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是什么学位(人文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不要告诉别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题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就如何用人文主义感悟地方文化的价值,培养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人文地理是什么学位(人文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不要告诉别人

 

见贤思齐

立山河志 究天地心 切磋琢磨 乃成宝器2021年12月30日19:30—21:30,庄园人齐聚“启星学院”,认真听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题为《人文主义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周教授的讲座就如何用人文主义感悟地方文化的价值,培养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的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周教授首先用“引子:故事和概念”引出什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接着为我们介绍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特点、理论和研究主题;最后通过案例为我们呈现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对大多数庄园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本次学习,庄园人了解到用人文主义思维不仅是一线教师丰富地理课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们一起认真回顾周教授精彩且值得反复回味的讲座聆听人文主义故事,深挖人文主义维度

周尚意教授从表征和非表征的概念,解释了北京中轴线意义的发掘,并由此例引出人文地理学能力的四个维度,即相遇—悬隔—感悟—行动相遇是指景观的分类,悬隔是指对原有意义的悬隔,感悟是指意义的发掘维度,行动是指空间的行为。

其中感悟维度中对景观的意义的发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是否是人类福祉、是否能够反映人地和谐、能否能体现人人公平的社会理想、是否能增强文化的活力这也是周教授反复强调的需要实现的四类目标老师学会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新的思考维度,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人文主义的思维是要我们打破以往的禁锢,开创更广阔的人类视角人文主义并不排斥个体独立的解释世界的路径所以,周教授也提出中学教学不是要求学生要记住教材的具体内容或者是老师说过的话,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在今后人生的每个阶段中看到不同景观的时候都能发掘出不同的意义。

学习人文主义理论,深究地方理论价值 

随后周教授介绍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兴起、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学派的差异、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特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关注焦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等。

周教授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术语容易产生混淆,兼有“概括”和“具体”两层含义,其中“概括”强调人性,“具体”则反对科学主义至上计量空间学派属均一的理性人,行为主义地理学属类型理性人,人文主义地理学则是永远感悟中的人,将始终思考的人作为地理空间形成的根本动因。

人文主义地理学特点是运用了人文学科使用的许多技术,例如来源分析以及文本和文献分析,以试图“深入人心”文化地理学因此而复兴,也使女性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地理学等新领域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主要关注三个焦点,即人的能动性、创造力和意识。

基于这些焦点,个体应独立而不是盲从的去做决策具体如何独立的去做决策?可以参考从空间利用角度组织的四套人文地理学理论——地域系统理论、地方理论、市场竞争理论以及社会、政治地理今天的讲座周教授主要介绍了第二套理论——地方理论。

地方理论强调人或人们对地域系统的价值评价,文化决定价值高低排序、使用是否排他,空间资源稀缺属性导致的争夺如何看待一个地点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其重要的学术概念是地方感(改变世界十大地理思想第十大思想)。

斯蒂尔 (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为便于大家理解地方感,周教授还特意用呆出来、旅出来、斗出来……等以上儿歌化来表达,并介绍了代表人物布蒂(Anne Buttimer)、雷尔夫(Edward Relph )、莱(David Ley)、和段义孚。

周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地方和景观的文化构建、日常生活地图的描绘、创造和改变景观的语言、意义的权利、地方与认同、宗教符号学、关于地理的传说与叙事等6个研究主题1、地方和景观的文化构建(画出来的地方感)结合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景观意义的四个步骤是“相遇—悬隔—感悟—行动”。

颐和园有其固有的历史文化符号(相遇),但是现代将这些符号暂时搁置(悬隔),通过现代技术画出新的美,如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感悟),消费该景观的人群增多(行动)了

2、日常生活地图的描绘(呆出来的地方感)周教授以鲁迅故居为例阐述日常生活主题,左侧是MAPPING绘画(鲁迅在北京三处居住地之一),右侧是地图,用绘画和地图方法呈现鲁迅眼中的四合院,即为呆出场所美左侧画面中的海棠以及院子铺砖的甬道,让住在北京的人倍感熟悉;右侧的地图是鲁迅经常光顾的地点进行叠加,使用MAPPING帮助我们理解鲁迅眼中的北京。

3、创造和改变景观的语言、意义的权力(管出来的地方感)管出来的地方感如北京地铁,用北京站拼音形式出现,而不是英文BeiJing RailwayStation,管理出地方特点要求标注地名东西和标注地理实体街和河,提高空间辨识效率。

