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中国人文地理是什么(人文地理分异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9-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撸串地理 | 第292期

中国人文地理是什么(人文地理分异是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导读●中国的人文地理学思想植根于2500年漫长而不间断的历史之中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山海经》《禹贡》等著作就涉及人文地理因素,代表了最古老的地理记述,而后出现的《史记》《汉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地理知识。

此外,如徐霞客等旅行家的作品也提供了大量描述关于中国过去的风景和人民的信息但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只追溯到上世纪初,西方人文地理学传入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开启了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之路上世纪末期,香港中文大学地理学系杨汝万教授与北京大学地理系周一星教授在《人文地理学进展》(PHG)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和演变的经典文章,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篇30年前的经典之作 更多内容,敬请阅读:Yeung Y, Zhou Y. (1991).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Evolution, rejuvenation and prospect.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5(4): 373-394.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时期划分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的影响, 这是一个迂回而艰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949 西方影响下的初期发展在鸦片战争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当时的重要思考,许多中国人纷纷关注和学习西方的技术和思想。

西方人文地理学思想开始通过中国派遣的留学生和来华访问讲学的西方学者传入中国在二十世纪早期,许多在欧洲和北美学习的中国学生回到了中国第一批留美留学生竺可桢(1890-1974)、丁文江(1887-1936)和翁文灏(1889-1971)被公认为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引进了西方地理学方法,强调实地调查和因果关系的研究随着越来越多地理专业学生留学回国,中国地理学研究队不断壮大,1921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同时创办了至今仍是中国最权威的地理学期刊《地理学报》1940年,中国地理研究所成立,并于次年创办了期刊《地理》。

▲早期出版的《地理学报》在这一阶段,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人文地理学深受欧美国家的影响比如竺可桢主要引入了美国的地理学思想,胡焕庸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引入法国学派,同时英国人文地理学也被传入等,这拓展了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如人地关系、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与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这一时期诞生的著作仍然是当今中国地理学重要文献,诸如胡焕庸、周立三、吴传钧、林超、陈尔寿等地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对当今地理学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地理学的奠基人,左起:竺可桢、丁文江、翁文灏 1949-1966 苏联影响下的发展失衡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育和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但在苏联影响下地理学学科发展发生失衡向苏联学习的政治环境使得中国地理学更注重借鉴苏联的地理学科体系,并逐步与西方地理学分离。

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成为人们审视和批判的对象1950-1953年间,《地理学报》在人文地理学领域只发表了几篇文章,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公开且严厉的批评这对新进入这一领域的人起到了威慑作用;而那些受过人文地理学训练的人也转向自然地理学,以寻求学术上的平静和避免骚扰。

在这个时候,人文地理学被认为只不过是一门理想主义的哲学尽管人文地理学经历了普遍的挫折,但经济地理学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增长和优势 1952年和1953年,北京人民大学先后举办了两届经济地理学研究生班随后,在几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生培养,经济地理学家参与到大规模的国家调查中。

在“大跃进”和1963年经济困难中,农业越来越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促使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活跃、规模最大的分支,聚焦于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区划、农业区域内的人口和劳动力、中小城市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活动及其对农业影响的历史分析等。

这种失衡深刻影响了今后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格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地理学规模空前扩大,有八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地理系,不同地区的师范院校/大学和8个地理研究所中有50多个相关类系,但自然地理学比人文地理学发展更快,而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享有无与伦比的突出地位。

 1967-1976 人文地理学的停滞时期1961年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委员会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对许多长期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回顾和分析,对经济地理学12年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评价会议认为有必要综合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验,借鉴包括西方在内的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

同样重要的是,虽然农业地理学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人文地理学的其他早期分支,如工业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人口地理学,迫切需要加强1964年,出版了介绍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第一卷自1949年以来,人文地理学首次出现了积极的前景。

不幸的是,这一线希望很快在1966年以及随后十年的浩劫的到来而破灭在1966-1971年期间,几乎所有的地理教学和研究都陷入了停滞1972年,大多数地理学家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单位,开始谨慎地寻找试探性的方法来重返研究。

