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电子版(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重点)燃爆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考研书籍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电子版(陈慧琳人文地理学考研重点)燃爆了

 

引言我们通过汇总分析2020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开设地理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的招生简章,将各个考研院校的考试科目的指定教材(不分初试和复试)进行汇总,然后进行同类合并,分别汇总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常考书目。

目前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常考书目数据库已经汇总完毕,大家可以在地理研究室公众号后台回复对应作者和书籍名称获取下载链接,回复规则:直接回复对应专业书籍编号,如《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编著,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可以直接回复ZR01地理研究室建议大家先下载2020年地理学考研院校汇总 然后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科目书籍,这样具有正对性声明本文推荐的书籍资源完全来源于网络资源,由地理研究室团队收集整理所得,仅供地理学爱好者和考研同学参考使用,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请在下载资料72小时内删除获取资源,建议购买具有作者版权的正规图书。

本文中推荐的所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地理研究室管理员删除联系邮箱:diliyanjiushi@126.com参考网站:http://cn.epubee.com/books/?action=addbooks

自然地理学ZR01《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编著,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

ZR02《自然地理学》,陈效逑,北京大学出版社《自然地理学》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全新的体系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过程、驱动力量和基本规律。

全书近40万字,分成13章,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学与一般系统论;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地球表层系统地物质循环;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特征ZR03《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 科学出版社 ,1999年现代自然地理,ISBN:9787030068965,作者: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ZR04《自然地理学》,杨达源主编 ,科学出版社, 2006  《自然地理学》内容简介:自然地理学研究“气、水、土、生、地”组成的地理环境开放系统相关部分的物质、物质运动及其各部分之间互联、互动、正负包馈作用及其客观效应。

《自然地理学》把非常复杂的、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系统,在横向上分成八大部分,在纵向上列为26章,构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内容体系每个章节的内容均引进了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注重全球环境与自然过程的分析研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而且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方法及可选择的途径。

ZR05《自然地理学》,刘南威 ,科学出版社(第3版)根据课程调整的要求,全书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注意涵盖被取消的课程在地理专业中所需的内容,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突出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强调环境意识,贯穿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然地理学(第2版)》共分11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行星地球;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等ZR06

《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本书是“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2009年度国家级教学团队)十几年教学改革和实践成果的总结,是国家精品课程“现代自然地理学”的核心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该书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地球表层环境为主线,阐述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组成、结构、运动和特征,分析了地球表层环境的空间分异机制以及地貌发育和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介绍了对地球表层环境评估、规划、管理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

ZR07《自然地理学》,吴成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自然地理学》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内容适应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形势,在吸纳多版本自然地理学教材精华的基础上,力求突出自身的特点,以适应特定群体师生的需要。

《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了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特征、类型、形成及发展,力求将最基本的理论和知识传授给读者为此《自然地理学》始终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内容上取舍有据、深浅适度、结构紧凑、图文并茂、简练易懂、启迪思考、联系实际、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学》特别附有学习光盘一张,将大量的精美图片和扩充内容以新颖的展示方式奉献给读者ZR08《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蔡运龙编著(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然资源学原理(第2版)》围绕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一系列基本原理。

第一篇论述了自然资源学的学科范式、自然资源的性质、自然资源稀缺与冲突的国际国内态势、关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学术争论、自然资源稀缺的性质第二篇论述了自然资源生态学原理,包括自然资源生态过程、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影响及其评价方法。

第三篇是自然资源经济学原理,涉及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关联、自然资源经济学基本原理,自然资源配置的效率与优化,自然资源的价值重建第四篇从使用者的视角论述了自然资源管理学原理,包括自然资源评价、资源利用的投入-产出关系、自然资源开发决策和自然资源保护。

最后,作为结论,阐述了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目标和可持续性的原理与途径ZR09《综合自然地理学》(第2版),伍光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本书在简要介绍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些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