4、地方与认同(流出来的地方感)周教授以吴川县治选址和商业中心变迁为例,吴川治所初选吴阳而后迁到吴川(梅菉),是因为吴阳的地形面积较大、土地连片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迁到平原破碎的吴川(梅菉)是因其三河交汇,交通条件较好,腹地更为广阔。

治所迁到吴川(梅菉)后,其治所重心的变迁也要受交通引导,早期治所布局主要考虑防洪,后来对外联系增多则靠近水运中心,现代水运衰落公路运输兴起变成新的商业中心这个空间分析的过程,体现了如何感悟景观的意义从地形、海陆、河流和交通等角度培养学生城市空间选址,意义理解时应不断增加感悟维度和理解空间结构变化的道理。

5、宗教符号和景观(斗出来的地方感)周教授选择以梅菉祖庙和吴阳东岳庙为例,她以去粤西考察的地点呈现新鲜研究和感悟,避免落于俗套周教授去到东岳庙调查并和当地人交谈,她在讲座中特别介绍了庙宇前康熙朝福建巡抚、闽浙总督陈瑸题写的楹联:“未立圩场先显圣,重修庙宇更英灵”。

她去东岳庙实地考察发现当地的神诞日不是碧霞元君和泰山神的,而是供奉的是康王的,因此宗教符号和景观体现人们对宗教持续、恒定的心理需求,从而反映出斗出来的地方感

6、关于地理的传说与叙事(斗、写、呆出来的地方感)关于地理的传说与叙事主题以马丁路德金路为例,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运动领袖,在他逝世后美国黑人在很多城市以马丁路德金来命名,田纳西大学教授统计,全美大概有900条马丁路德金大道,统计了马丁路德金大道的人口比例,从马丁路德金大道人口比例图看到,越接近马丁路德金路,收入越低,只有全美国平均值的56%,非裔比例越高,接近50%,贫困家庭的比例超过1/3。

地名背后的多种叙事一种是黑人运动领袖的故事,还有一种是黑人争取地名命名权的故事,还有一层叙事是美国白人群体普遍认同:城市里只要找到马丁路德金路就是穷、乱、差的地名,地名实际展现了社区污名化我们要站在多主体、多维度的角度叙事整合成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取向。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它既是斗出来、写出来、呆出来的地方感,现实中一个地方的地方感对于中学地理教学就是要找出地方文化特性,我们需要思考内心中需要建成的理想城市

深挖人文主义精髓,探寻教学实践之路

周教授提出,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过于要求学生记住众数的、不变的景观,而是要让学生找到体现多元的,能体现人地矛盾的景观特点同时,景观特点不一定具备普遍性,在降水较多、台风较多的沿海地区并不一定是尖顶,如广东开平碉楼是平顶的。

因此要鼓励多维度的变化的景观观察,以提高地理综合思维周教授认为,我们在任何一个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切入人文主义的思维当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记忆固化的知识时,不再是用僵化的规律去推导一切地理现象,而是调动学生去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不同景观形成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对景观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综合。

。学生细化区域的能力越强,说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越强。

接下来,周教授引用了《恋地情结》中的一个例子,比如面对哥特式大教堂这个景观,在拍照时会有这样的感受,没有哪一个角度可以把教堂里的景物全都囊括进画面按经验分类教堂有拱顶、尖塔、廊道、袖廊、辐射状的小礼拜堂等(相遇),但没有哪一个角度可以把教堂里的景物全都囊括进画面,不妨将这固有的判断搁置(悬隔),跳出原有思维定势的基础上得出教堂多样的建筑是给上帝看的,而不是给人拍摄的(感悟),在这个感悟的基础上将保持原有周边的建筑和教堂的尺度关系,而不会为拍一个教堂的全貌而将将周边的建筑拆除(行动)。

周教授还用了广东揭阳骑楼转角的差异这一案例,判断地方特色建筑是否合理时,教师也可以借鉴四个步骤“相遇—悬隔—感悟—行动”去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道理的能力周教授计划征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道理的案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可以借此关注身边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方感悟能力,而且可以借此创造人类福祉、让人地更和谐、让社会更加公正、让当地文化更具活力。

周教授对“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特征”这道高考题进行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一般的学生能回答出位于上海市的中心城区,这说明学生感悟世界的维度太浅,而我们在不断深入思考后,挖掘新的意义,例如还可以从人口密集区、人流密集区、咖啡消费人群集中区、交通密集区、富人分布区等坐标维度来分析。

如果老师能提供非常多的描述空间分布的坐标维度,那就说明他已经具备人文主义的思维习惯,即尝试从更多的角度分析问题,而非强调一个单一的答案周教授还认为,找到不同的维度,并不是思维的终点思维的终点是要回答人何以为人?需要从福祉、绿色、公平和活力四个方面来思考。

咖啡馆分布在分布区是否就是合理的?对于实现公平与福祉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在问题的设计上有所体现呢?

