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永新县历史人文地理景观)一篇读懂
走近自流井盐场文学地理与历史世界——《自流井保路风云》读后感 钟永新/文
走近自流井盐场文学地理与历史世界——《自流井保路风云》读后感钟永新/文前记数年前,笔者读过《灿烂星空——自贡当代作家评传》(周云著),关注过第二届盐都文学论坛,对文学川军的自贡作家群体略所知见,部分涉及自贡“盐文学现象”的研究论文与学术专著也有参读。
不同书刊和会议论坛着力展示本土文学人物辈出、作品数量丰富,旨在探讨自贡近现代文学简史如何书写呈现,及以蜀中名城自贡为个案折射“文学与城市相生相伴”的紧密关系本人虽对大多自贡作家未曾晤识,然“因作识人”,其中之一的作家王锐,数年前推出《盐商世家》,选取清末自流井大盐商王朗云作为人物原型,系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其生动的文笔和精巧的情节,展露一代盐商枭雄王朗云的传奇人生,后改编成广播节目,在网络上播音连载,更名为《自流井往事》,轰动一时,亦成为小城传载良久的闲谭话题,某次在出租车上有位司机还在念叨摆谈此事。
故而对王锐久仰文名,也了解到其为自贡四大盐业家族之一王三畏堂的家族后裔,特殊的家族经历与深沉的写作情感,继续推动着其叙述再现盐场风俗故事此外,王锐还有多方面的关注研究,大多数源于生活经历与个人旨趣,如“宗吾之作三部曲”便是致敬自流井先驱之作。
后因其学生藏有宗吾真容而联系一睹,时经巴骄先生介绍,在广华某茶馆相谈,得识王先生及至2021年秋,其新书《自流井保路风云》问世,堪称一本有助于走近自流井盐场文学地理与历史世界的精要之作又在王爷庙对面的黄葛树茶舍聚谈,几经阅读,兹述如下:。
一、盐场文学地理性:特殊的地域时空呈现展开本书封面,可见昔日自贡盐场代表性的生产视觉元素:采卤天车林立、烟雾弥漫四布的画面,掩盖在烟雾里的则是近代自贡盐场的大千世界经由此书,无疑可以走进这个东方隐秘之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盐区地名记忆的珍贵存目《自流井保路风云》开篇第一段从一条老街名(太平街)开始讲述,这样的古盐场老街错综复杂,充满着无穷话题,承载着众多文化旧忆所见辑有《自贡市地名录》《自流井地名录》《贡井地名故事》等地名书,种种充满盐味或历史风情的街名足以完成多部文学著作,如贡井题材的《盐店街》(江天雪意)。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贡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井盐科技辉煌、会馆建筑精美、彩灯辉映世界、恐龙天下奇观,而地名故事也是名城文化的组成部分本书保留的老地名有桐梓坳、三倒拐、牛氏巷、白果巷、什字口、垒柴口、灯杆坝、鹤鸣巷、大湾井等,皆是当时盐区人士频繁活跃的地理坐标,不少今非昔比,或不复存在,通过小说场景构建有助于穿越回到昔日时空,感悟那个时代人物的生存拼搏和喜乐哀怒,又清醒认识到而今站立的大地历史。
广义而言,除了地名信息,书中还有不少耳熟能详的机构,如树人学堂、三台书院、李家祠堂等也有清晰记录,阅读时似若观赏一幅流动的自流井掌故风俗画卷,老街小巷的种种生活情景得以借助地名永恒地存在下去,从而弥补地方资料对地名演变记之不详、语之不清的阙失情况。
(二)群体人物组成的盐场众生全书核心灵魂当是活跃在盐场世界的诸多人物,三教九流,名士大亨,平民凡客,风起云涌,纷纷在四川盐业重镇自流井粉墨登场,演绎出种种爱恨情仇与纷争离乱近代四川历史上不少重要事件先后在自流井发生,如《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辑)》《四川善后会议录》记载的。
1925年“自流井善后会议”(四川军阀重划防区重分盐税),及至影响到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四川保路运动,自流井盐场更是成为同志军进驻争夺重地王锐本书以此背景作为创作契机,再经数年查询史料,虽人事沧桑,不少仍在地方史集载播声名。
