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地理是干什么的(人文地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怎么可以错过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摄影师不能预置场景,一定要把真实的东西给大家

人文地理是干什么的(人文地理专业是干什么的)怎么可以错过

 

麦克·山下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作为美国《国家地理》著名摄影师,从1979年开始为国家地理提供照片,他拍摄的地点遍及世界各大洲,而亚洲始终是他最爱的地方麦克·山下曾历时三载拍摄的《马可·波罗》和《郑和下西洋》等作品广为人知。

凭借非凡的洞察力,麦可·山下选择了马可·波罗700多年前记述并编著的《东方见闻录》,重走了马可·波罗当年所走过的路程他历时三载,跨越十国,拍摄一万多卷胶卷除此之外,麦可·山下1995年出版的《湄公河:母亲河之旅》获得美国国际新闻摄影家协会(NPPA)最佳摄影作品大奖。

作为唯一一个为《国家地理杂志》服务超过30年的摄影师,60多岁的麦克·山下曾经在上海接受媒体的采访。作为一个业内前辈,他也同样关注中国摄影人士的作品,并直言不讳地指出他们的作品太假!

麦克·山下说:“我在中国观察很久,发现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大多数是假的,过度技巧性的东西太多,大多是摆拍和设计的场景,而作为一个国际”“我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都要提前承诺,所拍摄的都是真实的场景,PS这种技术尽量不用。

比如,我第一次看到九寨沟是在书中,觉得那张图片好美,可是到那里发现根本不是那个样子的,照片都被过度PS了我想传递给中国学生的是,不是为谁工作就符合谁的标准,我很想把追求实际拍摄的精神传递给他们,甚至是中国的摄影师们

”作为当代著名摄影师之一,麦克·山下从1979年开始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固定撰稿人和签约摄影师,至今已经40多年,他2001年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中国之旅》获得该杂志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摄影奖。

“《国家地理杂志》给了摄影师充足的时间、金钱和情感,却没给一次允许失败的机会如果你的作品被否定了,就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所以摄影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完成好工作”麦克·山下说自己拍摄一个专题最少用6个礼拜,最长如《郑和》用了两年;拍摄一张“收割”用三个小时;每年有6个月是在外面工作,和家人联系只能用海事卫星电话和网络视频。

山下说:“你们看到的很可能是最后一代摄影师,不会再有这样的工作模式,一切都可以在网络获得。专业,已经被技术扼杀了。越来越多的摄影工作室开起来,越来越多的照片以新媒体艺术的形式走进美术馆……”

下面是对这位摄影师的访谈Q:在您看来,一张伟大的照片应该是什么样的?A:我认为一张伟大的照片应当是这样的——它必须拥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翻阅影集的观者停下来注目,并沉浸其中构图、光线、色彩和主题都必须抓住观者的内心,吸引住观者一直盯着它看的作品才是一幅好的作品。

Q:亚洲文化的哪一点吸引了你,让你想把摄影的重点放在那块大陆上?A:30年前,我开始想到处走走非洲,南美,欧洲各地都是我的目的地但在亚洲拍摄给我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以至于我摄影生涯中的10年都停留在了亚洲,我想这和我是第三代日裔美国人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另一个开玩笑的答案是——因为我喜欢吃米饭

Q:你认为谁是当今最好的摄影师(国家地理或其他)?A: 我觉得第七图片社的摄影师们的作品都很棒Q: 成为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A:为国家地理拍摄是我摄影生涯中最美好的事情国家地理为摄影师留出充分的时间在当地拍摄,不是几周或者几天,而是好几个月。

你可以拍摄当地任何题材明确的摄影作品虽然在今天这个时间和预算都很紧张的时代,这群世界上最好的摄影师仍然坚持从华盛顿飞往各地停留较长时间,只是在路上的时间更加紧凑

Q:很多爱好摄影的朋友都试图拍摄伟大的旅行摄影作品,您有什么实用的建议给他们吗?A:做足准备功课了解你将要拍摄的地方,预知你想要拍摄到什么样的照片列一个拍摄清单,然后根据它来拍摄好的照片需要缜密的规划、现场的捕捉以及对偶然事件或情况做出快速的反应。

