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新鲜出炉人比黄花瘦的意思(人比黄花瘦意思接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0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文学史》 简答论述题整理(七)——宋代文学部分(2)。

新鲜出炉人比黄花瘦的意思(人比黄花瘦意思接近)

 

17.简述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色答:在北宋词坛上,秦观被认为是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晁补之在《评本朝乐章》中即认为“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秦观词的内容并没有摆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

他的婉约词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一、灵心善感而寄情深微作为苏轼最得意的门生,秦观作词不可能不潜在地受到苏轼的影响,苏轼开创了以词抒写自我性灵的新格局,而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也必然要利用他所擅长的词体来倾泄。

不过他不像苏轼那样直接倾吐内心的苦水,而是另辟一途,把深沉的辛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人艳情,又是一法”,如《浣溪沙》以寻常之语,状寻常之事,寄情幽远二、秦观以小令作法的长处弥补慢词创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达到情韵兼胜的审美效果。

如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将别时的伤感、往日的柔情、别后的思念层层铺叙,但情思并非一泻无馀,而是情一点出,即用景物烘托渲染,刚提“旧事”,即接以“烟霭纷纷”,欲吐还吞,词末不待情思说尽而结以景语,更含蓄而有余味。

词的语言清新淡雅.“抹”字、“粘”字,由锤炼而得却不失本色其他如《浣溪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则情景融合,语言淡雅,境界蕴藉空灵秦观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词卓然一家,和婉醇正,典型地体现出婉约词的艺术特征。

就婉约词的发展而言,秦观对另外两位婉约词的代表作家周邦彦和李清照都有直接影响18.周邦彦词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答:作为继苏轼之后的词坛领袖,周邦彦追求词作的艺术规范性,主要体现在章法、句法、炼字和音律等方面。

一、周邦彦的词长于铺叙,但他变直叙为曲叙,往往将顺叙、倒叙和插叙错综结合,时空结构上体现为跳跃性的回环往复式结构周词的铺叙,还善于增加并变换角度、层次,他能够把一丝感触、情绪向四面八方展开,又层层深入地烘托刎画,使情思毫发毕现,代表作有《六丑·蔷薇谢后作》。

二、周邦彦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人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名作《瑞龙吟》。

(章台路)融化了杜甫、李贺、杜牧、李商隐等十余人的诗句,几乎字字有来历,句句有出处,但不露痕迹周词融化前人诗句人词,贴切自然,既显博学,又见工巧,因而深受后人推崇三、调美、律严、字工,是周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周邦彦与柳永一样,也长于自度曲他新创、自度的曲调共五十多调,他所创之调,如《瑞龙吟》、《兰陵王》和《六丑》等,声腔圆美,用字高雅周词音律和谐,注重词调的声情与宫调的音色情调协调一致,宫调不同,声情各异,如商调凄怆怨慕,黄钟宫则富贵缠绵,故周邦彦写离别感伤的《少年游》。

(并刀如水)选用商调,而写荆州明媚春光的《少年游》(南都石黛扫晴山),则用黄钟宫为使音律和谐,周词审音用字也非常严格精密,他用字不仅分平仄,而且严分仄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使语言字音的高低与曲调旋律的变化密切配合,后来吴文英等作词分四声,即是以周词为典范。

周邦彦的词还特别擅长用拗句,在拗怒中追求音律和谐统一,一方面是字声的错综使用能更恰当地表达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为加强声情顿挫的美感,而且适应歌唱者的自然声腔和乐曲旋律的需要音律上做到拗怒与和谐的矛盾统一,是清真词的独创,故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读清真词,“文字之外,预蒹味其音律”,称赞他道“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19.试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和周邦彦词在艺术上的不同答:生活在北宋强盛时期的柳永和生活在北宋日渐衰落阶段的周邦彦都被后世人誉为婉约派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题材的范围上柳词广阔于周词,但在艺术特征方面,二人各有千秋。

在词的结构上,柳词层次分明,构思完整,而周词则前呼后应,首尾一气如柳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起句一个“对”字引出雨后天之清澈,又一个“渐”字描绘出风紧日斜之冷落之境,读者可从几个接词中领悟秋景中的情,从而一幅清秋江天图印于脑海深处。

而周词《蝶恋花·早行》,扣着一个“别”而将别前、方别、别后依次展出,显得一气贯注在词的语言上,柳词通俗明白,不避俚俗,有些时候便显浅露庸俗,而周词则典雅工丽柳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全篇语言浅显明白,末句更是不避俚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句就是柳永力求口语化的明证,读之更觉亲切。

周词《风流子·新绿小池塘》,极写怀人的深情,却无一丝的粗鄙在词的音律上,柳词虽富有音乐性,然格律不太严整,而且可以随意变动,而周词则格律整严柳永因其生活多和下层人接近,为了便于歌妓唱词,于是尽量方便于唱,而改去拗口之词,从而显得格律性不严。

