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墙裂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历史地理专业信息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墙裂推荐

 

推荐阅读升学专讯|各高校历史地理专业简介(一)备注:还请核对各大高校官网及官方公众号等信息源,确保无误。

本期目录: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参考资料:《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第1期《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暨南大学历史系官网河山网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历史系:https://lsx.jnu.edu.cn/main.htm)历史沿革暨南大学的历史地理研究有悠久的传统建国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曾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工作,讲授中国沿革地理。

建国后,又有李长傅、陈代光、汤开建教授等继承不绝20世纪末以来,又陆续引进一批历史地理专家、博士,初步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科研教学队伍,于2005年5月成立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4年11月与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海洋史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广东历史地理研究会,由郭声波教授担任首届会长,并在本中心举行了挂牌仪式。

中心已拥有历史地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设有历史地理信息实验室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各1项,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教学方向与研究方向根据自身学术传统与优势,构建了岭南港澳区域历史地理、历史边疆与民族地理、历史城市与旅游地理、历史社会与文化地理4个稳定而可为地方建设与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学方向。

研究区域上形成三个特色研究方向:1.岭南港澳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大学地处广州,岭南港澳历史地理研究素有传统,近10年研究团队对本地区域史、经济、文化及相关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全方位考察,阐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进程与环境的关系。

2.边疆民族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大学关于民族语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发轫于上世纪汤开建教授对西北边疆民族史地的探索,近10年则大力开展古代西南、中南民族地理与海防地理的研究3.中外交通历史地理研究:暨南大学的西域南海史地研究代不乏人,朱杰勤、李长傅、卢苇、纪宗安教授等早领风骚。

近10年来,本中心团队在环南海历史地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突飞猛进人才培养中心已拥有历史地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设有历史地理信息实验室。

师资队伍(排名不分先后,仅列今年招生老师近三年成果)中心主要成员有吴宏岐(主任、教授、博导)、郭声波(副主任、教授、博导)、陈伟明(教授、博导、原副院长)、王元林(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王颋(教授、退休)、王银田(兼,教授、博导)、黄忠鑫(科研秘书、副教授)等。

其中有1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4名委员1.吴宏岐(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环境,城市历史地理,历史社会地理,主要从事西北环境变迁与文化地理研究。

近三年学术成果:(1)吴宏岐、宁力:《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吧国公堂的房屋典当经营——以《公案簿》第13、14辑资料为中心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年第2期(2)吴宏岐、王亚哲:《嘉靖四十三年“三门之役”的战场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2期。

(3)吴宏岐、贾富强:《祥兴元年广州升府的名称当为翔龙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4期(4)吴宏岐、刘煜琼:《清至民国时期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管辖权的觊觎与争夺》,《安徽史学》2017年第5期。

(5)李贤强、吴宏岐:《明代福建月港“二十四将”叛乱与设县问题再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6)吴宏岐、贾富强:《英藏广州城郊洪兵分布形势图绘制时间再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7)吴宏岐、李贤强:《从看明代文人叶权的海防思想》,《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邮箱:twuhongqi@qq.com2.郭声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边疆民族史、历史文献学,1995年以前,学术研究的重点是历史农业地理,1995年以后,重点是历史民族地理。

近三年学术成果:(1)郭声波:《圈层结构视阈下的中国古代羁縻政区与部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2)郭声波:《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修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3)周伟峰、郭声波:《近代三水口岸海关地图研究》,《暨南史学》2018年第2期。

(4)郭声波:《从圈层结构理论看历代政治实体的性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郭声波、周航:《“荔枝道”研究三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6)郭声波:《西南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唐五代黎州军防体系探研》,《历史地理》第36辑,2018年。

(7)周伟峰、郭声波:《汉苍梧郡治再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1期(8)郭声波:《羌蛮獠混杂:唐代黎属羁縻州的部族分布》,《安徽史学》2017年第6期(9)周伟峰、郭声波:《悬而未决的岭南史地“公案”——苍梧郡及广信县治地考辨》,《贺州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10)郭声波、魏超:《元师奖墓志所见唐代羁縻州探讨》,《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11)李文娟、郭声波:《明初汉阳、黄州、沔阳、荆州四府州“改属河南”考实》,《历史地理》第34辑,2017年(12)郭声波:《历史政治地理常用概念标准化举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13)刘兴亮、郭声波:《道光所载姓氏分布之研究》,《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7期(14)王旭、郭声波:《鹿胎消费与宋人的环保意识》,《中国农史》2016年第1期邮箱:tgshb@jnu.edu.cn。

3.陈伟明(教授)研究方向为华南史地、港澳台史研究邮箱:tchenwm@jnu.edu.cn4.王银田(教授)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辽金考古、博物馆学邮箱:wyt0815@sohu.com5.黄忠鑫(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明清社会经济史和民间历史文献近三年学术成果:(1)《明清婺源乡村行政组织的空间组合机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3辑(2)《中越国界变动背景下的钦州佐杂设置(1368-188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3)《清代会馆运营与商帮力量的互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2期(4)《明代前期里甲赋役制度下的徽州社会》,《中山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5)《山林经济变动与信贷契约书写的演变——清代歙县璜尖村的个案研究》,《中国农史》2017年第6期。

