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的定义(人文关怀新闻定义)快来看
介绍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做法
灾难报道需要人文关怀吗?为什么?怎么做?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你还没有答案的话,本文就带你来梳理一下~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涵义缺乏明确的界定,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 阿伦·布洛克指出, 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 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其一, 人文主义 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 第二, 尊重人的尊严总之,人文关怀的核心是承认人是目的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灾难报道为何需要人文关怀灾难报道,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和猎奇心理,非常关注与死亡密切相关的灾难事件因此,灾难报道往往是现代新闻媒体的重要传播内容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因此,对于灾难事件的报道应充分考虑灾难带给公众的不安、沮丧情绪,将人文关怀融入报道,使公众不仅关注灾难事件本身,更关注灾难中人的命运;应宣扬灾难性事件中体现出的人性美,从而使人类社会能够逐渐从灾难中逐渐得到恢复。
可见,对于现代传播媒体而言,人文关怀正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基本传播素质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❶ 居高临下的俯视心态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个别记者在到达灾区后的采访中始终保持着一种俯视的心态,对受灾群众的态度也是一种俯视的怜悯,忽略被采访者的感受。
部分记者任意拔高自己,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的写作中缺乏人情味,难以受到受众认可个别记者将自己与受灾群众完全划分开来,没有与受灾群众建立情感联系和情感交流,也就无法建立受众与受灾群众之间的情感纽带,无法把握灾难报道的主旨所在。
❷忽视采访对象的身体状况灾难事件发生后,被困者往往被困很长时间,在救援队还没有具备有效的救援设备的情况下,危在旦夕的被困者还要接受个别记者的采访还有一部分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为了获得最新的消息忽视受灾群众的身体状况,对一些刚救出的受灾群众进行“狂轰滥炸”式的采访。
个别媒体往往被实效性、新闻价值、经济利益等因素左右,采访报道灾难性事件时只为抢发新闻这虽然遵循了新闻时效性的原则,但忽略了人的生命高于记者的一切采访报道这一条最重要的准则,对生命缺乏必要的尊重和敬畏❸对采访对象产生二次伤害
灾难本来就具有毁灭性,对于当事人或者其亲友来说,灾难发生之时就已成为无法磨灭的画面当媒体一再提及,甚至用新闻图片的形式直观地再现,甚至图片中就清晰地记录着某些受难者及其亲友时,无疑就会激起他们的痛苦回忆,这种来自媒体的伤害是残忍的再度伤害。
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实践的策略❶ 立足深度报道,做活社会话题主流媒体要想在短视频新闻领域有所建树,不仅要在新闻资讯方面下足功夫,而且要在深度报道方面进行深挖,更要充分扮演好党政思想传播者、社会正义守望者、时代进步瞭望者等角色。
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面对良莠不齐的各类网络信息,主流媒体必须要利用好短视频新闻平台,通过解释性报道、深度化报道,做活社会话题,进而达到舆论引导的效果,发挥主流媒体的优势❷丰富产品类型,打造多元矩阵信息技术和媒介形态打破了原有新闻生产的逻辑,短视频新闻生产也要与时俱进,根据平台渠道的实际情况生产相应的新闻产品。
主流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生产时,一定要摒除传统线下生产思维,强化媒介化意识,结合媒介塑造内容,丰富产品类型,进而打造符合媒介化新形态的多元品牌矩阵❸注重跨界合作,丰富发布渠道我国当前社交平台的用户规模逐渐扩大,受众的关注点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社交和泛娱乐,而其中的短视频则成为受众耗时最多的一种媒介形态。
显然,这无疑为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社交化传播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当前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建设应该重点把握的方向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建设,必须要注重与其他平台的跨界合作,不断拓展流量入口,并借助热点、地域和智能分发等途径,实现短视频新闻的精准传播。
❹在新闻报道中贩卖悲伤悲伤情节的新闻和受众的阅读规律决定了悲伤的画面能够迅速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于是,摄影记者争相报道有关地震、海啸、战争之类的新闻并拍摄相应的图片,并冠冕堂皇地标榜这是为了满足受众需要。
长此以往,就会使受众沉浸在一种悲观情绪之中,构成媒体悲情暴力对社会负面现象的过度悲情渲染,会造成受众的不安,不利于灾难中的积极救灾及受害者重建信心、抹平伤痛,这是与灾难新闻传播的最大传播效益相背离的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主要原因
