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地理杂志(中国人文地理杂志笔记图文并茂)硬核推荐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回望历史,1985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68卷3期出了《四川—中国改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
回望历史,1985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68卷3期出了《四川—中国改革之源》(Sichuan: Where China Changes Course) 专版,全方位介绍农业大省四川在“文革”浩劫后改革与开放的新气象。
该期封面选用了一张四川养猪专业户的家庭合影,画面人物喜气洋洋,充满了对未来走上致富之路的期盼改革之初,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西学再次东渐,舶来品涌进国门,文学艺术百花齐放,邓丽君的曼妙歌声回荡在各省市的大街小巷,国运日新,是现代中国社会“见贤思齐”,民心最为振奋的一段时期。
美国《国家地理》慧眼独具,特辟专版,及时让西方世界了解到当时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已成为那年月的一个中国经典瞬间,永远载入史册
众所周知,美国《国家地理》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主办,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综合期刊,读者遍及全球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暗影图案已成为一个品牌标志这个标志颜色醒目,简洁明快,恰如一扇窗口,便于读者认知和记忆,准确地传达了该杂志的办刊宗旨,与照片搭配而成的封面造型又成为了《国家地理》杂志另一显著特色。
其内容涵盖自然、社会、历史、人文及异域风情,印刷和图片的精益求精也为读者所称道,是世界各地新闻摄影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摄影作品的刊物据说其编辑部对图片的要求十分苛刻,采用率达到千分之一,倘若有幸被选用,那是一种很值得引以为荣的事情。
尽管入选其中如此困难,这份美国期刊周围仍汇聚着一大批充满理想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情怀的各国优秀摄影师和新闻记者他们始终不离不弃,是该刊最忠实的一批拥趸者,而那些有激情,有灵性,发人深省的摄影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国际标准。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性、科学性、准官方,与其说是一本综合杂志,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汇集人文与自然知识的百科全书
上图:1984年1月第165卷1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印有副标题:Silk-the Queen of Textiles《丝绸—纺织品皇后》若有锦绣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本文辑录的另一张照片曾入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是美国摄影记者乌林斯基(
Cary Wolinsky)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旧影,首发于1984年1月第165卷1期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早于以上有四川养猪专业户封面图片的那一期这张图片采用了二个内页,整版横排,左右与中缝对接,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丝绸工艺水平,留下创刊百年以来的绝唱。
上图:牟兰与双面绣金鱼,美国摄影记者乌林斯基1982年拍摄于苏州丝绸刺绣研究所在这幅双面丝绣中出镜的女孩叫牟兰,是笔者的大学77级同班同学其时,她站在绣品的另一侧,透过薄如蝉翼的丝绸,靓影清晰可见鱼儿安然嬉水的姿态,在三维空间中似画非画,栩栩如生,疑似神来之笔。
中国丝绣竟有如此高超的工艺,堪称巧夺天工,首次登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由此可见,丝绣之美绝非虚传岁月流金,不觉中时光已过去36年2018春节期间,大学同学聚会,牟兰回忆这一幕场景,源自一个难得的机缘那是在。
1982年初,我辈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了中国丝绸公司工作,不久便接到了一个任务,负责接待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制组一行,拍摄(Silk - the Queen of Textiles)《丝绸—纺织品皇后》专题故事,并担任英文翻译。
至今,牟兰还记得,当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乌林斯基和他夫人巴巴拉,带着他们6个月大的婴儿雅瑞(YARI),随身带着28个银色行李箱,其中有几个装的是婴儿尿片和奶粉,来到中国深入采访,拍摄了近半年。
牟兰陪同他们访问了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镇江、南京、丹东等丝绸产地,对丝绸的历史、栽桑、养蚕、剿丝織绸、刺绣等做了全面采访报道这篇文章曾被评为1983年度世界著名英文刊物Readers Digest