后于2021年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之际正式推出,带有告慰致敬辛亥志士群体的之意目录数篇以人名为题,如赵烟杆、洋牧师、曾剃头、张太医等等,前后出场人物达三四十位,既有寻常百姓,又有真实原型,代称假借的盐商几乎未见,直接与保路运动有关的本土名人,如曹笃、李世楷、吴坚仲等尽数在列,再次回望他们的鲜活形象与担当行识。
众角色形象饱满,各具个性,其中两种形象集于一身,既是刽子手,又积极搭救洋牧师的曾树龙,其表现倍感令人称叹另外,喻培伦大将军与孙玉涓(即孙玉麟)的故事确有原型此与自贡市图书馆新收到的一批捐赠资料《孙玉麟自述》里面提及私塾同学里有喻培伦可相佐证。
尤其诸位师爷侠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或以笔(口)为刀,或身怀绝技,一文一武尽现身手,成为历史上传奇故事的缔造者(三)地方物产的日常生活微观王锐先生是地地道道的老自贡,出生于老城区的三台寺(地名),此地系当时地方名流生活区之一,其年七十有余,熟稔自流井一带近百年来的风俗人情,也非常了解地方物产名店分布情况。
本书各章穿插不少人物的活动场所,包括颇富名气的美食机构,如吊篁楼、陈羊肉馆子、东兴寺豆花等记录物产达数十种,如芜须、干海椒面、九大碗、干麦粑、洋人糖画、糖锅盔、叶子大烟、火腿汤、盐煮花生、刘记烧酒、古佛烧酒等,并及米行、船行、人市、水客、茶馆,坝坝戏楼等不同行业。
盐区日常生活画面熔于一炉,赋予本书浓郁的烟火气息,亦如王笛研究街头茶馆一样,启示着如果从微观史进入盐场研究的拓展余地二、盐场文学故事性:再现近代城市史风云川盐文学(井盐文学)题材丰富,近代至当代以来的新人新作,难以列数。
笔者搜集的就有数十种然而具备有一定当代文学影响力,或者可以载入中国井盐文学史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其关键原因在于文章质量,即富有多少能够跨越时空、几十年后仍能感染读者的文学特性故而盐文学阅读体验的衡量标准之一在于故事隽永耐读,翻读王锐先生本书,往往有种特别的文学沉浸感,为其精心营构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也为人物命运而共鸣。
体现在三方面:(一)社会纷争,芸芸世态的历史洪流书中真实反映出百年前多幕戏的四川历史事件,再现特殊时期的文化冲突与特殊群体(袍哥)等参与扮演的时代角色,开篇即在平静的暗流里,重塑描写出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大现象“教案”。
彼时川省重要的经济富庶区之一自流井也先后出现多位传教士,最终出现教案风波其他作家的描述下,启尔德成为平俗凡夫形象,王锐笔下的启尔德形象客观真实最终民众冲击下的那位洋牧师却被在刑场闻名的刽子手(因洋牧师医治其子)搭救,此段情节交织、跌宕起伏,作者重点述及的是袍哥人家参与的一次洪流事件,而这些人物却是研究近代历史四川不可忽视的特殊人群,不少袍哥同时也是革命身份竞相呼应出现。
另如自流井武馆纠纷始末更加曲折,涉及各方势力的介入与各种利益的纷争,最终形成阶层武力对抗和各般势力化解才剧终人散(二)江湖侠客,刺客游侠的历史余音读之令人动容的还有江湖侠客的奇特踪影中国游侠传统古已有之,司马迁《史记》为之列传,今还有《中国游侠小史》等书。
书中章节题为《复仇刀客》《冯家血案》《陕西庙刺案》《女侠客》《侠女》《安定营刺案》,充满着浓浓的侠义小说紧张氛围作者精心选取侠客经典故事,所谓风云社会孕育风云人物,各种男女侠客激流而出,说明任侠之风成为潮流变化中的经典形象角色,也与保路运动的思潮变动与时人况遇紧密联系。
他们频繁的形影穿梭,或无踪影般消失不见,或化为隐士隐没江湖,作者的深意实在于追忆再现某些特殊人士的特殊表现(三)盐场战事,保路运动的历史事件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风云里,除广为人知的川中数地起义战斗外,还有自流井地区发生的战事风云。
本书后五章重点描述自贡盐场发生的战争事件,从兵临城下到几次大战,故事性强,让人得以重温昔日盐区的战斗画面其中熊大汉的战场表现精彩,其人或许托名代指,却是万万千千盐区义士的一个典型缩影至此,王锐的现实主义笔力得以纵横捭阖。