本次修订仍保持了一、二、三版的基本框架,但对具体内容进行了更新,反映学科新面貌本书特点是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书除适合高校地球科学各专业作为基础课程教材使用外,还可供环境、生态等有关科研、教学人员阅读。

ZR10《自然地理学》,林爱文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构建了以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突出地球表层环境系统整体性为特征的内容体系,并按照“地、气、水、土、生”的次序,分别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及其构成这一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的组成、结构、

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过程以及相互作用规律全书既注意保持自然地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强调环境意识与系统思维,内容新颖、结构合理、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实用性强ZR11《全球变化》,Authors等,高等教育出版。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

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ZR12《地理科学导论》,白光润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地理科学导论》用一元地理科学观和方法论,阐述现代地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学术思想。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学术地位、学术领域、社会影响和发展概貌《地理科学导论》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地球系统,介绍与地理科学有关的宇宙知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效应、地球表层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第二部分地理空间,介绍地理空间规律,区位理论,行为地理理论、区域理论、地缘理论;第三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介绍人地关系、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第四部分地理科学思想与方法,介绍地理学发展简史,地理科学方法论、地理科学体系、地理学方法以及地理科学的社会文化意义等等。

每一节附有参考书目和讨论题,书后附有术语索引书中配有大量生动有趣的专栏,图表丰富多样,可读性很强ZR13《中国自然地理》,赵济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自然地理(第3版)》是我国高等院校地理系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异规律,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以及国土整治等方面的问题。

这部教材出版以来,除高等院校地理系本科教学使用外,还供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农业区划、国土整治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参考使用累计印刷15万册,受到较高的评价《中国自然地理(第3版)》第一版获1979—1981年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

第二版获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87年),首届全国优秀地理图书(教材类)一等奖(1994年)ZR14《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中国地理》一改区域地理先写自然地理各要素、后写人文要素的写法,以全新体系,整体介绍中国范围内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及其区域特征,尽可能将人—地因素融为一体,强调人—地关系对于区域开发、保护资源和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发展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书分第一篇和第二篇第一篇总论,第二篇分区进一步作区域分析ZR15《地理学基础教程》 闫庆武主编,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一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ZR16《普通地理学》,王铮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普通地理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现代地理学的科学内容。

首先从科学角度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过程与规律,接着从环境、区域两个角度,以地理学的现象认识阐述了地理学独特的理论观点,这里阐述的地理事物环境—区域二象性的认识,特别是人地关系协调论与区域进化沦的认识论,是地理学的新发展。

《普通地理学》最后部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新兴的地理信息科学内容ZR17《 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科学出版社,1998. 《自然地理学基础》,丁登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完善体系的同时,突出了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明确这一学科性质的基础上,《综合自然地理学》着重论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两条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强调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ZR18《自然地理学基础》,丁登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ZR19《世界地理》杨青山等,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由十一章构成,前五章为总论部分,系统论述了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后六章为区域分论部分,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

大洋洲、南极洲的顺序,分别阐述了各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及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依据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所要求解决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ZR20《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任美锷等著,商务印书馆《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第3版)》是一部反映我国自然地理面貌的专著,分两大部分第一篇总论包括中国面积、位置、疆域、地貌、气候、陆地水、植被和土壤等;第二篇区域分论,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西北、青藏八个区域进行介绍。

ZR21《现代自然地理学》马建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本书主要介绍了影响自然地理系统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内部环境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阐述了它们对自然地理的影响;系统地论述了自然地理系统五大组成要素的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演变规律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广大地理爱好者阅读参考。

人文地理学RW01《经济地理学》,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第一版是教育部推荐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地理学规划教材《经济地理学》追溯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以特点鲜明的框架,从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企业)人手,研究单一企业(单部门、多部门、跨国及全球企业)区位、区域内企业关联及区域发展、区域间经济联系以及经济活动全球化。

