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文地理核心素养(人文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原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核心素养”一词的点击率越来越高,初中地理课程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地理核心素养只有在初中顺利落地生根,才能在高中成功开花结果。
因此,围绕“谁学?学什么?怎么学?”三个关键问题,结合实例探讨现阶段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响应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一、“谁学?”——学情分析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需要学生慢慢积累的,可见学生是这一过程的主角。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首先分析学情,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纵观学生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地理学习经历,初中地理的学习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小学《科学》融合地理、生物和物理等学科,涉及到昼夜更替、影子长短等简单常见的生活现象,初中在此基础上开始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学习地理课程。
然而初中地理作为考查学科,初三并不接触地理,出现了断档的问题,导致高一时初中地理知识的遗忘率较高,读图、用图等技能水平一般,而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在高二才会复习初中内容因此初中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迫在眉睫,如果学生能凭借“带得走”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顺利地跨越地理学习的“空白期”,才有可能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无缝衔接。
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对应的培养要求适合初中生吗?这是目前地理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可以看出,初一学生度过了小学“具体运算阶段”,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后,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加强,如:学生面对由多个要素形成的、较复杂的地理情境时,能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特征,理解地理规律,同时有挑战难题的意愿,因此在初中阶段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可行的。
相比于高中生,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地理现象背景知识了解不足,注意力的集中度和稳定性不强,更倾向于多种途径感知和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偏直观和形象的内容更容易增加其认知的趣味性,因此不能照搬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要求,要把控好情境的复杂程度和问题的难度,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二、“学什么?——课程分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2017版高中课标指出:“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
初高中地理程的内容都基于地理学,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初高中课程一脉相承,均旨在使学生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将保护地球的理念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内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进一步增强尊重自然、热爱祖国和关心家乡的情感。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与初中地理课程性质是相对应的(见表1),如: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具有区域性和生活性,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理解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发展差异及区域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即“区域认知”,因此,地理核心素养适用于初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可以延伸至初中的实际教学中。
表1:地理核心素养与初中地理课程性质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两个学段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初高中地理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做了必要的衔接和过渡: 高中地理课程是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初中阶地段除了“气候”要素单独列出、探讨学习,地形、河流程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是融合在“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中的,需要学生在具体区域实例中感悟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怎么学?” ——培养策略1.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2017版高中课标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地理必修1移至选修性必修1的“自然地理基础”部分,可见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难度有所降低。
2011版初中课标中要求“用简单的方法理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使和公转”,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一新生,还未学过关于球面体等立体几何方面的数学知识,深受挫败感的打击。
因此,初中地理应紧随高中地理的改革,降低认知的难度,增加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以及各地时差等现象,是由地球的自转造成的;而春夏课秋冬四季的变化和五个温度带的划分,是由地球的公转造成的。
学生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模型,总结出太阳的生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导致地球各地分获得的光热不均,为日后学习“气候”做好铺垫学生到了高中继续学习抽象性和概括性更高的内容,思维水区平发展呈现循序渐进的上升,遵循人类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2.整合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皮亚杰的知识结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知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都向我们指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
初中地理比高中地理更强调生活性。地理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蕴藏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内容。表2:生活中的地理课程资源与学生行为表现
因此,在日常地理教学活动中需要从师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不拘泥于教材资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生活中感知,从经验中学习不仅要“从生活中来”,还要“到生活中去”,学生能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体现初中地理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
3.分解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依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2011版初中课标,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现以“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为例表3:基于课标分解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行为表现通过环岛游主题“淘特产”,读“台湾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图表,归纳台湾经济发展的特点。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读圈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台湾发展的影响,找出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归纳台湾工业城市分布的特点。
4.创设情境、分级评价创设有简单到复杂的情境、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分级评价学生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水平人地关系”是贯穿初高中地理课程的主线本节课较好地达成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水平1的要求:“能够结合简单熟悉的地理事象,认识人类活动要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开展;能够简单辨识人们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通过台湾环岛游主题“赏美景”、“品美食”、“淘特产”等,感受台湾的美丽和富饶,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透过野柳“女王头”的时代变迁,感受海蚀地貌的魅力;欣赏台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海滩的美景,领略其特点和差异,进一步理解台湾岛的地理位置,加深区域认知:联系初一已学过的“板块运动”相关知识,链接台湾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的新闻,大胆探寻花莲县的清水断崖、“岩壁上的抽象画”等奇景的形成原因;通过台湾环岛游主题“泡温泉”,感受台湾市民的温泉文化,学会辩证看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不利和有利影响。
总之,四大地理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需要在长期的、连续的初高中学段中贯穿培养,在理论层面、地理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内涵和构成基本适合初中的地理教学,地理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尽快进入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培养策略,促进初高中地理的衔接。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初中人文地理核心素养(人文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原创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
-
初中人文地理核心素养(人文地理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真没想到
高中地理学不会❗四种思维让你恍然大悟❗❗实践性:地理知识要联合生活实际。同样,我们也可以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自己命题,自我…
-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奔走相告
-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初中美国人文地理知识点)满满干货
-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归纳)这都可以?
-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义务教育)墙裂推荐
- 初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新鲜出炉