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点人文关怀实施方案(人文关怀病房的实施方案)满满干货
疫情中,医患关系为何如此和谐?
巩守平(左2)和队员们在隔离病区前后疫情时期,在关注疾病治疗的同时,一定也要注重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和人文关怀文丨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 林楠特责任编辑丨李冰冰摔伤3周,发热5天颅脑CT显示双侧硬膜下血肿,核酸检测阳性:2019-nCoV(+)。
2月26日,一名73岁男性患者转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10病区时,生命垂危、命悬一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西安交大二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领队、神经外科教授巩守平接诊该患者后,带领医疗队麻醉科吕建瑞主任、古茹副护士长和张勇副主任医师与同济医院的团队一起,在三级防护下为患者实施了“双侧颞顶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病人转危为安。
“这是全球首例对新冠肺炎合并脑出血的患者实施的颅脑手术。”巩守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巩守平(左一)给颅脑出血患者拆线时,因防护镜视野模糊,仔细确认拆下的线结是否完整遭遇种种复杂病例历经多个“第一例”作为西安交大二附院援鄂医疗队领队,今年元宵节(2月8日)当天,巩守平带着同院130名医护人员自西安出发,前往武汉支援。
2月9日晚,医疗队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整建制接管了该院C10西病区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是武汉市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收治定点医院,收治的均为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在驰援武汉的53天中,这支医疗队遇到了种种复杂病例。
“C10西病区是一个临时改造的有50张病床的重症病区,当时在院的危重症患者是48例,患者除了新冠肺炎外,还合并诸多基础性疾病和急腹症、肠梗阻、下肢动脉栓塞、肾移植术后、妊娠等多种外科疾病,病情极为复杂,治疗中面临诸多个性化矛盾。
”巩守平说巩守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这个过程中,西安交大二附院医疗队坚持“治好病人的法宝,就是按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治疗,细节决定成败”的上岗必读,尽全力救治患者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颅脑手术、第一例深静脉置管、第一例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第一例中药敷贴……。
这支医疗队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各人专长,铸造了一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铁军”,也用“五个硬核”和多项技术向全国乃至全球贡献了“交二方案”。
巩守平(前中)带领医疗队麻醉科吕建瑞主任、古茹副护士长和张勇副主任医师与同济医院的团队一起,为患者实施“双侧颞顶部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冒感染风险实施首例气管插管大剂量VC治疗方案获关注巩守平向法治周末记者回忆了刚接手病区时的情况,“比我想象得更复杂更严峻,”他说。
这是一串串治疗方案的难题,背后是一个个矛盾:“肾移植患者术后需常规应用免疫抑制与新冠患者需提高免疫力的矛盾,下肢动脉栓塞需溶栓治疗与新冠肺炎的高凝状态需抗凝治疗的矛盾,还有妊娠患者的胎儿安全问题,实施有创通气的气管插管与患者插管时气溶胶病毒传播问题,颅脑手术的近距离密切接触高风险暴露与患者生命挽救问题,均是非常棘手却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让巩守平印象深刻的,除了第一例颅脑手术外,还有病区内的第一例气管插管2月16日晚上,中法新城院区非负压病房,医疗队收治了一位85岁的老人,因为他肺部感染严重,无创呼吸机通气不能维持血氧饱和度,患者生命垂危,唯一能缓解症状的办法就是做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通气。
公开资料显示,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会喷溅分泌物、血液,或产生飞沫、气溶胶,增加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而两个小时内,气溶胶难以扩散当时病区为普通病房改造后的病区,属于非负压病房,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气管插管会大大增加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
巩守平评估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科主任配合实施了病区内首例气管插管“当时麻醉科主任是面对面贴近患者进行的跪插”巩守平介绍,“为了克服插管时病人的呛咳,插管之前麻醉科主任把麻醉药的使用作了一个调整,首先使用肌松剂,患者的呛咳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
巩守平教授(右一)和麻醉科吕建瑞主任(左一)以及王岗副主任(呼吸机旁)为患者行气管插管这一临床经验被医疗队吸纳进来,形成了“交二方案”中的《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实操方案》在“交二方案”中,医疗队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方案,就是《两群双轨分层四段全方位医学人文关怀方案》。
巩守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医疗队2月9日正式接管C10西病区后,马上就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孤独、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有个别患者家里聚集性发病,家庭病亡数让人痛心,患者情绪反复无常、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有些患者病情危重,恐惧自我封闭不配合治疗,有些危重患者命悬一线。
”巩守平说于是,医疗队通过实施医护人员对管理病患及医护人员自身的基线心理、入院后阶段性心理、出院前心理的评估和干预,以及患者及医护配合救治进行的力所能及的系列康健锻炼,形成了以心理支持和康健辅助为主体“两群双轨分层四段全方位”医学人文关怀方案。
“我的一位患者的话让我印象深刻:人一旦心理垮了,什么都垮了”巩守平说因此,尽管从手术前的陪同检查、化验检查、剃头备皮、全麻气管插管、手术过程、术后特护、换药拆线及生活护理等,对医疗队员而言均是高风险的职业暴露。
