解决和氏璧的危机。
周赧王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83年,《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件大家比较熟知的事,那就是秦昭襄王向赵惠文王讨要和氏璧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了和氏璧,自己还没宝贝够呢,秦昭襄王提出要拿十五座城市交换十五座城池换一块和氏璧,不得不说政治家的交换方式既大方又与众不同,豪得很,任性得很。
但政治家有政治家的头脑,怎么可能轻而易举就成交呢?《史记》中“完璧归赵”写得精彩绝伦,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但《资治通鉴》中只保留了基本的故事梗概在《资治通鉴》中,当秦昭襄王提出要拿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惠文王非常为难:不答应吧,赵国的国力不敌秦国,怕因为这点小事得罪秦国伤了和气;答应吧,又怕秦国耍赖,自己两头空。
进退两难之际,赵惠文王就去找蔺相如商量对策蔺相如拍着胸脯自告奋勇地说,自己愿意亲自带着和氏璧去秦国换城池,如果秦国真耍赖,一定保证能完璧归赵赵惠文王答应了,蔺相如带着宝物到了秦国,果然看出秦国的耍赖行径,于是,他就派随从怀揣和氏璧,从小路秘密跑回赵国了,自己继续若无其事地留在秦国迷惑秦昭襄王。
等秦昭襄王发现自己受骗了,和氏璧已经追不回了,于是就把蔺相如作为贤者以礼相待,送回了赵国《资治通鉴》中这平实的陈述,既没有小说家冯梦龙的夸张离奇,也没有《史记》的细腻和活灵活现这里既有文学才华的差距,司马迁的文学才华高于司马光;又有历史观念的差别,在司马迁的时代,历史和故事并没有完全分家,所以历史的故事性浓郁;但到了司马光时代,正史中就容不下这种“不严肃感”了。
“不严肃感”的消失,严肃感的出现,历史的书写与编纂规则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意味着枯燥和无趣开始占据主流,这也是大家读《史记》和《资治通鉴》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变化对读者来说,文笔的差异影响阅读感受,但对史学家来说,他们更注重研究的是“和氏璧”背后的政治意义。
追本溯源,韩非子作为寓言创造了“和氏璧”的来历,仿佛另有深意在韩非子看来,法术是治国的利器,比奇珍异宝有价值多了,但君主们对奇珍异宝的追求超过对法术的重视,这让他很是郁闷因此韩非子借题发挥,以此宣泄自己的怀才不遇,替其他法家精英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这种政治意义的解读,说得通君主们对奇珍异宝的个人占有,除了满足猎奇的需求,还是权利高低、能力大小的象征拥有天下好物,既是个人贪欲的发挥,也是大家对强权的崇拜与臣服,所以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就显得极具勇气和传奇。
从礼乐制度来看,周朝贵族特别看重玉石,他们要随身佩戴一大串玉石挂件,走起路来玉石彼此碰撞,通过发出的声音约束贵族的行走姿态如果走得太快,玉石碰撞的声音就会很凌乱,不好听;只有不疾不徐,从容不迫,玉器碰撞才能发出悦耳动听的美妙音乐。
玉石,因此成为阶级区分的要素,成为权贵身份的象征,有经济学上炫耀性消费的意义——只有有钱有闲的阶级,才有资格佩戴美玉,才能如此从容不迫地走路这种身份标识和炫耀属性,让美玉成为权利阶级的追捧对象从文学视角来看,美玉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更胜一筹。
随着贵族们对美玉的追求,美玉逐渐成为君子和淑女的象征,形容淑女为“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形容君子则是“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看看现代汉语中,多少带“王”字旁的字,就知道古人将玉寄寓了多少美好的情愫至此,贪欲满足、身份标识、炫耀属性和审美属性,让美玉迈入了古代奢侈品的行列。
对读者来说,读这样一段历史,就宛如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既有不同作家写法差异的解剖,也有人才与制度矛盾的揭示,更有人性的窥探、阶级的粉饰与文学审美需求的综合,这种磅礴大气、旁征博引的写法,让读者从不同维度了解了一段历史,余韵绕梁,回味无穷。
04站在古代与现代视角来剖析同一问题我们比古代人多了几千年的历史经验,现代化让我们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任选参照物的自由,所以我们阅读史籍时,要在古代意识和现代意识之间不断切换,用古代加现代的双视角来剖析远古的历史事件,可以使我们超越古人的视野和思维局限,看到历史事件更全的面貌和深远影响。
不论史学中还是文学上,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孟子曾周游列国,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国诸侯施行仁政针对孟子的行为,他的学生万章提出了疑问,他曾问孟子:“像宋国这样的小国,现在也施行仁政,如果像齐、楚那样的大国看不惯他,甚至出兵攻打他,应该怎么办呢?”。
孟子针对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番长篇大论,这番长篇大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会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在这番长篇大论里,孟子给王者之师、仁义之师、正义之战这些概念定下了基本基调,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在现代人的价值观里,人们对于国际关系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侵略战争是邪恶的,反侵略战争是正义的,这是一个基本普遍的国际共识。
但以前在儒家观念里,判断战争性质不是以侵略或反侵略来定义的,儒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在儒家思想里,民心向背才是决定战争正义与否的核心指标例如我们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孟子重点围绕“人和”来谈论战争取胜与否的条件,进而由战争胜负推广到国家治理,强调民心所向对战争、治国的重要影响。
从历史发展来看,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不论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发动战争时都会把民心向背作为宣传标配,先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上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然后在攻城掠地之后,再顺理成章地接受异国百姓箪食壶浆的热情迎接。
这种宣传手段,在古代确实有效,也屡试不爽,并被政治家、文学家广为传颂和推广战争,是古代历史上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也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敏感话题,怎样看待它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谨慎面对这一重要问题,熊逸版的《资治通鉴》中从古代视角来做了剖析,明白了儒家正义之战的理论,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书中所描写的古代战争背后的动机,理解古代国家治理、古代纵横家们背后谋略的历史支撑,从而理解史实背后的历史观念与历史逻辑。
同时,作者又从现代视角做了比较,让小读者了解古今人们对同一问题的态度变化,虽然读史,但要不拘泥历史本身,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既知道历史渊源,又明白现实规则,在历史与现实间自由穿梭,获得为人处世的智慧。
这就是本书的高明之处,在旁征博引、内容串联、古今对照中,还原历史真相,让逝去的岁月复活在现代人眼前在陈述史实时,作者又用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让历史故事变得有趣,有料,有用,让《资治通鉴》这部让人望而生畏的经典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拉近了更多人与《资治通鉴》的距离,让飘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处世智慧,重新为今辈所思,所用。
普通人读史,与历史学家读史不太一样历史学家读史,要努力去辨伪存真,关注事实的真实性,关注事实本身的前因后果、历史渊源与发展逻辑普通人读史,不必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和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通过海量阅读,在无数历史案例中领略一些宝贵的人生经验,使我们超越空间的局限,超越自我短暂生命的局限,用一种更为广博和自由自信的眼光来观察今天的世界。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搞笑)越早知道越好
这个儿童节我们即将毕业。甲: 人家生日还没到呢!甲: 不会吧,你连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呀?乙: 噢,我知道了,是国庆节!…
-
英文绕口令(英文绕口令peter piper picked)学到了吗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人文环境好什么意思)难以置信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医院人文环境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人文环境怎么写(日本的人文环境)这都可以?
- 人文环境怎么写(澳大利亚人文环境)学到了吗
- 手机经典台词(电影手机里的经典台词)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