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是什么类别(人文地理讲的是什么)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十二条访谈·25 他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炎黄地理》杂志图片总监、首席摄影师,也曾签约《GE

人文地理是什么类别(人文地理讲的是什么)这都可以?

 

十二条访谈·25  他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炎黄地理》杂志图片总监、首席摄影师,也曾签约《GEO视界》杂志,但今天,王牧以一名人文地理摄影师这个简简单单的身份,与原色影无忌编辑代亚杰、本报记者张佺,聊起了人文地理摄影的那点事儿。

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的鄂温克族人 王牧 摄   代亚杰:您之前曾经说过:“人文是我摄影的底色,地理是我摄影的内容选择”能不能跟我们详细聊一下人文地理摄影具体是拍摄哪些方面?纪实摄影也是以人类学为蓝本,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人文地理摄影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王牧:人文地理属于人类学的一支,如果把人文和地理分开来看,人文负责深度(情怀),地理负责视野这个看似狭窄的摄影门类实际上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摄影类别,诸如风景摄影、人像摄影、纪实摄影、艺术摄影、静物摄影等类型的特定形态,都可以归入人文地理摄影的范畴。

这么解释可能更好:人文地理摄影就像人类学一样综合和包罗万象,拍摄方法上就像是考古或者是田野调查在观察角度上主要是关注人,人的状态、人的故事,人和历史以及未来,人和自然、土地的关系    所谓人文情怀,并不是说照片要多么悲天悯人,可能跟你刚开始接触到摄影时受哪位摄影师影响有关。

我刚开始受到的影响就是两个方面,第一是玛格南图片社的摄影师,他们构建了我的人文底色,一切以“人”为出发点;第二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GEO视界》杂志,它们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心向远方

四川乐至陈毅故居 王牧 摄  代亚杰:您先后在不同媒体做了多年摄影师,能不能介绍一下地理杂志如何完成一个主题?王牧:在做一个专题的时候,摄影师最好要找一个文字作者或这方面的专家一起工作如果摄影师自己来做这个专题,可能更多的是从视觉上考虑,并没有上升到社会学、人类学调查的层面。

而地理杂志的内容应该像社会学、人类学调查这样的工作方式一样采集整理各种信息具体来说,地理杂志做一期地方专题,首先得满足大众对这个地方的期待,把能代表这个地方的照片拍到其次,要拍点别人没想到但又属于这个地方的特点,这就是锦上添花,既满足了人们的期待,又有意料之外的东西。

    一个地方的专题呈现出来就应该像当地的一个纪录片,人物面孔也好,当地的生活方式也好,记录下当地人和土地的关系。比如拍哈尔滨这个城市,如果没有拍到冰雪的内容,这个专题就说不过去了。

上海七宝古镇  王牧 摄 代亚杰:每次在取景框里观看的时候,您会考虑哪些因素?是否会有一个提前的预想、观察一下取景框的边缘?王牧:每次在构图的时候,我在取景框里面就把画面给卡死,不给自己留一点剪裁的余地。

以前在杂志的时候可能要做跨页印刷,就会避免“公牛眼”构图,如果拍摄的画面里有人物出现,直接下意识的就把人物给挪到旁边去但是不同的画幅对画面的影响不同,不管是4:3还是36:24的画幅,都倾向于叙事,而正方形的画幅更有仪式感。

现在很多电影都用16:9的画幅,就是因为长方形的画幅更利于讲故事

山西朔州 王牧 摄张佺:去年10月您参加了“自然观·大湿地”彼岸灵光摄影工作坊,如今5个月过去了,这次工作坊的影响应该已经显现出来了吧王牧:彼岸灵光摄影工作坊与其他的各种工作坊都不同,它不是在教给大家某种技术或者是方法,而是在观念和思想的层面上给大家启示。

我通过这个工作坊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张照堂老师的那句话:“摄影不是用来发现,而是用来想象”这句话就对我有很大的启迪,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作品和以后的创作方向    以前专职给某个媒体服务和工作,目的性和妥协就比较多,但现在的摄影更多的是自我表达,呈现的也是我看这个世界的观点,而不是忠实记录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