《读者文摘》最佳文章不久之后,美国《国家地理》还赠送了中国丝绸公司1000册样刊,作为展现中国丝绸及刺绣工艺水平的最佳篇章为方便国内读者阅读,牟兰还将它翻译成中文,附在杂志里,分发到全国各省市丝绸分公司、丝绸研究所、图书馆、纺织学院等机构作为业内读本,为当代中国的新丝绸之路向海外传播书写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当年,牟兰全程陪同美国《国家地理》摄影记者在中国采访,并担任翻译,旅途中还不时喜欢抱着他们的小雅瑞(YARI),与之嬉戏如今一转眼她怀抱过的半岁金发碧眼小婴儿已长大成人,成为肩挑大梁的美国独立电影制片人,拍摄了许多跨文化的纪录片,并多次获得青年制片人大奖。
他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去,寻访当年襁褓时代伴随父母穿越大半个中国的旧事,重新拍摄丝绸之路的新篇章(上图)2016年,我辈外语系77级同学们成功策划了一次世纪之旅集结号吹响,近40位大学同窗与友人陆续汇聚加拿大温哥华,然后取道美国西雅图,乘游轮前往北极览胜,行走天涯海角。
那次壮举,极有可能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史上的首创,旅途见闻由五位同窗撰写,在中国国家旅游杂志和加拿大报刊上刊登出来后,引起海内外读者广泛关注
茶马古道木兰花,丝绸之路谱新篇那次行程结束后,牟兰与姊妹牟薇一道专程前往波士顿,造访乌林斯基一家,再续前缘乌林斯基的家在波士顿老区,2017年10月,我应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工作坊邀请,到燕京学社问学之机,前往实地考察。
乌林斯基住地是早期美国移民留下的老屋,他们在其中也居住了30多年。经过他们多年修缮和营造,房前屋后辟有花园、菜园和树林,每年春暖花开之后,蜂鸟和啄木鸟便飞来觅食和栖息,煞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安乐窝。
就在这样充满生机的园林中,牟兰姊妹与乌林斯基夫妇重温了当年在中国拍摄的那些珍贵照片,回忆起许多有趣的往事牟兰说起,当看到他们30多年前从中国带回温水瓶、柳条筐、安全帽、遮阳帽、各种各样的筷子、丝绸绣品、瓷胎竹编等老物件,感到惊奇又亲切。
这些东西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里,居然在美国人家里还珍藏着久远的时代印记至今牟兰还记得当年乌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消失的东西更弥足珍贵”言之凿凿,我确信不疑在波士顿拜访乌林斯基夫妇,牟兰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她的母亲,83岁的何家秀老人家手抄小楷《湿湿的思念》册页。
这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纪念她爷爷写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事出有因,1982年乌林斯基作为《国家地理》摄影记者,做丝绸专题时曾采访过沈从文据牟兰回忆,时隔多年,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沈家房间窄小,拥挤不堪,到处都堆着书,他们身居寒舍,完全想象不到他和夫人张兆和竟有不凡的身世,晚年生活这么清贫而又淡泊,令人感慨万千。
(下图)
“文革”期间,一代文人大家沈从文先生被迫放弃一生挚爱的文学写作,赋闲在家,但仍不失志趣,潜心古代服饰研究,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据牟兰回忆,当沈从文谈起古代服饰设计时眉飞色舞,物我两忘,滔滔不绝的读书人情怀,至今还记忆犹新。
其时,沈从文向美国摄影记者展示了一个出土文物的木俑和一幅复制的古代丝绸服饰图案,他说:“看看古人的设计是多么精美!古时候的匠人是用心和感情在设计,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是有灵魂的,能够传世;现代人设计的东西大多只能称作工艺品,仅是商品,缺乏精神和灵气。
”采访结束后,乌林斯基对牟兰说:“这才是真正的大师!你看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却毫无怨言,一脸平和,笑容纯真,令人敬重!”我感悟到,当年陪同乌林斯基釆访沈从文先生,应是牟兰人生中一次受益匪浅的文化之旅(上图)。
2016年的这次造访,在波士顿乌林斯基家里,牟兰将沈红纪念她爷爷沈从文的短文大意翻译给乌林斯基听,他很感慨他特意找出1982年为沈从文拍摄的一张照片赠给牟兰,这张照片记录了沈从文先生和他的文物在一起的神釆。
乌林斯基感谢姊妹俩带来的这份有历史传承,有动人故事的礼物,他们将其视为珍藏后来他在邮件中写道:“我很荣幸收藏你母亲赠送的这个美丽的书法册页,并很高兴拍摄这个文化精品我是1982年6月30日在沈从文的北京寓所采访拍摄的,我非常敬重他,他慢条斯理的谈话和对丝绸历史的热情让我终身难忘。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彩云间198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一行首次到中国作专题采访,报道“丝绸之路”沿线的故事是他们的重点,历经数月,穿越大半个中国,并于1984年1月首次刊载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长篇图文报道。
在这次采访中,牟兰受中国丝绸公司委托,担任英文翻译,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给他们留下了极佳的印象因此,《国家地理》杂志在编辑文稿的过程中,也就辑录了一张她在双面绣后面的照片(参见本文插图)作为衬托,但对于当时的中国,以及正处于全国改革开放的试点省份,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川妹子出镜,意义深远。