Q:你是否能给那些入门级摄影师一些建议?A:过去的摄影确实能够让一个摄影师经济独立——说穿了——挣钱,至少不用为生计发愁但今天,在日益猥琐的摄影市场和供过于求的摄影师及摄影作品面前,摄影这项职业变得越来越难。

(欢迎关注映像志,ID:image1839)不少摄影师的供职机构如杂志、公司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都在大量的消失,并且数码摄影的便利几乎让每个人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我建议摄影师们在拍摄平面照片以外也开始学习拍摄视频,因为它将是未来互联网出版媒介的主流。

Q:我们知道麦可·山下先生您在1971年的日本“寻根之旅”中开始了您的摄影生涯后来您又拍摄了“东方见闻录”和“郑和下西洋”,尤其是您选择了马可·波罗700多年前记述并编著的《东方见闻录》,重走了马可·波罗当年所走过的路程。

历时三载,跨越十国,拍摄了一万多卷胶卷这些题材大都是追寻古代人走过的路线来拍摄,选取这样的题材是因为这样的题材容易被“国家地理”杂志接受还是您个人的喜好呢?做这种选题时您是怎样考虑的?A:其实我也做一些当代的艺术展,但是确实对历史更感兴趣,当年我在大学就是主修历史的。

因为我所拍摄的这些影像是正在消失之中的,如果你现在不开始拍摄,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

Q:对“郑和下西洋”这个题材您是怎么看的?A:当时拍摄“马可波罗”这个题材,是很多西方读者都知道的,因此连续三期在《国家地理》刊登过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并不是被大多数西方读者所了解,在西方也有很多人提到过这个专题,这也是根据《国家地理》提供的资料,这样拍摄的。

我认为郑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探险家,郑和一个亚洲人走遍了麦哲伦、哥伦布和达迦马曾经探访过的地方,这是西方人都没有去过的西方人看待世界是用一种欧洲资本主义方式来看的,虽然中国自己叫中国,但是在西方人眼中并不清楚。

在西方人的视角里,确实是麦哲伦和达迦马发现了亚洲,在中国人眼里其实是中国人发现了全世界,很重要的是我们从亚洲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样的原因,同样的意义上来说马可波罗也是很重要的,他虽然不是第一个到过中国,但是他是第一个向西方描述中国,介绍中国的西方人。

Q: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文化上的分歧或者是困惑,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的?A:确实是这样的,我是在新泽西的一个小城市长大的,在当时全城就只有我们一家是日本人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融入这个社会,我很抗拒讲日语,所以很小没有说日语。

而我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用英语进行交流,只有在他们有什么秘密谈话不想让我知道时,才用日语,比如说,商量过圣诞节时给我什么礼物在童年的时候因为我长了一幅亚洲人的面孔,所以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歧视小时候我很喜欢体育运动,并且在这方面也是挺擅长的,比同龄的美国的小孩更擅长,尤其在摔跤、棒球和橄榄球上很出众。

在70年代的时候,当然现在不一样了,有很多亚洲人在美国,想起来小时候班上开集体会,老师特意把两个黑人小孩和亚洲小孩跟很多其他白人小孩分开,显得班上更多元化不过这都是70年代的事了,现在不一样了,美国社会里有很多亚洲人。

长大以后发现有很多人关心我的根源,比如说,谁最近刚去过东京,然后因为我是日本人,就会问我些关于日本的情况,但实际上我并不清楚,甚至是与白人女孩约会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从那以后,我就很自然地对历史感兴趣了,主要研究中国和日本的历史。

毕业之后我去了日本,征兵的时候也当了兵,当时是去日本寻根去了,在日本住了四年,也不会说日语,就拿着相机,用相机拍摄了我当时看到的事情,把这个记录下来,这是沟通手段的延伸,告诉别人我干吗了,把这些都告诉别人,因此就对摄影开始着迷了。

后来就做了摄影,当时也没有觉得有更好的职业选择,也没有对其它工作更感兴趣,所以摄影理所当然就成了我的职业我发现我确实比较喜欢这样,我的面孔是日本人面孔,我的思维是西方的,直到今天我仍然还在拍照因为我是从业余摄影师出生的,然后做到一个《国家地理》的摄影师,我跟我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学生说,我的这种例子,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最好的梦想,其实你作为一个业余摄影师,你也有可能成为非常专业的能有成就的摄影师,作为一个摄影师从来没有上过摄影师的课。

