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是什么内容(人文地理讲的是什么)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而不是一个完成的世界。

人文地理是什么内容(人文地理讲的是什么)学到了吗

 

上学期有幸能够学习叶超老师讲授的“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课程,受益匪浅近日提交了该课程的期末作业,其实是自己的一份心得体会,距离老师所要求的“言之有物”相差甚远不想得到老师的赞赏,并鼓励我发表在公众号上。

现将原文粘贴于此,以留作日后纪念前言中国有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想这句话放在这里形容“人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这门课再合适不过叶老师曾在课上强调过地理学的法宝就是尺度,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空间尺度。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下面,我将以自己个人作为一个研究尺度,来探讨一下自身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改变认识人文的核心?重思人文地理学!犹记得第一堂课初次见到叶老师时,看到老师年轻的面容与头上的一小撮白发,对老师的实际年龄颇感好奇。

第一次课老师侃侃而谈三个小时,全程没有停歇,但是听下来一点不觉疲惫从刚过不久的中秋节谈论到了举世震惊的“911”,从荷马史诗谈论到圣经,从中东谈论到欧美,从正义谈论到情感价值观的判断,听完觉得自己的脑袋装进了整个世界。

事后乃至于今天,我都想不起来老师是如何不动声色地把“中秋节”与“911”二者关联起来的,这大概就是人文地理学者的魅力所在——只要是关乎于人的生活的,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老师用一堂课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是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者胸怀天下当谈论到自身对专业的热爱与现实就业问题时,我心里一酸,抑制不住地在课上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是深深热爱着人文地理学的所以当时老师问到什么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时,课上很多同学做了回答,但都不够准确。

当内心隐隐察觉到对地理学的热爱是自身出现在这堂课上的最大原因,不确定地说出“爱”这个词时,老师立即肯定了我的回答,提出“人文的核心是和平和友爱”——如果爱不是智慧的话,那么爱比智慧更重要;如果爱是智慧的话,那么爱就是智慧的核心。

听了老师的这番说辞,让选择学习与从事地理学这个看似“冷门”的专业,以至于对未来惶惶不安的我变得底气十足了是的,热爱比智慧更重要,热爱创造价值第一次接触到人文地理思想课程,第一次发现人文地理是这样不空洞的存在,是被老师对人文地理的热情所深深感染了的。

我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知识传播方式了吧——通过怀抱的满腔热情,不动声色地感染着周围的人也奋发向上探索人文的内容?批判一切的事物!学期初我还处在对自身和未来的探索迷茫期,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万事万物也没有自己明确的态度和立场。

晃晃悠悠进了这门课的课堂,迷迷糊糊地接触到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女性主义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谈论到社会建构、阶级、男女、区域等等,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每节课都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能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内在,就要靠个人了。

长期以来,我在学习上一直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对很多知识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课程前半段还有较大的热情,也投入较多精力在学习上,后半段不知为何热情倦怠,有些泄气了这与我一直以来的学习态度不无联系,越是遇到门槛越是破罐子破摔。

认真思考其内在的原因,想必是害怕做不到,做不到别人期待的那样,或者说是害怕达不到自己的期待故经常选择轻易放弃而不是咬牙坚持,或者不能勇敢地接受挑战平常如是,对人文地理学思想这门庞大的思想课程更是举个例子说,学习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这一章节,我依然不理解什么是。

“社会建构”,依然搞不清楚阶级如何对地理学研究产生影响,地理学是怎样关注到社会建构的问题好学生应该是积极地寻求老师解答,或是自己查阅资料,力图把疑惑拆穿但我可能就搁在那,绕过去做其他想做的事情去了这能说明我不是一个

“好学生”吗?倒也未必谁说有个模糊的概念就不算是一种收获呢?会产生这样看似自我辩解的想法大概与课上学到的批判性思维有关每节课我们都在践行马克思所说的——对一切事物都无情地批判!通过老师的引导,慢慢地不由自主地,大家学会了对一件事情谈论自己的看法,每节课都是一场头脑风暴,一堂思想交流课也能上得酣畅淋漓。