并简要介绍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及近年来的经济地理学新进展突出基本理论并注重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实际相结合,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地理学教育接轨并具中国特色的教材RW02《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人文地理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保留第一版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资料,在理论上突出人地关系,在实践上重视现实重大问题;着重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人文地理各主要要素(民族、语言、宗教等)的时空特征,以及人地系统从原始状态到现代文明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相关理论以及当前和未来研究的重大问题。

《人文地理学(第2版)》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RW03《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商务印书馆《中国城市地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城市与人文地理研究室组织编写,主要编写者包括顾朝林、蔡建明、牛亚菲、孙樱、陈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柴彦威和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中心叶嘉安。

RW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崔功豪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根据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当前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提高区域规划科学性、实用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分析编制办法。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分析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方法阐介,以作为区域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简述了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阐述区域规划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RW05《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主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的《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四版)是在前三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的该书作为重点教材,在内容上不仅作了较多的充实和一定的更新,而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增了邮电业、大都市圈、国际贸易等内容;在理论上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同时,本书在有关章节还较好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思想在编写力量方面,为了扬长补短,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本版除保留第三版的作者外,又增加一部分中青年经济地理学家RW06《人文地理学导论:21世纪的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本书由导论和五部分内容组成:导论介绍本书的方法论、结构以及阅读要点等;第一部分回顾前资本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文地理状况,并展望未来的人类发展;第二部分考察人口变迁、资源和消费、环境问题以及全球化经济等21世纪初人类世界普遍关注的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城镇和乡村的社会、文化问题;第四部分以经济全球化为中心,探讨生产、金融和消费等问题;第五部分从个人、地方和全球的角度展现多样的政治地理。

RW07《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二版),崔功豪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根据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当前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提高区域规划科学性、实用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分析编制办法。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分析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方法阐介,以作为区域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简述了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阐述区域规划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RW08《高等经济地理学》,杨吾扬,梁进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经济地理学》作者从人文-经济地理角度,将传统与学派,环境、规划及其同地理学的耦合,学科对象和特性,分类体系等作了一般阐述;还对理论地理学的来龙去脉、内容、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地位作了较概括而翔实的交待;再在就是对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从而对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作了较全面的交待。

第二篇是地理区位论,先剖析其几何要素、地理实体和分析程序;然后,分别介绍了区位论的成本、市场和行为学派;继而对古典的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海港区位论作了较全面介绍,并以集聚规模经济和产销区位论的基础,空间相互作用论殿其后。

第三篇的内容是城市空间结构和中心地方论,先进行城市地域的宏、中、微观分析,再对西方的几种地域结构类型和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两种具有特色的地域结构演化律,这是一种具有中国城市化特色的动态模式本篇的中心地方论是全书的核心。

第四篇是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在一般交待了区域的类型和特点后,讨论了吸引范围、城市扩展、我国发展的地缘环境与经济区划、区域开发的理论和数量模式等RW09《经济地理学—原理方法与应用》,刘艳芳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6

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合类型和发展过程等内容以生产为主体的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

物质流、商品流、人口流和信息流把乡村和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站点、商业服务设施以及金融等经济中心连结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经济活动系统这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域内进行的,因此,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RW10《人文地理学导论》(第一版),顾朝林等编,科学出版社,2012《人文地理学导论》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是专门为本科生编写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基础课程教材。

全书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兼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特点。

RW11《旅游地理学》,黄震方等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娱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RW12《人文地理学》(第三版),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3版)》以人为主体,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应用案例分析融入理论阐述,建立了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规律,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3版)》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讲授中学地理课和环境教育课的教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参考。

RW13《人文地理学流派》, 顾朝林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本书按人文地理学导论、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人文地理学进展的三层次教学体系设计,为用于人文地理学教学的顶层教材本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二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流派,主要包括:激进主义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结构主义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和新自由主义地理学;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战后人文地理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研究学派、城市研究学派、新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地理研究方法;第四部分重点介绍西方发达国家战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有:战后美国地理学发展、战后英国地理学发展和战后法国地理学发展。