周邦彦比柳永更精通音律,他不仅讲平仄,而且严守四声,这与他大晟乐府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在词的表现方法上,二人都善于铺叙,长于勾勒然柳词接近于平铺直叙,周词则曲折婉转,开阖跌宕;柳词善于在动作方面白描,周词则在静态中寻求变化。

柳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中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帐“饮”无绪、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等等,通过各种离别时的动作行为来表现离别之情,平实而直切;周词《六丑·蔷薇谢后作》则通过“落花”这一静态景物,设身处地地用变化之词,从各个侧面千回万转、千锤百炼地描绘此景,实际上是借咏叹蔷薇花谢,表达对失意于仕途的自我感伤之情。

在词的体格上,柳词显得狂放不拘,而周词则更觉浑成柳永因科场失意而唱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一类话,对寻花问柳、听歌买笑、依红偎翠,柳永偏偏词中吐露,甚至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周邦彦的词沉郁且情景交融,《兰陵王·柳》就是一首,其中情和景、人和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变.并且周词善于运用成语、典故且了无痕迹。

20.简答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词学理论答:李清照是两宋之际著名的女词人,不仅在词的创作实践中自成一家,而且在词的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见解,写作了专门性的词论著作《论词》,对后代训学理论和词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所谓“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义分清浊轻重”,以便协律可歌。

否则,词就成了“句读不葺之诗”,而失却了词作自身的文体特性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李清照对词还提出了其他的审美要求:(1)勿“破碎”这是在《论词》中通过对张先、宋祁等人词的批评中表现出来的,即要求词作品要有完整浑然的意象结构,给人以整体的完美审美感受。

(2)词要铺叙她主张词要展开些,要写得曲折、细腻,有渲染讲层次,起伏跌宕,要前后呼应(3)讲故实她说秦观词专讲情志,而少有典故,主张词中要运用前代前人的文化掌故(4)词的格调要高雅、典重她追求词的典雅之美,批评柳永词“词语尘下”,贺铸词“苦少典重”。

21.试述“易安体”的艺术特点答: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强调词别是一家,以女性词人特有的细腻纤巧写闺情词而有丈夫气,创立独具一格的“易安体”“易安体”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广为流行,其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如《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中“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动作描写,传神地表现出初到南方时不习惯夜雨霖霪的烦躁心理二、“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李清照的后期词多愁苦之作,情调人于凄壮悲伤一途,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相融合,是“易安体”的特殊格调,令人凄怆欲绝三、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短短三句,也将内心的犹豫和不堪负载的愁苦量化和具体化,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如“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等等。

李清照词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善用叠字,词家少有,而极富艺术感染力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头一连十四个叠字,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美妙无比,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

四、“易安体”不同于一般婉约词的地方,是温婉中透出刚健、洒脱,具有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无论是写情绘景还是咏物,如《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和《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等,都不用华丽的色彩、富艳的词藻来装饰,而用白描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的清婉秀逸的意境。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22.试比较李清照词与李煜词的异同答:李煜和李清照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个是由南朝天子走向北地幽囚,一个是因为亡国而颠沛流离,他们前期词多写闺情和宫廷香艳,后期词多写亡国失家之悲哀,因而使两人的词在风格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个人生活及感受的不同,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上与李煜十分相似李清照写词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能直抒胸臆,写出真情实感,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我国抒情诗词本来就有各种写法,概括起来说可分为直抒胸臆的写法和曲折见意的写法就词的领域看,李清照在宋代体现的这种传统是独特的,只有前代李煜和她有着共同的特点。

李煜把真纯写入自己词作中,以君王的身份,而不矫饰以自尊不矜持以自饰,以本色语、真诚心,写尽了人情的悲欢离合李清照在用词方面,有相当高的技巧,艺术性很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艺术力量,不是靠夸张,也不是靠铺叙,而是靠白描的笔法,且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境界。

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等等,语言清新明快,流转如珠,平淡本色可以说她继承并发展了李后主的笔法和李清照一样,李煜也是靠用白描的手法,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他的生活感受,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如“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等句,构成了画笔所不能到的意境,写出他国破家亡的生活感受,他还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语气明净、优美,接近口语。

李清照和李煜被后人称为词坛“二李”,堪称为我国词学史上双子星座清初学者沈谦在《填词杂说》中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这是对他们的美誉,也是对他们词的最恰当的评价李清照和李煜的词虽然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同中有异。

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这是李煜所不能及的但以纯真的性格作词,并在词作中突出表现出“真”,这是李煜较之李清照更为突出的地方,而扩大词的眼界,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更可谓是李煜对词的发展的一个贡献。

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南渡前,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的主要人生理想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这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点。