但医护人员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说话非常亲切特别是在治疗方面,做了大量的并非说教式的心理疏导巩守平称,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重要的医学人文关怀支持对于提高救治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此外,医疗队一到武汉,就确定了大剂量维生素C(VC)治疗新冠肺炎的一个方案。
“因为在上世纪初克山病的高死亡率,我们的先辈王世臣教授住在克山病村,吃在克山病村,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发现了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克山病的治疗方法,有效控制克山病病人的死亡率,从95%降到5%。
那么,新冠肺炎是一个炎性反应,所以我们就尝试着用大剂量维C来进行治疗我们经过10多天的使用,提出了早期、足量、短程和联合的治疗方案”巩守平解释说截至3月31日,西安交大二附院援鄂国家医疗队共收治患者91人,治愈出院74人。
“这一切凝集着全体队员的辛苦付出!”巩守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伊拉克等国家还在咨询我们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美国的一家媒体报道,美国医生也在使用”用文字记录队员故事坚守到最后一刻才撤离
不同于其他地方医疗队中医生个人的“抗疫日记”,西交大二附院医疗队有一份集体的“抗疫日记”,他们称之为《每日队报》2月11日中午,巩守平在医疗队中发出征集令“征集队员志愿者,成立队务办公室,今天立即负责开展工作!”。
10分钟后,队务办公室成立;1小时确定工作任务——24小时出刊!2月12日,《每日队报》创刊号发布了,包括了疫情动态、救治工作、感控防护、临床药事、驻地消杀、队员健康、后勤保障等11个栏目“干一天,记一天,任务不结,队务不止。
”巩守平说西交大二附院医疗队提供的资料显示,《每日队报》出刊49期,记录实时信息约500余条,文稿230余篇、图片5000余帧,短视频400余个医疗队的援汉日记,记下了医疗队员们工作的点滴、他们的情感,也记下了他们坚守的故事。
3月22日凌晨两点多,巩守平依然辗转反侧他不知如何把“继续坚守”的消息告诉队员2月8日到3月21日,他带领的130名队员已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坚守了43天此前,全国很多支援湖北医疗队纷纷撤离,西安交大二附院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130名队员也想知道撤离的具体安排。
得知医疗队“要坚持到最后”的消息,巩守平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他的脑海里反复回放着这40多天的经历,反复评估“继续坚守”4个字在这种时候对每个人的心理影响为了不影响大家当晚的睡眠,他选择暂不公布,甚至在考虑消息公布后该如何给队员做思想工作。
3月22日上午,一夜未眠的他将“继续坚守”的消息发到了群里没想到,群里反馈的是一片坚定的回应:“收到!坚决落实上级要求,继续坚守!”“收到,服从安排!”……那一刻,巩守平热泪盈眶当晚,他的脑海里又回放起一个个场景:队员们穿着防护服查房、护理、气管插管、配合手术、CRRT置管,乐观互助的心形手势、食堂里的回眸一笑、鼓励患者时竖起的大拇指……。
3月23日凌晨,依旧难眠的巩守平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样的话:“事实证明,在最吃紧最吃劲的时候,最能考验人;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每逢危急时刻,最需要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最需要组织里每个成员的团结、服从和付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听从号令,积极工作,继续坚守!”。
3月31日,巩守平(中)带领团队返回隔离点时,受到群众的热情欢迎人物名片
巩守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支援湖北国家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队长,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西安交大医学部名医名师参加过“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多起公共卫生及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表现突出。
2020年2月8日,他率领由西安交大二附院130人组成的援鄂国家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医疗队130人先后有2人次获得国家抗疫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一线抗疫巾帼先锋,2人获陕西省三八红旗手,1人获陕西省青年五四奖章,医疗队获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武汉抗疫是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的实践报名达千人组建全方位团队Q法治周末:您是什么时间接到通知去武汉的?临去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巩守平:我是2月7日下午六点接到国家卫健委的紧急通知,要求组建130人的国家医疗队驰援武汉(其中,医生30人,护士100人),而且2月8日就要出发,到达武汉。
当时我们就医院有关部门组织医护人员报名,在很短的时间里,各科室主动报名的人员就达近千人随后,我们召开医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出征武汉的队员名单,讨论时我们充分考虑人员的专业覆盖应以内科为主(呼吸、重症、感染、急诊等),辅以麻醉手术、心理、康复医学科及外科相关专业,能够全力满足新冠肺炎患者的综合救治。
另外,为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我们也选拔了一些有感控经验的医护人员充实到医疗队,加强感控工作我们准备了队员近一周开展工作所需的防护物资,包括队员驻地所需的口罩、手消等防护用品,以及日达仙、阿比多尔、莲花清瘟胶囊等常用药品,从防护角度保证队员们的安全。
所有这些准备,就是为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月8日下午,巩守平带领团队出征武汉,图为巩守平背影关注队员心理问题临床工作与驻地学习结合Q法治周末:应对这个疾病,您和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处置呢?有哪些细节是您特别注意的?巩守平:新冠肺炎急危重患者救治需要果断决策、高效救治,我们积极探索,在患者救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在医疗队接管病区后,很快制定了各项医疗感控制度和规范,同时严格做好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我们不但下病房查房讨论患者救治,同时广泛听取各医疗小组的病情汇报、组织一二线参与疑难病例讨论,甚至组织前后方的专家们就疑难病例进行远程会诊。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患者病亡率如何既完成救治任务,又确保零感染目标实现?实践证明,只有完成好救治任务才是医务人员零感染目标实现的基础只有全力救治病人,才能让危重转为重症,重症转为轻症。