本书适用于地理学研究生教材以及从事地球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者阅读RW14《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爱尔兰]R. 基钦(Rob Kitchin),[英] N. J. 泰特(Nicholas J. Tate)著,蔡建辉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第1版

这是一本教导人们怎样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好书它涵盖了这个领域从事项目研究的整个过程,包含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导研究者们经历研究的所有方面认真地通读这本书,可以使你从一个研究的新手变成具有相对独立研究能力的研究人员。

全书论述了研究项目的理论基础,简要地列出了当代各种理论思潮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详细说明了研究项目规划、选题聚焦以及为实现这个研究项目所需要的各种定量及定性数据的生成和分析方法,充分采用了现代计算机技术介入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广大师生必能从中获益匪浅。

RW15《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城市地理学》共分12章首先介绍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回顾了学科的发展史,并探讨了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的概念,追溯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然后以城市化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化原理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等研习内容;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为中心,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研习内容最后对城市问题作了介绍《城市地理学》注重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RW16《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人文地理学(第2版)》以人为主体,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应用案例分析融入理论阐述,建立了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及其规律,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人文地理学(第2版)》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地理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的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教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参考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DX01《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编著,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3版)》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对教材章节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内容也有较多的更新,使《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3版)》在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有增进和提高,更便于读者自学

DX02《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马劲松、汤勤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03《地理信息系统》(第二版)汤国安,赵牡丹,杨昕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04《地理信息系统教程》汤国安,刘学军,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05《遥感导论》,梅安新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遥感导论》以较大的篇幅系统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的内容,并且在诸如地物光谱、多光谱成像仪、微波遥感、特别是3S(RS、GIS、GPS)集成等世界领先技术方面,注重适当引入。

主要内容包括:遥感基本概念、电磁辐射和地物汉谱、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图像信息的提取与分类处理、遥感的应用及实例、3S集成,以及新型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等,书后还附有遥感缩写字母表和常用词汇选编。

DX06《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三版),黄杏元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3版)》是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修订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对教材章节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内容也有较多的更新,使《地理信息系统概论(第3版)》在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方面有增进和提高,更便于读者自学。

DX07《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黄杏元等,(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十一世纪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GIS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基础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GIS的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和GIS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和产品输出、GIS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规范化研究等。

本修订版的内容与原书比较,在GIS基础理论、GIS技术的新发展、GIS工程与标准化以及GIS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都做了补充,延伸和拓展全书力求在理清学科构造框架和内容体系的基础上,融人GIS的最新进展;各章节衔接更加严密有序,术语规范;

内容分量合适,论例配合恰当,丰富的算法与较多的图表相比照,便于读者自学DX08《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九版) 张康聪 著,陈健飞 等 译,科学出版社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09《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3或第5版)[美]Kang-tsung Chang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分三个部分,共16章,第一部分为GIS基础,叙述坐标系统、数据模型、数据输入、数据管理和数据显示。

第二部分述及运用矢量和栅格数据进行数据探查、分析和地形分析第三部分涵盖空间插值、GIS模型和模拟、区域、网络及动态分段本教材的一个突出特色是:配合每一章内容,设计了面向任务的系列习作,对理解该章内容和强化应用技能很有帮助。

DX1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原著第8版),(美)张康聪著,陈健飞等译,科学出版社,2017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11《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邬伦主编,科学出版社,2005《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是《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之一。

全书系统介绍了GIS的基本理论、功能实现和应用技术,共包括五个部分,其中收录了国内外有关GIS技术和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每章前写有导读,便于读者阅读使用DX12《地理信息系统》  张超 陈丙威 邬伦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14《地图学原理与方法》王家耀等科学出版社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地图学的原理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图和地图学的基本特征及定义、基本内容、学科体系及地图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内容表示方法与制图综合,现代地图制图的技术方法,地图分析与应用等。