(6)《明清时期徽州地方宗族对九相公崇拜的塑造》,《安徽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7)《清代福建永泰县的田根流转与契约书写》,《暨南学报》2017年第1期(8)《清代广东口岸贸易中的婺源商人群体》,《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

(9)《论明清时期海南巡检司的分布格局及其意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10)《清代广东“折甲分催”考释》,《清史研究》2016年第1期邮箱: thzhx@sina.cn6.崔世平(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与历史研究、美术考古崔世平:《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邮箱:shiping317@163.com7.谢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先秦史近三年学术成果:

(1)谢肃:《三代聚落述略》,《聚落考古通讯》2016年第1期。(2)谢肃:《“皆施佩,衣衣,先馘入”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1期邮箱:xiesu3474@sina.com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http://heshan.snnu.edu.cn/)历史沿革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是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为核心,吸收国内外一批相关知名专家学者于2000年3月组建而成的新型、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是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2000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以历史地理学学者作为骨干力量,联合校内外历史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建立了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同年9月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1月历史地理学科被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2012年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陕西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成立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简称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研究院),2016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简称 CTTI)”来源智库。

研究方向将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研究作为重点,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环境变迁研究、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学与城市建设规划和名村、名镇保护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人才培养

历年在历史环境变迁与重建、历史人文地理、城市历史地理和文化名城保护、历史经济地理、区域历史地理、村镇历史文化研究六个方向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年硕士生25人左右,博士生4-6人师资队伍(排名不分先后,仅收录各位老师近三年学术成果)。

1.侯甬坚(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环境复原近三年学术成果:(1)侯甬坚:《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之兴——20世纪50~70年代“任务带学科”组织方式的推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2)侯甬坚:《洛阳学建立的基本依据》,《中州学刊》2018年第6期(3)侯甬坚:《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4)侯甬坚:《历史地理研究:如何面对万年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5)侯甬坚:《由沧水入黑水——明代册封船往返琉球国的海上经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1期(6)侯甬坚:《迎接地球和谐时代的到来》,《景观设计学》2016年第1期邮箱:yjhou@snnu.edu.cn。

2.李令福(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经济地理、中国古都学近三年学术成果:(1)李令福:《唐长安城郊园林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2)郭世强、李令福:《民国西安下水道建构与城市排水转型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8年第2期。

(3)李令福、李冀宁:《清朝时期内蒙古矿业政策滞后性探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邮箱: lilingfu1963@163.com3.刘景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区域社会经济史。

近三年学术成果:(1)刘景纯:《秦国历史与北方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2)刘景纯:《明代延绥镇红山市相关问题释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3期(3)刘景纯:《明清时期陕西的织造局与铸钱局》,《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邮箱:ljingchun@126.com4.周宏伟(教授)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历史地理与环境史近三年学术成果:(1)周宏伟:《古代西南地理问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2)周宏伟等:《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与示范》(合作),科学出版社,2017年。

(3)周宏伟:《中国传统民居地理研究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4期邮箱:hwzhou1965@qq.com5.王社教(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近三年学术成果:(1)王社教:《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城乡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2)韩强强、王社教:《内蒙古达拉特旗清代的土地垦殖过程分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2期(3)史行洋、王社教、田琼:《近300a来河北省张北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5期。

(4)王社教、石坚军:《元代塔塔里屯田与粮仓新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5)石坚军、王社教:《元代燕只哥赤斤、红城屯田千户所地望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2期(6)王社教:《中国历史地理学向何处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1期。

(7)石坚军、王社教:《元代漠北日月山地望新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4期邮箱:wangsj@snnu.edu.cn6.卜风贤(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科技史、中国灾害史近三年学术成果:(1)卜风贤:《历史灾荒研究的义界与例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2)卜风贤:《中国古代毒物知识的科学源头——基于王充《论衡·言毒》等篇章的综合考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3)卜风贤、汪宁:《先秦时期儒道学派对传统科学的知识建构》,《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4)卜风贤:《历史灾害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6期(5)卜风贤、刘丹迪、季旭、武文花:《区域科技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6)卜风贤:《西汉时期的水患与人水关系:基于陈持弓事件的初步考察》,《中国农史》2016年第6期。

(7)卜风贤:《雾霾的历史观照与现实关注——基于毒理学史的霾态问题思考》,《气象与减灾研究》2016年第1期邮箱:bfengxian@hotmail.com7.张力仁(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历史地理、历史文化地理。

近三年学术成果:(1)张力仁:《清代伊克昭盟南部“禁留地”新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4期(2)张力仁:《清代伊克昭盟南部蒙汉经济共同体的建构与解散——以“禁留地”土地利用为中心的分析》,《人文杂志》2018年第3期。