《中国农业地理学》的编写和边远地区的实地调查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基础;出于政府部门的具体需要和培训劳动力的需要,基于工业和城市分配的区域规划、外国区域地理和城市规划也开始发展1978年经过劫难之后,在长沙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第一届经济地理学会会议对十年浩劫期间的成果进行了总结。

尽管条件极其恶劣,经济地理学家还是能够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创新出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为随后的人文地理学复兴铺平了道路1960 年代和 1970年代的几十年恰好是其他地区地理学迅速变化和进步的时期,这导致了中国人文地理学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文地理学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

 1978- 人文地理学的复兴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和1978年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复兴的道路经济改革激发了对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新思考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加强我国地理学家与国外的学术交流的愿望。

1978年吴传钧率领的代表团赴美,标志着此后许多交流的开始1980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会议上,李旭旦发表了一篇开创性的论文《人地关系与人文地理学》,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并提出了创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新方法。

后来1981年和1983年的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发展人文地理学的途径,同时考虑到其他国家的流行范式,并强调了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的优点1983年10月,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人文地理学委员会,李旭旦任主任委员,负责促进人文地理学研究和发展。

1984年,该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在北京培训人文地理学教师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以人文地理学为主题的会议不断召开,相关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年轻作者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地理学家到西欧、北美等地区进行访学,与苏联的交流也逐步恢复。

总结这四个时期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显著特点,体现在1934-88年间《地理学报》论文发表变化能够反映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四个时期的特点(见表1和图1)1934年至1948年间,人文地理学只有47篇文章,平均每年3.1篇,但这相当于自然地理学文章的71.2%。

因此,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出版物之间较为平衡然而,在1949-66年期间,两者之间的明显不平衡变得明显17年间,人文地理学发表论文80篇,平均每年4.4篇,占自然地理学论文总数的33.8%在人文地理学方面,71.3%的文章集中在经济地理学方面,对农业地理有着显著的内部集中。

该杂志在1967年至1977年间停刊11年在1978-88年期间,人文地理学的产出明显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了7.5篇,11年共82篇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受到了相对的减退期,仅占这一广泛子领域文章的67%,但仍然是最重要的。

在经济地理学中,工业地理学和运输地理学以牺牲农业地理学为代价获得了重要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地理学的兴起,它是经济地理学之外的文章数量最多的人文地理学的许多其他分支仍然薄弱和不发达

▲表1:1934-1988年《地理学报》发表文章变化分布

▲图1:1934-1988年《地理学报》发表人文地理学文章与自然地理学文章数量对比1978年以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复兴为经济地理学带来了一个黄金时期,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子领域都是由最初受过经济地理学训练的人领导,深刻地受到经济地理学的影响。

此外,经济地理学能够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如资源开发、环境管理、城市与区域发展、经济建设的分配等都彰显了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价值,经济地理学成为大专院校的热门专业,其专业学生深受单位和研究部门的青睐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期间,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围明显扩大。

吴传钧在1980年提出,经济地理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生产的研究,而应侧重于导致区域经济活动的系统过程,强调其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比如农业地理学强调综合方法,这反映在土地利用、农业区划、农业区类型学、农业区域专业化等研究成果中。

中国区域规划的复兴和国土规划的兴起,促进了工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的发展经济地理学家参与了工业中心的规划和布局的综合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某些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做出了贡献,同时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济地理学家提高了工业区位研究的理论论证水平。

经济地理学家已经成为国家宏观战略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积极参与了我国土地利用指导方针的制定、国家和区域资源开发研究以及与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有迹象表明,经济地理学更倾向于强调区域综合发展区域综合方法的复杂性意味着经济地理学不仅需要加强与经济地理学内部不同专业的联系,而且需要加强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子领域的联系,甚至包括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

· 人口地理学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使人口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早期著作关注人口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1957年,当中国第一次推行计划生育时,胡焕庸领导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成立了第一个人口地理研究单位,开始了一些区域人口调查。

不幸的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左”倾思想泛滥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研究受到了野蛮的攻击,使得人口学成为学术禁忌,人口地理学被扼杀在萌芽状态自1978年以来,人口地理学随着中国对人口发展问题的兴趣而强劲增长,

