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第二版)原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广州大学地科院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广州大学地科院《人文地理学》2009-2018年考研真题广州大学城地科院832《人文地理学》2012-2018年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王恩涌第二版)原创

 

广州大学地科院招生目录及参考书目

广州大学地科院《人文地理学》2009-2018年考研真题(缺2013年)

广州大学城地科院832《人文地理学》2012-2018年真题答案详解(缺2013年)【展示细节1】:标注了答案来源和页码,保证答案客观公正 2、迁移农业【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赵荣第二版《人文地理学》第五章第二节P127。

迁移农业即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该农业类型出现在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人类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生产工具以石质和木质为主,广泛使用砍伐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农作物进行轮种。

现在热带地区仍然有这种农业类型,主要包括南美洲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刚果地区,亚洲新几内亚岛、东南亚的一些雨林地区【展示细节2】:参考书未详述的部分,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3.人口红利【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地理小组总结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展示细节3】:对于综合题目,明确思路和流程,培养大家答题方法。

2.比较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当年陕师参考书目为王恩涌版《人文地理学》,而现在参考的赵荣版的《人文地理学》已经将此部分内容删除【地学考研中心参考答案来源】: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

(1)概念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物质文化与体质方面的变化,如对工具的利用与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

(2)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性状和新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展示细节4】:重点明确,利于复习2.简述汤因比的“挑战-应战”学说及其意义。

【地学考研中心人文小组解析】:本题考察对汤因比学说的理解程度,对于此内容,书上并无很多论述,需要考生自己在理解的程度上发挥,答案并无定式,答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参考答案要点】:参考赵荣、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二章第四节。

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提到对文明起源提出的原则有:“挑战与应战”“逆境之美”和“中庸之道”“挑战与应战”是指环境对于人类提出挑战,人类奋起应战,经过长期的斗争,适应并改变环境“逆境之美”是汤因比提出的第二个原则,他认为文明的起源并不建立在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的基础上,而是正好相反,艰苦的环境才能创立文明;“中庸之道”指人类能承受的挑战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效果反而走向反面。

汤因比所提出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实际是人类文化兴衰的重要理论,表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仅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同时,该理论将客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主体的人结合起来,并从其相互关系和彼此相互影响的力度来分析,这对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小建第二版《经济地理学》2020年精品笔记及考试重点解析(含答案)【展示细节1】:通过备考指南,明确考点、重点和复习要求第一章 绪论◇ 备考指南(内容概述、出题特点、复习要求)1、本章内容概述【地学考研中心2020解读】:本章为全书总论,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与其他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全书结构等。

2、本章出题特点【地学考研中心2020解读】:本章知识点不多,主要集中在知识点3和知识点4,即“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展示细节2】: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逻辑清晰、层次明了

知识点4: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掌握)一、理论意义(如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等)(1)经济地理学可以分析经济增长的区域来源,并提供解释区域发展先后格局的理论一些地理学家认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而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科学却可在这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经济地理学可以独到解释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中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资源禀赋理论,以及新进关于人地协调的讨论等,均从不同角度讨论经济与地理环境关系问题。

(3)经济地理学提供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解释,任何经济现象最终都要落实到区域或空间的某一地点上(或称为区位)二、实践意义(人口、资源、环境、贫富差异)(1)经济地理学是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经济地理学可引导人们从区域关联、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关联、地方与全球关联的综合视角分析问题。

…………………………【展示细节3】:对非重点和非考点进行标注,节省大家复习时间知识点1:发展概况(了解)【地学考研中心2020备注】:了解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说明。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区位经济论特点:这些区位研究理论都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注重企业内部的经济效果最佳。

2、区域研究(二战后)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特点:突破了单一企业的圈子,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注重考虑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展示细节4】:对常考点标注出题形式,突出考点和重点。