与李清照相比,李煜也有不少写离愁别恨的词,但是他所表达的情感和李清照所表现的情感有小质的不同,李煜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任沛然莫御的愁情,只不过是他对囚徒生活的不堪和故国之思的哀叹第三,李清照以女性的特有的视角和感受力出发,充分表现了女性情感细腻的特色.但李煜却无法做到。

李清照描写女性,描写女性的阴柔美,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作者自身形象、自身情意的直接外化,成功地凸现了抒情女主人公的自我形象23.简述黄庭坚“山谷体”的艺术特点答: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歌是元祐时期宋诗发展到高峰期的产物,黄庭坚在诗歌艺术上追求生新,也即追求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他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从而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黄庭坚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例如《次韵裴仲谋同年》的次联“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上下句的意思相去很远,读来有奇崛之感黄庭坚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如用“煎成车声绕羊肠”来形容煎茶的声音黄庭坚还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力撰硬语,如“秋水粘天不自多”、“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等黄诗中最成功的则是那些用常见的字词组成新奇意象的作品,如《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字面较为平常。

典故也是常见的,但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以故为新,在整体上取得了新奇的艺术效果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等,矫健奇峭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

所谓拗句,主要是将律诗中的句式和平仄加以改变,有意造成一种打破平衡和谐的效果,给人以奇峭倔强的感觉这种刻意求奇而造拗句、作硬语的做法,是形成山谷体生新瘦硬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使山谷体诗歌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黄庭坚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如果以唐诗为参照标准,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24.黄庭坚能在宋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诗歌理论与创作有何特色?答:黄庭坚之所以能在宋代诗坛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产生广泛的影响,一是因为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诗歌创作理论,二是因为他诗歌本身的成就,三是因为在他的影响下产生了一个声势浩大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宋代也是别具一格的从内容来说,黄庭坚的诗不像他以前的宋代诗人那样比较关注政治、社会问题,而更多的是写景、酬唱,抒发内心感受艺术上,黄庭坚的诗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用典多;二是务新求奇,为人所不为;三是具有一种独特的幽默诙谐感。

黄庭坚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黄庭坚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并且律诗中多用拗句,其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25.论述陆游诗歌的特点。

答: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歌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多样化的题材内容陆游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爱国主题和日常生活和情景的吟咏爱国主题是陆诗的精华,陆诗中多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如《书愤》、《关山月》等。

此外陆游还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他都有细致人微的描绘,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和《临安春雨初霁》等陆游的爱情诗也写得很精彩,《沈园》二首便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其次是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他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奇情壮思。

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却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于一炉,构成了陆游的独特诗风。

如《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恢弘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陆诗是“看似奔放实则谨严”,正是指此而言。

再次表现为七言诗的高度成就陆游擅长的诗体是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其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陆诗的对仗常常能做到一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同样体现出平易近人的倾向。

26.结合作品简答诚斋体有何特点答:南宋诗人杨万里摆脱前人的藩篱而自成一家,并形成了独具面目的诚斋体,其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例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人敏锐地从平常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他笔下的草木虫鱼乃至山水风云无不具有知觉和情感,无不充满生机和灵性。

例如“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描写对象的盎然生机自然会给诗歌带来活泼的风格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天矫奇崛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杨万里的诗风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多用典故成语、多写人文意象的诗风大异其趣,具有很大的独创性。

27.论述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答: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首先,辛弃疾的词拓展了词的意境,展现出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他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他明确宣称“要写行藏入笑林”,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

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丰满的英雄形象其次,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广开拓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

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词中,他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

如他在《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再次,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线,如《清平乐》

(茅檐低小),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素描出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画和人物速写图28.论述稼轩词的艺术成就答:辛弃疾的词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情怀的雄豪激烈意象的雄奇飞动,境界的雄伟壮阔,语言的雄健刚劲,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导风格。

首先,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换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和“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词中女性柔婉美最终让位于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其次,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即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用《天问》体写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连用七个问句以探询月中奥秘,奇特浪漫,理趣盎然表现方法的革新,带来了词境的新变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

稼轩独创性地用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而精当巧妙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再次,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不主故常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而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而渗透着英雄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气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的独特之处。

如《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嬉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使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

在两宋词史上,辛弃疾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

迄今不废”29.以辛弃疾的作品为例,分析唐宋咏史怀古诗词有什么特征答: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特征表现为:一、“诗”与“史”的结合,即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首先,它不是对历史小事或事实进行简单的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式。

其次,又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此词充分表现出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性,深度开掘出词体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二、“咏史”与“言志”的统一,即借咏写历史表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而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大多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无论是李白的《古风》还是王维的《夷门歌》,都隐藏着诗人的心志辛弃疾的词中歌颂了大批古代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等等。