对于大部分一线教师而言,人文主义地理学知识是欠缺的,但又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下亟需的我们将以周教授这次讲座为契机,以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景观的意义的四个基本步骤“相遇—悬隔—感悟—行动”为出发点,去提升自己的人文主义思维,并力争将人文主义思维运用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学员感悟【肇庆一中李奎】听课有感:从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人文地理能力的思维维度:相遇-悬隔-感悟-行动四个关键词相遇(真实在景观中体验差异)-悬隔(结合已有的经验或知识进行个人判断)-感悟(个人进行不同角度维度的思考力)-行动(基于感悟进行保护)。

后期还需进一步思考核心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深大附中宋晓頔】周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中学阶段地理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看待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更好的理解景观、环境、地理事物的意义与人类的关系。

如果我们教师通过我们的地理课程让学生能够用地理学多元的视角与观点看待景观、认识世界,那么每个人就能够用更广阔多元的视角去感知景观、世界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自然可以具备自己解读、挖掘景观、地理事物内涵的能力与素养。

【河源市田家炳实验中学谢巧珍】周尚意教授通过引入故宫“中轴线申遗”一事,在线上跟广大的教师分享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周教授讲解的几个主题案例,我感悟到作为地理教师应具备挖掘地方景观文化内涵的能力,教学中应善于鼓励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大胆感受。

师生皆可以从美学、文学、生活体验等方式观察环境、感受环境在地理环境观察和感受中引导学生勇于去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感悟地理空间发生的意义、过程再将所思所想所感,去解决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应将学生培养成“永远感悟中的人”,成为“始终思考的人”去促进地理空间的形成。

【中山市小榄中学鲁旺】作为一名地理工作者,今天才有幸第一次听周尚意教授的讲座周老师身上有一种阅尽沧桑的沉稳与优雅,从听完她的讲座,给我感觉真正的大师总是博学且谦逊、虚怀若谷,永远保持“空杯心态”进行学术钻研。

周尚意教授生活中总是坚守着自己的主线,并且活的十分有诗意与情趣,有自己的生活哲学谢谢周尚意教授如此精彩的讲述【广东汕头华侨中学龙翔】人文景观的感知背后,是学生自主自发探究问题的一种尝试和创新,隐约中已然体现了周教授所提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涵,其最终的意义,是让地理这一高中科目的知识,变得更有温度更具人性也更有立体感。

【深圳科学高中刘武威】周尚意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给我们理论的指导,同时,又把这种理论知识落到实处,对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老师还告诉我们这些理论的出处,以及我们一些教师可以考阅读的一些书籍,指导我们老师去认真的去阅读和理解这些书籍。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陈博】周教授在讲到“关于景观描述能力的差异”时,她提出了“悬隔”的概念,她认为要对景观的原有意义的进行搁置,像一张白纸一样,重新去定义或者发掘其他的意义,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对传统地理教学的“悬隔”。

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既可以开展深度挖掘,又可以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授课风格和教学方式从这个角度上看,教学不应该是常规的、范式的,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地理课堂也应该被重新定义【揭阳市第一中学许裕婉】听了周尚意老师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深刻真实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周老师刚好以揭阳骑楼为例,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常用于自然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但周老师选择从建筑楼的直角设计和半圆设计进行评价,各有优缺点。

听了讲座后,2022年我一定要多在揭阳走走,相遇景观,悬隔原有景观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感悟,也许会有新的收获和行动!【清远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英德实验学校胡玉新】人文主义地理的代表可以不是表征现象,可能不是实体景观,而是声景或者味景等。

这些是否有意义,我认为是有意义的,这样让人们对这个楼盘的区位认知不止停留在学区、环湖、交通等等常规的区位上面,可以去发现楼盘更多的非表征的区位地理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这样才会研究的更深入,才会发现别样的意义,也会创造更多的美。