作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组成部分,本书强调原理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典与现代相结合,内容具有可读性、客观性和便于自学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视觉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测绘、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亦可作为科研院所、生产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DX15《地理信息系统基础》龚健雅编著 科学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是一本全面系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基础教程全书共分8章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由与发展过程;第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介绍其涉及的硬件构成、软件模块及系统的功能;第三章空间数据获取,介绍数据的采集、获取、转换及其质量问题;第四章空间数据表达,介绍地理现象、空间对象的关系及其矢量、栅格表达,空间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等;第五章空间数据处理,介绍各种空间操作的算法以及实现策略;第六章空间数据管理,介绍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模型;第七章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介绍空间查询分析的各种方法;第八章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与地图制图,以实例介绍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制图等地理信息可视化与输出问题。

DX16《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科学出版社,赵英时等《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遥感原理及其应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著作《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共15章,包括三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第1至第2章为遥感基础。

重点阐述遥感系统的基本理论、物理概念、遥感数据源的获取、传输机理、成像规律及各类遥感信息的特征;并分别介绍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等第二部分:第6至第10章为遥感分析方法主要阐述遥感图像的解译、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综合分析方法、数据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并着重介绍遥感定量分析的方法及其模型等。

第三部分:第11至第15章为遥感专题应用这一部分以理论、方法、实例相结合,择用国内外典型实例,从土地、植被、水体和海洋、地表能量平衡与土壤水分、地质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映遥感信息科学的广阔应用前景DX17

《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科学出版社, 200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是一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体系,重点突出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发展与现状;第二章阐述有关地理空间与空间数据及其模型结构、质量、元数据等内容和理论问题;第三章较为详细地介绍空间数据处理的有关内容及其方法;第四章空间信息模型分析,重点阐述空间建模理论,分析空间模型结构及其实现问题;第五章论述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与标准化问题;第六章结合实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第七章为展望,介绍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展望地球信息科学。

DX18《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周成虎,裴韬等,2011. 科学出版社《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着重阐述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分析方法的原理,主要内容包括:空间分析的思路、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分析方法、数字高程模型分析方法、地理网络的表达与分析方法、空间插值模型、空间数据不确定性分析原理、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及元胞自动机模型等。

在介绍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研究实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实施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原理》可作为地理信息系统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地理学、资源调查、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科研人员参考。

DX19《遥感原理与应用》,周廷刚等编,科学出版社,2015 年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20《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范文义等科学出版社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21《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二版),吴信才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本书全面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了我国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力求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践应用三者融

为一体,系统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关键技术、最新理论以及多个领域的应用实例全书共分14章,包括诸论、空间数据结构、地理信息系统的地理数学基础、数据输入、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管理、数学空间的几何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学模型、空间分析、数字高。

程模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出与数字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DX22《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吴信才等,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23《“3S”技术及其应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  冯仲科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24《遥感图像处理模型与方法》(第三版),Robert,A.,Schowengerdt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25《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李卫红著,科学出版社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26《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戴昌达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本书是为发展遥感图像应用处理技术而撰写的著作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包括五章,概述遥感的物理基础与成像机理;中篇包括九章,分别讲座有关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涉及的基本理论及其关键技术;下篇概括成六章,介绍笔者及其同事们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许多重要遥感应用领域开展遥感图像应用处理与分析研究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及具体方法。

本书为广大从事遥感应用的各行各业科技人员提高遥感应用水平、拓展遥感应用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同时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应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有关培训班、研讨班的参考读物DX27《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张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教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实习为主线,重点讲述了GIS的数字化、空间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与数据库、空间分析、产品输出、GIS系统设计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GIS与遥感、GIS应用模型和网络GIS等方面的原理、操作和编程。

教材突出GIS算法编程和应用软件操作其中,GIS应用软件的操作以目前流行的MapInfo、ARC/INFO和自行研制的GIS-TP教学实习软件为主要工具,算法编程方面则提供大量的C、VB和DELPHI源程序。