原因有四:第一,1979年马寅初复职第二,中国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空前增长;第三,中国面临着各种严峻的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成为中国的国策第四,人口研究得到了大量国际援助,在34所设有人口研究所的大学中,有20所成为联合国援助对象。

在这一时期,人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包括人口的分布与迁移的问题但人口迁移此前在我国研究中被忽视,全国范围内的移民研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受到重视,人口地理学通过对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分析,对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作出很大的贡献。

例如,从中国的大规模移民中吸取了什么教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发生了与以往相反的跨省迁移,它们的机制和后果是什么?同样,如何理解和评价最近的“盲目迁移”(即未经官方批准、没有任何明确目的地或目标的城市人口流动)?。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来看,胡焕庸对中国人口的贡献是值得称道的在他的领导下,华东师范大学人口地理研究所十分活跃,其主编出版的《世界人口地理学》(1982)《中国人口地理学》(1984,1986)在国内均有较大影响。

在联合国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基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出版了32卷的中国人口丛书,其中对世界人口研究最突出的贡献是出版了《中国人口地图集》,首次以详细的地图和插图描绘了中国的人口特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

中国的人口地理学过去一直被视为经济地理学的一部分尽管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口学已经蓬勃发展,人口地理学仍然被置于其羽翼之下与经济地理学相比,人口地理学在经济贡献上相形见绌,它无法与人口学在制定控制人口政策的精确方法相提并论。

人口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亟待改善,在相关学科发展薄弱的地方彰显其价值随着中国控制人口的政策实施,中国人口研究相关成果也被用英语发表,比如独生子女政策、生育减退期和计划生育等受到学界关注,人口老龄化也成为新的研究议题。

· 城市地理学长期以来,城市地理学在中国被视为经济地理学的附属品,尽管如此,城市地理学在(1991年前)过去十年中一直是人文地理学中发展最快的子领域,已经达到仅次于经济地理学的规模城市地理学发展的动力可以追溯到十年浩劫时期,为了改善地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许多大学的经济地理学家将注意力转向了城市规划。

当时中国的城市发展处于混乱状态,城市规划被搁置多年,这为地理学家发挥作用提供了绝好的机会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在国家经济振兴和加速发展计划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城市地理学的贡献在中国,城市规划在实践中与建筑密切相关。

自1974年以来,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地的地理学家进入这一领域,并通过参与数百个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而获得了重要的研究地位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许多复杂的问题,例如城市的功能特征、规模、功能区分布、主要工业用地和基础设施投资地点的选择、环境问题等,地理学家比建筑师能更好地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城市地理学家发表了大量关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著作1984年以来,中国推行市管县制,单一城市总体规划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在更广泛的区域框架内为城镇的适当发展制定宏观指导方针。

由此创建了区域城市系统规划,通过运用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等级、功能结构、空间网络和结构进行预测,大大扩大了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西方学者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时,国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研究。

自1978年以来,国际地理学对城市化趋势研究开始从中国过去 30 年的城市化进程中汲取教训和经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城市化必须伴随着现代化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城镇化稳步推进,结束了过去几十年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的趋势。

城市化现在已经吸引了地理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规划师的注意,城市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空前庞大人口规模面前,中国如何应对从农业到非农业、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总而言之,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地理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致该子领域已成为大学和地理研究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与城市化定义相关的问题,以及城市数据收集等· 历史地理学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的历史地理学已经从传统的描述性学科发展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最早的历史地理学可以看作是历史的一部分。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历史地理学视为不仅是对过去环境变化的研究,而且是对这些变化的原因研究,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历史地理学的描述性方法,而是综合应用了历史分析方法以及以实地观察为核心的地理方法历史地理学开始转向尚未有人类活动的史前的自然环境的探索,由此逐步将历史地理研究与古地理学联系起来,从单纯依靠历史文本记录研究转向科学化的、跨学科的研究,比如与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合作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背景,历史地理学呈现出新的趋势比如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及其空间特征,以探索我国对外开放与贸易的路径;研究各类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古都、运河城市、边境城市和港口城市等城市发展脉络的梳理,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启示和借鉴。