只有治疗关口前移、抢先一步,救治工作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有效地减少医务人员的长时间高风险暴露2月16日,我们开展的首例非负压病房插管就是典型的例子所有队员都说:“老师们说到做到,我们上!”队员的心理问题也是我关注的焦点。
武汉是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城市尽管队员们均是主动请缨,但是到了武汉之后的感受,却是对队员们勇敢与担当的实在考验病人的恐惧、紧张、甚至绝望,一些病患家庭的不幸,每天都在刺激着队员们的初心队员们心理上的焦虑、紧张,直到生理上的心慌、失眠等成为常见问题。
怎么办呢?心理干预我们首先通过盲法对队员心理进行基线评估与疏导,各医护小组组长负责建群交流,互相鼓励关爱支部鼓励党员手拉手、结对子、多谈心,舒缓心理压力,并鼓励大家多写一些抗疫日记,以缓释压力等,效果显著。
新冠肺炎的救治是一个以呼吸、感染和重症为主的疾病,而医疗队员是多专业团队,如何高效救治、降低病亡率成为首要任务我们成立的医疗和护理小组,把专业搭配好,确保每组医护有骨干,把临床工作与驻地学习研讨相结合,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每位医护人员成为救治新冠的行家里手。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展高效协作我们充分利用其战时联合医务处的平台开展工作,开展了首例气管插管、为首例新冠肺炎合并脑出血患者实施颅脑手术,CRRT、血透、深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压置管、托珠单抗较早应用于重症患者等技术。
此外,每周一、四下午,医务处组织疑难与死亡病例讨论,相互学习,交流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在治疗中,我特别注意的细节就是全方位做好病人诊疗工作,我为队员明确了上岗必读——“治好病人的法宝,就是按照原则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治疗,细节决定成败!”。
医疗队员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10西病区楼道自制的鞋架建立中国特色医学模式和谐医患关系少不了人文关怀Q法治周末:您提到“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介绍一下您希望构建这个模式的初衷以及这个模式如何实现吗?
巩守平:健康乃国民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在武汉抗疫救治患者的过程中,一个普通的拥抱,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让人感动不已,相互信任、医患共情达到空前的高度,医患关系和谐无比。
我们的一位队员说,在武汉,最让她难忘的是我们和患者相互温暖着,这是真实医患关系的感受这不禁让人思考,疫情中,医患关系为何如此和谐?因此,我结合武汉抗疫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学模式”的成功实践,并将全方位总结为“中央整体部署、全社会广泛动员、网格化管理、统一调配资源定点收治、线上线下的科学技术应用”五个方面,将全周期总结为“广泛的科普宣传、积极的预防、科学救治、精准康复、医学人文关怀”五个方面。
这就是“全方位全周期医学模式”我们当下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条块化内容的结合,严格来讲,是一个维度而站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高度再来审视医学、审视健康问题,这一医学模式已经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因为仅仅依靠医务工作者是很难做到全面健康,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这个特色应该是“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学模式”,这才是一个多维度的医学模式,符合中国的时代要求我希望,这个模式在后疫情时期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过程中,得到实现。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更加期待和谐医患关系的正反馈效应在今后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必须把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理念贯彻始终,并在关注疾病治疗的同时,一定也要注重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和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真正获得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服务。
而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医学模式,需要全社会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往期回顾走出雷神山:他们在A13病区的52天与死神的搏斗:武汉重症病房里的隔床牵手“中医人”在江夏方舱战“疫”的25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致敬白衣天使:进驻疫情“风暴眼”医院的46天未经授权,不得转载END图片丨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视觉编辑 | 马蓉蓉 王硕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隔离点人文关怀实施方案(人文关怀病房的实施方案)满满干货
疫情中,医患关系为何如此和谐?
-
人文关怀概念人文关怀故事分享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群众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安康委员会传递,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外乡新冠肺炎…
- 人文环境与职场形容文化环境的词语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哪个更好
- 人大代表关于人文环境的建议什么样的人文关怀人文地理官网
- 怎么形容人文环境央视纪录片人文地理
- 人文素养题库及答案干部人文素养提升
- 博学多识人文素养校园人文环境怎么形容人文主题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