(推荐关注:摄影圣典,ID:Foto1839)

Q:觉得现在中国的摄影师和国际上的摄影师有什么区别?A:完全没有任何区别,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这只是一个机遇,成为一个职业的摄影师机会非常非常少,成为职业师的最大能力是你必须能够按照需求来完成你的工作,在限定的时间里,每次都能够顺利完成工作,如果有一次失败可能就不行。

在摄影师评委鉴定的时候他们会问第一个问题,你现在在拍什么啊,第二个问题会问更重要的问题,你接下来会干什么?你必须能够一直找到新的题材,这样才可以第二个问题才是职业摄影师最重要的,有时《国家地理》的一个新的摄影师会拍出一个好的题材、好的作品。

但这以后,《国家地理》会考虑觉你能不能接下来再拍一个好的作品,能够不断找到新的题材,拍出好作品才是最关键的。对于业余摄影师来说,拍摄的压力也是同样的,即在于有没有能继续拍出同样好的作品来。

Q:摄影对您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影响和改变了您的生活?A:确实摄影工作对我的生活影响很大,当年去拍西北园林的时候,突然发现所有人都把我看作一个拍摄园林风格的摄影师,后来我就有意识地强化自己,我从澜沧江的源头一直往下走,把这些作品出了一本书,之后这些作品又把我推向了另外一个方向,我说这些例子就是说明,你的拍摄任务其实会影响你的人生方向。

Q:能否对您的拍摄装备简单介绍一下?A:佳能5D,去年才换的,去年才开始用数码的相机Q:之前用的是什么?A:在转向数码之前是用佳能的EV,胶片大多数是用“诺威尔”两年之前国家地理80%的摄影师用的都是胶片相机,突然一夜之间,去年的时候就全部倒过来了,80%的摄影师用的是数码。

我喜欢用可以变焦的镜头,主要是有防斗的功能,经常用的是16到35还有400的

Q:最后问您一个问题,您拍了这么多年中间有没有放弃拍摄,中间有没有拍不下去?A:从来没有,现在还是很热爱只有05年到06年大概一年的时间,曾经试过去做纪录片,去做郑和的那个纪录片,和摄制组的人一起做,我觉得是很不愉快的经历,这个经历显得比较麻烦,我要关心钱的问题,关心一个团队的问题,不是一个人。

我重新回到摄影的时候,可以深刻感觉到做摄影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只要有光线就可以工作,这是非常愉快的事情,就是因为这个我一直工作到现在,我最初做这件事的时候不是职业的,是从业余开始的,一直保持这个心态,到处逛逛还觉得挺好,我很幸运,我能够做我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还有人给我钱。

(欢迎关注映像志,ID:image1839)

摄影圣典· 图书推荐

摄影金奖之路风光摄影创作与后期核心技法本书从风光摄影需要的美学基础开始讲解,介绍了影调层次的后期处理、风光摄影后期基本调色技法、如何打造冷暖对比色调、风光后期调色的基本准则、画质优化的技巧、HDR接片与时间切片技法、模拟和实现相机慢门拍摄的效果等诸多实用的风光后期调修技法。

扫码或长按可购买

摄影金奖之路纪实人文摄影创作与后期核心技法本书介绍了纪实人文金奖作品,正确认识纪实人文摄影、怎样拍纪实人文题材、纪实人文摄影后期揭秘、民俗与节日金奖作品分析、民俗与节日题材的拍摄技法、组照的拍摄与编辑、民俗与节日题材后期处理的技法等内容。

扫码或长按可购买

摄影金奖之路黑白影像创作与后期核心技法本书内容:一、黑白影像制作基础,为介绍后续内容做好准备,具体包括黑白影像的优势、制作黑白影像的软件操作基础等内容;二、黑白影像制作的一些实用技巧,包括影调控制、画笔调整等;三和四、分别从人文、风光两个题材入手,通过多个制作不同质感、黑白风格人文作品的案例。

扫码或长按可购买欢迎关注:摄影圣典联系摄影圣典,请加微信:sysd183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