知识点2:韦伯工业区位论(重点☆)【地学考研中心2020备注】:了解背景,基本概念要求全部掌握,理论前提三个阶段、理论的构建及理论重点一、基本概念(1)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2)一般因子:为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区域因子,如运费、劳动力等(3)特殊因子:为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如空气湿度等(4)区域性因子:在区位因子中,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5)集聚因子:促使企业为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

(6)分散因子:促使企业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7)原料指数:等于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8)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9)综合等费用线:为全部费用(包括运输原料和成品费用)相等地点连线(10)纯粹集聚: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技术合作)和经济性(内部规模经济)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11)偶然因子: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意外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共享设施、设备、市场等。

(12)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13)劳动力成本指数:即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力成本(14)劳动系数:即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来表示劳动力成本的吸引力。

(15)加工系数:即单位区位重量的加工价值参考真题:★【中科院,2018年真题】名词解释:等费用线参考真题:★【首师资环院,2012年真题】名词解释:劳动系数参考真题:★【南师地科院,2010年真题】名词解释:一般工业区位因子。

参考真题:★【西北城环院,2010年真题】简答题: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价值参考真题:★【南师地科院,2006年真题】简答题: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展示细节5】:参考书未详述的答案,地学考研中心予以补充。

◇ 地学考研中心补充资料汇总地学考研中心补充资料:区位论区位论是空间经济分布、结构及演变的理论区位论从产生到现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古典区位论,主要指杜能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其共同的特点是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着眼于成本、运费最小化来研究企业、工厂的区位变化和区位选择;二是近代区位论,与古典区位论相比其主要的变化在于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或工厂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小化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

主要有“贸易区边界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赢利边际理论”和廖什的“商业区位论”;三是现代区位论,特点是在研究内容上,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孤立地研究区位生产、价格、贸易的局面,而是将整个生产、价格、贸易融为一体,从以往的区域类型、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转向以分析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为主要方向,从注重区位的经济产出到以人的本身发展为目标,重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区位论内容广泛,基础理论多样,一般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1、关于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增长极理论”、“大推进理论”、“大宗商品出口理论”、“区域比较利益理论”、“货运中转理论”等;2、关于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有“经济起飞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3、关于区域发展模型,主要有“规模经济内剩发展理论”、“经济部门结构理论”、“基础—非基础分析理论”等。

参考真题:★【南师2013年真题】简答题:比较分析区位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展示细节6】:通过经典例题解析,巩固知识点◇ 经典例题详解【地学考研中心经典例题】 比较分析区位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南师大地科院,13年论述题)。

【例题详解】:根据区位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前后,可将其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1)古典区位论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它产生于19世纪初,在20世纪得到较大发展。

它的代表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如何选择农业活动的场所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由此产生了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在工业经济时代早期,工业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取决于生产成本的大小,运费是影响空间成本的主要因子,因此早期出现了以追求成本最小为基准的韦伯工业区位论;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更多的受到市场的制约,市场因子备受关注,因此就有了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地学考研中心经典例题】 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兰大,2013年简述题)…………………………【例题详解】:能够同外界产生便捷联系的场所是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重点能否同外界产生便捷的联系,取决于该场所的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1)地理可进入性系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2)经济可进入性系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成本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3)制度可进入性即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一个地区制度越开放、越自由,其制度可进入性越高;反之,制度可进入性越低。

(4)社会可进入性是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在社会可进入性中,语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学考研中心经典例题】 交通要素有哪些?分析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安师大,2015年问答题)…………………………。

【展示细节7】:提供课后思考题答案,提高复习效率◇ 课后思考题答案解析1、概念题(1)《史记·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2)《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3)规范性分析: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4)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法,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结构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是现代西方地理学三大流派之一,在地理研究过程中强调整体性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在区位决策研究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资本、生产方式、劳动力等理论,作为影响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

参考真题:★【首师资环院,2010年真题】名词解释:货殖列传想要了解更多广州大学832人文地理考研资料的同学,欢迎加入广州大学20地理考研总群:732199307,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地学考研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