那年月,在陪同《国家地理》的几位美国记者到“丝绸之路”沿线省市采访旅程中,牟兰总在他们面前提到自己的家乡四川,虽然地处内陆,较为偏远,但仍建议他们去那里看看当年的情形就是这样,经牟兰和她的父亲牟航远先生在成都多次牵线搭桥,由四川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正式发出邀请,促成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
Cary Wolinsky)乌林斯基,文字记者(Ross Terrill)罗斯·特瑞,托德·卡瑞(Todd Carrel)及家眷一行于1984年二次到访四川,对四川的经济、文化、饮食、人文及自然风光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采访。
其中托德·卡瑞能说流利中文,任美方翻译如今,根据乌林斯基的回忆和笔记,他再次确认了去四川采访的日期,他的小分队第一次于1984年4月14-24日访问四川,第二次是1984年9月6日-17日,中方陪同人员是四川省旅游局的谢新华先生。
当时乌林斯基作为领队,共计采访了13个人,其中包括原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和省长蒋民宽、四川名人杨百万以及部分普通老百姓,并对采访时间、地点和人物均做了详尽笔记乌林斯基说,他去过世界很多国家和地方,但四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需要,他乐意整理出一个当时接受采访者名单,供我们参考有了这次愉快而又成功的中美文化交流与合作,美国《国家地理》在1985年9月出了专版《四川--改革之源》(Sichuan: Where China Changes Course )
,四川养猪专业户夫妻俩登上了封面,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在海外报道之序章如今,乌林斯基一行于80 年代初在中国,尤其是在四川拍摄的近万张老照片保存完好,已成为珍贵的现代中国历史影像未曾预料到的是,30多年后,牟兰的妹妹牟薇任《成都街巷志》责任编辑时,乌林斯基当年拍摄的不少成都旧影竟然派上了大用场。
那本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书籍已成为成都的文化名片和最佳收藏美国《国家地理》摄影记者的拍摄视角和技术处理颇有新意,在书中格外出彩,为读者所青睐举世无双九寨沟,赤桦林中有奇葩回望历史,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记者(
Cary Wolinsky)乌林斯基及家眷一行曾于1982年第一次到达中国,在牟兰陪同下,深入内陆诸省采访,随后根据田野调查的资料,编辑专版,于1984年1月刊载了《丝绸—纺织品皇后》在牟兰和其父亲引荐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于1984年同一年度二次专程入川采访,随后于。
1985年9月刊载封面文章《四川—中国改革之源》,图文并茂地向全世界讲述天府之国的故事这期《国家地理》还首次刊载了九寨沟的旖旎风光,从此九寨沟一鸣惊天下,传播到海外,影响深远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正式印刷出版物最早传播九寨沟风光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
牟兰的父亲牟航远先生时任四川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深知美国《国家地理》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他是九寨沟风光对外传播的积极推手之一当年,他听四川省林业厅的工作人员说起九寨沟,便以摄影记者的职业敏感和责任心,立即召集人马,第一个率领团队前往大山深处觅胜,在赤桦林覆盖的大山中拍摄九寨沟,随后出版了第一本关于九寨沟的画册。
《童话世界—九寨沟》。
当年,牟航远先生指出这是世界级的自然景区,向当地政府提出了首先要停止砍伐森林、保护环境才能进行摄影宣传的条件,实在是功在千秋1985年,乌林斯基在牟先生的办公室里看到已拍摄的九寨沟照片,很感兴趣因此牟先生建议并安排他去九寨沟拍摄,还告诉他哪个角度拍摄最好。
乌林斯基拍摄的那张藏民骑马过珍珠滩瀑布的照片成为《国家地理》第一张跨页九寨沟照片,已成为千古绝唱时过境迁,如今那里的地质结构已发生变化,再也不可能有人能从珍珠滩瀑布上穿流而行(上图)2016年,牟兰姊妹到波士顿拜见乌林斯基时,他还津津乐道地回忆起这段拍摄九寨沟的往事,称赞牟航远先生的独特眼光和环保意识。
为追忆九寨沟被发现并被昭示于天下的过往历史瞬间,谨此笔者特别辑录一段牟航远先生当年的纪实文字如下:“80年代初,听说在四川西北部发现了一个绝佳的风景地带——九寨沟,被形容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为了争取在国内首先出版,我立即组织文字和摄影人员赶赴九寨沟创作。
大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把画册编印了出来这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一次向全国推出的专题大型画册,名为《童话世界九寨沟》,出版反响很好,以至推动了旅游事业,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不几年,又在西部高原发现了四姑娘山风景区。
我对此十分振奋,立即组织一批青年摄影家:吕玲珑、彭小岷、陈锦、高源、王富弟、隋山川等进山拍摄当时那里交通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为此专门开了一辆客货两用车,在成都买了半匹猪肉,大量蔬菜等给养,浩浩荡荡,开赴四姑娘山。