教材充分体现了GIS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DX28《“3S”技术与集成》(冯学智等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S技术与集成》由冯学智、王结臣、周卫、都金康、王慧麟等所著,是南京大学“985学科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南京大学地理教学丛书的组成部分。

本书基于“3S”集成的基本原理,首先系统介绍了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及“3S”技术集成的基本内涵;然后根据“3S”集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应用实践,分别从“3S”参数的地学特征表达与时空特征的兼容性、技术方法的互补性及应用目标的一致性等方面论述了“3S”集成的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

DX29《遥感技术导论》常庆瑞等 科学出版社《遥感技术导论》内容简介: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空间信息科学《遥感技术导论》以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记录、处理和分析应用为纽带,系统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重点论述了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图像获取的原理与方法,不同成像方式的影像特点和本质差异;遥感信息资料的分析、处理技术和解译方法;概括介绍了遥感在农业、林业、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情况;特别是结合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对高光谱遥感、合成孔径雷达、多角度遥感和多源遥感信息复合,以及地理信息系统和3S集成等都有专门论述。

DX30《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田永中,科学出版社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31《遥感原理与应用》,李小文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8《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遥感原理与应用》系统地介绍了遥感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概念,并详细探讨了遥感各应用领域的研究方法与实践案例,共1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电磁波与辐射度学基础、辐射传输基础、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植被遥感、海洋水色遥感、陆面蒸散发的遥感估算、城市遥感、地质遥感和遥感考古。

DX32《遥感概论》,吕国楷,洪启旺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电磁波与辐射度学基础、辐射传输基础、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植被遥感、海洋水色遥感、陆面蒸散发的遥感估算、城市遥感、地质遥感和遥感考古。

DX33《地理信息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崔铁军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34《遥感与地学应用》,主编:关履基,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遥感的基本概念、电磁波与辐射度学基础、辐射传输基础、遥感平台与传感器系统、遥感图像的数字处理、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植被遥感、海洋水色遥感、陆面蒸散发的遥感估算、城市遥感、地质遥感和遥感考古。

DX35《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张新长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36《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张新长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GIS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应用方法、最新理论与发展趋势,以及在国土规划与管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许多应用实例,所涉及内容及相关技术是目前GIS数据库研究与开发最需要考虑的技术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共分7章,内容包括:绪论--GIS数据库概述;空间数据的表达与管理;GIS数据库设计与建立;WebGIS数据库技术;GIS数据库标准化;GIS数据库基础应用和GIS数据库发展前沿等。

DX37《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第2版),韦玉春等,科学出版社,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教程》是韦玉春、汤国安、杨昕等在总结遥感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及国内外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编著而成的。

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论;遥感数字图像的获取和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表示和统计描述;图像显示和拉伸;图像校正;图像变换;图像滤波;图像分割;遥感图像分类;地物成分分析和信息提取DX38《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

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DX39《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实践》 张军海等 科学出版社,2015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

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空间数据特征和数据结构、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应用模型、应用设计,产品输出等本次修订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和读者对原教材的意见,进一步理清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学科结构框架和内容体系。

DX40《地理信息系统》(第2版),陆守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地理信息系统》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及其应用全书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的获取和质量控制、空间数据处理、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分析模型、空间信息的可视化和制图、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及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前面章节重原理,后面章节重应用,前后内容相互融合DX41《地理信息系统教程》胡鹏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地理信息系统教程》简明阐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对它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传统地学学科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互联网技术于一身的综合集成化技术系统。推荐书籍关于我们

地理研究室(Geo_Lab)创建于2015年5月25日,由全国各重点院校地学科研工作者自发组织组建的公益性综合地理知识共享平台平台坚持公开,共享,互助,共赢的服务理念本公众号所有内容,由地理研究室团队自身创作,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归地理研究室公众平台所有;从公开渠道搜集,整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诉建议和投稿合作请发邮件到:diliyanjiushi@126.com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