几多风雨吹散去,几多豪情仍未平这方唱罢,彼方又来,历史河流依然慢慢流淌三、盐场文学风物性,走近生活习俗方言圈近代自贡井盐文学小说史的开启者之一王余杞(王三畏堂后裔)以家族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自流井》,堪称一部内容厚重的时代之作,语言使用具有浓浓的地方盐味,不少已淡忘或未使用的词汇仍然活跃在其书卷里。
及后祖籍自贡的知名作家李锐(李四友堂后裔)相继推出《旧址》《银城故事》,又以当代文学视野融入北方文坛笔力以审视故土家园语言带有强烈的文字穿透力,但由于李锐没有本土生活经历,所以其书缺少四川话的特殊表达再之后的盐史小说作品大多未能引起学者研究的真正关注,王锐本书《自流井保路风云》给予笔者的语言收获,甚至高于其作《盐商世家》,通篇无处不在的地方俗语歌谣,恍如一个盐场风俗语言万花筒,既为本书增添阅读妙趣,又具有地域文学风俗的读本价值。
大体分为三方面:(一)方言文化,植根四川乡土的空灵语境四川老作家李劼人名作《死水微澜》和“大波”小说体系列,以观察精微、文学宏制著称,语体具有川西成都的语言风味,再现川西方言里柔声语词里的豪壮胆气同样,王锐书里融合大量川南地区尤其独特的自贡话,加之保留各地来自流井淘金人士的语音词意,不少方言唯有如此使用,而非说普通话,方更吻合人物性情与地域特点,且多已消失,幸乃王锐先生的采集记录,如饿莽莽、刷谭子、巴巴实实、耷头耷脑、二麻二麻、交割、肘起、莽子做派、哄儿湾、打烂仗、拉大锯、听站书、屙尿变、卫向、跑船、结相好、傻巴巴、打满堂、揪牢、站笼、炮筒子、烂在肚子里,用语密度之大,在同类盐场文学里实属少见。
若是地域文化方言研究者加以摘编,亦可从方言里重新回到百年前的盐场语境(二)俗语典故,传承地理意象的生花妙笔全书方言土话使用较为贴切,民俗学者颇感雅趣的则是四川民俗的充分反映,如铜梁龙灯狮灯、牛眼睛酒杯、青杠扁担,毛蓝布长衫、叶子烟、过山号、叙府毛尖、牛儿炮、鬼头刀、竹子大烟杆、水电报等,各种具有四川历史时代的风物凸显出本书的巴蜀意象。
另外,书名虽取之自流井,也将当时内陆省城与全川多地风物选写其中,从而使本书提升到四川文学史视域的一部可圈可点作品(三)歌谣民谣,民间文学地气的真实写照将民谣歌谣写入小说散文屡见不鲜,甚乃出现诗性化的综合应用,多文体无疑可极大增加文本的阅读美感,又可以多元化构建起所描写的年代场景。
而从人类历史学来看,散落民间的歌谣曲艺与底层民众联系密切,大量诗谣正出于民间艺人以表达出他们的生活心声其中两则民谣印象较深,一为“打更匠”(有儿不做打更匠、熬更守夜命不长有女不嫁打更匠,夜守空房饿莽莽),其从时间的预告者,即具有掌握时间告知的权利,却流落江湖,再到进入洋人兴办机构,通过此种消失的职业人物的命运变化,展现打更匠作为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真实见证者。
二为“洋学堂”(雁鹅扯长,扯烂衣裳回去补起,又来赶场),童言无忌无忧无虑式诉说,但他们在幼年时节却突然遭遇到东洋人,由此新旧人物与中外思想的不同碰撞,似若通过童眼世界,无意间寓示显现结语读罢全书,掩卷沉思。
整体而言,本书闪耀着古盐场文学的夺目光芒,充分体现出盐“体量”微粒虽小,“能量”奇妙正大,以及盐区人物主要是历史创造的积极者,而非匆匆过往的消极者形象后记是了解作家王锐本书创作缘起的重要文本王锐言及“以后不再写自流井,不会受限于一个区域”,后续再完成《自流井老码头》,“自流井文学三部曲”的历史书写计划就宣告完成。
其内心充满着某种复杂心情,也代表诸多盐场题材创作或研究人士的共同困窘:一方面,出于家乡情怀熟知掌故,可以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个人几十年的写作史里却始终感觉未能推出巅峰之作王余杞即便写过《自流井》,也还有抗战文学诗歌与天津北方文学的作品,这些成为他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
作家李锐则有山西知青文学的经典名篇当然努力跳出本土视野,汲取不同原力,能在有生之年尽到文人之责,并发挥笔力到极致,无论如何值得敬仰近二十余年,学术界不断推出文学地理学的论文新著,探讨区域文学的产生与地方人文的历史地理联系。