还有几个摄影人员开摩托车随行在那里拍摄了二十多天,回来立即整理编辑,当年就出版了《四姑娘山》现在,九寨沟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四姑娘山也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区如果说我还有点贡献的话,这两件事值得一提”这是牟航远先生。
2005年8月20日在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病房留下的最后文字,感人肺腑。
上图:前排:牟航远、何家秀夫妇,后排左上:乌林斯基父子,右上:《国家地理》文字记者罗斯·特瑞这里我还要辑录乌林斯基2006年4月15日发表的一段追忆文字,作为纪念:“牟先生的摄影令人鼓舞,他拍摄的场景和事件表现出创造力和好奇心,其产品就是他的镜头所表现的杰出的四川人文和地理。
当时我初出茅庐,对《国家地理》委派我这样的重任,忐忑不安,很担心失败牟先生善解人意,悉心指教,真诚关怀,大师风范,刻骨铭心牟先生和我们家成了终生朋友,在我认识牟先生时,他教了我许多重要的人生之课,作为专业摄影家,我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呈现世界文化,我永远怀念他。
”天涯情谊,高山流水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如今,在改革开放整整40年后,我细心翻阅那二本期刊,其中报道四川的内容之丰富,弥足珍贵,对当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具有醒世意义据说乌林斯基父子俩也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机会重返中国,并由第二代雅瑞再次挑起大梁,或以寻找四川养猪专业户夫妻为题目,拍摄当代中国的精彩故事。
上图:牟兰与笔者手捧二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合影当中国驻德国前大使卢秋田先生知道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后,特地为乌林斯基父子俩希望重走丝绸之路起了一个不错的名字:“新丝绸之路再出发”,鼓励他们再次用电影镜头来拍摄改革开放
40年后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这确是一个“很棒”的题材,正是“茶马古道木兰花,惟有识者不弃她丝绸之路续新篇,美国二代摄影家”笔者期待着,通过这篇拙文的叙事,倘若能有幸得到海内外有识之士的青睐,助力拍摄出一部纪录片,将是脍炙人口、传为世纪佳话的善举。
鸣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牟兰牟薇姊妹和乌林斯基父子悉心指导并审核,谨此大洋彼岸,遥寄上深深的谢意!2018年3月26日再次修订于加拿大温哥华迷迭香园【作者简介】桑宜川,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
77级校友,旅加四川人,于澳大利亚、加拿大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加拿大环球教育服务公司董事长、加拿大枫叶出版社社长、环球英语学院院长等,同时为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客座教授桑教授学术兴趣和研究领域广泛,学术造诣颇深,学术论著丰厚。
本文由桑宜川先生于2018年3月26日发给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对桑宜川先生及提供支持、帮助联络的牟兰、牟薇女士表示衷心感谢!愿乌林斯基父子俩重走丝绸之路早日成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18年4月3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作者:桑宜川(加拿大环球教育服务公司董事长)编辑:朱丹温馨提示如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号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ID:scsdfz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中国人文地理杂志笔记图文并茂)硬核推荐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回望历史,1985年9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68卷3期出了《四川—中国改…
-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中国人文地理杂志电子版)这都可以
粉丝福利:关注本微信号后在后台回复 高中地理 即可获取高中地理全部电子课本本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
-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中国人文地理杂志笔记)新鲜出炉
- 中国人文地理杂志(中国人文地理杂志官网)难以置信
- 全球热恋经典台词(全球高考 经典台词)不要告诉别人
-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人文地理概况包括什么)这都可以?
-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中国人文地理概况教学反思)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