这一时期形成不少重要的历史地理成果,比如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先生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等· 旅游地理学随着旅游成为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旅游地理学正迅速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子领域。

古代中国有大量的记录山水的游记,但旅游地理作为一门学科发展主要还是从改革开放开始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成立了旅游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近30所设立了地理系的大学均开始开设旅游专业或课程,1990年前后也有多本旅游地理学教科书出版。

这些都标志着旅游地理学开始成为人文地理学重要的子学科领域旅游地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几个机遇和挑战:(1)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最近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也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评价上,并以此划定我国旅游区划;(2)旅游景区的开发需要旅游规划工作,地理学家与建筑学家共同促进着旅游景区的规划和发展;(3)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待加强,特别是基于中国国情特点的旅游理论需要进一步探索。

· 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子领域前面回顾了目前人文地理学重点子领域的进展,下面将进一步介绍其他较为薄弱的分支20世纪90年代,这些分支主要还是引入国外的研究进展,仍未在我国开展充分的实证工作A)政治地理学当前中国政治地理研究主要是从历史地理学延伸,主要探讨地理边界的政治意义,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组织了多次会议探讨历史时期中国边境政治的问题等。

事实上,中国政治地理学仍然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政治概念,比如“三个世界”、“一国两制”,但并未体现在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之中,还有60-70年代中国外交活动、中国经济特区的划定、省界的调整以及“市管县”行政区划调整等。

从更大尺度的地缘环境来看,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都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提供丰富的研究议题和素材B)军事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战争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军事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子领域。

在刘伯承、叶剑英等军事理论家的领导下,中国军事地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军事院校开展得相当顺利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所有其他地理工作都陷入停顿,军事地理方面仍然不少成果出版198年代,军事地理方面的出版物显著增加,但同样主要是在与军事相关的期刊上。

C)文化地理学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源远流长,人文景观丰富多样,民族、语言、宗教和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为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提供丰厚的土壤但由于过去没有受到重视,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仍然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目前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集中在语言地理、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关系的研究上。

20世纪90年代,文化地理学开始立足当代探讨新的研究议题比如1988年深圳召开的人文地理学年会首次提出了城市犯罪、酒文化、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新的研究议题,吸引了更多年轻学者的参与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地理学初步发展阶段的主要方向:(1)流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格局和协同发展;(2)建筑风格、地方文献的地理要素综合分析;(3)语言、民族、宗教和文化习惯的地域分异;(4)文化区的划分。

D)行为地理学1982年,行为地理学首次引入中国,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这反映了中国地理学正在学习西方研究优秀成果行为地理学关注生产活动布局、建成环境的开发与建设、人民的日常消费与生活等活动中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行为地理学研究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启示价值,也能够分析城市环境变化给人们行为带来的利弊等结语该文献是立足1990年代回顾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艰难曲折过程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之路,离不开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家重大需求的推动是人文地理学得以全面复兴的重要驱动力,中国的人文地理学家正深度地参与着国家建设的各项任务,我国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建设正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发展也将继续繁荣人文地理学要继续繁荣发展,其各子学科必然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联系,从以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生产地理研究向商品市场经济过渡、从单一经济领域研究向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的多元化发展转变、从基本的描述性调查到研究预测、提供决策的方法,从中国走向世界,建立起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系。

积极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是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能完全照搬,而是有选择地、批判性地接受无论是空间维度还是时间维度,中国的人地关系错综复杂,单纯从发达国家中汲取经验未必适用,而是需要在借鉴和学习中逐步演变出中国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文:奈何、和袋鼠打架的亮亮】【校:安宁】【辑:奈斯瑞】

往期 · 推荐通过学科整合和服务社会重建21世纪的地理学中国大学地理教育的历史、机遇与挑战新冠疫情对地理和规划学科教育的影响作为基础学科的地理学的规模和位置:基于文献最高被引的一点思考PHG报告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人文环境系统整合研究

PHG报告 | 地理学、区域研究与中国的地理知识生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