(3)张力仁:《“国家存在”与清代伊克昭盟南部“禁留地”的放垦》,《兰州学刊》2017年第10期(4)张力仁:《清代城市人口构成问题研究——以清代陕西县治城市为例》,《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2期。

(5)张力仁:《民国陕绥划界风波述论》,《人文杂志》2016年第10期(6)张力仁:《民国时期陕绥划界纠纷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7)张力仁:《清代陕西县治城市的水灾及其发生机理》,《史学月刊》2016年第3期。

邮箱:Wuli8899@sohu.com8.肖爱玲(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中国古都学近三年学术成果:(1)肖爱玲:《西汉长安城: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起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2)肖爱玲:《西汉长安城空间生成机制研究》,《中国古都研究》2017年第1辑(总第32期)。

(3)肖爱玲:《西汉长安城主要宫城建置考》,《中国古都研究》2016年第2辑(总第31期)(4)肖爱玲:《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方式探析》,《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年第3期邮箱:xiaoailing@snnu.edu.cn。

9.史红帅(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城市史、中西交流史近三年学术成果:(1)史红帅:《近代西方人在西安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18年(2)史红帅:《明清西安城》,西安出版社,2018年。

(3)史红帅:《清代西安绿营马厂地招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4期(4)史红帅:《清乾隆五十二~五十六年潼关城工考论——基于奏折档案的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6年第2期邮箱:shs@snnu.edu.cn。

10.张莉(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史、环境变迁,研究区域锁定在新疆近三年学术成果:李屹凯、张莉、叶瑜、陆昱君:《1876~1878年西北地区中西部干旱事件研究》,《地理科学》2018年第5期米华健、张莉:《“丝绸之路研究”与清帝国边疆》,《商业观察》2018年第3期。

刘宇峰、原志华、郭玲霞、孔伟、张莉、吴林:《1961—2013年山西省夏季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年第4期刘宇峰、原志华、李文正、孔伟、张莉、吴林:《1961-2013年黄土高原地区旱涝特征及极端和持续性分析》,《地理研究》2017年第2期。

刘宇峰、原志华、封建民、张莉、吴林:《基于地表湿润指数的1959-2014年陕西省地表干湿时空变化特征》,《干旱区地理》2016年第6期刘宇峰、原志华、吴林、张莉:《基于湿润指数的近55年安康地表干湿变化趋势及周期研究》,《自然灾害学报》2016年第3期。

刘勇、张莉:《晚清新疆吐鲁番厅若干人口问题探究——以清代新疆吐鲁番档案为核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邮箱:zhangli20130000@163.com11.崔建新(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近两年转向景观考古的理论和方法,工作的重点地区为毛乌素沙漠近三年学术成果:(1)Zhouyong Sun, Jing Shao, Li Liu*, Jianxin Cui, Michael F. Bonomoc, Qinghua Guo, Xiaohong Wu, Jiajing Wang. The first Neolithic urban center on Chinas north Loess Plateau: The rise and fall of Shimao.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 2018, 14: 33-45.

(2)Jianxin Cui, Hong Chang, Kaiyue Cheng, George S. Burr. Climate Change, Desertification, and Societal Responses along the Mu Us Desert Margin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Weather, Climate and Society, 2017, 9(1):81-94

(3)江宝明、崔建新:《漆水河流域仰韶- 龙山遗址的时空特征及其环境背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8):63-68.(4)Yunfa Miao, Heling Jin, Jianxin Cui. Human activity accelerating the rapid desertification of the Mu Us Sandy Lands, North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23003 | DOI: 10.1038/srep23003.

(5)崔建新. 《评述》,《地理学报》2016年第11期.(书评)邮箱:cuijx@snnu.edu.cn12. 田宓(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社会史、历史人类学、乡村地理学

近三年学术成果:(1)田宓:《从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谈清代旅蒙贸易及部票制度》,《历史档案》2016年第4期(2)田宓:《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草厂纠纷与蒙汉关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16年第17卷下册。

(3)田宓:《从板升到村落—明中叶以来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农业聚落与社会变迁》,赵世瑜主编:《长城内外—社会史视野下的制度、族群与区域开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邮箱:tianmi@163.com。

13.高升荣(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明清史近三年学术成果:高升荣:《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环境变迁与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17年高升荣:《环境史视野下的关中地区农业用水制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3期。

邮箱:gaoshengrong@snnu.edu.cn14.杜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环境史近三年学术成果:杜娟:《中国人为土的文化属性及其研究进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邮箱:dujuan@snnu.edu.cn15.张青瑶(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史、灾害史、环境史近三年学术成果:张青瑶:《试析明清山西折亩——兼论清代山西田赋地亩的形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7年第3期。

邮箱:qingyaozhang@163.com投稿邮箱:shidikanxun@163.com欢迎赐稿!整理、编辑:晋国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