以往一个地理杂志的摄影师总是希望事无巨细地记录事件或故事,但是我现在希望一张摄影作品能够尽量去除时效性,希望作品能够具有更多象征、隐喻和多义性

福建长汀古镇  王牧 摄代亚杰:我们来聊聊您的新书吧,这本书取名《大地在上》,名字很值得玩味王牧:这个名字对应的是另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它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人对老天、神明的崇拜,二是人对土地总是有个牵绊。

每个地方的人和自己生活的土地有很密切的依存,就是人与土地的关系不管你离开自己的家乡、曾经生活的土地有多远,在冥冥之中和你生活的土地之间都存在着关联我的家在北京,每当离开北京的时候,总是会念着家乡的一些好,这就是土地“拴”着我的地方。

湖南凤凰留影的游客 王牧 摄代亚杰:您之前就出过《312国道私奔书》《108国道自游书》等多部摄影与旅行的图书而这本《大地在上》似乎就是一个扁平化的摄影书,收录了您多年来的优秀作品王牧:这里面既有2000年我刚到地理杂志时拍的一些照片,也有一部分我自己旅行时拍摄的照片。

可能由于在《炎黄地理》杂志的原因,每到一个地方就想把这个地方带回来的一个使命感这本书里面的照片都是当时拍摄的大大小小的专题故事里面抽取出来的,是每个专题里面最精华的点,而且又能说一些摄影的技法,算是我这十几年历程的总结吧。

这本书在编排上完全是扁平化,不像其他的一些摄影书往往就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本书没有什么前后顺序,随便翻开每一页都可以开始读,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的单元,比一个微信文章还要短,比较容易读的下去

云南滇越铁路碧色寨车站是典型的法式建筑 王牧 摄代亚杰:现在回头来看以前的这些照片和当时拍摄时有什么区别吗?王牧:每一次看感觉都不太一样,回头在来审视自己的照片耐看不耐看,这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如果还能觉得耐看在往深处去想,拍摄时是不是受到了哪些照片的影响,用这个技法处理是不是合适,这样的话你在拍下一张照片的时候才能熟练掌握摄影语言的使用。

西藏阿里冈仁波齐神山下朝圣的人 王牧 摄    代亚杰:这本书里每个章节的小标题都挺有趣味性,像“自然要用自然光”“热靴是只什么鞋”,是不是特别考虑了现在的一些阅读习惯?王牧:对,就是一个能让人记住的兴趣点,让人在轻松的情境下吸收一些东西。

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碎片化呈现信息的方式,这些都是我可能会用的一些招数,也可以说是人文地理摄影师拍照的18个方法,因为我是扔不开这些矫情的词,非得整出18大招来比如说这两个章节,“创意的布局”和“来堂几何课”这就是讲构 图,“创意的布局”讲的是怎么经营一个画面,“来堂几何课”讲的是怎么让你的画面更有形式感,可以说这些章节的设置是潜移默化的讲一个内容。

就像这个“漫谈快门”其实是快慢的慢,我是想把这个“慢谈”和“快门”在文字上做一个对比,后来出版社觉得不太合适,就改成了这个“漫”

黑龙江中俄边境的黑瞎子岛 王牧 摄张佺:能简单透露下,您现在在做什么吗?  王牧:我经常把自己的摄影比作柜子上的一个个“抽屉”,很多选题要放到更长的时间和更广的地域角度来看,不同的抽屉是不同的选题和方向,拍摄的过程也是一个搜集和整理的过程。

某些“抽屉”变得丰富之后,你会发现也许可以和其他“抽屉”连成更大的选题    比如前几年,由于工作原因很密集地拍摄了山西的历史文化,后来我发现这不只是对一个省份的记录,也是对黄河中游这段地域的一种记录,于是我就不断地在拍摄选题的时候往这个更大的地域专题上靠。

所以我现在的拍摄首先是要考虑往什么“抽屉”里面放,是有必要新建一个“抽屉”还是能和别的“抽屉”相连或合并,这可能也是一种人文地理的思维吧

西藏阿里 王牧 摄

四川阿坝县正月的宗教活动 王牧 摄

陕西横山葬礼 王牧 摄

黑龙江佳木斯松花江边裸泳的人们,看上去仿佛人类进化图  王牧摄

福建连城看热闹的群众 王牧 摄

俄罗斯乌法 王牧 摄

俄罗斯尼布楚 王牧 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