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三、“古”与“今”的结合,即在时空的跨度上具有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的创作路数,通常先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此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30.试分析辛弃疾的登临词是以怎样的艺术手法体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答:首先,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

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

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清人周济曾把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概括为即事叙景其次,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

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代表作品为《摸鱼儿》。

(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

31.论述姜夔对词的贡献答:姜夔对词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姜夔移诗法入词,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如《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相思与忏悔,深含转折奥峭之妙。

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如《齐天乐》咏蟋蟀的鸣声,全词充溢着一声声更苦的哀音,渗透着词人自我凄凉身世的感受,但又很难坐实说哪一句是写他自己。

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扬州慢》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姜夔长于自度曲他的17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大价值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词,即先曲后词不同,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歌词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如《念奴娇》序,写景清新幽美,具有散文涛般的意境姜夔的恋情词,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他的词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32.试分析梦窗词的艺术成就答:南宋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一生的心力都倾注在词的创作上,他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

首先,是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彻底改变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将常人心中的虚无化为实有,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怀念亡姬的名作《风入松》,词的境界似真似梦其次,在章法结构上,进一步打破时空变化的通常次序,把不同时空的情事、场景浓缩统摄于同一画面内。

或者将实有的情事与虚幻的情境错综叠映,使意境扑朔迷离梦窗词的结构往往是突变性的,时空场景的跳跃变化不受理性和逻辑次序的约束,且缺乏必要过渡与照应,情思脉络隐约闪烁而无迹可求这强化了词境的模糊性、多义性但也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

他长达240字的自度曲,也是词史上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便典型地体现出这种结构的特色再次,梦窗词的文词生新奇异第一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如“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

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色彩感极强的偏正词组,如写池水是“腻涨红波”,写云彩是“倩霞艳锦”梦窗词字面华丽,意象密集,含意曲折,形成了密丽深幽的语言风格,但雕绘过甚,时有堆砌、晦涩的弊病。

33.简要回答宋代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答: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的历史变迁》中指出,宋元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宋代话本小说与长期以文言文为语言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完全不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将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

在人物塑造上,宋代话本小说以平凡人物为主,不再将非凡人物作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这是中国小说进一步走向平民化的标志另外,宋代话本小说采取的是在“说话”这样的场景里展开故事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模式后来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方式。

宋代话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宋话本开辟了文学家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道路,既提高了民间义学的艺术品位,又使大批仕途无门的知识分子找到了表现自己文学才能的创作空间,促进了叙事文学供求关系的平衡发展。

大量民间艺术形式由于众多文人的参与而走上综合的发展道路,给作为综合艺术主要形式的戏剧提供了发展成熟的综合条件.终于促使戏剧艺术在元代一统天下(2)宋代话本小说在言语运用、故事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比唐代传奇前进了一大步,表现了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逐步成熟。

说话人为了吸引听众,特别讲求故事的曲折生动,善于通过人物情态和心理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运用富有戏剧性的对话和冲突来展示人物个性这些成熟的艺术手法,为后代作家独立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种种技巧,满足了叙事文学生产的技术性需求。

(3)宋话本尤其是讲史话本的繁荣,为元代戏剧和明代长篇小说准备了大量的创作题材,元代众多的历史剧目,明代所有的长篇历史小说,无一不从宋代话本汲取内容,扩大创作成果如《全相平话五种》中的《三国志平话》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虽然增添了作者大量的创作内容,但其主要情节和基本倾向都是沿着《三国志平话》的规模和主旨深入发展的。

(4)宋代话本小说中的短篇小说作品,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及近、现代的短篇小说创作明代盛极一时的拟话本,从内容到形式都直接继承宋代话本,终于通过冯梦龙等人的广泛搜集和精心整理、创造,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巧。

显示了通俗短篇小说彻底的辉煌34.简述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答:元好问是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他生逢金代后期的动乱时代,亲身经历了亡国的惨痛,他的诗歌生动地展示了金、元易代之际的历史画卷在艺术上,元好问全面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诗体的艺术形式。

元好问的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不仅在金代诗人里数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元好问最感人的作品.是他在金亡前后写的“纪乱诗”首先,元好问的“纪乱诗”用雄劲的笔力书写深哀剧痛,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之中。

如在蒙古军围攻汴京城时写的《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等诗,真是字字血,声声泪,具有极苍凉沉郁而悲愤高亢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情调悲凉而骨力苍劲的独特风格其次,元好问的“纪乱诗”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深度。

如《出都》、《岐阳三首》等,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元好问擅长写各种诗体,而以七律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七律,深受杜甫的影响,功力深厚,意境沉郁他的七古也往往气势磅礴,意象奇伟壮丽《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游黄山》等诗就集中体现出这种特色。

元好问在晚年还写了不少咏物涛、山水诗等技巧更成熟,且不失其一贯的豪健之气,但艺术感染力已远不如丧乱诗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