【深圳福田区红岭中学金青】通过今天的培训,让自己对这个地方的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周教授提到的地方感是可以呆出来的、旅出来的、斗出来的、画出来的、写出来的、管出来的、流动出来的,让我突然觉得自己对地方认同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听了周教授的讲座,我觉得可以让这个我们的校本课程《身份的认同》更深入更深层次的去提升【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刘延赞】用人文主义感悟陌生地方的价值,提高教师自身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道理的能力,是一线教师丰富人文地理课堂的重要途径。

同时,培养学生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道理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汕头市金山中学方城】今晚的讲座让我有三个方面的感想:①周教授给了很多方法和手段,这些可以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并教授给学生的地理原理、工具。

如:相遇-悬隔-感悟-行动的景观挖掘方法、景观意义挖掘维度等②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意义在于打破科学至上,强调人性,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景观意义的挖掘与阐述,让学生感悟这一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发展③教育本身也是一项人的工作,教师不仅仅要掌握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方法去挖掘景观的意义,也要从人文主义出发去看待学生的行为,挖掘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让教育成为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袁连兴】通过本讲座,对人文主义地理学有了初步、整体的感知,了解了“从空间利用角度组织的人文地理学理论”模型和“地方感”的来源,为更好地分析解读区域、地方、景观的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人文主义的视角;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认知解读景观的能力基本图式:相遇——悬隔——感悟——行动,今后要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式,观察认知地方景观,用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感悟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的道理。

特别是在利用乡土地理素材开展地理教学时,或在指导开展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中,这一景观认知图式的应用应该更加有效知易行难,要追求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持续感悟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解释力量!【深圳第二实验付安平】时隔二十年,再次听到周尚意教授熟悉的声音,她还是那么低调谦逊,还是那么循循善诱。

她深入浅出地解释各种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让人听了以后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听了本次讲座后,我认为在以后的教学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以结论性的东西,这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僵化,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地理景观或地理现象,然后尝试多角度去做解释,去挖掘地理景观或现象背后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深圳外国语学校祝帅】听完周教授的讲座,惊呼人文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还有这么深广的应用,人文地理貌似比自然地理容易理解,但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她带给学生的痛点不比自然地理少人文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又切身的体验和实践,而中学生恰好缺少生活阅历,与社会接触相对较少,需要不断增加感悟的思维和道理,需要我们鼓励学生多维度的、变化的景观观察,提升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让学生学会这种“地方感”。

感谢周教授精彩的讲座,让我茅塞顿开【河源高级中学陈璐】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确实比较少去认真研读上位的地理学思想,比如周教授本次讲座讲述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想听了讲座以后,对自己的思想观念有一点的改变,我将以周教授这次讲座为契机,学习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方法、步骤(四个基本步骤“相遇—悬隔—感悟—行动”),提高自己的人文主义思维,挖掘人文主义思维对中学地理课堂的实践意义,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地理课堂中,再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改进。

【汕头市实验学校黄旭生】正如周老师所说,人文主义的思维要打破以往的禁锢,能够开创更广阔的人类视角,每个人独立解释世界的路径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我们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认知中赋予地理景观更丰富的内涵与价值。

【中山市龙山中学杨雪华】要发掘地方特色的人文地理资源,依据周教授提出的相遇——悬隔——感悟——行动的人文地理思维路径,我认为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充分发掘校园资源,增进学生对学校的理解和自豪感,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学校,蕴含着各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既可以开展跨学科教育,又可以开展爱国主义角教育;第二是搜集、整理所在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例如农业基地、产业园、城市公园、商业街等,以此设计研学路线、问题,开展研学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运用所学知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深圳市罗湖区笋岗中学明嘉慧】周尚意教授的讲座让我第一次听到“人文主义地理学”这一概念听过后我了解到,“用人文主义感悟陌生地方的价值,培养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背后道理的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的一个方向。

我期待在未来的地理课堂中,用更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且不设限,期待孩子们的潜力无限同时,在研学旅行设计中,人文主义思维将极大开拓我设计的思路,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下,我将深入挖掘并丰富每个研学目的地的内涵,力求学生学习的多效性。

【广东省东源中学王朝群】“中学教学不是要求学生要记住教材的具体内容或者是老师说过的话,而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在今后人生的每个阶段中看到不同景观的时候都能发掘出不同的意义”让学生带上地理眼,用地理思维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用人地和谐理念引领我们的思考方式,这就赋予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

上下滑动查看学员感悟撰稿:刘延赞  黄丽华  明嘉慧审稿:陈璐  魏文标编辑:王朝群终审:庄惠芬(特别声明:以上资料转自广东省庄惠芬名师工作室,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