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在新中国前30年逐步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21世纪20年的进展则可以用“蓬勃发展”来描述,如今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学到了吗

 

点击图片 购买本刊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4期P65—P66作者:华林甫   孙景超   赵逸才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自《江汉论坛》2023年1期,徐鑫摘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关于历史地理学科发展阶段,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949年以前是从萌芽到幼苗阶段,1949—1977年是茁壮成长阶段,1978—2000年是学科确立与成熟阶段,2001年以来至今的新世纪则处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从萌芽、确立到成熟1934年初,由顾颉刚首倡、谭其骧协助筹备成立的禹贡学会(1935年2月正式成立),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禹贡》半月刊自创刊至抗战爆发后停刊,共计出版7卷82期,发表论文达685篇之多。

以学会和刊物为纽带,网罗作者376人,由此也形成了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禹贡》半月刊,推动了传统沿革地理学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转变,为我国开始建立历史地理学这一门新学科,培养了第一批历史地理学研究人才。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代学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诸位前辈,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开始走上了历史地理学研究之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地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学界最重要的工作有两个:一是由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工作演化而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二是《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编纂出版。

这一时期,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地理研究所等单位先后设立了专门的教研室、研究组等,学科规模初步形成此后谭其骧、侯仁之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既是对他们此前杰出成就的表彰,也说明中国历史地理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公认。

1978年以后,学科建设方面成果斐然,这一时期先后创办了《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份刊物,成为重要的学术园地1979年6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并举办了首次全国性的历史地理学术会议,此后形成了定期研讨的学术机制,历史地理研究机构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上海、北京、西安等学术重镇。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成果,当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该图集经修订后自1982年开始正式出版,至1987年出齐(以下简称“谭图”)它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海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谭图为学科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历史地图研究与编绘成果,迄今已出版专题性历史地图集24部、涉及14个省域的20部区域性历史地图集,显示出积极强劲的“谭图效应”这一时期学科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历史人文地理的兴起与迅猛发展。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恢复,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也蓬勃发展综上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地理学在各个分支具体领域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长起来现状:蓬勃发展历史地理学初步成长起来以后,学术组织持续性的学术活动、学术单位创新争先的学术氛围以及学术园地为专业工作者提供的大显身手的舞台,进一步推动了学术发展和学科壮大。

1979年6月在西安成立的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核心学术组织历史地理学术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有“老五家”“新十家”之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兴盛局面学术园地,1949年之前有《禹贡》半月刊等,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复旦大学与中国地理学会合办的《历史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历次学术年会论文集(以书代刊)。

此外,学界的同仁刊物有唐晓峰主编的《九州》等《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等经典历史地图集,为本学科奠定了学术基础时间迈入21世纪,学界迎来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主要有以下四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邹逸麟主编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邹逸麟与张修桂共同主编、王守春副主编的《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史为乐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下册)。

纪念性著作的出版,在把学术研究推向高潮的同时,在社会上也引起热议,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笔者目之所及,各单位组织的学术研究丛书有8套,学者个人组织的专题研究丛书5套,蔚为壮观薪火相传,培养后继者,需要教学、需要好教材。

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是一部出版较早、篇幅详细、内容精湛的教材此后有十多种教材问世,详略不一,其中以邹逸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应用较广通论性著作,有邹逸麟的《中国历史地理十讲》、韩茂莉的《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

这些著作有两大特征,一是全面、系统,二是严肃、严谨,受众面比学术专著要广,影响范围也更广泛地理总志的整理、正史地理志的补志,以及对于古地图的整理与研究是热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延续文脉、传承文化的意识日益增强,未来区域性的古旧地图整理工作将持续发展。

展望:广阔前景未来历史地理学将继承学术传统、积极关怀现实、注重学科交叉、更新技术思维,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将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下寻求新的突破,继续发扬光大。

未来,分裂朝代的疆域、历代海疆管理、近代以来的国界划定等方面仍有细化和拓展的空间,历代疆域研究将对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提供更充分的学理支持历史政区研究将不断细化对政区地理要素、政区调整机制、政区治理成效等方面的探索,并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积极融入现实,力求古为今用。

历史地图的编绘与研究领域,既是目前历史地理学科最重要成果的诞生园地,也是近年来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新兴分支,学术活动日益频繁、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未来将有更大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源于传统的沿革地理,基础研究一直是学科发展的基石。

《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大型集体项目以及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前辈的经典论著,对学界产生了长期且持续的影响还有陈桥驿对《水经注》、石泉对古代荆楚地理、周振鹤对历史政区地理、葛剑雄对移民史、满志敏对历史气候变迁等问题的经典研究。

这些基础研究已经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从学科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基础研究能够真正体现学科的学术含量,可以决定一个学科所能达到的高度因此,未来历史地理学的书斋式学问和纯理论探讨仍然极为重要。

进入21世纪以来,诸多学者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拓展了研究领域,也更好地平衡了基础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关系例如,邹逸麟对我国历史时期灾害时空变化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揭示等,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关怀。

未来,随着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和新领域的拓展,新时代环境治理、灾害防范、政区改革、文化建设等现实领域,历史地理学界将完全有能力贡献更多智慧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尤其是GIS新技术的推广,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兴未艾。

目前,历史地理信息平台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历史地理综合信息库,可为研究者提供基础数据、时间统计、查询工具和模型等第二类是以发布地图、地理信息资料为主要功能的资源性平台,如澳门大学的清地图等第三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可视化平台。

未来,GIS新技术将成为历史地理学焕发生机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学科壁垒的逐渐打破和技术运用的推广,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科学价值、应用指向以及综合影响都有望迈上更高台阶历史地理学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高度综合、横跨文理的交叉性,其研究视角、研究对象、研究手段十分多元。

随着多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化,研究的问题导向将更加明确,各学科的前沿思维皆可为历史地理学所用总之,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诞生、在新中国前30年逐步建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21世纪20年的进展则可以用“蓬勃发展”来描述,如今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