但是,对一切事物都无情地批判不是无理性的批判,不是要我们变成愤世嫉俗、张牙舞爪的模样,而是要我们学会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对万事万物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使这个见解不一定被大众所接受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同时也要求我们具备开放视野,从问题本身分析问题,不局限于学科界限,不迷信权威,也不作茧自缚开放和批判的态度是我们一直在课堂上践行的,对课后的我们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自我批判是首要的在了解到什么是“好”的以及什么是“有营养”的知识之后,我少有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不能够自己去分析研究这里头的学问,而只是一味的接受,没有做到“return and return and return”,课后审视自己内心是羞愧的。

缺乏及时的反思与行动,抱有功利主义的心态,在学习中是很不应该的其次,开放的学习态度要求我们从大背景大格局下看问题,或者不局限于某种格局,而是全局地长远地看待具体问题从个人角度来说,开放与批判的学习态度使我能够包容更多不同的声音,也学会了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这在我日后的学习生涯中都将使我受益匪浅。

延续人文的道路?追求真理和自由!“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永远都不是实用的”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地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非常多丰富且成熟的理论及学说,譬如我们在经济地理学课上所学习的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杜能圈模型、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在地貌课上所学习的戴维斯循环侵蚀理论等等;也诞生了许多地理大家,譬如福柯、李特尔、克鲁泡特金、哈特向、哈维等等。

此外,在这门课堂上还接触了很多“主义”,明白了所有的“主义”都不是虚无的,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就连虚无主义也如此保守主义、人本主义、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结构主义等每个主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诚如老师所说,主义与现实生活是一回事,是没法分开的如此看来,地理学真的是一门profound的、意味深远的学科在地理学深远的发展过程中大体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分支,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但其实这样的概念界定是人类主观臆断的,自然与人文并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然现在还包括空间计量科学方向上发展的地理信息技术,在此不探讨地理学的具体分支)。

前面提到开放的态度在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开放的态度要求我们从问题本身出发研究问题,而不局限于用某个学科的理论或某种既定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诚如老师所言,所有研究都要打破学科界限,因为现实问题是不分学科的地理学本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说。

“学地理的人从事什么行业都可以”,又常常听到另一个说法,说“地理什么都学,但都学不精”究竟哪个说法对哪个说法错?我想或许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地理学教会我们的是从空间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尺度的角度把握研究范围,分析现实世界中复杂事物的共性与异质性。

这也是我在这堂课上所学到的另一点——不要给人或者事物贴标签,不要给行业划分三六九等,这是一个所有可能的世界!而不是一个完成的世界现实中仍存在许多种方式等着我们去塑造这个世界,光有批判性的思维和开放的视角还不够,还要去行动起来,。

行动才能把思想变为真正的道路不得不说这门课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大尤其最后一次课时老师用“灵气”这个词对我进行点评,让我觉得有点受宠若惊,言过其实了当老师说到“保持这样的状态就很好”(这里指的是“随性”的状态)时,内心里对老师的理解和宽容充满了感激。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每个学说在面对同一个现实问题时持有不同的见解一样,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有的只是这大千世界中的分异我想不管我们学习或者从事什么,追求真理和自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通往真理的道路并不唯一

在追求真理和自由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选择,或许有的人走了一条捷径,或许有的人绕了远路多看了一段风景,但只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我相信终有抵达彼岸的一天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下叶老师第一堂课结束时分享给我们的。

莎士比亚的一首诗:像波浪滔滔不息的滚向沙滩[英] 莎士比亚 像波浪滔滔不息的滚向沙滩,我们的光阴息息奔赴着终点:后浪和前浪不断的循环替换,前推后拥,一个个在奋勇争先生辰,一度涌现于光明的金海,爬行到壮年,然后,既登上极顶,。

凶冥的日蚀便遮没它的光彩,时光又撕毁了它从前的赠品时光戳破了青春颊上的光艳,在美的前额挖下深陷的战壕,自然的至珍都被它肆意狂喊,一切挺立的都难逃它的镰刀:可是我的诗未来将屹立千古,歌颂你的美德,不管它多么残酷!。

(梁宗岱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