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内容摘要是什么)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学传媒,考名校,就到院视传媒!

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中国人文地理纪录片内容摘要是什么)没想到

 

摘要:由央视纪录频道制作的人文自然类纪录片《航拍中国》播出后好评如潮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精巧的叙事技巧和主题上的匠心独运首先,该片用航拍技术展现出新的国家形象,产生了陌生化艺术效果;其次,该片没有停留在炫技层面,而是通过碎片化和串联的叙事手法使景观展现上升到叙事的高度;最后,该片以小见大的方式实现了对人的关注,使纪录片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纪录片;《航拍中国》;技术;叙事;主题作者:严怡静、郭泰

一、技术层面:航拍视角的陌生化展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一诗讲述了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其观看的效果往往不同纪录片在展现事物面貌时,通常采用我们所说的“平视、俯视、仰视”镜头,不同的视角往往带给观众的感受也不一样。

作为一部白然题材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全程使用航拍视角,从而呈现出不一样的中国航拍、飞行器等器材近年来不断应用到纪录片创作当中,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这种俯瞰的拍摄角度不仅能捕捉到人类过去难以欣赏到。

的景观,也赋予普通景观以全新的视角。

《航拍中国》在片头就奠定了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像鸟儿一样,离开地面,冲向云霄,结果超乎你的想象,前往平时无法到达的地方,看见专属于高空的奇观,俯瞰这片朝夕相处的大地,再熟悉的景象,也变了一副模样50分钟的空中旅行,前所未有的极致体验……”航拍独特的视角造就了视觉感受新维度,为受众带来地面常规拍摄无法比拟的感官体验,使普通的景色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如新疆开都河上的九个太阳、上海外滩陆家嘴建筑群。

在这种角度之下,即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无论是外观形象、场域特点,还是周边事物的空间关系,都会由于陌生化的视角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些航拍镜头让我们熟悉的世界以一种陌生化的视角展现出来,呈现出陌生化的间离效果。

《航拍中国》以省为单位进行空间讲述,大量采用线性叙事顺序,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种叙事方式类似于旅游路线以往的纪录片在展现自然风景或人文历史时往往避开俯视角度,更多是选择用平视的视角来记录,长期的平视化记录风格也逐渐培养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航拍中国》换个角度用俯瞰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新文化地理学对航拍纪录创作“去景观化”同质拍摄的纠偏,有着理性的启发与实践的指导意义这种由技术所带来的美学体验既是由视觉奇观上升为心理景观的重要尝试,也是成功俘获亿万粉丝的力量源泉。

二、叙事层面:叙事的碎片化和串联化运用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一部关于国土的影像史诗,它从空中观看辽阔的国土,以自然地理牵动人文历史,尽展锦绣中华航拍实现了视野的宏阔,使纪录片在表现画面,特别是表现空间广阔时,有着前所未有的魅力。

但是如果该片只是停留在用全新的方式展现自然、生态、城市画面的“炫技”层面,而没有上升到叙事技巧的“术”上,则整部纪录片就会显得内容空洞,节奏缓慢,因此,必须用多种叙事手法构建全片

1、碎片化的叙事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被分为诸多零块这主要是因为在互联网语境下,人们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从而呈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伴随着碎片化时间的出现,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开始呈现碎片化,相应地产生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这是由题材本身所决定的。

纪录片《航拍中国》选择以“省”为单位进行地方形象的构建,由于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自然个性,如果纪录片将一个地方所有的风景进行展示,则会使得纪录片自身的可看性大打折扣因此,《航拍中国》有选择地以空间结构进行展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这种按点叙事使得整个纪录片呈现出碎片化特点。

以《陕西》一集为例,全集选择以空间结构的顺序进行讲述,从秦岭到华山再到终南山作为第一小节;再讲秦岭时,纪录片在讲述中用空间递进的方式选择了秦岭的特有物种朱鹮、野生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在讲述中这些故事各自相互独立,涉及的时长都大致在3分钟左右。

这就导致了叙事时间的压缩,实现了叙事空间大幅度的转换和跨越另外,空间化的视觉场景和画面传达的信息和情感,使受众在欣赏画面之余也完成了对一个地方的联想观众在释然中完成整段影像拼接,形成统一的共识

2、串联化的叙事串联化的叙事主要是指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叙事元素用一条主线进行勾连,使得分散的、独立的叙事元素在串联中实现故事的讲述《航拍中国》采用了串联的叙事结构,纪录片在讲述一个地方时,并没有按照从城市到城市的顺序结构,也没有按照人们习惯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空间顺序,而是选择了一种跳跃式的串联方式进行讲述。

如《上海》一集中第一节的叙述顺序是黄浦江——外滩;第二节是苏州河——黄浦江——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高造船厂;第三节是朱家角——龙华寺——石库门——摩西会堂旧址;第四节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上海环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第五节是人民广场——迪斯尼公园——上海野生动物园;第六节是东滩湿地——中国商飞——洋山港区等,这种串联一方面降低了空间跳跃可能带来的剪辑上的断裂,实现对地方特点的集中讲述;另一方面增强了纪录片的叙事节奏,观众也由此加深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认识。

三、主题层面:以小见大体现人文关怀电视、电影的演变史也是影像记录技术的发展史,从“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到“魔术大师”梅里爱再到格里菲斯,技术的更新和运用不断为艺术发展注入生机罗伯特·艾伦曾说“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技术史,比较而言,电影创作者则不可能逃避相对较高的技术复杂性,因为它是任何一部电影得以生产的前提条件”。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虽然技术因素在艺术表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过分夸大技术在艺术中的表现作用,不但会使技术仅仅停留在“炫”的层面,还会削弱叙事的力量,从而使纪录片成为平面镜,难以具有深度《航拍中国》在布局时就突破了将纪录片仅作为风光展现载体的初级层面,使用精妙的叙事手法,提升了该片的深度。

纪录片在创作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立意问题,不同题材的纪录片有不同的需求无论是自然题材的纪录片还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其往往都是借物喻人,借古喻今《航拍中国》作为一部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其更多地将镜头对准自然景观、人文建筑等,人成为纪录片的配角,以群体的、远景视野的形象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缺席的。

《航拍中国》记录自然景观时处处都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影子,在表现历史遗址时往往会赞叹人的伟大如在《陕西》一集中,当地人改旱田为水田以留住濒危的朱鹮,表面上是在讲朱鹮,其实是在讲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片中有大量镜头对准了人之外的自然空间,从新的视角来映射人类的活动,从而更清晰地挖掘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讲古代秦修直道以连通都城和乡镇,构筑秦长城来抵挡外来入侵,还有因地制宜而修建的陕西的窑洞;海南疍家人靠海而生、以船为家,在水面上用渔排连成房屋,这些无不体现了导演对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歌颂只有切实地从受众的立场出发,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关注人的生存状况,才能让观者产生全面认识。

人本理念,是指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航拍中国》在记录中国人文自然、地理环境时,虽然在画面上更多地体现为自然的一面,但在讲述上更多的是将其与人联系在一起。

这种人文关怀意识,也就是将对人、人性以及人民生活福祉的关切融入纪录片的主题中,在客观记录的同时透射出以人为本的意识,从而使《航拍中国》有着更深一层的寓意

四、结语《航拍中国》不仅在技术上为观众带来了审美上的享受,而且在叙事层面也力求实现突破,碎片化、串联化等叙事方式的应用不但使简单的题材变得条理清晰、节奏明快,还使得纪录片本身具有可看性、可读性与技术匹配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使该片在展现技术美学和叙事美学的同时,也给观众以全新的美感。

— THE END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