王锐先生的三卷本自流井正是保存盐场记忆的一种事功,而尝试从文学地理角度探讨“何以产生自贡风格、自贡特色的作家群体作品”尚有不少思辨之处现有的研究纷纷归结到井盐文脉的影响诚然“盐文化”是这座城市内蕴的核心要义,由此聚财聚人聚业,衍生出各年代的盐都烟云。
如果回顾自流井的盐作名篇,当以清代自流井土地坡红豆园人士李芝的《盐井赋》《火井赋》为肇始之作,出于盐场的亲历见闻,李芝在协助清代大儒段玉裁编纂完成名志《富顺县志》之外,又留下自贡本土盐文学具有经典范式意义的两赋名篇。
而后接力之作不断,说明只有置身在盐都自贡文化历史圈,唯有到盐区去生活写作,具有盐场的切身感受,才可以写出真正反映自贡文化的经典之作如果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选景叙写,或者搜集下载无数篇盐史书刊,都无从领悟盐翁示语,无法写出可打动人心,进入史册的“盐说新语”。
所以王锐至少做出了他们这一代创作者的奋求努力,其小说虽非借鉴西方文学架构体系的宏制长篇,更多采用单篇场景化系列、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当然还可以继续充实著作里的时空景观与心理刻画等文学细节,总体上不失为近年一本盐文学佳作。
最后,书面腰封题写“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危险的诗意平衡,创造和阅读文学,是我们不断失去又找回平衡的过程”,所表达的文学平衡论,亦正是王锐几十年文学创作生涯的经验总结与省思体认 2021年12月19日—
12月21日初稿 2022年1月8日—1月9日修订
《自流井保路风云》封面(王锐,北方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
钟永新漫画像(大连姜末作品)作者简介钟永新,男,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四川自贡沿滩笔名:蜀人钟子、釜溪散人设计师,文 史作家、文化学者,先后毕业、进修、游学工作于绵阳师范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盐学、蜀学、国学研究。
现为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 究员幼受乡贤启思,乐读诗书,长而习焉,感传统文化凋零,忧乡邦文献疏散,孜孜以求多年, 搜阅典籍数千册,行走考察数百地,进而行成于思,载笔于书代表作:《麦克斯·穆勒与宋育仁的学术交往录》《忧国与议学:宋育仁诗注中的张之洞》《何兆武教授访谈录:清华学风与中国文化思辨》《王岳川教授访谈录:北大精神与中国文化气象》《“蜀学”圆桌谈》《近代中外世界科学人文视野里的自流井盐场》。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永新县历史人文地理景观)一篇读懂
走近自流井盐场文学地理与历史世界——《自流井保路风云》读后感 钟永新/文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永新县历史人文地理景观)奔走相告
永新县位于江西的西部、罗霄山脉中部,毗邻湘东,南接井冈山市,西邻湖南省茶陵县,西北与萍乡市莲花县接壤,北毗安福县、东连吉安县、东南…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宜春的历史人文地理景观)速看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宜春的历史人文地理景观)不要告诉别人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北京历史人文地理纲要)学到了吗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岭南历史人文地理PDF)难以置信
- 历史人文地理是什么(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墙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