❶ 功利化报道如今,媒体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对记者的要求也相比以前更为严格,实行“工资考核”、“末位淘汰制”等制度,使得记者们不得不在第一时间里去“抢新闻”媒体面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无暇顾及人文关怀,只得去追求新闻的价值性和新闻的时效性,往往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心理感受,忽略了对人的尊重、关爱。
❷低俗化倾向部分媒体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以煽情作卖点,哗众取宠即使是灾难报道也多从猎奇的角度出发从传播效果角度来看,痛苦的表情、伤心的泪水、撕心裂肺的讲述确实有煽情效果,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但是从新闻伦理道德角度来看,这是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
❸政府规制不完善美国联邦应急总署 (FEMA) 作为美国灾害突发事件的管理机构,对新闻媒体采访灾害突发事件有着明确的管理规定,主要包括政策声明、现场规则、媒体装备建议清单及媒体签字同意声明四大项,是否遵守这些规则是媒体能否进入现场采访的先决条件。
日本也制定了新闻媒体灾难报道的一些管理规定,明确新闻记者和政府各自的责任,其中尤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与一些国外媒体的灾难报道相比,我国政府在灾难报道中约束媒体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在灾难报道弘扬人文关怀的对策
❶ 加强新闻伦理道德教育新闻传播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 , 媒体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 , 提高人文修养 ,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忠实地记录灾难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固然重要,但抢发新闻必须为抢救生命让路,在生命面前任何采访优先的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在灾难报道面前树立生命至上的报道观念,加强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与尊重❷寻求新闻真实和人文关怀的平衡点对灾难现场如实报道可以客观地展示现场情况,可是在采访当事人时诸如耽误救援、 影响 治疗、二次伤害等问题则是引发受灾群众不满情绪的关键原因。
记者在新闻采访时要以换位思考的眼光与态度面对被访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实性和人文关怀的平衡如果记者们孜孜不倦地奔走寻找新闻线索,不找到“爆点”誓不罢休,致力于把最真实的受灾群众情绪呈献给受众, 只会让人感觉记者对于自己所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的冷漠和缺失,那么即使新闻完全真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从而达不到新闻报道所要传达的目的。
❸加强新闻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监督应该抓紧时间依据我国新闻行业现状制定相关新闻传播行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 用以约束媒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在健全、有效的法律环境中, 媒体才能借助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将行业自律与他律完美地结合起来, 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丽萍.人文关怀精神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意义[J].新闻大学. 2001,(02)[2] 莫凡.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界. 2006,(01)[3] 周石其,黄芳.论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中国出版. 2010,(20)
[4] 王倩.从采访失当看灾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J].新闻爱好者. 2008,(12)[5] 马志红.灾难报道图片的人文关怀缺失浅议[J].传媒. 2014,(14)新传概念攻坚往期精华
-END-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的定义(人文关怀新闻定义)快来看
介绍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做法
-
人文关怀的定义(医学人文关怀定义)太疯狂了
关心、爱护护士!提起人文关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在以往,社会上认为患者在医患关系中所处弱势地位,使得…
- 人文关怀的定义(护理人文关怀的定义)干货满满
- 人文关怀的定义(人文关怀定义和内涵)干货满满
- 广西教师网(广西教师网 官网验证的教师资格证)深度揭秘
- 人文关怀的定义(人文关怀的定义是指)学到了吗
- 广西教师网(广西教师网 官网)奔走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